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没打过一仗胜仗,为何还被文人吹上天?

87373838


李广,威震匈奴的大汉名将,匈奴称李广是“飞将军”,获此殊荣的只有李广!李广从军40多年,做过8个郡的太守,大小70余仗,有记载的只败过一次,其余都是胜仗!李广在哪里,匈奴便不敢进犯哪里!有人说,李广没打过胜仗,很难想象一个屡战屡败的李广,文景武三代帝王会用他,还把李广当救火队长来用!汉武帝更是给予李广最亲信的职位,郎中令!



所谓李广没打过胜仗的说法,源自《史记》记载的,汉武帝时期李广参加的5次战斗。前2次都是针对军臣单于的斩首行动,第一次,是公元前133年,设计诱使军臣单于入马邑,打算以预先布置的三十余万汉军围捕单于,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率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单于中计,亲率十万骑兵南下,可是未入马邑发现路边牲畜无人放养,顿时生疑,正巧抓住了烽火亭尉史,尉史把汉的计谋说了出来,单于逃过一劫!

第二次行动,李广和卫青终于有了交集,公元前129年,时隔4年,得到单于巡视左贤王部的情报,而左贤王的大部精锐还在上谷。汉武帝派出4万全骑兵再次对单于实施斩首行动! 原计划目标,斩首重任由李广承担,单于来中部王庭乌兰察布视察左贤王部,身边人不多,李广是有机会拿下单于的!卫青出上谷,离上谷左贤王部队最近,负责拖住左贤王,公孙敖则帮助卫青抵挡左贤王,为李广创造机会!公孙贺堵住单于西逃。左贤王发现了汉军计划,急忙回师救单于,和公孙敖部遭遇。

卫青理应尾随左贤王部,和公孙敖夹击左贤王。左贤王部骁勇善战,是匈奴的精锐,卫青如果协助公孙敖至少能拖住左贤王,不让他去救单于。可是卫青不想因为损失过大被惩罚,他需要立功,如果李广抓住了单于,功劳是李广的;如果李广败了,卫青也会被问罪,这样的结局不是卫青想要的!他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就必须立功,他决定牺牲公孙敖和李广,不去救公孙敖,而是跑去700里外的笼城去杀700老弱!如果卫青是条汉子,就应该派几百人去笼城 ,自己带大部队帮助公孙敖

李广在平原的战斗能力很强,一万骑兵直面左贤王也不会落下风,之所以部队被打散,李广被活捉,只有一个可能,就是李广部已经咬住单于部队,展开混战,公孙敖没有卫青支援挡不住左贤王!击溃公孙敖的部队后,左贤王夹击正在猛攻单于的李广部,腹背受敌,并且失去阵型的李广。

卫青没有拖住左贤王是必然的,因为卫青没有和左贤王交战,面对左贤王的必然是公孙敖,从他损失7千人来看,公孙敖是阻击了左贤王,但是没有卫青的支援,没有挡住! 从单于要活李广来看,李广很可能遭遇了单于的部队,并且痛击之,单于强调要抓活的李广,单于要看看把他打那么惨,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难道有三头六臂吗?

匈奴人敬重英雄,单于特意下命令,要活的李广,第一时间送去单于那里!李广被俘时受了伤,还生病,可是逃跑的时候却生龙活虎,显然匈奴为他治病疗伤,也没有捆住他手脚,待遇非常好!这李广得把单于打得多惨,才能享受这么高的待遇!

此战以后,卫青算是和李广结上梁子了,公孙敖和李广都被卫青坑了,卫青当然担心被报复,公孙敖和卫青是过命的交情,卫青随后多次帮助公孙敖,李广之死也是因为卫青要拉公孙敖一把,这是后话。李广不是个会溜须拍马的人,也不是睚眦必报的人,否则李广去世时,怎么会闻者流泪!然而害人者往往会以小人心度君子之腹,卫青在之后的战役中一直打压李广!

