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得了癌症,血常規可以看出異常嗎?

面善路人i


得了癌症,血常規不一定能看的出來。大部分早期癌症,血常規都是沒有問題的。血常規作為最基本、最常用的血液化驗檢查,主要是觀察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和血紅蛋白的數量及變化。如果癌症不累及血液中的這四種成分,那麼得了癌症,血常規就看不出來。



大部分早期癌症,血常規看不出來

血常規是醫學中最基本的檢查,作為三大常規之一,價格便宜,能看出來血液中的基本成份的數量和變化,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和血紅蛋白代表了人體不同的功能。比如血小板,參與人體凝血功能,如果血小板下降,那麼推測凝血方面會有問題。


大部分的早期癌症,不會那麼快累及血液中這幾種成分,所以血常規是可以正常的。

比如早期肺癌,肺里長了東西,血常規不會有任何異常,所以不要企圖通過體檢血常規發現早期肺癌。要篩查早期肺癌,做血常規是不夠的,要做胸部CT檢查。

比如腸癌,腸癌沒有導致流血的話,血常規也不會有異常。但是如果腸癌表面破潰出血,那麼就會慢性出血,長期出血,失血過多,貧血,那麼血常規中的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就會下降,血常規就會有異常。

血液系統疾病比如白血病和淋巴瘤,血常規會有異常。但是沒有異常不能排除癌症。

篩查癌症,不能僅僅依靠血常規檢查

很多人都說,為什麼年年體檢正常,最後卻發現癌症晚期?很多朋友質疑體檢的重要性。其實並不是體檢沒有用,而是沒有選擇對的體檢項目。體檢一個血常規,血常規正常了,並不代表沒有得癌症。體檢僅僅一個血常規是不夠的。針對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檢查方式。



比如肺部,要做胸部CT檢查。

比如胃腸道,要做胃鏡和腸鏡

比如乳腺,要做超聲和鉬靶

比如肝癌,要做肝膽胰脾的超聲或者CT檢查

那麼血常規在體檢中就不重要了嗎?當然不是,非常重要。它能反映人體血液中的基本成分,讓醫生快速瞭解身體的血液狀況。血常規是體檢的必檢項目。


小影大夫


頭條就是個神奇的軟件。

最近手上剛好收了兩個中晚期癌症的患者,這兩天剛好剛好拍了兩張照片想科普這個問題,然後智能的頭條就給我推送了這個問題。

先回答一下問題:除了白血病,其他早期癌症血常規大部分都不會有異常的,換句話說大部分早期癌症的患者血常規都是正常的。

目前臨床上常規抽血體檢大部分都含有一個項目叫“腫瘤標誌物組合”,如下圖所示,下面這張圖片就是我目前手上一個肝癌晚期患者的腫瘤標誌物的檢驗報告單。

從上圖可以看出該患者第一行腫瘤標誌物甲胎蛋白(AFP)的正常參考值0-20,最高不能超過20,結果這個患者血液中檢測出來是3000多,說明肝癌細胞大量分泌這種甲胎蛋白。如果一個人抽血體檢腫瘤標誌物檢測甲胎蛋白明顯升高就要去排除一下有沒有肝癌了。當然該患者因為肝癌已經轉移了,所以該患者 CA199和 CA125也有明顯升高。

再看一下下面一張圖片是一個76歲老女性中晚期腸癌患者的抽血報告。

上圖可以看出該患者雖然是中晚期的腸癌,但該患者腫瘤標誌物 CEA僅輕度升高,臨床上甚至有碰到都是癌症晚期了,腫瘤標誌物卻都正常的患者,大約有30%的患者會出現這種情況。

有時候部分癌症患者抽血檢查連腫瘤標誌物都不會升高,更不要說血常規了,幾乎大部分早期癌症血常規和腫瘤標誌物都是正常的。

當然晚期患者血常規還是會出現異常的,最常見的就是出貧血的表現,這是癌症消耗太厲害導致的貧血,但這都是晚期癌症才會出現,這時候就算髮現也已經沒有意義了。

那問題來了:臨床上早期癌症如何檢查?

