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这个道理越早,离优秀越近

明白这个道理越早,离优秀越近

你以为你是在社交,可能你只是在瞎忙活。-----鲁迅

(额,这么有道理的话,我应该是说过。

明白这个道理越早,离优秀越近

01

前几天和岛内几位boss吃饭,饭毕我和同事忽然想起前段时间我俩偶遇的一个人,说和一位boss很熟,我这好事者的心就无意中提起了一句。boss一脸茫然的说:她和我很熟么?我和她都没说过五句话吧,只是知道她而已.......

生活中,好像这样的“误会”特别多,见个大佬的面,握个手,就觉得和人家特别熟,合个影,就敢拿着照片出去“照骗”,说某某是我兄弟。

请问,你兄弟认识你么?

前段时间,俞灏明不小心上了热搜,因为在机场拽着刘烨打招呼,被刘烨当做粉丝一把推开,留下一脸懵的俞灏明。虽然,俞灏明一再解释自己和刘烨真的是兄弟,刘烨后来也在微博和俞灏明道歉,但是俞灏明还是获封了“虹桥一哥”。

我实在无心好奇明星间的兄弟情,不过很感激我的姐们哥们都还认得我。

有时候,别人的默认是修养,别人的不揭穿是美德,但是千万别再一直拿着它当盾牌。你努力证明自己和别人很熟的样子,真的很滑稽。

02

小时候,老师和家长都会和我们说,有好吃的、好玩的要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哦。

“分享”可能就是我们了解社交的开始。你把玩具分享给小朋友,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和你一起玩。而你越“慷慨”,在学校往往有更多的朋友,也不容易被欺负。

越长大,我们的社交也会越有“选择性”,你会更倾向于与你有利的人交往,可能他让你感到更舒服,可能他更真诚,可能他更睿智,可能他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趋利避害”本来就是人类的本能。

然而也有更多的人,踏入了“万人熟”的大军,似乎跟谁都是朋友,只要说得上一两句话,就假装熟络,好像只有这样,才叫“高情商”,才叫“会做人”。

我也曾混入这样的大军中,时而觥筹交错、推杯换盏,时而小桥流水、品茗斗茶。那时的自己觉得,多些认识的人总归是好的吧。然而,只有夜深人静之时,才发现自己更像自己。当社交变成生活中的一项占比非常高的事情的时候,自己变得越来越疲惫,于是渐渐的减少了很多社交。

社交,指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意识,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各项活动。当今时代,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显得更加重要。因为我们只有不断地与各类人员进行交往和信息沟通,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所以,社交的本质是为了更好的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社交是必须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从社交而来的,比如恋爱给予你的体验,朋友给予你的情感。

但是当过度的社交成为一种负累,究竟怎样才是面对社交的正确姿势?

当你花大量时间精力在你所谓人脉投资社交时,换来别人一句“我和他不熟”,你会作何感想?

03

拥有高智商协会“门萨”、“胜寒”双会员,江湖人称“蔡叔”的蔡垒磊曾在其新书《认知突围》中说过:我们正在进行的大部分关系的维系,基本都是没有必要的,正确的形式显然应该是极少数长期社交加数量极少的短期社交的组合。这种短期社交的等价交换看上去很不符合中国传统的“礼尚往来”,因为过于赤裸裸和利益化。

然而,诚如蔡叔所说:礼尚往来本就意味着等价交换,但人们多数时候喜欢用漂亮的外衣将其包裹,把一个等价交换变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看上去似乎高尚得多了。

然而,如果我们细想下,这种高尚真的存在么?如果“礼”不对等,参加婚礼,人家送你1000红包,你回敬200,看对方将来会怎么对你。

当然,我们都喜欢用“人情”来模糊化这种等价交换的内核,使其不再那么容易赤裸裸的计算出价值。

朋友默默,每次过节都会给领导送礼,而领导每次走前都会送她一些别的东西。开始,默默觉得这样的领导真好,后来才发现,领导只是不想掉入这样的人情陷阱里。

曾经和一个做企业的长辈武叔聊天,聊到共同认识的另外一个人,被别人欠着几千万要不回来,自己现在举步维艰。武叔说:你们猜我外欠款多少?我和另一个姐姐想了想他企业的规模,然后大开脑洞的猜:两千万?他笑着摇摇头:比这少。我说:500万?他说:继续往下猜。我说:200万?他说:20万.....

我们当时都无比震惊,不仅如此,这二十万是哪几笔他都一清二楚,而且他说这几笔借出去的时候就没想要回来。他说他的企业也会有需要临时拆借的时候,但是他从来只和一个实力相当的企业之间互相拆借,哪怕再急,也不会随便找别人。

近几年,身边很多这样的例子,借了钱给别人,那个人不知所终了,你麻烦了别人一下,然后别人开始不停的对你“绑架”,总有事情麻烦你。

所以那些聪明的人,都学会了只和资源相近的人密切交往,因为这样的话,无论是利益相交,还是人情相交,都相对安全。其他的社交,则多半是纯粹的利益之交、泛泛之交,或不掺杂任何利益行为的单纯感情需求社交。

而当很多人不提升自己能力,而单纯的想依靠饭局、喝酒去社交、去和拥有更多资源的人套近乎,明显就是一个有点不明智的决定。饭可以吃、酒可以喝,朋友人家却不会乱交,而合作亦不会单纯的因为人情。于是,这样的社交方式往往就变成了无用功。

就算偶尔小幸运,你以为拿人情换来了资源,殊不知,你拿来交换的,不是人情,而是尊严。

04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小王比较适合做科研,不爱交际,爱钻研。小李比较爱和人交流,适合做与人多交往的行业。

其实,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为自己的社交有了一个清晰的定位。用蔡叔的话来说:你要明白你是更适合做“孤独的专注者”,还是“资源的掮客”。

如果你选择做孤独的专注者,社交就不是你的工作重心了,你要将大部分时间用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比如那些科研工作者、技术开发者。

如果你选择做“资源掮客”,就要努力向平台化靠拢。而工作的核心应该在创新资源的交换方式上,而这个时候,可能需要你掌控更多资源的能力。但是“掮客”,并不是你单向认识一群牛人,而是可以联系双方,用更好的方式将素材组合到一起。无论今天你只是在寻找客户卖一台冰箱,还是在整合一个资源平台。

所以,社交,无论你站在哪一层,最根本的社交精华还是你个人价值的提升。你认识谁不重要,谁认识你也不重要,谁愿意和你交往,谁愿意和你分享,才最重要。

别再瞎忙活了,你所谓的社交,可能只是别人眼里的“混场子”。

当你想借别人资源的时候,想想你能为别人提供什么价值。

别说你和谁熟,鲁迅说了,他和你不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