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终于立秋了,这两天北方地区天气凉快了点,但我还是有点提心吊胆的,因为今年夏一直热得很过分,所以我不确定过几天会不会又再次热到爆炸: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搜了搜新闻,我发现今年夏天全国人民都在“火热”之中度过,并且作为一个华北地区的城市,北京居然还能超过福建???

我感觉自己白活了,所有常识都崩塌了。

近期,我国中东部地区闷热难耐,7月31日06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截至31日,中央气象台已连续18天发布高温预警。监测显示,7月以来,全球大部分地区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尤其北半球亚洲、欧洲、北美洲等地高温事件频发。日本、韩国出现大范围高温热浪;瑞典、丹麦、挪威南部和芬兰北部正在经历极端热浪;加拿大魁北克省7月初遭遇几十年罕见的连续高温……

——中国气象局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但看到英国今年夏天的罕见高温新闻后,我觉得估计那边的朋友更崩溃,毕竟他们地铁里没有空调。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这热乎乎的天气到底什么时候能彻底结束呢?

马上了,请大家再忍忍,因为今天已经是三伏天中的“末伏”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可以掰着手指头过日子等凉快了!!!别以为我会什么神机妙算,要知道三伏天可是有来头的,了解一下你就可以心情气和数手指头了。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三伏到底是什么玩意?

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句话,知道这是说最冷和最热的天气。关于“三九”,很多人都背过“一九二九不出手”这个童谣,甚至玩过“九九消寒图”。但是关于“三伏”???大部分人只知道一个名字。

“三九”是指“第三个九”,而“三伏”是“三个伏的总称”,所以“三九”和“三伏”并不是对应的关系。

它们也不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被“发明”的。从史料看,“三九”有可能是汉代开始出现的,具体谁研究的不得而知。而“三伏”则可以明确的指向一个人——秦始皇的十八代爷爷秦德公。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十二诸侯年表》云:“秦德公二年,初作伏。”这个记载非常明确,最晚在公元前676年,就有“伏”这个概念了。不过秦德公的“伏”还不是一个长达几十天的“过程”,只是为期一天的祭祀。因为狗是“阳兽”,所以这天杀狗祭城门,以祈祷大家平安度过酷暑。大家是平安了,狗招谁了。

之后的几百年里,逐渐有了“三伏”的概念。不过具体是怎么个算法并不清楚,史料记载也多有矛盾。直到汉代之后才基本定型。那伏天到底是怎么计算的呢?

我们知道,古人纪年月日除了数字之外,还用天干地支,所以我们才有“猴年马月”的说法。也就是说,每一天都会对应“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中之一,周而复始,如果今天对应“甲”,就可以说今天是“甲日”。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从夏至开始数,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第一天,也就是秦德公祭祀的那一天。之后十天叫做“头伏”。第四个“庚日”就是中伏(二伏)的第一天。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开始为“末伏”,或者也叫“三伏”。有的年份这三个庚日相连,那三伏就是30天。有的年份会轮上多一个庚日,那就规定再加一个中伏,一共40天。

头伏最早为7月11日,最晚为 7 月21日,平均入伏时间为 7 月16日。以今年为例,2018年7月17日到2018年7月26日为头伏,10天。2018年7月27日到2018年8月15日为中伏,20天。2018年8月16日到2018年8月25日为末伏,10天。一共是40天。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如此精确,古人是怎么推算出来的呢?很遗憾,不是推算的,完全是古人根据每年最热的时间段总结之后人为规定的。五行理论里庚属金,火能克金,所以“庚日”在最热的天气必须“藏伏”,就起了个“伏”的名字。

所以,三伏应当算是个“民俗节气”,而不是“科学历法”,纯粹是本精确的糊涂账。那说到底,这玩意好使嘛?

好不好使,得看你住在哪

虽然说“三伏”的科学意义不大,但是实用性却非常强。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槐荫消夏图》

古人生活环境比较差,营养也跟不上,所以夏天对他们来说和冬天一样充满危险。不仅会中暑挂掉,而且也会因为各种毒虫猛兽、致病微生物而丧生。

“三伏”的制定能有效的提醒人们,最热的天气来了,致病微生物——“瘴气”也到了最猖狂的时候,要小心防范。基本算是个古代的“高温预警”吧。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也许有人要问,夏至日不是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吗?为什么夏至之后二三十天反而是最热的时候?

