走下神壇巴菲特,我們到底該學他什麼

走下神壇巴菲特,我們到底該學他什麼

一、你為什麼成不了巴菲特? 因為巴菲特的家族基因和人生境遇無法複製

【生在美國】

從家族史來看,巴菲特的祖先是法國農民,在400多年前的17世紀為了躲避宗教迫害,逃到美國。如果不是祖先來到美國,巴菲特就不會生在美國。如果不是生在美國,巴菲特就不可能在投資上如此成功,更不可能成為世界首富,這也是巴菲特本人自己的說法。2010年6月16日,巴菲特在《財富》雜誌網站上為自己捐出個人99%的財產發表了一份聲明:“我的財富還要拜以下三點所賜:生在美國、一點兒幸運基因以及廣泛的興趣。我和我的孩子都有幸贏得了我所說的《卵巢彩票》—以我為例,20世紀30年代能夠出生在美國的概率是30∶1,加之作為一名白人男性,我得以規避當時社會許多人不可逾越的障礙。


【幸運基因】

巴菲特的老祖先400年前是農民,他的家庭有200多年身為農民的歷史, 從巴菲特的祖先到巴菲特的父親、巴菲特本人,一直到巴菲特的兒子,一直保持著農民的本色(伯克希爾繼承人長子霍華德G巴菲特就是種植玉米和大豆的農場主),甚至其本人也擁有過農場,實際上直到1867年,他的曾祖父轉行開了雜貨店,家族才轉行為成為商人。當然,祖輩是農民這一點只是成就巴菲特投資大師的三大家族基因中的一個。還有兩大家族基因—一個是來自他爺爺的商業基因,另一個是來自他父親的證券基因,這些基因成就了巴菲特對商業和投資的廣泛興趣。

小小的富二代和官二代

從開小賣部的爺爺輩開始,巴菲特家就算是殷實的中產階層,1936年時美國還在大蕭條的陰影當中,他們一家人就提前改善生活,購買了一輛嶄新的別克,孩子們也穿得很體面,並且在奧巴哈的郊區建了一棟2層紅磚樓房(巴菲特6歲)。巴菲特的爸爸霍華德有了錢就去搞政治,成為當地共和黨的積極分子,競選上兩屆國會眾議員,一家人1942年就搬到華盛頓生活(巴菲特10歲)。就是說,巴菲特從小家裡有錢也有地位。他非白身,後期的成功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白手起家。

走下神壇巴菲特,我們到底該學他什麼

爺爺輩的商業基因

1867年,巴菲特的曾祖父轉行開了雜貨店,家族從農民轉行成為商人。巴菲特的祖父恩尼斯特·巴菲特是奧馬哈鎮的一個雜貨鋪老闆,也是該鎮的支柱人物。巴菲特小時候就經常在家中的雜貨店幫忙,他的愛好和興趣都與數字有關,喜歡智力競爭,熱衷於收集飲料瓶蓋,以此發現哪種飲料最受歡迎。他5歲就在爺爺的雜貨店裡擺地攤賣口香糖、檸檬水,稍大後他帶領小夥伴到球場撿大款用過的高爾夫球,然後轉手倒賣,生意頗為紅火;10歲,在大學足球場賣花生和爆米花;17歲,和朋友花25美元購買了一臺舊彈子機,將其放在理髮店出租。巴菲特那時對漂亮女孩子很著迷,是學生中唯一的生意人。

父親的證券基因

巴菲特的父親叫做霍華德·巴菲特,是一位法國紡織工人的後代,在報社做過編輯、後來也在石油管道公司、保險公司工作過,後來擔任銀行的證券銷售員、與朋友合夥開公司成為獨立股票經紀人,在1942年成功競選為國會眾議員。10週歲時,霍華德帶巴菲特到紐約,拜訪了高盛的老闆溫伯格後,又帶他到紐約證券交易所這個證券行業的聖殿參觀。剛剛跨入11歲,巴菲特便躍身股海,購買了平生第一張股票。1951年巴菲特畢業後回家在父親的經紀公司做了三年經紀人。

應該說,父親從事股票券商的經歷給巴菲特以巨大的影響,巴菲特8歲就開始閱讀股票書籍,11歲開始買股票,還在證券公司做過價格登記的工作,總之沒事就往證券公司裡面跑,這對巴菲特的影響是顯著的。


