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步枪跟三八大盖哪个厉害?

年少轻狂GJF


武器这个东西并不能直接说谁比谁厉害,更适合什么样的战场才是最重要的

纵横对枪支火炮也很感兴趣,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样的武器这属于“因材施教”,在越南自卫反击战中,中国步兵使用的主要枪械都是56式,56式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轻机枪,但是在越南战场因为是热带雨林气候,空气极为潮湿,56式的枪几天不擦就生锈,损耗了太大,而AK47为主体,基本不生锈,所以,AK更适合越南战场。

尽管AK47后坐力大,枪的准确度不高,在热带雨林中一般都是短兵相接,反而是AK47火力压制上很猛。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在来分析分析中正步枪和三八大盖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制式步枪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种制式步枪,中正式步枪是德国1924年毛瑟步枪(俗称98K)的中国改良版,相对于毛瑟步枪,中正式步枪更接中国地气的地方是更短了一点,也比原来轻了一点,相对于原来的汉阳造,中正式进步了很多。

从1935年开始量产,由于抗战爆发制造中正式步枪的巩县兵工厂没有生产几把,工厂几经搬迁,在加上生产资料不足,在抗战中只生产了六七十万只左右,根本无法满足当时国防的步兵需求。

从参数上来看,中正式步枪口径7.92毫米,弹仓容量5发,弹药7.92*57毫米,全重8斤,有效射程500米。

当然,由于工厂几经搬迁,制造工艺差了点,性能不太稳定,有一些枪只能打三百到四百米远,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有一个学生兵拿的可能就是中正式步枪,卡壳了。

日本的步兵的标配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是三八式步枪,从1907年成为日本的制式武器,1910年部队基本就普及了该种枪支,一直到二战结束,三八大盖都是日军最基本的武器。

在日军侵华战争中,三八大盖可以说是日本的骄傲,中日步兵之间的对抗,中国的汉阳造被三八大盖打的是遍体鳞伤,中国士兵也很喜欢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号称二战中最长的步枪,在当时世界机械化作战思想风靡的情况下,所有的制式枪都采取了缩短和减重的理念,像中正式步枪也是这种思想,但是日本认为在未来日本的主要战场,还是以碉堡等防御工事进行步兵对抗依然是主流方式,以及最后肉搏的长步枪,所以,三八大盖是二战中最长的步枪。

从参数上来说,三八大盖口径6.5毫米,枪重8.2斤,弹匣容弹量5发,子弹6.5*50毫米,有效射程460米。

中正式步枪与三八大盖的对比

从参数上来说,中正式步枪更符合世界步枪的发展趋势,从口径上来说,杀伤性更大一些,也更有力,并且灵活轻便,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虞啸卿在收容站跟大家说中正式步枪比三八大盖更好,其实纯粹是扯淡,按照正常来说,中正式步枪作为后出现的产品,1935年量产的,仿制的对象也是1924年毛瑟枪,远比1907年日本装备的三八大盖要先进。

中正式步枪的缺点是虽然有劲,但是不稳定,精准度上也不如三八大盖,三八大盖因为枪长且口径比较小,弹道比较稳定,因此打的也比较准,缺点也有,就是一打就透,有的时候不是致命伤。

如果从更适合中国战场的角度来说的话,其实还是三八大盖,在中国的战场基本就是构筑工地进行阵地战,缺乏坦克大炮等重火力攻坚,这样的话三八式稳定的性能就体现出来了。

小日本最缺德的地方是,他知道中国缺乏药品,即使是擦伤,弄不好也得恶化腐烂,所以三八式步枪的贯穿伤实际上是对中国缺医少药的部队的一种意志上的考验,本来拿点药就能救活的事,但是你就是没有药,让你眼睁睁的看着同伴的伤口恶化,腐烂,最终整个人都烂了,最后你的意志也逐渐被消磨掉。

所以,在日本人看来,三八大盖更适合中国战场。


史论纵横


中正式步枪和三八大盖,是抗日战争战场上,中日两方军队各自使用的主要步枪。回答这个问题,先说一下这两种枪的来历吧。

中正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淘汰和多余的各式枪械大多被卖到了中国,加上国内各军阀派系控制下的军工厂自产武器,使得当时国内使用的枪械庞杂,口径互不相同。

1928年北伐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统治全中国。1932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全国制式武器会议,决定以德国1924式步枪定为制式步枪,该枪使用7.92×57毫米尖头型毛瑟步枪弹,在德国尚只有小量生产,是当时最新型的步枪。

