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沒打過一仗勝仗,爲何還被文人吹上天?

87373838


李廣,威震匈奴的大漢名將,匈奴稱李廣是“飛將軍”,獲此殊榮的只有李廣!李廣從軍40多年,做過8個郡的太守,大小70餘仗,有記載的只敗過一次,其餘都是勝仗!李廣在哪裡,匈奴便不敢進犯哪裡!有人說,李廣沒打過勝仗,很難想象一個屢戰屢敗的李廣,文景武三代帝王會用他,還把李廣當救火隊長來用!漢武帝更是給予李廣最親信的職位,郎中令!



所謂李廣沒打過勝仗的說法,源自《史記》記載的,漢武帝時期李廣參加的5次戰鬥。前2次都是針對軍臣單于的斬首行動,第一次,是公元前133年,設計誘使軍臣單于入馬邑,打算以預先佈置的三十餘萬漢軍圍捕單于,護軍將軍韓安國、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率主力部隊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單于中計,親率十萬騎兵南下,可是未入馬邑發現路邊牲畜無人放養,頓時生疑,正巧抓住了烽火亭尉史,尉史把漢的計謀說了出來,單于逃過一劫!

第二次行動,李廣和衛青終於有了交集,公元前129年,時隔4年,得到單于巡視左賢王部的情報,而左賢王的大部精銳還在上谷。漢武帝派出4萬全騎兵再次對單于實施斬首行動! 原計劃目標,斬首重任由李廣承擔,單于來中部王庭烏蘭察布視察左賢王部,身邊人不多,李廣是有機會拿下單于的!衛青出上谷,離上谷左賢王部隊最近,負責拖住左賢王,公孫敖則幫助衛青抵擋左賢王,為李廣創造機會!公孫賀堵住單于西逃。左賢王發現了漢軍計劃,急忙回師救單于,和公孫敖部遭遇。

衛青理應尾隨左賢王部,和公孫敖夾擊左賢王。左賢王部驍勇善戰,是匈奴的精銳,衛青如果協助公孫敖至少能拖住左賢王,不讓他去救單于。可是衛青不想因為損失過大被懲罰,他需要立功,如果李廣抓住了單于,功勞是李廣的;如果李廣敗了,衛青也會被問罪,這樣的結局不是衛青想要的!他要實現自己的志向,就必須立功,他決定犧牲公孫敖和李廣,不去救公孫敖,而是跑去700裡外的籠城去殺700老弱!如果衛青是條漢子,就應該派幾百人去籠城 ,自己帶大部隊幫助公孫敖

李廣在平原的戰鬥能力很強,一萬騎兵直面左賢王也不會落下風,之所以部隊被打散,李廣被活捉,只有一個可能,就是李广部已經咬住單于部隊,展開混戰,公孫敖沒有衛青支援擋不住左賢王!擊潰公孫敖的部隊後,左賢王夾擊正在猛攻單于的李广部,腹背受敵,並且失去陣型的李廣。

衛青沒有拖住左賢王是必然的,因為衛青沒有和左賢王交戰,面對左賢王的必然是公孫敖,從他損失7千人來看,公孫敖是阻擊了左賢王,但是沒有衛青的支援,沒有擋住! 從單于要活李廣來看,李廣很可能遭遇了單于的部隊,並且痛擊之,單于強調要抓活的李廣,單于要看看把他打那麼慘,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難道有三頭六臂嗎?

匈奴人敬重英雄,單于特意下命令,要活的李廣,第一時間送去單于那裡!李廣被俘時受了傷,還生病,可是逃跑的時候卻生龍活虎,顯然匈奴為他治病療傷,也沒有捆住他手腳,待遇非常好!這李廣得把單于打得多慘,才能享受這麼高的待遇!

此戰以後,衛青算是和李廣結上樑子了,公孫敖和李廣都被衛青坑了,衛青當然擔心被報復,公孫敖和衛青是過命的交情,衛青隨後多次幫助公孫敖,李廣之死也是因為衛青要拉公孫敖一把,這是後話。李廣不是個會溜鬚拍馬的人,也不是睚眥必報的人,否則李廣去世時,怎麼會聞者流淚!然而害人者往往會以小人心度君子之腹,衛青在之後的戰役中一直打壓李廣!