目前腸鏡的癌症,比如肝癌、甲狀腺癌、乳腺癌、子宮卵巢癌等可以查彩超排除。早期胃癌、腸癌可以做胃腸鏡檢查出來。肺癌做肺部 CT 檢查出來等。當然有些癌症需要綜合檢查才能確診,比如早期胃癌,我胃鏡發現後還需要做病理活檢來確診,具體需要組合查什麼還是問醫生比較好。

恩,這個不在本問題回答範圍內,純屬科普。

歡迎關注並留言討論,關注葉醫生,跟消化科醫生做朋友。


消化內科葉醫生


可以明確的是不能通過血常規診斷癌症,但是血常規有時可以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目前通過血液來診斷癌症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常常用到的腫瘤標誌物,多數癌症都會有相應敏感的腫瘤標誌物,比如胃癌常用的有CEA,CA199,CA72.4;結直腸癌的腫瘤標誌物類似胃癌;肝癌的AFP;胰腺癌相對敏感的是CA199;前列腺癌PSA;肺癌的標誌物常用的有SCC、NSE、CEA,CA125;腹膜轉移癌或原發腹膜癌常會有CA125的遺傳;婦科腫瘤常常有CEA、CA125、CA153等。

還有目前多數處於臨床試驗階段的通過各種儀器測量外周血中單個遊離癌細胞或者血液中游離的腫瘤細胞DNA,來診斷是否患有腫瘤,但是目前來說檢查費用昂貴,敏感性和特異性都有待提高。

為何說血常規不能診斷腫瘤呢,因為血常規主要的化驗指標就是反應外周血中血細胞成分的變化以及血細胞和血漿比例的變化,並不會測量出是否含有腫瘤細胞。通過血常規可以反應白細胞總數的變化及各成分的比例變化情況,可以反應是否有炎症,或者說提示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性感染。還有白細胞太低,可以反應出是否藥物導致(比如常見的化療藥多數都會導致骨髓抑制);還有原發骨髓疾病導致血細胞生成障礙。

為何說可以對腫瘤疾病有提示作用呢?

臨床上最常見的就是患者出現了重度貧血,伴有短時期內的明顯消瘦,這種情況很可能就是腫瘤導致的。尤其是中老年患者,特別要注意胃腸道腫瘤,尤其是升結腸癌。很多的升結腸癌患者都是因為患者明顯的貧血或消瘦發現的。對於這類患者,我們會著重建議做胃腸鏡檢查,可以明確病情。


北大腫瘤張成海醫生


作為每天都要跟血常規打交道的,一名檢驗科醫生,我想說說自己的工作心得

1. 血常規的常見指標包括:白細胞,中性粒,淋巴細胞,單核細胞主要用於判斷是否感染,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嗜酸性粒細胞可以提示是否有寄生蟲感染的可能。

紅細胞,血紅蛋白,紅細胞平均體積,平均血紅蛋白量,可以判斷是否貧血,是缺鐵性貧血還是巨幼細胞性貧血,還是白血病。而血小板主要看凝血功能。

2。白血病也稱血癌,屬於造血幹細胞惡性克隆性增殖疾病血常規對於血液系統疾病,還是有很大提示作用的。尤其是白血病。


白血病時,原始細胞或未成熟細胞比例明顯升高白細胞直方圖會表現明顯異常。

下圖,今天工作中遇到的一個患者的血常規結果。白細胞散點圖明顯異常,提示有原始細胞,未成熟粒細胞可能存在。甚至有核紅細胞。這些在正常外周血裡都是不應該存在的。後來證實,他的確是血液病患者。

當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時,原始粒細胞比例>30%。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急性變,原始及早幼粒細胞20%。