随后的6年里,得”贵幸”的卫青,非常照顾他的姐夫公孙贺,和救命恩人公孙敖,这两人都得以封侯。对于李广,卫青一直不待见,卫青连李广的堂弟李蔡都用,却偏偏不给李广立功的机会。直到公元前123年,汉武帝让李广随卫青出征,可是卫青只安排李广为后将军,这么多年下来,可以看出卫青对李广的态度,就是不用你李广,皇帝让你一起出征可以,殿后,让你没有机会杀敌立功!

李广的第4次战斗,是配合霍去病征河西之战,之前霍去病800人奔袭匈奴,崭露头角,这和卫青龙城之战有本质区别,卫青是1万人,是以牺牲李广,公孙敖,放弃捉拿单于为代价,杀了几百个无关痛痒的匈奴老弱,霍去病却是杀了单于祖父,俘虏国相和单于叔叔,杀死3倍于几的精锐护卫!

但是霍去病的河西之战开始并不顺利,虽然杀死8千多匈奴人,但是自己1万骑兵,损失7千,按照西汉军法,损失太多当斩,就像公孙敖损失7千人那次!可见汉武帝对霍去病的确是够幸。 贴心的汉武帝,为霍去病二次河西之战,准备了战力最强的李广部队,来吸引左贤王的4万大军,李广用4千人拖住左贤王两天,把左贤王几乎拖垮,以至于博望侯一来,就把左贤王吓跑了!这一仗,李广损失过半,按汉律当斩,除非他立了大功,杀死数倍的匈奴军,可见匈奴此战损失必然很大,至少近万人。

第5仗是李广的最后一仗,汉武帝看到了李广的强大战力,但是又担心他年纪大了,作战总是冲锋在前,禁不住李广一再请求,让李广作为卫青部的前将军。卫青却想让公孙敖父子立功,仗着他和汉武帝的亲密关系,号称汉武帝私下关照不要让李广当单于,实际就是想让公孙敖立功。让李广绕路迂回攻击单于,可是,他把步兵和运粮队扔给李广,还让李广走很难走的远路。 卫青自己带着骑兵和武刚载兵车,速度至少快李广一倍,所以卫青漠北打完,李广也没过漠南。卫青没想到单于兵微将寡,他数倍于单于的兵力,却还只是惨胜,损失比匈奴大的多,单于也没抓住,回去很有可能治罪!所以卫青决定拿李广做替罪羊,反正卫青龙城首战就干过一回,这次卫青诬陷李广迷路误期,他以什么要挟李广?很有可能是李敢,李广只剩李敢这个儿子,他已一把年纪,为了儿子的前途,一个老人会牺牲自己,承认自己迷路。《史记》只看到卫青以诸校尉的生死胁迫李广就范!

史记记载, 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卫青要向汉武帝汇报了,和李广谈妥条件,让李广承认迷路。随后卫青先派长史送酒食给李广,李广没说迷路,又派长史逼李广,李广才说自己迷路! “急责之”,可见卫青有多着急让李广承认迷路!只有做贼心虚的人才会这样,显然卫青怕李广反悔!当初对待苏建,卫青多么淡定,请汉武帝处置,这次却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

李广死后一年,先是李广堂弟丞相李蔡被诬陷致死,接着李敢知道真相,找卫青理论,痛打卫青,卫青表面说不声张,实际却暗地里让霍去病知道,暗杀了李敢,难怪汉武帝以后再也不用卫青!