隨後的6年裡,得”貴幸”的衛青,非常照顧他的姐夫公孫賀,和救命恩人公孫敖,這兩人都得以封侯。對於李廣,衛青一直不待見,衛青連李廣的堂弟李蔡都用,卻偏偏不給李廣立功的機會。直到公元前123年,漢武帝讓李廣隨衛青出征,可是衛青只安排李廣為後將軍,這麼多年下來,可以看出衛青對李廣的態度,就是不用你李廣,皇帝讓你一起出徵可以,殿後,讓你沒有機會殺敵立功!

李廣的第4次戰鬥,是配合霍去病徵河西之戰,之前霍去病800人奔襲匈奴,嶄露頭角,這和衛青龍城之戰有本質區別,衛青是1萬人,是以犧牲李廣,公孫敖,放棄捉拿單于為代價,殺了幾百個無關痛癢的匈奴老弱,霍去病卻是殺了單于祖父,俘虜國相和單于叔叔,殺死3倍於幾的精銳護衛!

但是霍去病的河西之戰開始並不順利,雖然殺死8千多匈奴人,但是自己1萬騎兵,損失7千,按照西漢軍法,損失太多當斬,就像公孫敖損失7千人那次!可見漢武帝對霍去病的確是夠幸。 貼心的漢武帝,為霍去病二次河西之戰,準備了戰力最強的李广部隊,來吸引左賢王的4萬大軍,李廣用4千人拖住左賢王兩天,把左賢王幾乎拖垮,以至於博望侯一來,就把左賢王嚇跑了!這一仗,李廣損失過半,按漢律當斬,除非他立了大功,殺死數倍的匈奴軍,可見匈奴此戰損失必然很大,至少近萬人。

第5仗是李廣的最後一仗,漢武帝看到了李廣的強大戰力,但是又擔心他年紀大了,作戰總是衝鋒在前,禁不住李廣一再請求,讓李廣作為衛青部的前將軍。衛青卻想讓公孫敖父子立功,仗著他和漢武帝的親密關係,號稱漢武帝私下關照不要讓李廣當單于,實際就是想讓公孫敖立功。讓李廣繞路迂迴攻擊單于,可是,他把步兵和運糧隊扔給李廣,還讓李廣走很難走的遠路。 衛青自己帶著騎兵和武剛載兵車,速度至少快李廣一倍,所以衛青漠北打完,李廣也沒過漠南。衛青沒想到單于兵微將寡,他數倍於單于的兵力,卻還只是慘勝,損失比匈奴大的多,單于也沒抓住,回去很有可能治罪!所以衛青決定拿李廣做替罪羊,反正衛青龍城首戰就幹過一回,這次衛青誣陷李廣迷路誤期,他以什麼要挾李廣?很有可能是李敢,李廣只剩李敢這個兒子,他已一把年紀,為了兒子的前途,一個老人會犧牲自己,承認自己迷路。《史記》只看到衛青以諸校尉的生死脅迫李廣就範!

史記記載, 廣已見大將軍,還入軍。大將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因問廣、食其失道狀,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廣未對,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衛青要向漢武帝彙報了,和李廣談妥條件,讓李廣承認迷路。隨後衛青先派長史送酒食給李廣,李廣沒說迷路,又派長史逼李廣,李廣才說自己迷路! “急責之”,可見衛青有多著急讓李廣承認迷路!只有做賊心虛的人才會這樣,顯然衛青怕李廣反悔!當初對待蘇建,衛青多麼淡定,請漢武帝處置,這次卻急的如熱鍋上的螞蟻!

李廣死後一年,先是李廣堂弟丞相李蔡被誣陷致死,接著李敢知道真相,找衛青理論,痛打衛青,衛青表面說不聲張,實際卻暗地裡讓霍去病知道,暗殺了李敢,難怪漢武帝以後再也不用衛青!

