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寫作|教你寫匯報稿

彙報稿寫作,是機關企事業單位最常見的寫作樣式之一。各級各類領導蒞臨視察、調研問題、督辦工作,客觀上都要求受訪單位準備像模像樣的彙報材料。可以說,彙報材料是最能體現單位狀況、顯現領導意圖、展現文秘水平的寫作樣式。寫好彙報稿有很多講究,要做很多準備,但歸結起來,筆者以為,一篇成功的彙報稿寫作務須弄清“三想”,寫好“三響”。



一、弄清來者“想聽什麼”,“回聲”要“響”,切實提高彙報稿的針對性。


一般來說,上級領導到一個單位考察調研,不外乎三種情況:一是新任領導履新認門,並就分管工作做一般性瞭解;二是各級領導就某一項工作做專題性調研;三是區域或行業外領導的業務考察和學習。三種情況,不論領導級別多大,來自何方,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有一個考察動機。對這個“動機”,寫作人員“把脈”一定要準,要通過多種渠道打聽“風聲”,察知“內情”,努力以“口味定菜單”,對來者的興趣點都要發出不同程度的“回聲”,這是決定彙報稿寫作成功的關鍵因素。否則,“所寫非所願,所願非所寫”,最終落了個“兩情不悅”。比如,如果是新任領導第一次“登門”,各方面情況都不是太熟悉,在此情況下,機構沿革、職責分工、人員構成、行業特色等基本情況都要作適度的介紹。所謂“適度”,就是筆墨“分寸感”要強,多了來者聽不下去,要“膩味”,少了達不到效果,聽得雲裡霧裡,有違來者初衷。如果是“頂頭上司”就某一項工作深入一線跟蹤督辦,“用筆”則宜單刀直入,刪繁就簡,對來者所關心的或曾指示過的事情予以“丁是丁,卯是卯”的“直接回應”。此外,還要根據領導的從政背景、興趣愛好,脾性習慣等來調整彙報稿的內容安排、層次結構、語氣口吻和語言風格等,以求最大程度地實現“對口對味”(如果不考慮“對味”,一個單位只要準備一個通用的彙報稿即可,而事實並非如此,一般領導都要求針對不同的來訪目的準備不同的彙報稿)。例如:同是數字××工作,兄弟城市來考察學習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以瞭解系統建設為主,而有的是以交流業務運行為主。由此,請看下面兩個彙報材料的框架結構,領導“想聽什麼”對講話稿寫作的影響可見一斑。


版本一:

一、基礎篇:我市數字××的特點和成效。

(一)實施××市場化,促進了街面問題的第一時間發現。

(二)完善機制,促進了街面問題的第一時間解決。建成統籌城鄉的全市數字××統一平臺,強化了綜合管理。

  二、升級篇:我市智慧××的初步實踐。

(一)改造數字××,打造智慧××日常運行管理平臺。

(二)優化貼心城管,打造智慧××公共服務與互動平臺。

(三)提升應急系統,打造智慧××應急指揮平臺。

(四)擴充集約展示,打造智慧××政策研究分析平臺。


版本二:

一、我市數字××建設和運行情況。

二、我市智慧××工作的新探索:1.打造資源共享、信息互通、智慧高效的信息化平臺。2.優化市區協同、高位監督、塊抓條保的運行機制。3.培育屬地為主、自我發現、基層自治的工作模式。

版本一和版本二針對的都是同樣的工作內容,即“在數字××的基礎上升級發展到智慧××”。“菜雖然還是這些菜”,做法卻各有講究。版本一針對的是系統外的研究專家,他們想詳細瞭解行業信息化發展的來龍去脈;版本二針對的是外地分管此項工作的領導,他們對本行業的技術發展已經很瞭解了,而對於從“數字××”向“智慧××”的轉型才剛剛開始,他們急於瞭解這方面的情況,此其一;其二,既是政府領導,不是技術人員,因而考察的重點也就在“管理”上。可見,來者目的不同,寫作角度和內容也應有所區別。




公文寫作|教你寫彙報稿



二、弄清領導“想說什麼”,“心聲”要“響”,切實提高彙報稿的主旨性。


對本單位領導來說,上級領導來訪可能是一次彙報工作、陳述問題、體現成績、展示自我的“絕佳機會”。本部門領導藉此機會“想說什麼”,這是決定彙報稿寫作重點的另一重要因素,可以說也是本次彙報的“主旨所在”。文秘人員代擬彙報稿一般都是“遵命寫作”,有些直接就是對自己領導“口授”的“實錄”。因此,在彙報稿寫作中體現出本單位領導的意圖,在某種程度上說是文稿寫作是否成功的最重要一環。文秘人員一定要用手中的這支筆為他撐起這個關鍵的“場子”,否則,平時再多的付出也將付之東流,徒勞無益。文秘人員對本單位領導的“心聲”要心知肚明,專挑領導最想說的說,一字一句都要寫到他“心窩裡”。否則,你的“調子”再高,“旋律”再美,對領導來說,也是“嘔啞嘲哳難為聽”。一方面,動筆前可以就專門此事請示領導意見,堅持“靶向寫作”,避免“劍走偏鋒”。另一方面,文秘人員要做個“有心人”,注重對領導觀念、意圖、想法的長期記錄、蒐集和積累,不斷提高下筆的“精度”。