漠北之战行军分析。卫青西出定襄1000多里,急行军7天,李广步兵一天100里就是极限,而且绕远路,15-20天才能到!卫青到了漠北马上开战,根本没等李广,他有十万人,打单于3、4万,还需要等李广吗?打完单于追击到赵信城,往返3天,也不过10天,回军遇到李广,李广走了一半多一点的路,当然还在漠南! 说到右将军赵食其,就有点毛骨悚然了,李广自刎,赵食其被贬为庶人后,再也没有记载,人去哪儿了?失踪了!呵呵,背后有什么猫腻!卫青也不是第一次找背锅侠,上一次损失十几万士马,背锅的事苏建

卫青和汉武帝有多亲密呢?”以和柔自媚于上”,又有《佞幸列传》的记载,汉武帝规定大将军要为皇帝“骖乘”,也就是说,俩人出门要在一辆车里。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首先要指出的是,李广一生对战匈奴多次,并不是没有打过胜仗,而是未像卫青和霍去病那样立下大功反而数次覆军,甚至自己也被匈奴俘虏了。然而,在后世文人的心中,李广的地位似乎还要超过卫青和霍去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点:

一是司马迁的《史记 》对李广大为推崇,着重渲染了李广的个人英雄主义。尽管李广抗击匈奴的战绩少的可怜,但因为李广家族与司马迁颇有渊源,所以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花了很大笔墨突显李广的个人魅力,而对卫青和霍去病的战绩则记载不详细,甚至颇多微词。

二是李广个人确实神勇无敌,他的英雄事迹很能满族大众的英雄崇拜情结。李广出生在与匈奴相邻的边郡地区,从小就练就了一身高超的骑射本领。比如他时常带领百骑深入匈奴,连射匈奴士兵,然后面对数千增援的匈奴骑兵,仍能射杀匈奴大将,带领部下安全返回军营。甚至在他受伤被俘后,也能寻机夺取匈奴战马,依靠精湛的骑射技艺杀出重围。他的个人英雄色彩,无疑很能满足一般人的英雄崇拜心理。

三是李广一生失意,这成了后世文人感慨自己时运不济的抒怀对象。李广尽管拥有超群的个人魅力,但他的一生并不如意。不仅没获得汉武帝的赏识,而且最终也因为战事失利而自杀,用如此悲壮的方式结束他充满争议的一生。在后世文人看来,李广的一生仿佛是他们仕途不济的写照,久而久之,李广已然成了怀才不遇的代名词。如王勃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抒发的便是这种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叹。


与书居


首先需要纠正问题里的错误,谁说李广“没打过一仗胜仗”?在汉匈和亲的漫长岁月里,从汉文帝年间起就慷慨从军的李广,足迹几乎踏遍汉朝北部战线,与匈奴骑兵每年都大小数战。正是他们这一代汉朝军人的殊死力战,才令骄横的匈奴始终不敢彻底撕破脸。大汉朝反击匈奴的战备时间,正是他们浴血换来。

只此一条,毕生热血都洒在抗匈战场的李广将军,就有资格与雪耻匈奴的卫青霍去病一样,当得后人恒久的仰慕怀念。

那么出生入死一辈子的李广,军事能力是否是被文人们“吹上天”?比起历代咏叹李广热血形象的诗文来,最有发言权的,却还是李广将军一辈子的死敌:匈奴人。哪怕是在汉朝憋屈和亲,匈奴骑兵最为猖狂的年月里,李广还曾在汉景帝年间,以百余骑兵对峙上千匈奴人,且在匈奴人的虎视眈眈下,傲然射杀匈奴斥候,最后更是在匈奴人的惊惶间全身而退。如此威震敌胆的表现,就是那个年代汉军的强心针。

而在汉武帝年间,汉匈全面战争打响后,屡遭挫折的李广,更是不乏高光表现。特别是鏖战匈奴左贤王的大战,再度身陷重围的李广,冷静以几千将士结成稳固阵线,多次浴血击退数万匈奴铁骑的狂攻。尽管最终未能歼灭左贤王,但这以弱敌强的表现,却再度证明了汉军的武勇。

所以,在那个漫长的战争里,一身是胆的李广,就是匈奴人眼中绝对的勇士形象。以至于汉匈边境的要地,只要李广担任守卫,匈奴人就从来不敢骚扰。每次大战之时,匈奴人更把李广部当做强敌来对待。这份来自敌人的尊敬,足以证明这位铁汉一生的辉煌。