漠北之戰行軍分析。衛青西出定襄1000多里,急行軍7天,李廣步兵一天100裡就是極限,而且繞遠路,15-20天才能到!衛青到了漠北馬上開戰,根本沒等李廣,他有十萬人,打單于3、4萬,還需要等李廣嗎?打完單于追擊到趙信城,往返3天,也不過10天,回軍遇到李廣,李廣走了一半多一點的路,當然還在漠南! 說到右將軍趙食其,就有點毛骨悚然了,李廣自刎,趙食其被貶為庶人後,再也沒有記載,人去哪兒了?失蹤了!呵呵,背後有什麼貓膩!衛青也不是第一次找背鍋俠,上一次損失十幾萬士馬,背鍋的事蘇建

衛青和漢武帝有多親密呢?”以和柔自媚於上”,又有《佞幸列傳》的記載,漢武帝規定大將軍要為皇帝“驂乘”,也就是說,倆人出門要在一輛車裡。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首先要指出的是,李廣一生對戰匈奴多次,並不是沒有打過勝仗,而是未像衛青和霍去病那樣立下大功反而數次覆軍,甚至自己也被匈奴俘虜了。然而,在後世文人的心中,李廣的地位似乎還要超過衛青和霍去病。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三點:

一是司馬遷的《史記 》對李廣大為推崇,著重渲染了李廣的個人英雄主義。儘管李廣抗擊匈奴的戰績少的可憐,但因為李廣家族與司馬遷頗有淵源,所以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花了很大筆墨突顯李廣的個人魅力,而對衛青和霍去病的戰績則記載不詳細,甚至頗多微詞。

二是李廣個人確實神勇無敵,他的英雄事蹟很能滿族大眾的英雄崇拜情結。李廣出生在與匈奴相鄰的邊郡地區,從小就練就了一身高超的騎射本領。比如他時常帶領百騎深入匈奴,連射匈奴士兵,然後面對數千增援的匈奴騎兵,仍能射殺匈奴大將,帶領部下安全返回軍營。甚至在他受傷被俘後,也能尋機奪取匈奴戰馬,依靠精湛的騎射技藝殺出重圍。他的個人英雄色彩,無疑很能滿足一般人的英雄崇拜心理。

三是李廣一生失意,這成了後世文人感慨自己時運不濟的抒懷對象。李廣儘管擁有超群的個人魅力,但他的一生並不如意。不僅沒獲得漢武帝的賞識,而且最終也因為戰事失利而自殺,用如此悲壯的方式結束他充滿爭議的一生。在後世文人看來,李廣的一生彷彿是他們仕途不濟的寫照,久而久之,李廣已然成了懷才不遇的代名詞。如王勃的“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抒發的便是這種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感嘆。


與書居


首先需要糾正問題裡的錯誤,誰說李廣“沒打過一仗勝仗”?在漢匈和親的漫長歲月裡,從漢文帝年間起就慷慨從軍的李廣,足跡幾乎踏遍漢朝北部戰線,與匈奴騎兵每年都大小數戰。正是他們這一代漢朝軍人的殊死力戰,才令驕橫的匈奴始終不敢徹底撕破臉。大漢朝反擊匈奴的戰備時間,正是他們浴血換來。

只此一條,畢生熱血都灑在抗匈戰場的李廣將軍,就有資格與雪恥匈奴的衛青霍去病一樣,當得後人恆久的仰慕懷念。

那麼出生入死一輩子的李廣,軍事能力是否是被文人們“吹上天”?比起歷代詠歎李廣熱血形象的詩文來,最有發言權的,卻還是李廣將軍一輩子的死敵:匈奴人。哪怕是在漢朝憋屈和親,匈奴騎兵最為猖狂的年月裡,李廣還曾在漢景帝年間,以百餘騎兵對峙上千匈奴人,且在匈奴人的虎視眈眈下,傲然射殺匈奴斥候,最後更是在匈奴人的驚惶間全身而退。如此威震敵膽的表現,就是那個年代漢軍的強心針。

而在漢武帝年間,漢匈全面戰爭打響後,屢遭挫折的李廣,更是不乏高光表現。特別是鏖戰匈奴左賢王的大戰,再度身陷重圍的李廣,冷靜以幾千將士結成穩固陣線,多次浴血擊退數萬匈奴鐵騎的狂攻。儘管最終未能殲滅左賢王,但這以弱敵強的表現,卻再度證明了漢軍的武勇。

所以,在那個漫長的戰爭裡,一身是膽的李廣,就是匈奴人眼中絕對的勇士形象。以至於漢匈邊境的要地,只要李廣擔任守衛,匈奴人就從來不敢騷擾。每次大戰之時,匈奴人更把李广部當做強敵來對待。這份來自敵人的尊敬,足以證明這位鐵漢一生的輝煌。