例如:在一次彙報稿寫作上,本部門領導要求筆者在文章開頭來一個“開場白”,要能全面地反應幾年來單位的工作量和為上級部門所做的貢獻。領導的這一思路,要求筆者既要對總體工作有很深的瞭解,還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對幾年的工作做一個總概括,有高度有精度又不與後面的具體敘寫重複);同時,還要起到為下文“渲染氛圍定基調”的作用。筆者是如此寫的(附後),得到了領導的充分肯定。

原文為:回顧這×年,××面臨新形勢新任務,××也遭遇新機遇新挑戰,走在了轉型升級的重要關口。回顧這×年,可以說,頭緒多、任務重、工作忙是常態,走基層、建機制、強保障是重點,抓落實、求創新、促發展是主線。按照×的要求,我們以“鞏固、優化、升級、示範”為要求,重點做好了“三篇文章”:一是在完善機制上夯實“基礎篇”。每年通過大量的調研、走訪、會商等,不斷完善××標準、考核激勵機制、處置協調機制以及高頻度帶隊巡查機制等相關機制,力求最大限度地減少“雜音”、增大“和聲”、形成合力、提高質量;二是在運行提效上優化“服務篇”。進一步提高×ד三個第一”響應機制的靈敏度,不斷拓展時間、區域和內涵覆蓋,努力做好為領導、為行業、為市民、為基層“四大服務”,進一步延伸××觸角,努力發揮了×ד輕騎兵”、“總抓手”的作用,為××牽頭抓總、破難解熱、應急抓常、強管利民提供了保障;三是在轉型升級上加速“發展篇”。緊跟××發展浪潮,堅持“三實”原則,做好××信息化頂層設計和“一攬子考慮”,堅持××統籌、規劃、建設、運行、表達“五管齊下”,既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支撐,又為解決××潛在性的根本問題提供了契機,進一步擦亮了我市××的“金名片”。三年來……(數據表現)。

幾年來的可以寫的工作很多,但不能事無鉅細,面面俱到。上面例文正是憑著作者對幾年來業務工作的深入瞭解,從繁雜瑣細的日常工作中“提純”了一些結構性的歸納,如:“頭緒多、任務重、工作忙是常態,走基層、建機制、強保障是重點,抓落實、求創新、促發展是主線。”這一句,濃縮了很多的內容,句式整齊鏗鏘,極具張力,有“質”也有“量”,涉及

到方方面面而又不零敲碎打,使領導的意圖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公文寫作|教你寫彙報稿



三、弄清自己“想寫什麼”,“新聲”要“響”,切實提高彙報稿的輔政性。


除了要遵循兩方面領導的“意圖”,也不能忽視文秘人員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畢竟上面“定調”再高,也還要通過秘書人員手中的筆來表現,寫作活動中自始至終都離不開文秘人員思維的創造性參與。這種“創造性”集中表現為文秘人員的新見解、新材料、新手法。由於長期從事文稿寫作,秘書人員一般對彙報稿寫作都有很深的心得,甚至不排除文秘人員在對某項工作的認識上有高於領導的地方。在彙報稿寫作上,秘書人員並不永遠都是完全被動的一方。經驗老到的秘書也往往在彙報稿寫作上能“牽著領導鼻子走”,因在寫作上提出的新思路,讓領導對他“刮目相看”、“言聽計從”。再者,秘書人員自身的學習和獨特的視角,以及“上下協調、左右溝通”的角色,使他易於掌握大量的信息,便於找到“印證”領導思路的新材料,有助於在彙報稿上發出頗有見地的“新聲”。

最後,文秘人員對語言的“駕輕就熟”,以及對“語言創新”的創作衝動,使他不滿足於文稿寫作的“重複性勞動”,常常會在一些類似內容的表達上運用一些新手法,提出一些新概括,由此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增強了彙報稿的可讀性和視覺衝擊力。

  請看一篇彙報稿主體結構的兩個版本:一是總體情況;二是三年來主要工作;三是黨風廉政建設情況;四是表態發言(第一稿)。一是總體情況;二是業務工作“四步走”,三年來數字(智慧)城管工作有了新成效;三是黨風廉政抓“三字”,凝聚了正能量提高了戰鬥力;四是整改落實交“三卷”,進一步營造風清氣正爭先創優的好氛圍(第二稿)。同是一篇彙報稿,四部分內容都相同,但顯而易見,第二稿的內容作了一些新提煉,在語言的“靚度”上要“技高一籌”。

箇中差異在於:第一稿平鋪直敘,永遠不會錯,哪裡都好套,程式化太明顯,看不到作者個性化的創造;第二稿的最大特點在於打上了個性思考的顯著“烙印”,“四步走”、“三字”、“三卷”的歸納,顯明易記,雖然是“新瓶裝舊酒”,但畢竟是寫出了新東西,寫出了不一樣,寫出了一般中的“個別”,令人過目留痕,過耳難忘。這就是獨創性思維的魅力所在。有時哪怕是文章內容或是形式上的一點點創新,也會讓人產生極大的視覺衝擊和心靈震撼。

因此,創新,永遠是公文寫作的生命所在,也是寫作者終其“寫作生涯”都要不懈追求的主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