那么问题来了,劳苦功高的李广,为何却“难封”呢?公平点说,这是李广角色定位的错误,有勇有谋的李广,是个优秀的冲锋陷阵将才,却并非一位拥有大局观的帅才。很多为李广鸣不平的粉丝们恰恰忽略了,比起卫青霍去病的辉煌来,汉武帝并非没给过李广机会,特别是出战左贤王那一战,连堪称草原活地图的张骞都配属给李广。可是李广呢?上了草原就撒了欢,什么战略也不讲,甩开张骞撞进左贤王的埋伏圈里。

如此轻率表现,恰恰是作为帅才的卫青霍去病们,从未犯过的错误。李广的能力,适合于汉武帝之前,汉朝被动防御的战争年代。但换到汉武帝时代,汉朝铁骑需要深入草原,对匈奴展开大兵团反击战时,他却明显落伍了。“李广难封”的悲剧,正是来自于此。

但纵是这坎坷遭遇,始终不能掩盖的,是李广戎马生涯一辈子的贡献。他神勇的形象,也得到了后世诸多文人的虔诚景仰。但除了唐朝王维“李广无功缘数奇”的诗句略有夸大外,其他的诗文赞叹,却足以缩影他热血武勇的一生。

汉朝反击匈奴的热血战争,不是哪一个人的个人英雄,却更是一代代军人的前仆后继。李广,无论有否封侯,无论吃过多少败仗,却是无可争议的先行者。他的贡献与辉煌,当得起超越时间的尊重!


历史风云录


马未都说过,历史没有真相;后人写的东西问题更多。李广没有打过胜仗?当时他的名气能那么大吗?关键是匈奴人都知道他,甚至抓住他像得了什么宝贝一样不杀他?最后却让他“夺马飞离”成了“飞将军”为什么?说明他在当时名气太大了,而不是历史名气大。他当时就很大名气为什么?还用我们后人替他吹牛吗?而且他对匈奴作战多次,只要一次失败,他的名气立马完蛋。但是他的名气却越来越大?这又是为什么?说明当时他的敌人也知道他都怕他,以至于跟他打仗要特别多的对付他,可匈奴人还是费劲,所以他李广的名气虽然没有大胜,但是还是都怕他是不是?如果李广对匈奴人作战从来不胜,匈奴人不可能替他吹牛是不是?因为李广的名气很多都是匈奴人传出来的呀!最后我告诉大家:李广对匈奴人作战即使从来不胜,匈奴人依然怕他还替他“吹牛”,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匈奴人早就知道李广厉害,所以每次与李广作战都是重点“多兵种、多人数”对付李广;可就是这样,匈奴人还是费劲,以至于惨胜,所以匈奴人自己知道李广确实厉害,所以匈奴人更替他李广吹牛了。最后以至于汉武帝都嫉妒李广,所以给他晚辈封侯也不给他封侯。就这样简单。





大峰上雨


先明确一个问题啊,李广不是没有打过胜仗,而是没有亲自指挥打过大的歼灭战。但是他打过很多经典的防御战。

然后再回答问题,李广为什么会被文人吹上天呢?我觉得问题不出在李广身上,而是出在文人身上。

为什么说问题不出在李广身上?其实纵观各种史料,基本明确,李广只是一个将才和勇士,却不是优秀的帅才。也就是说,他的能力,本身就已经限定在了那个高度上。没办法啊!胡宗南就是个团长,拔不高的。

那么这样一个将才,为什么文人喜欢吹捧呢?我觉得有这么两点

第一个,文人,是喜欢用悲剧素材的。自古悲情戏多于喜剧,悲剧更容易让人记住,悲剧也更有料。大家想想,是看了让你哭的稀里哗啦的电视更容易记住,还是看了哈哈大笑的更让你能记住呢?肯定是前者啊!所谓刻骨铭心是也!《花千骨》为什么那么受人追捧?不就是那137刀伤疤和17个洞吗!而李广,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个悲剧人物。他勇武,但是却缺少谋略;他战功卓著,但是却总是被老天开玩笑。他的骁勇被匈奴所铭记,但是他却不是那个驱除鞑虏的人物。更悲催的是,他的儿子、他的孙子都是悲剧人物。这样的人,文人当然是趋之若鹜的啊!不写他写谁?写卫青?写霍去病?这俩家伙一路摧枯拉朽,太顺了,没有料啊!类似的还有杨业、袁崇焕、项羽、诸葛亮,这都是悲剧英雄,这样的人是有料的,所以也更容易被文人追捧、夸大。