每當遇到血常規結果明顯異常時,會進行血常規塗片染色複檢,通知患者,同時備註建議白細胞異常分類檢測。

每年通過復片複檢血常規都會篩檢到一些白血病患者,建議其到血液科就診。這些患者有的人不舒服,但都很多沒想到是血液病而誤到其他科就診。

3.血常規對血液系統疾病有明顯提示作用,但是對於胃癌,結腸癌,肺癌,宮頸癌,肝癌等其他系統腫瘤,提示作用微乎其微。比如胃癌患者可以出現貧血,但引起貧血的原因很多,不能說貧血就提示可能是胃癌。腫瘤診斷的金標準是病理結果。


侯豔嬌醫生


血常規是醫院最常用的一種檢驗方法,那如果得了癌症,血常規可以看出異常嗎?實際情況是少部分癌症患者血常規可以明顯出現異常,大部分癌症患者血常規可能是輕度異常或基本正常。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了解下血常規究竟是查哪些項目。血常規,主要檢查的項目是紅細胞、血紅蛋白、白細胞及其分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嗜酸細胞、嗜鹼細胞)、血小板等項目,主要用於感染診斷、貧血診斷、血小板數值的診斷等。那麼癌症患者的血常規會明顯出現異常嗎?血液系統癌症患者的血常規的確會出現明顯異常,如白細胞異常增多、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異常減少等,醫生會進一步進行骨穿等進一步檢查明確診斷。

而其他癌症時,血常規不會象白血病一樣明顯出現異常。但由於癌症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一部分患者的血常規可能會出現貧血的情況,特別是對於中老年患者,如果血常規出現貧血,一定要找出病因,如胃潰瘍?痔瘡?如果都不是的話要警惕注意排除腫瘤的可能,特別是伴長期低熱、消瘦的人。

最後,順便提下,關於腫瘤方面最常見用的檢驗方法是腫瘤標記物的檢查,其升高對癌症有一定提示意義,但其正常也並非一定排除腫瘤,應正確對待。


醫患家


這是一個大題目,因為我們的身體除了毛髮指甲都有可能癌變。


每一個臟器或組織發生癌變的檢查方法是不同的,而且不同階段身體的表現也不同。

對於絕大多數癌症,很難通過血常規來判斷,甚至就算是腫瘤標記物,這樣相對特異性高的抽血化驗也很難早期發現癌症。當腫瘤標記物已經出現異常的時候,癌症很明顯了。

臨床上,除了血液系統癌症,能夠通過血常規發現一些線索,其他癌症,血常規大部分都不會有異常的,換句話說大部分早期癌症的患者血常規都是正常的。


但隨著癌症病情的進展,血常規或多或少的都會出現異常。我們常規觀察血常規檢查的項目有:

貧血:腫瘤患者可出現血紅蛋白下降,也就是貧血。常見於胃癌,結直腸癌,這些腫瘤可以出現便血或者嘔血。其他腫瘤發展到晚期也可以出現貧血,因為腫瘤不斷的消耗人類的身體,後期就會出現營養不良,貧血。

白細胞:腫瘤患者一般不會出現白細胞異常,但是白血病患者可以出現白細胞的明顯升高,並且出現幼稚的,不成熟的白細胞。

血小板:血小板主要的功能是凝血,一般情況下血小板也不會出現明顯的變化。肝癌可出現血小板減少,這是因為肝硬化,脾功能亢進,導致血小板減少。

所以說血常規檢查對於癌症的診斷沒有任何特異性,也就是說血常規正常不能排除癌症,血常規異常不能診斷癌症。

臨床上大部分患者首先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症狀,同時會出現身體體徵的變化,結合這些,早期癌症篩查或檢查,需要根據不同部位,選擇不同檢查項目。

比如肝癌、膽囊癌、胰腺癌、腎癌、甲狀腺癌、淋巴癌、乳腺癌、子宮卵巢癌等可以查彩超排除;

早期胃癌、腸癌可以做胃腸鏡檢查;

肺癌、腦部腫瘤做 CT 檢查。

當然對於全身情況的檢查,PETct臨床意義比較大,但費用較高,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檢查。


心血管王醫生


你好,做為一名醫生,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如果得了癌症,血常規可以看出異常嗎?血常規主要有三個值指標,分別是血紅蛋白,血小板和白細胞。