那麼問題來了,勞苦功高的李廣,為何卻“難封”呢?公平點說,這是李廣角色定位的錯誤,有勇有謀的李廣,是個優秀的衝鋒陷陣將才,卻並非一位擁有大局觀的帥才。很多為李廣鳴不平的粉絲們恰恰忽略了,比起衛青霍去病的輝煌來,漢武帝並非沒給過李廣機會,特別是出戰左賢王那一戰,連堪稱草原活地圖的張騫都配屬給李廣。可是李廣呢?上了草原就撒了歡,什麼戰略也不講,甩開張騫撞進左賢王的埋伏圈裡。

如此輕率表現,恰恰是作為帥才的衛青霍去病們,從未犯過的錯誤。李廣的能力,適合於漢武帝之前,漢朝被動防禦的戰爭年代。但換到漢武帝時代,漢朝鐵騎需要深入草原,對匈奴展開大兵團反擊戰時,他卻明顯落伍了。“李廣難封”的悲劇,正是來自於此。

但縱是這坎坷遭遇,始終不能掩蓋的,是李廣戎馬生涯一輩子的貢獻。他神勇的形象,也得到了後世諸多文人的虔誠景仰。但除了唐朝王維“李廣無功緣數奇”的詩句略有誇大外,其他的詩文讚歎,卻足以縮影他熱血武勇的一生。

漢朝反擊匈奴的熱血戰爭,不是哪一個人的個人英雄,卻更是一代代軍人的前仆後繼。李廣,無論有否封侯,無論吃過多少敗仗,卻是無可爭議的先行者。他的貢獻與輝煌,當得起超越時間的尊重!


歷史風雲錄


馬未都說過,歷史沒有真相;後人寫的東西問題更多。李廣沒有打過勝仗?當時他的名氣能那麼大嗎?關鍵是匈奴人都知道他,甚至抓住他像得了什麼寶貝一樣不殺他?最後卻讓他“奪馬飛離”成了“飛將軍”為什麼?說明他在當時名氣太大了,而不是歷史名氣大。他當時就很大名氣為什麼?還用我們後人替他吹牛嗎?而且他對匈奴作戰多次,只要一次失敗,他的名氣立馬完蛋。但是他的名氣卻越來越大?這又是為什麼?說明當時他的敵人也知道他都怕他,以至於跟他打仗要特別多的對付他,可匈奴人還是費勁,所以他李廣的名氣雖然沒有大勝,但是還是都怕他是不是?如果李廣對匈奴人作戰從來不勝,匈奴人不可能替他吹牛是不是?因為李廣的名氣很多都是匈奴人傳出來的呀!最後我告訴大家:李廣對匈奴人作戰即使從來不勝,匈奴人依然怕他還替他“吹牛”,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匈奴人早就知道李廣厲害,所以每次與李廣作戰都是重點“多兵種、多人數”對付李廣;可就是這樣,匈奴人還是費勁,以至於慘勝,所以匈奴人自己知道李廣確實厲害,所以匈奴人更替他李廣吹牛了。最後以至於漢武帝都嫉妒李廣,所以給他晚輩封侯也不給他封侯。就這樣簡單。





大峰上雨


先明確一個問題啊,李廣不是沒有打過勝仗,而是沒有親自指揮打過大的殲滅戰。但是他打過很多經典的防禦戰。

然後再回答問題,李廣為什麼會被文人吹上天呢?我覺得問題不出在李廣身上,而是出在文人身上。

為什麼說問題不出在李廣身上?其實縱觀各種史料,基本明確,李廣只是一個將才和勇士,卻不是優秀的帥才。也就是說,他的能力,本身就已經限定在了那個高度上。沒辦法啊!胡宗南就是個團長,拔不高的。

那麼這樣一個將才,為什麼文人喜歡吹捧呢?我覺得有這麼兩點

第一個,文人,是喜歡用悲劇素材的。自古悲情戲多於喜劇,悲劇更容易讓人記住,悲劇也更有料。大家想想,是看了讓你哭的稀里嘩啦的電視更容易記住,還是看了哈哈大笑的更讓你能記住呢?肯定是前者啊!所謂刻骨銘心是也!《花千骨》為什麼那麼受人追捧?不就是那137刀傷疤和17個洞嗎!而李廣,恰恰就是這樣的一個悲劇人物。他勇武,但是卻缺少謀略;他戰功卓著,但是卻總是被老天開玩笑。他的驍勇被匈奴所銘記,但是他卻不是那個驅除韃虜的人物。更悲催的是,他的兒子、他的孫子都是悲劇人物。這樣的人,文人當然是趨之若鶩的啊!不寫他寫誰?寫衛青?寫霍去病?這倆傢伙一路摧枯拉朽,太順了,沒有料啊!類似的還有楊業、袁崇煥、項羽、諸葛亮,這都是悲劇英雄,這樣的人是有料的,所以也更容易被文人追捧、誇大。