【得遇名師益友】

名師本傑明·格雷厄姆

1947年,巴菲特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財務和商業管理。但他覺得教授們的空頭理論不過癮,兩年後便不辭而別,輾轉考入哥倫比亞大學金融系,拜師於著名投資學理論學家本傑明·格雷厄姆(業內被譽為“證券分析之父”,是美國證券分析師協會的創始人,也是證券投資中價值學派理論的鼻祖)。在格雷厄姆門下,巴菲特如魚得水。格雷厄姆反投機,主張通過分析企業的贏利情況、資產情況及未來前景等因素來評價股票。他教授給巴菲特豐富的知識和決竅。巴菲特很快成了格雷厄姆的得意門生,21歲的巴菲特學成畢業的時候,他獲得最高分A+。巴菲特畢業後結婚,之後終於得到機會在格雷厄姆的投資公司工作兩年多,在導師的言傳身教下,巴菲特終於得到了價值投資的真諦。巴菲特跟導師格雷厄姆學習一年後投資業績大大改善,這讓他十分感嘆:向大師學習幾小時,勝過自己自以為是地苦苦摸索十年。

走下神壇巴菲特,我們到底該學他什麼

益友查理·芒格

巴菲特26歲時回到家鄉奧馬哈並創立了巴菲特合夥人有限公司,29歲時遇到查理·芒格,他成為巴菲特一生的合夥人和知己。

巴菲特對查理芒格的評價:“查理把我推向了另一個方向,而不是像格雷厄姆那樣只建議購買便宜貨,這是他思想的力量,他拓展了我的視野.我以非同尋常的速度從猩猩進化到人類,否則我會比現在貧窮得多”“芒格是我的秘密武器。他會指出我的錯誤所在,因為我經常犯錯,他很早就告誡我,不要因為一隻股票的帳面便宜就去購買,更重要的是要看到這個企業業務的基礎是好的,是可持續的。所以在遇到查理·芒格之後,我對格林厄姆老師教給我的理念在實踐應用中做了一些修正。我們現在會以合理的價格購買非常優秀公司的股票,而不是以超低價格購買一個平庸公司的股票。”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巴菲特在他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是超越身邊群體的存在,他的優秀並非一朝一夕達成的。他的家族基因、人生境遇,我們根本無法複製,就沒有學習的條件和基礎。我們根本成不了“中國巴菲特”,還是改一改目標,成為中國的賺錢投資者就夠了。


二、巴菲特也不是股神,沒有保險成不了世界首富

什麼是“股神”?很多人簡單地以為股票一買一個準,買了就能一直上漲,這樣的人就是“股神”,這是很大的誤區.我以為,能稱之為“股神”的至少要包含兩個方面,第一,他的投資業績絕大部分是靠股票投資造就的;第二,他的股票投資歷史很長,而且長期回報率一直能達到很高的水準。

那麼巴菲特呢?

維基百科對巴菲特的註解:沃倫巴菲特,1930年8月30日生,美國投資家、企業家、及慈善家,一般人稱他為“股神”,但這只是以訛傳訛的說法,因為巴菲特本身並不非常熱衷於股票操作。正統的財經媒體尊稱他為“奧馬哈的先知”(The Oracle of Omaha)或“奧馬哈的聖人”(The Sage of Omaha)。他藉由睿智地投資,匯聚了非常龐大的財富,尤其是透過他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持股。目前巴菲特是該公司的最大股東,並擔任主席及首席執行官的職務。

用股神來定義巴菲特是有些錯位的,很多人以為巴菲特的主要投資是二級市場股票,其實巴菲特近年來的大部分投資是收購實業公司,進行股權投資,伯克希爾公司也不是公募基金或者對沖基金性質的,而是一個集保險、企業併購、股票投資等為一體的多元化投資集團。