这是因为地球表面由空气、水、土壤等组成,太阳光照射地球表面,这些物质会吸收热量并积累。虽然夏至太阳直射时间最长,但是地表积累的热量还没有达到最高。就像中午12点太阳最大,可下午两点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的热量积累到三伏,尤其是中伏时候,往往达到峰值。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不过,古人生活的范围毕竟比现在小得多,这套“三伏”的经验之谈也不能覆盖现在的整个中国。

经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统计,“三伏”的主要适用范围是华北、东南、华南和华中地区,而东北、内蒙、新疆、西藏、云贵、陕甘宁青的大部分地区并不适用。

这有两方面的因素,像西藏、云贵等一些地方本来夏天气温就不高,而且这些区域距中原地区经纬度差异较大,受季风洋流影响也小。所以即使东北、陕西等地夏天也热,却并不能吻合“三伏”的日期。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之前五十年符合“三伏”的年数统计 数据来自:中科院夏江江等

就算是华北、华南等中原地区,随着千百年的气候变化,伏天也在悄然变化。传统的入伏时间最早为7月11号,最晚为7月21号。根据对历年的数据统计,近几十年里中原地区的闷热峰值期在7月4号到7月25号,基本符合“三伏”的规律,又略有延伸。可见老祖宗们基本还是靠谱的。

三伏天这么热,怎么才能舒服点?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上面说的有点晦涩了。我们还是说点更“食用”的——三伏天吃啥喝啥。

总体上说,伏天应该吃些清淡少油和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含脂肪多的食物。因为酷暑难当,身体的消化力会显著下降,脂肪会让胃液的分泌和工作能力进一步下降。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好在伏天也正是蔬菜水果生产的旺季,像黄瓜、茄子、西红柿、芹菜都是营养不错又易消化的食物。当然,不是说不能吃大鱼大肉,只是吃的方式可以适当调整

东南亚的国家常年暑热,他们烹饪鱼肉菜肴经常采用柠檬、胡椒等口味,清淡又刺激食欲,大家不妨借鉴一下。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另外,不能因为食欲不振就不吃主食,尤其是不能忽视盐分的补充,哗哗出汗再不吃盐,身体就很容易跟不上趟。

传统民俗里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也有盒子往家转等版本)其实是蛮科学的,既保障能量和盐分供给,也不会过于油腻。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最后,我们不得不说下关于“三伏贴”的问题。前几年“三伏贴”、“三九贴”非常热,医院里经常排长队。我问了下身边的朋友同事,有贴过觉得还行的,也有觉得没啥用的,当然也有压根就不信的。总之,说什么的都有。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并不是随着炒概念而新生的骗术。贴三伏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文字记载,到明清更是屡见于纸端。

那么,贴“三伏贴”这种治疗方法管不管用呢?

这个问题就特别“敏感”了,因为我们是科普杂志,所以一提到这类话题好多人就觉得我们要么跟中医“敌对”,要么就是宣传“封建迷信”。吓死我们了,才不是呢。

我们这叫一直致力于宣传传统医药的数据化、科学化,去伪存真。所以有些科普号说“三伏贴”是江湖骗术,我们觉得这个话说的有点太绝对了。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但遗憾的是,和大多数中医药一样,关于“三伏贴”的疗效缺乏实验和数据。虽然偶尔有论文显示方法有效,但无论样本数量和实验方法都不足以说服我们。客观的讲,并不能证明“三伏贴”有效。

坚持住!三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

不过“冬病夏治”的理论毕竟听起来特别高深,就像“欲左先右”、“无招胜有招”一样,特别符合东方传统哲学,让人非常愿意相信。可是即使“无招胜有招”确实听着不错,谁又见过真的独孤九剑呢?

对“三伏贴”和“冬病夏治”的疑问,不妨期待未来有更深入的研究来为我们解答吧。

撰文 | 信浮沉

参考文献 | 《“三伏”的气候学定义和区划》《流变与传承——秦汉时期“伏日”考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