第二,就是文人都有趨炎附勢的習慣。就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添油加醋。因為多數文人,不懂歷史、不懂軍事、不懂政治,你讓他自己去從浩瀚如海的歷史史料中找一個人物來包裝,很難。閔冉沒有料嗎?郭威沒有料嗎?藍玉沒有料嗎?都有啊!但是,普通的文人不會寫啊!他們只具備在前人的基礎上添磚加瓦。李廣的孫子是司馬遷的好朋友,司馬遷出於對李陵的同情,所以對李廣祖孫著墨較多,這就給後世的文人提供了素材啊!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代代相傳,把飛將軍李廣捧得天高地厚了(說實在的,飛將軍的稱號,到底是匈奴給的,還是後世文人給的,都很模糊)。這就好比易中天出了個《品三國》火的一塌糊塗,後面就跟著一堆什麼水煮三國、清蒸三國、爆炒三國、油燜三國……阿貓阿狗的都蹦出來了。這就是文人。所以政治家都討厭文人,把他們比作是蒼蠅,一身酸臭!對他們好,你就是千古明君,對他們不好,你就遺臭萬年。他們不會考慮客觀,只考慮對自己是否有利。多少歷史人物都被文人毀了!遠的有秦始皇焚書坑儒,近的有雍正帝篡位暴政。你要是全信他們的話,那就太傻太天真了


A0000小米先生


不能說李廣沒打勝仗,李廣屬職業軍閥,武功卓越,戰功赫赫勝多敗少為世人所稱道,但李廣戰術守舊落後,因而守城有餘而開彊無功,所以他參與的戰爭都是以防守為主,都是被動防守 勝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對國家的整體戰略起不到根本的作用,也就是打得熱鬧好看,但意義不大,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也是李廣不能封侯的根本原因。


e言e博


這個問題純屬放屁?

漢武帝時期,軍人當官兒靠的是軍功爵制度,沒有軍功李廣能做到邊地重鎮的太守(相當於今天的省長+省區司令)?

你用腳趾頭想想也該知道,李廣打了多少勝仗。

早在漢景帝時期,李廣就做到了驍騎都尉,這都尉的官職是兩千石的高管。

吳楚七國之亂,李廣隨著周亞夫評判,事後漢景帝的弟弟梁孝王,以王的名義賜給李廣將軍印,這就是又升級了!因為李廣要回長安,這個賞賜沒有給到!這時候李廣本來有被封侯的機會,但是因為李廣接受梁王的封賜,讓漢景帝有點惱火!

接下來就是在各個邊地重鎮做一把手。

上谷太守、上郡太守、隴西、北地、雁門中雲中太守。

基本上是來回的平調,原因有二。

其一是,李廣為人好戰,做上谷太守的時候就經常找匈奴人打架,朝廷的意思是害怕李廣戰死,其實本質上不想讓李廣挑起爭端,因為這時候還是和親為重。

其二是,李廣為人善戰,雖然喜歡找事兒,但是邊地的防禦還是要靠這位將軍。

漢文帝曾經這麼評價李廣!

“惜廣不逢時,令當高祖世,萬戶侯豈足道哉!”

提問的朋友,你說李廣一輩子沒打過勝仗,難不成你比漢文帝都清楚李廣?

等到漢武帝的時候,很多人都說李廣能打仗,於是從邊地郡守調到中央,做未央衛尉,官至九卿。

不識曰:“李將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而其士亦佚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憂,虜亦不得犯我。”是時,
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為名將,然匈奴畏廣,士卒多樂從,而苦程不識。

這段話你琢磨琢磨什麼意思

李廣的戰敗是在漢武帝出擊匈奴的時候。

馬邑之謀後,第一次出擊,李廣遇見了匈奴的主力部隊。

這次出擊,總共四路人馬,兩路戰敗,其中有李廣

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廣軍,生得廣。

這事情之後,李廣被貶為庶人

匈奴入遼西,殺太守,敗韓將軍。韓將軍後徙居右北平,死。於是上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在郡,匈奴號曰“漢飛將軍”,避之,數歲不入界。

匈奴好幾年不敢攻打右北平,什麼原因?