走下神壇巴菲特,我們到底該學他什麼

巴菲特最早成立的是一家合夥制對沖基金即巴菲特合夥公司,1956年用對沖基金賺來的錢收購了伯克希爾·哈撒韋。此後巴菲特他投資過堪薩斯城人壽保險公司和馬薩諸塞州人壽保險公司等保險業股票,1967年3月巴菲特控制的伯克希爾公司出資860萬美元購買了奧馬哈的兩家頭牌保險公司——國民賠償公司和火災及海運保險公司的全部流通股,至此,伯克希爾公司拋離了原本的紡織主業,開始了保險帝國的營造。1972年,巴菲特接受芒格的建議,用2500萬美元收購了喜詩糖果公司,以此為開端,巴菲特在併購方面不斷擴張,增加對優質企業的控制權,股票投資的比重也慢慢降低。伯克希爾公司在珠寶經銷連鎖店Helzberb Diamonds、糖果公司See's Candies,Inc.、從事飛行培訓業務的飛安國際公司、鞋業公司(H.H.Brown and Dexter)等都擁有股份,還有房地產、玩具等等,巴菲特涉及到的產業非常多。可以說,目前巴菲特最主要的投資是企業併購,其次才是股票。

從巴菲特的職業生涯來看,“股神”的評價跟事實相比是嚴重錯位的,也絕然不能反映巴菲特的真實能力和成就,巴菲特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投資家,應該被定義為“企業併購和投資之王”。

如果沒有保險浮存金,巴菲特就不可能成為世界首富

巴菲特成為世界首富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源於他是一個保險家。巴菲特之所以對保險公司有那麼大的興趣,並非這些保險公司的股票讓他心動,而是保險公司大量的float浮存金。

所謂的保險浮存金是指客戶繳納的保費,這筆資金不屬於保險公司但是會體現在報表中。保險公司通常在留有一定比例以應對近期可能支付的理賠金額後,剩餘部分可以用來投資,並且投資收益歸保險公司所有。對於伯克希爾來說,如果未來賠付和費用低於收取的保費,他們還能額外賺到承保利潤,這意味著保險浮存金的資金成本甚至低於零。

保險浮存金在巴菲特投資中有何作用?很顯然零成本的浮存金的使用,放大了投資的槓桿,有益於提高投資收益。另一方面浮存金畢竟是負債,槓桿是雙刃劍,使用不好也可能加大虧損。浮存金的零成本負債的特點很可能導致巴菲特特別青睞那些穩定性好,商業模式簡單清晰,現金流良好的公司,而回避變化較快的高科技公司。

在2012年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再次談到了浮存金的重要性:“財產及意外險保險公司預先接受保險費,在事後支付索賠。在極端情況下,例如某些工人的事故賠償金問題,會導致索賠支付期限長達幾十年。這種"先收錢後賠付" 的模式讓我們能夠持有鉅額的現金,我們稱其為"浮存金",這些浮存金並不屬於我們,最終將會進入別人的口袋裡。在持有期間,我們可以用這些浮存金進行投資,為伯克希爾公司賺取投資收益。”

走下神壇巴菲特,我們到底該學他什麼

所以,巴特菲在其投資生涯中,不斷地投入了浮存金,相當於不斷地投入了“無息貸款”,依靠這些貸款的持續槓桿化和長期穩定的複利收益,才最終成為了首富,巴菲特成為世界首富所依賴的“複利”,絕非僅僅通過股票投資帶來的。

在過去48年期間,伯克希爾公司每年複合增長率為19.7%,巴菲特複利的神話讓不少人因此對價值投資體系心嚮往之並趨之若鶩。但是,有研究人士質疑,就股票投資而言,19.7%的年複合增長率並非就是巴菲特投資的真實業績,在剔除了浮存金因素之後,其業績可能已經非常地平庸,股神應該被請下神壇。

巴菲特從來沒有把自己當作過“股神”,迄今為止唯一一本授權的書籍是本人的自傳,主要是本人的經歷和投資哲學形成的過程,而不是專門講解選股方法和傳授價值投資理念的。他的很多名言其實都是針對伯克希爾股東而言的,其名言所針對的對象是其實是“投資”是“企業”,而不是什麼“股票”。他本人也沒覺得自己的股票投資組合能在價格波動中獲得高回報率,從1993年到2008年,這16年間,巴菲特曾經8次在股東會上公開推薦指數基金!