第二,就是文人都有趋炎附势的习惯。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添油加醋。因为多数文人,不懂历史、不懂军事、不懂政治,你让他自己去从浩瀚如海的历史史料中找一个人物来包装,很难。闵冉没有料吗?郭威没有料吗?蓝玉没有料吗?都有啊!但是,普通的文人不会写啊!他们只具备在前人的基础上添砖加瓦。李广的孙子是司马迁的好朋友,司马迁出于对李陵的同情,所以对李广祖孙着墨较多,这就给后世的文人提供了素材啊!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代代相传,把飞将军李广捧得天高地厚了(说实在的,飞将军的称号,到底是匈奴给的,还是后世文人给的,都很模糊)。这就好比易中天出了个《品三国》火的一塌糊涂,后面就跟着一堆什么水煮三国、清蒸三国、爆炒三国、油焖三国……阿猫阿狗的都蹦出来了。这就是文人。所以政治家都讨厌文人,把他们比作是苍蝇,一身酸臭!对他们好,你就是千古明君,对他们不好,你就遗臭万年。他们不会考虑客观,只考虑对自己是否有利。多少历史人物都被文人毁了!远的有秦始皇焚书坑儒,近的有雍正帝篡位暴政。你要是全信他们的话,那就太傻太天真了


A0000小米先生


不能说李广没打胜仗,李广属职业军阀,武功卓越,战功赫赫胜多败少为世人所称道,但李广战术守旧落后,因而守城有余而开彊无功,所以他参与的战争都是以防守为主,都是被动防守 胜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对国家的整体战略起不到根本的作用,也就是打得热闹好看,但意义不大,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也是李广不能封侯的根本原因。


e言e博


这个问题纯属放屁?

汉武帝时期,军人当官儿靠的是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李广能做到边地重镇的太守(相当于今天的省长+省区司令)?

你用脚趾头想想也该知道,李广打了多少胜仗。

早在汉景帝时期,李广就做到了骁骑都尉,这都尉的官职是两千石的高管。

吴楚七国之乱,李广随着周亚夫评判,事后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以王的名义赐给李广将军印,这就是又升级了!因为李广要回长安,这个赏赐没有给到!这时候李广本来有被封侯的机会,但是因为李广接受梁王的封赐,让汉景帝有点恼火!

接下来就是在各个边地重镇做一把手。

上谷太守、上郡太守、陇西、北地、雁门中云中太守。

基本上是来回的平调,原因有二。

其一是,李广为人好战,做上谷太守的时候就经常找匈奴人打架,朝廷的意思是害怕李广战死,其实本质上不想让李广挑起争端,因为这时候还是和亲为重。

其二是,李广为人善战,虽然喜欢找事儿,但是边地的防御还是要靠这位将军。

汉文帝曾经这么评价李广!

“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

提问的朋友,你说李广一辈子没打过胜仗,难不成你比汉文帝都清楚李广?

等到汉武帝的时候,很多人都说李广能打仗,于是从边地郡守调到中央,做未央卫尉,官至九卿。

不识曰:“李将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而其士亦佚乐,为之死。我军虽烦忧,虏亦不得犯我。”是时,
汉边郡李广、程不识为名将,然匈奴畏广,士卒多乐从,而苦程不识。

这段话你琢磨琢磨什么意思

李广的战败是在汉武帝出击匈奴的时候。

马邑之谋后,第一次出击,李广遇见了匈奴的主力部队。

这次出击,总共四路人马,两路战败,其中有李广

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广军,生得广。

这事情之后,李广被贬为庶人

匈奴入辽西,杀太守,败韩将军。韩将军后徙居右北平,死。于是上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在郡,匈奴号曰“汉飞将军”,避之,数岁不入界。

匈奴好几年不敢攻打右北平,什么原因?