如果得了癌症,大部分患者的血常規是沒有異常的,只有少部分人有。我們分別來說說:

血紅蛋白:腫瘤患者可出現血紅蛋白下降,也就是貧血。常見於消化道腫瘤的患者,例如胃癌,結直腸癌,這些腫瘤可以出現便血或者嘔血。其他腫瘤發展到晚期也可以出現貧血,因為腫瘤不斷的消耗人類的身體,後期就會出現營養不良,貧血。



白細胞:白細胞主要參與人類的抗感染和免疫活動,腫瘤患者一般不會出現白細胞異常,但是白血病患者可以出現白細胞的明顯升高,並且出現幼稚的,不成熟的白細胞。如果腫瘤患者合併了感染,也會出現白細胞升高。



血小板:血小板主要的功能是凝血,一般情況下血小板也不會出現明顯的變化。肝癌可出現血小板減少,這是因為肝硬化,脾功能亢進,導致血小板減少。血液系統腫瘤,也可以出現血小板下降。

單純依靠血常規,大部分情況下是無法診斷腫瘤的,腫瘤患者的血常規也不會出現明顯的異常。所以,腫瘤的篩查,不能靠血常規檢查,而是需要配合其他化驗和檢查。


普外科曾醫生


我是一名外科醫生,在臨床上很多病人也會問這個問題,血常規檢查在看病過程中也是用得非常多的,那麼得了癌症血常規會有什麼變化嗎?

第一,血常規又稱血象,主要包括三項內容白細胞系統、紅細胞系統、血小板系統。許多疾病都會導致血常規的變化,所以血常規在疾病診斷治療中有重要意義。


(1)白細胞系統: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成人白細胞正常(4.0~10.0)×109/L,白細胞增多見於急性化膿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血癌)、組織損傷、急性出血等。白細胞減少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某些傳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放療化療等。

中性粒細胞:主要見於急性感染,意義與白細胞增多相同。

嗜酸性粒細胞:減少見於傷寒、副傷寒、大手術後、嚴重燒傷、長期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增多見於過敏性疾病、皮膚病、寄生蟲病,一些血液病及腫瘤,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宮頸癌等。

嗜鹼性粒細胞: 增多見於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創傷及中毒,惡性腫瘤,過敏性疾病等。

淋巴細胞增多見於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結核病、瘧疾、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2)紅細胞系統:包括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紅細胞比容。



紅細胞計數:增多見於頻繁嘔吐、出汗過多、大面積燒傷、血液濃縮,慢性肺心病、肺氣腫、高原病、腫瘤以及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病理性減少①紅細胞生成減少,見於白血病等病;②破壞增多,見於急性大出血、嚴重的組織損傷及血細胞的破壞等;③合成障礙,見於缺鐵、維生素B12的缺乏等。

血紅蛋白:血紅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貧血的程度。貧血按嚴重程度可分為:極重度貧血,HbL;重度貧血,Hb在31~60g/L;中度貧血,Hb在>61~90g/L;輕度貧血,Hb在>90g/L與低於正常參考的下限之間。

(3)血小板:反應體內凝血功能的指標,增高見於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後急性感染;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多發性骨髓瘤、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及某些惡性腫瘤的早期等。血小板計數減低①骨髓造血功能受損,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②血小板破壞過多,如脾功能亢進;③血小板消耗過多,如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

因此,一些血液系統的癌症如白細胞,可以通過血常規檢查出來,但多數其它部位的癌症血常規無法檢測出來。

第二,一些惡性腫瘤如果伴有出血可以導致貧血,比如直腸癌,血常規可以幫助我們早期發現。到了腫瘤晚期,腫瘤大量消耗也可以導致血常規發生變化。


小小柳葉刀


血常規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檢驗,主要檢測血液的細胞部分,是醫生診斷病情的重要輔助檢查手段。

一般臨床醫師僅注意到三系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及血紅蛋白的數量變化,但是血常規的結果還包含了更多信息,比如可以從最常見血常規結果來獲取惡性腫瘤的血細胞變化信息。

