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住!三伏天馬上就要結束了

終於立秋了,這兩天北方地區天氣涼快了點,但我還是有點提心吊膽的,因為今年夏一直熱得很過分,所以我不確定過幾天會不會又再次熱到爆炸: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搜了搜新聞,我發現今年夏天全國人民都在“火熱”之中度過,並且作為一個華北地區的城市,北京居然還能超過福建???

我感覺自己白活了,所有常識都崩塌了。

近期,我國中東部地區悶熱難耐,7月31日06時,中央氣象臺繼續發佈高溫黃色預警,截至31日,中央氣象臺已連續18天發佈高溫預警。監測顯示,7月以來,全球大部分地區氣溫比常年同期偏高,尤其北半球亞洲、歐洲、北美洲等地高溫事件頻發。日本、韓國出現大範圍高溫熱浪;瑞典、丹麥、挪威南部和芬蘭北部正在經歷極端熱浪;加拿大魁北克省7月初遭遇幾十年罕見的連續高溫……

——中國氣象局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但看到英國今年夏天的罕見高溫新聞後,我覺得估計那邊的朋友更崩潰,畢竟他們地鐵裡沒有空調。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這熱乎乎的天氣到底什麼時候能徹底結束呢?

馬上了,請大家再忍忍,因為今天已經是三伏天中的“末伏”了,從今天開始我們就可以掰著手指頭過日子等涼快了!!!別以為我會什麼神機妙算,要知道三伏天可是有來頭的,瞭解一下你就可以心情氣和數手指頭了。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三伏到底是什麼玩意?

在很小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句話,知道這是說最冷和最熱的天氣。關於“三九”,很多人都背過“一九二九不出手”這個童謠,甚至玩過“九九消寒圖”。但是關於“三伏”???大部分人只知道一個名字。

“三九”是指“第三個九”,而“三伏”是“三個伏的總稱”,所以“三九”和“三伏”並不是對應的關係。

它們也不是同一時間同一地點被“發明”的。從史料看,“三九”有可能是漢代開始出現的,具體誰研究的不得而知。而“三伏”則可以明確的指向一個人——秦始皇的十八代爺爺秦德公。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十二諸侯年表》雲:“秦德公二年,初作伏。”這個記載非常明確,最晚在公元前676年,就有“伏”這個概念了。不過秦德公的“伏”還不是一個長達幾十天的“過程”,只是為期一天的祭祀。因為狗是“陽獸”,所以這天殺狗祭城門,以祈禱大家平安度過酷暑。大家是平安了,狗招誰了。

之後的幾百年裡,逐漸有了“三伏”的概念。不過具體是怎麼個算法並不清楚,史料記載也多有矛盾。直到漢代之後才基本定型。那伏天到底是怎麼計算的呢?

我們知道,古人紀年月日除了數字之外,還用天干地支,所以我們才有“猴年馬月”的說法。也就是說,每一天都會對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中之一,週而復始,如果今天對應“甲”,就可以說今天是“甲日”。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從夏至開始數,第三個“庚日”就是入伏的第一天,也就是秦德公祭祀的那一天。之後十天叫做“頭伏”。第四個“庚日”就是中伏(二伏)的第一天。立秋之後第一個庚日開始為“末伏”,或者也叫“三伏”。有的年份這三個庚日相連,那三伏就是30天。有的年份會輪上多一個庚日,那就規定再加一箇中伏,一共40天。

頭伏最早為7月11日,最晚為 7 月21日,平均入伏時間為 7 月16日。以今年為例,2018年7月17日到2018年7月26日為頭伏,10天。2018年7月27日到2018年8月15日為中伏,20天。2018年8月16日到2018年8月25日為末伏,10天。一共是40天。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如此精確,古人是怎麼推算出來的呢?很遺憾,不是推算的,完全是古人根據每年最熱的時間段總結之後人為規定的。五行理論裡庚屬金,火能克金,所以“庚日”在最熱的天氣必須“藏伏”,就起了個“伏”的名字。

所以,三伏應當算是個“民俗節氣”,而不是“科學歷法”,純粹是本精確的糊塗賬。那說到底,這玩意好使嘛?

好不好使,得看你住在哪

雖然說“三伏”的科學意義不大,但是實用性卻非常強。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槐蔭消夏圖》

古人生活環境比較差,營養也跟不上,所以夏天對他們來說和冬天一樣充滿危險。不僅會中暑掛掉,而且也會因為各種毒蟲猛獸、致病微生物而喪生。

“三伏”的制定能有效的提醒人們,最熱的天氣來了,致病微生物——“瘴氣”也到了最猖狂的時候,要小心防範。基本算是個古代的“高溫預警”吧。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也許有人要問,夏至日不是白晝最長,太陽高度角最高嗎?為什麼夏至之後二三十天反而是最熱的時候?