难道你比匈奴人更了解李广?


我们说的李广没有战功,一般是汉武帝四次大规模的出击匈奴。第一次出击李广有50多岁的老名将,卫青才20多!那个会成为攻击的重点不必多说!

之后的三次李广做的确实差劲儿,这个必须承认!

但是你要是说李广没打过胜仗,那就纯属放屁了!


以上

目西


目西


真不知道哪个傻逼会提这样的问题,居然说李广一场胜仗都没打过?我是懒得再废话了,有空多查查李广生平再说话。“飞将军”之名其实肖小可以玷污辱没的。


有点小暧昧哦


李广一生与匈奴打了六七十仗。只有一场败仗。

李广一生唯一一次败仗,也是卫青的第一场胜仗。

当时汉朝派四位将军,分四路进攻匈奴。其中包括卫青、李广率领的数千骑。

由于李广被匈奴赞为飞将军。人怕出名猪怕壮。匈奴的主力全部来围歼李广的数千骑。

卫青趁匈奴后防空虚,突袭匈奴老巢。俘虏匈奴单于的妻妾奴仆,大获而归。

另外两位将军也不救援李广。而是负责皇帝小舅子卫青左右翼的安全。

最终李广军全军覆没。如果没有李广吸引匈奴主力,卫青哪有机会直捣匈奴老巢?

事后卫青加官进爵,而李广被判处死刑,花钱赎罪,贬为庶人。

卫青凯旋后,并未向天子说明。正因为李广吸引了匈奴的主力,自己才能立下奇功。

李广与匈奴交战几十场。除了给卫青当炮灰那次失败外,没有败绩。

此外,李广年少时,随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也立下大功。获敌人军旗。

李广被文人赞颂的原因如下

一、李广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

二、如果说项羽神勇,千古无二。那李广的箭法,则是古往今来第一人。梁山好汉之一的华荣因箭法好,被称为‘小李广。’

三、李广的‘飞将军’之名是匈奴给予的。正如辽国称杨业是‘杨无敌’。


杨朱学派


李广没打过胜仗?你是不是只看汉武帝时期李广的两次失败了?太狭隘了。

李广在汉文帝时期就开始参军了,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在汉景帝时期,李广在边疆守卫,整天和匈奴打。打的匈奴相当的蛋疼。后来周亚夫评定七国之乱的时候,李广又是周亚夫手下的将军,夺了敌军的帅旗——军功里面第一。

第一次,汉武帝派遣了四路人马去试探匈奴,没路人马都是一万人。分别是李广、公孙贺、公孙敖、卫青,结果是李广一出去就被当成了汉军主力,匈奴主力都他妈去干李广了,结果李广全军覆没,自己被俘,后来李广逃了出来;公孙贺、公孙敖一个在大草原旅游了转了一圈,一个碰到匈奴部队,损失了7000兵力。卫青奔袭龙城,杀敌700,把龙城搅了个一塌糊涂。


第二次是漠北之战,汉武帝认为李广的“命奇”,就是运气不好。告诉卫青在遇到匈奴主力的时候,把前将军李广调开。在卫青深入漠北的时候,卫青抓到了一个俘虏,得到了大单于的位置。于是卫青把李广调离,调到了右路军赵食其一路,因为没有向导。所以迷路延误了和卫青汇合的的时间。当时卫青询问原因,李广拒绝回答;卫青就让李广到大帐中做笔录,李广此时已经60多岁,所以为了尊严自杀。当时士兵和百姓知道后都痛哭流涕。

河南大学历史学教授王立群讲述的——李广难封,告诉你真实的李广。

http://tv.cntv.cn/video/C18571/17550e3f7e6d4fa44c771fbcd0c0fc7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