癌症可侵襲全身組織,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在癌症的發展過程中均可出現相應的異常改變,而這些異常改變是可以通過血常規看出來的。有研究調查224例癌症患者,對其血常規結果進行了分析並得出結果:

1. 癌症患者的紅細胞和血紅蛋白、血小板均低於正常人,而白細胞上升。

2. 癌症患者中紅細胞比積、平均紅細胞蛋白濃度均低於對照組。

3. 癌症組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上升,淋巴細胞計數減低。

血細胞的變化在腫瘤發展過程中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1. 白細胞

白細胞是炎症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病理情況下,外周血中白細胞增高,激活炎症反應,引起機體某些功能的變化。

白細胞是身體的第二道防線,通過某些機制調節機體免疫系統,在腫瘤的進展和轉移中起重要作用。癌症患者可見腫瘤相關的白細胞增多,如非小細胞肺癌。

2. 巨噬細胞

巨噬細胞來源於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都是吞噬細胞,巨噬細胞可促進腫瘤的進展和轉移。腫瘤相關巨噬細胞密度越高,預後越差。

3. 中性粒細胞

腫瘤通過產生細胞因子從而延長中性粒細胞生存時間。

4. 嗜酸性粒細胞

當癌腫轉移,特別是漿膜或骨轉移,壞死傾向顯著時,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明顯。

因此,癌症患者的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均上升。

癌症患者易患的血液系統疾病有:

1. 癌症患者血細胞異常以貧血的發生率最高

惡性腫瘤早期發生貧血,因對全身影響較輕,不飽和鐵的結合能力可增強,易誤診為缺鐵性貧血。癌性貧血輕度時補充鐵劑是治療的重要方面。補充鐵劑雖可使血色素上升,但不容易恢復正常,即使暫時恢復正常,也易再度下降。

癌症患者貧血多數在進展期出現,一般是發生中等程度的正細胞正色素性或正細胞低色素性貧血。隨著癌症的進展其貧血的程度和發生率也增加。

2. 癌症患者容易發生血管內凝血,進一步加重出血

出血一方面引起血漿蛋白的流失,另一方面可導致血小板生成增多,血小板凝集功能亢進。消化道癌出血多時血小板數常增多,即使在無明顯失血情況下,肺、胰、皮膚癌等也可合併血小板增多。

但是,雖然血常規可以看出癌症患者的血細胞變化情況,但並不是診斷癌症的可靠標準,還是要通過影像學和細胞學檢查來確診癌症。

“轉發”是一種鼓勵!


醫線天


僅僅靠血常規檢查是不可以確診癌症的,血常規的檢查只可以分析出血液中的異常,但不可以作為癌症檢查的確診工具。而早期癌症也不是通過血常規檢查來檢測發現的,而晚期病人檢測出血細胞異常已經太晚了,失去了血常規檢查的意義。其實,早期癌症是有異常表現的,並不需要血常規檢查來定性。


如果早期出現不適一定要及時就醫,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任何一種癌變都會帶來其自身的不適,比如腸胃的不適則直接反應在排便不暢,便血等狀況上;乳房上有腫塊,並且發硬就要去醫院檢查是否患有乳腺癌等。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癌症都有早期症狀,很多癌變前期都是悄無聲息的,不明顯,而自身又不加以重視,等到發現時已經為時已晚。所以,定期體檢真的很有必要。


那麼,可以檢測到癌變細胞的檢查手段是什麼呢?臨床上,這種稱為腫瘤標記物,這些標記物本身也不是作為定性腫瘤的最終依據,還需要經過系統的檢測。但是,單單是通過血常規檢測是肯定不會檢測出癌細胞,因為癌細胞也是由人體的正常細胞癌變而來,它最開始的時候不會對人體的造血細胞起到干擾作用,所以血常規顯示的血細胞數量也不會有變化。


指導專家:李家平,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國之名醫-優秀風範”獲得者,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介入科主任,長期從事腫瘤與血管微創介入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