這是因為地球表面由空氣、水、土壤等組成,太陽光照射地球表面,這些物質會吸收熱量並積累。雖然夏至太陽直射時間最長,但是地表積累的熱量還沒有達到最高。就像中午12點太陽最大,可下午兩點才是最熱的時候。夏至的熱量積累到三伏,尤其是中伏時候,往往達到峰值。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不過,古人生活的範圍畢竟比現在小得多,這套“三伏”的經驗之談也不能覆蓋現在的整個中國。

經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統計,“三伏”的主要適用範圍是華北、東南、華南和華中地區,而東北、內蒙、新疆、西藏、雲貴、陝甘寧青的大部分地區並不適用。

這有兩方面的因素,像西藏、雲貴等一些地方本來夏天氣溫就不高,而且這些區域距中原地區經緯度差異較大,受季風洋流影響也小。所以即使東北、陝西等地夏天也熱,卻並不能吻合“三伏”的日期。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之前五十年符合“三伏”的年數統計 數據來自:中科院夏江江等

就算是華北、華南等中原地區,隨著千百年的氣候變化,伏天也在悄然變化。傳統的入伏時間最早為7月11號,最晚為7月21號。根據對歷年的數據統計,近幾十年裡中原地區的悶熱峰值期在7月4號到7月25號,基本符合“三伏”的規律,又略有延伸。可見老祖宗們基本還是靠譜的。

三伏天這麼熱,怎麼才能舒服點?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上面說的有點晦澀了。我們還是說點更“食用”的——三伏天吃啥喝啥。

總體上說,伏天應該吃些清淡少油和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含脂肪多的食物。因為酷暑難當,身體的消化力會顯著下降,脂肪會讓胃液的分泌和工作能力進一步下降。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好在伏天也正是蔬菜水果生產的旺季,像黃瓜、茄子、西紅柿、芹菜都是營養不錯又易消化的食物。當然,不是說不能吃大魚大肉,只是吃的方式可以適當調整

東南亞的國家常年暑熱,他們烹飪魚肉菜餚經常採用檸檬、胡椒等口味,清淡又刺激食慾,大家不妨借鑑一下。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另外,不能因為食慾不振就不吃主食,尤其是不能忽視鹽分的補充,嘩嘩出汗再不吃鹽,身體就很容易跟不上趟。

傳統民俗裡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也有盒子往家轉等版本)其實是蠻科學的,既保障能量和鹽分供給,也不會過於油膩。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最後,我們不得不說下關於“三伏貼”的問題。前幾年“三伏貼”、“三九貼”非常熱,醫院裡經常排長隊。我問了下身邊的朋友同事,有貼過覺得還行的,也有覺得沒啥用的,當然也有壓根就不信的。總之,說什麼的都有。

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並不是隨著炒概念而新生的騙術。貼三伏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文字記載,到明清更是屢見於紙端。

那麼,貼“三伏貼”這種治療方法管不管用呢?

這個問題就特別“敏感”了,因為我們是科普雜誌,所以一提到這類話題好多人就覺得我們要麼跟中醫“敵對”,要麼就是宣傳“封建迷信”。嚇死我們了,才不是呢。

我們這叫一直致力於宣傳傳統醫藥的數據化、科學化,去偽存真。所以有些科普號說“三伏貼”是江湖騙術,我們覺得這個話說的有點太絕對了。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但遺憾的是,和大多數中醫藥一樣,關於“三伏貼”的療效缺乏實驗和數據。雖然偶爾有論文顯示方法有效,但無論樣本數量和實驗方法都不足以說服我們。客觀的講,並不能證明“三伏貼”有效。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不過“冬病夏治”的理論畢竟聽起來特別高深,就像“欲左先右”、“無招勝有招”一樣,特別符合東方傳統哲學,讓人非常願意相信。可是即使“無招勝有招”確實聽著不錯,誰又見過真的獨孤九劍呢?

對“三伏貼”和“冬病夏治”的疑問,不妨期待未來有更深入的研究來為我們解答吧。

撰文 | 信浮沉

參考文獻 | 《“三伏”的氣候學定義和區劃》《流變與傳承——秦漢時期“伏日”考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