巴菲特能堅持長期持股的原因也在於伯克希爾的盈利模式是非常特別的,有源源不斷的保險浮存金所提供的“子彈”,有其他的業務的利潤提供可供再投資的“子彈”,有源源不斷的投資分紅補充“子彈”,現在大家明白為何巴菲特能夠有多次經典抄底、為何能夠氣定神閒長期持股的原因了吧?人家根本就不是”以交易為生“的,人家根本就不需要套現股票,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伯克希爾有很豐厚的穩定收入來源,即便股票市值有所下降,對伯克希爾的每股淨資產負面影通常也是比較小的。同樣的,如果市值上漲,他也未必能找出更合適的股票,既然持有的優秀企業能持續下蛋,還有很多不同種類的良種雞,為何要賣掉呢?


巴菲特的投資更多出於配置考慮

前面曾經提到巴菲特的股票投資從純粹股價波動成長的角度其長期收益率可能非常平庸,巴菲特的複利奇蹟實際上指的是在保險浮存金的槓桿撬動後的伯克希爾的淨資產增長率,而巴菲特真正擅長的其實不是投資股票,而是配置現金和資產的能力,獵取值得投資的企業以及尋找穩健複利的各種投資機會。

巴菲特的複利模式重視高分紅。巴菲特的股票以及收購公司的選擇最注重的就是壟斷類、消費類、金融類和公用事業類的公司,投資理念中最重視的就是護城河、安全邊際和現金流,安全邊際高,才能長期安心持股不理會指數的波動。而看重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巴菲特對”價值“的定義)就是看中潛在現金奶牛的長期持續穩定的高分紅、高派息。

走下神壇巴菲特,我們到底該學他什麼

巴菲特複利模式當中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投資就是債券投資,由於巴菲特的保險浮存金也是有很高的成長率,對於巴菲特而言,很多時候不是投資什麼的問題,而是如何進行資金配置的問題,如果將全部資金投資於股票,勢必會增加持股數並且推高市場成本,增強股價波動的不確定風險,所以債券投資固定收益相關的頭寸規模在巴菲特的資產配置中也是相當可觀的。

如果巴菲特只投資於股票,而沒有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的持續分紅、優先股、固定收益頭寸和可轉債的投資所帶來的持續穩健複利成長和現金收益,他將面臨資金的風險敞口完全集中於一個不確定收益的頻繁波動市場的難題,他將面臨大量現金無法配置的難題。所以,是屁股決定了他必須投什麼,而不是隨心所欲的買賣股票。


三、到底向巴菲特學習什麼

因此,學習巴菲特,一是不能絕對化,將他的理念百分百照搬到股票投資上去,很可能會越搞越糊塗。必須充分認識到,巴菲特首先是個商人,保險家、公司投資家,其次才是股票投資家,他的許多理念都是投資公司的理念,而非百分百投資股票的理念。股權投資和股票投資能一樣嗎?投資股票時,不能完全順著字面意思和他所指引的方向去理解和闡釋。二是,如果我們也步入現金充裕、投資股權的階段,巴菲特倒是很好的學習對象。

事實上,巴菲特很多方面都是普通人無法學習的:巴菲特不僅做企業併購,而且還開了幾家合夥人公司,賺合夥人公司的利潤;不僅如此,他還利用保險浮存金做投資,即利用這類免費的資金槓桿做投資,從而放大了投資業績;還有,巴菲特可以大筆買入某一家公司的股票從而進入該公司的董事會,決定或者改變董事會的決議,從而創造公司的價值而不僅僅被動地接受價值;這幾方面都是個人投資者所無法想象的。巴菲特本人說過“我是個好投資家,因為我是個企業家。我是個好企業家,因為我是投資家”。

綜上所述,巴菲特可以說是根本不可能複製的,巴菲特也不是什麼“股神”,而是“企業併購和投資之王”、“資產和現金配置之王”。破除巴菲特迷信,腳踏實地地構建屬於自己的盈利模式和人生成長模式才是我們最應該追求的東西。當然巴菲特的人生經歷和很多理念依然是我們學習的對象。

作為普通投資者,也許,我們更應該學習和更值得學習的人是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和費雪,以及白頭翁彼得林奇,投機天才利佛莫爾,因為他們才是真正完全依靠股票投資成就人生事業的人。

走下神壇巴菲特,我們到底該學他什麼

謝謝閱讀,歡迎討論,點擊關注,多多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