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他,死後爲啥不葬在老家安徽而葬在鄢陵?

大名鼎鼎的他,死後為啥不葬在老家安徽而葬在鄢陵?

【週末,跟著老梁逛許昌】

第65站:甘羅祠

大名鼎鼎的他,死後為啥不葬在老家安徽而葬在鄢陵?‖老家許昌

文·圖‖梁耀國

沿許(昌)鄢(陵)快速通道往東騎行約三十公里,不到鄢陵花博園,左拐進入一條小柏油路,可以直通柏梁鎮甘羅村。甘羅祠,就在甘羅村村東頭。

甘羅祠我可沒少來,十幾年前我曾經單槍匹馬來過,後來不斷帶著朋友來。來的次數多了,看的次數多了,聽的次數多了,對甘羅祠,以及甘羅這個人,都有了更為全面的瞭解。

甘羅祠不大:不大的門頭,不大的院子,不大的祠堂,不大的墓冢。

走進大門,但見一株植於漢代,為紀念先秦上卿甘羅的柏樹,如巨傘樣罩蓋在院子中央。湊近仔細觀瞧,還真是“樹上五股同心,樹下九龍盤根。幹中獅虎同現,根上金蟾棲身。”

說通俗點,樹上有五條縱向褶皺,將樹身分成五股,扭曲纏繞而上。裸露的樹根,宛若一條條龍,盤繞於樹下。樹幹上的樹瘤,有的像獅,有的像虎。而樹根上的樹瘤,則像一隻只栩栩如生的金蟾,憩臥在那裡。

旁邊的宣傳牌上,說的是甘羅智鬥眾門客的事。

甘羅剛進呂不韋府上時,一干門客欺負他是個小孩,想戲弄他。一老頭依樹而立,讓甘羅猜一字,甘羅說是“松”字。一年輕門客有意刁難他,也依樹讓甘羅猜,甘羅說是“槐”字。眾人問他同為依樹而立,答案為啥不同,甘羅笑答道,老公公依木而立,自然是“松”字。短命鬼依木而立,自然是“槐”字。

甘羅機敏的回答,不但奚落了那位不知天高地厚的門客,而且也為自己在人才濟濟的呂府爭得了一席之地。

大名鼎鼎的他,死後為啥不葬在老家安徽而葬在鄢陵?

祠堂門口有副對聯,內容是:拆秦而視去了二三人僅餘小子;破趙而觀除了小月子只剩走卒。據說這幅對聯是甘羅出使趙國時,力挫趙國群儒時出的名對。由於自己學識淺薄,我讀了半天也沒讀明白啥意思。

在面積不大的祠堂正中,供奉著甘羅全身彩像。與其它廟堂裡神態威儀、長髯飄飄的神仙相比,小小年紀的甘羅,顯得過於娃氣了,咋看咋覺得他氣質上還欠點火候。不過,既然被人請進了廟堂,想必就有受用香火的理由。

甘羅的墓冢就在祠堂的後面。聽護祠老人說,1958年當地曾組織人員將墓穴挖開,因地下水噴湧而出,人們害怕塌方出事,便匆忙封上了。

甘羅,戰國時期楚國下蔡人(今安徽潁上縣)。依照中國葉落歸根的傳統喪葬習俗,甘羅應該葬在老家才是,那他為啥葬在了鄢陵?

據明嘉靖《鄢陵縣誌》載:“甘羅村原名張灣,據傳甘羅靈柩從古蔡河上游衝下,至此擱淺,撈棺安葬於此,建基築廟,故以為村。”那麼,我的疑問來了,甘羅原葬於何處呢?

甘羅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傳奇人物之一。在他還是扎鬏小孩的時候,爺爺甘茂被革去了秦國左丞相之職,從此家道中落。迫於生計,他小小年紀就拜入秦相呂不韋門下,做了才客。

到呂府不久,甘羅就表現出與年齡明顯不符的才能和膽識。當時,秦國欲聯燕打趙,呂不韋想派張唐從中說和此事。從秦國到燕國必經趙國,而張唐過去開罪過趙國,擔心到了人家的地盤凶多吉少,甚至有危及性命之虞,於是藉故推辭不去。

甘羅得住消息以後,主動請纓去見了張唐。他一針見血並軟硬兼施地說,“武安君白起因為不聽應侯範睢之命去打趙國,結果被攆出咸陽,死在杜郵。如今文信侯(呂不韋)的權利要比應侯大多了,你敢不聽他的,豈不是找死?”一席話,把張唐嚇了個半死,連忙把出使燕國之事應承了下來。甘羅首戰旗開得勝。

在張唐動身出訪前,甘羅又做了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報請呂不韋同意後,甘羅隻身前往趙國,他巧妙利用趙王懼怕秦燕聯手打趙國的心態,說秦國之所以和燕國結盟,無非是想得到河間的幾座城池而已。如果你主動將其割讓給秦國,我就去勸秦王收回成命。到那時,你趙國去攻打燕國,秦國坐視不管,趙國所得到的豈止這幾座城?

趙王一聽言之有理,就把河間的五座城割給了秦國。之後,趙王一鼓作氣拿下燕國30座城池,並將其中的11座白送給了秦國。秦國不費一兵一卒,白得了16座城,秦王大喜,封14歲的甘羅為上卿,這便是民間流傳的“甘羅十四為相”說法的由來。

對於甘羅這個人,司馬遷的評價還算是客觀公正的,“甘羅年少,然出一奇計,聲稱後世。雖非篤行之君子,然亦戰國之策士也。方秦之疆時,天下尤趨謀詐哉。”

要想讓人滅亡,必先讓人瘋狂。甘羅成名之後,漸漸迷失了自我,變得忘乎所以起來。男人的頭,女人的腳,都是不能碰的地方。他呢,竟敢膽大包天,去摸皇后的腳,秦王不殺他殺誰?如果真是在咸陽殺的,怎麼會無緣無故埋在古蔡河的上游?

為了弄清原委,我也查了一些資料。以我的判斷,甘羅的爺爺甘茂被開貶之後,顛沛流離,四處漂泊,最後客死在魏國。在紛亂的戰國時代,鄢陵地處魏國和韓國邊境,也就是說,甘茂死後很有可能葬於此地。

按中原的風俗,夭折的男孩子,是不準埋進祖墳的,那麼很有一種可能,就是在甘羅意外離世後,他的家人將其葬在了爺爺的身邊。我感覺,這樣的解釋或許更合理些。

大名鼎鼎的他,死後為啥不葬在老家安徽而葬在鄢陵?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作者簡介】梁耀國,現就職於許昌市房產交易租賃管理處,河南省雜文學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