難道你比匈奴人更瞭解李廣?


我們說的李廣沒有戰功,一般是漢武帝四次大規模的出擊匈奴。第一次出擊李廣有50多歲的老名將,衛青才20多!那個會成為攻擊的重點不必多說!

之後的三次李廣做的確實差勁兒,這個必須承認!

但是你要是說李廣沒打過勝仗,那就純屬放屁了!


以上

目西


目西


真不知道哪個傻逼會提這樣的問題,居然說李廣一場勝仗都沒打過?我是懶得再廢話了,有空多查查李廣生平再說話。“飛將軍”之名其實肖小可以玷汙辱沒的。


有點小曖昧哦


李廣一生與匈奴打了六七十仗。只有一場敗仗。

李廣一生唯一一次敗仗,也是衛青的第一場勝仗。

當時漢朝派四位將軍,分四路進攻匈奴。其中包括衛青、李廣率領的數千騎。

由於李廣被匈奴贊為飛將軍。人怕出名豬怕壯。匈奴的主力全部來圍殲李廣的數千騎。

衛青趁匈奴後防空虛,突襲匈奴老巢。俘虜匈奴單于的妻妾奴僕,大獲而歸。

另外兩位將軍也不救援李廣。而是負責皇帝小舅子衛青左右翼的安全。

最終李廣軍全軍覆沒。如果沒有李廣吸引匈奴主力,衛青哪有機會直搗匈奴老巢?

事後衛青加官進爵,而李廣被判處死刑,花錢贖罪,貶為庶人。

衛青凱旋後,並未向天子說明。正因為李廣吸引了匈奴的主力,自己才能立下奇功。

李廣與匈奴交戰幾十場。除了給衛青當炮灰那次失敗外,沒有敗績。

此外,李廣年少時,隨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也立下大功。獲敵人軍旗。

李廣被文人讚頌的原因如下

一、李廣與士卒同甘苦,共患難。

二、如果說項羽神勇,千古無二。那李廣的箭法,則是古往今來第一人。梁山好漢之一的華榮因箭法好,被稱為‘小李廣。’

三、李廣的‘飛將軍’之名是匈奴給予的。正如遼國稱楊業是‘楊無敵’。


楊朱學派


李廣沒打過勝仗?你是不是隻看漢武帝時期李廣的兩次失敗了?太狹隘了。

李廣在漢文帝時期就開始參軍了,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在漢景帝時期,李廣在邊疆守衛,整天和匈奴打。打的匈奴相當的蛋疼。後來周亞夫評定七國之亂的時候,李廣又是周亞夫手下的將軍,奪了敵軍的帥旗——軍功裡面第一。

第一次,漢武帝派遣了四路人馬去試探匈奴,沒路人馬都是一萬人。分別是李廣、公孫賀、公孫敖、衛青,結果是李廣一出去就被當成了漢軍主力,匈奴主力都他媽去幹李廣了,結果李廣全軍覆沒,自己被俘,後來李廣逃了出來;公孫賀、公孫敖一個在大草原旅遊了轉了一圈,一個碰到匈奴部隊,損失了7000兵力。衛青奔襲龍城,殺敵700,把龍城攪了個一塌糊塗。


第二次是漠北之戰,漢武帝認為李廣的“命奇”,就是運氣不好。告訴衛青在遇到匈奴主力的時候,把前將軍李廣調開。在衛青深入漠北的時候,衛青抓到了一個俘虜,得到了大單于的位置。於是衛青把李廣調離,調到了右路軍趙食其一路,因為沒有嚮導。所以迷路延誤了和衛青匯合的的時間。當時衛青詢問原因,李廣拒絕回答;衛青就讓李廣到大帳中做筆錄,李廣此時已經60多歲,所以為了尊嚴自殺。當時士兵和百姓知道後都痛哭流涕。

河南大學歷史學教授王立群講述的——李廣難封,告訴你真實的李廣。

http://tv.cntv.cn/video/C18571/17550e3f7e6d4fa44c771fbcd0c0fc7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