经过一番购买谈判达成协议后,巩县兵工厂在1935年7月开始试产这种步枪,因1935年是民国二十四年,此枪原定名为“二四式”步枪,也叫1924年式短式毛瑟枪。在筹备试产过程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暨夫人宋美龄,曾到巩县兵工厂视察,并对“二四式”提出改进意见。蒋介石认为毛瑟枪的枪长是根据欧洲人身体设计的,而中国士兵比欧洲士兵身高矮,建议将枪托略微缩短。为表示对其尊重,1935年8月,将新枪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枪匣上的印记也改为“中正式”三字。“中正式”枪身短了,便于携带,使用方便。为了在拼刺刀时不吃亏,把刺刀加长了。

中正式步枪是中国近代第一种制式步枪,于1935年10月10日正式量产。当时巩县兵工厂一年有生产四万多枝步枪的能力。

三八式

比起中正式步枪,三八式步枪的年纪要大得多。日军侵华战争中轻武器的标准配备三八式步枪,在中国一向俗称为三八大盖,由于其枪机上有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以及机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样而得名。三八式步枪的原型是三十年式步枪,仿造自德国毛瑟步枪,于1897年进行制式化生产,并于1903年完成日本全军装备。

1904年至1905年,日军在中国东北战场上使用三十年式步枪,暴露出一种问题,沙尘容易进入操作机关内,导致操作不良。日本设计师为此进行了改进,在枪机表面增加了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改动。改进后的枪以明治天皇年号第三十八年(1905年)命名,到了明治43年(1910年),三八式步枪全面装备了日本陆军。

中正式至少不比三八式差

从这个产生过程其实也可以看出,中正式步枪系出名门,设计生产的年代比三八式晚很多,因此综合性能上没有比三八式差的道理。具体来说:

中正式步枪采用7.92×57毫米尖头弹,三八式步枪采用6.5×50毫米枪弹,前者比后者大不少,杀伤威力也大得多。中正式弹头打到人的躯干部位不死也是重伤,而日本的三八式步枪往往是贯穿伤。

中正式步枪枪身短,便于携带,符合枪械发展潮流。三八式步枪大约是二战中枪身最长的一种步枪,这显然不是什么优势。

当然,三八式步枪瞄准基线长,枪弹口径小,射击时后座力小、易于控制,因此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准确度,所以射击精度较好。从射速上来看,三八式步枪也优于中正式步枪。

综合来看,两种枪虽然各有千秋,但中正式步枪绝不比三八大盖差。

但必须说,中正式步枪在抗战爆发前不到两年才正式生产,生产能力严重不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中正式步枪的生产受到较大影响。为了躲避战火,巩县兵工厂多次搬迁,生产时断时续,加之造枪材料短缺和质量控制不过关,该枪产量始终上不去。直到1943年,才又有两家兵工厂同步生产中正式。即便如此,中正式步枪从1935年到抗战结束时总产量也只有40万支左右,显然无法满足中国军队的装备需求。所以,比起日本军队清一色的三八大盖,中国军队在抗战时枪械仍不能统一,只有部分军队配备了中正式,汉阳造等旧式武器还要大量使用,再加上军队训练不足,重武器装备差距太大,所以战场上的败退也就不奇怪了。

小资料
中正式步枪:
口径:7.92 枪长:1110mm 射程:500m 全枪质量:4.00kg 供弹方式:5发弹仓
三八式步枪:
口径:6.50 枪长:1280mm 射程:460m 全枪质量:3.95kg 供弹方式:5发弹仓

烽火连三月,点赞抵万金。如果加关注,万金抵不住。


洪良


中正步枪他这个是仿自德国的毛瑟步枪,具体他仿的应该是毛瑟g98,也就是98k步枪的原型,不过最让人迷糊的就是中正式比g98还有个改短的设计,这就有点难说是仿了。不过单从设计上看这个中正步枪实际上跟98k可以说也沾点亲戚,两者在设计上都是由g98而来,而且也都有改短的设计,甚至有的抗战老兵战后见到98k的时候以为这是枪栓坏了的中正步枪。

单从设计上来讲由于血统原因中正式还是个不错的步枪,可靠性高,精准度也不错,比之汉阳造之流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而且最主要的是这恐怕也是1937年往后中国唯一能自己大量生产的步枪,其配用的7.92mm毛瑟步枪弹在汉阳造时期就有,在1937年的中国几乎哪都可以补充,地方民团都能给你搞些。可以说那个时候的中正式对于中国应该是最好的选择了。

相比于三八式步枪而言中正式的优点是口径比三八式步枪的6.5mm大一些,而且弹道也不是像三八式步枪那么平,不会有打进去就一个小眼进去多大眼出去也多大眼这种情况出现。

而缺点也有,首先是中正式的枪长因为蒋当年的建议而改短了部分,这确实有利于携带和行军,相比于三八式步枪的长度中正式在拼刺中实在不占优势。其次,其7.92mm口径的子弹后坐力对欧洲人来说并不难控制,然而对于饭都吃不饱的中国军队而言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浩汉防务论坛


先来一组数据,用事实说话

中正式步枪:

口径:7.92 枪长:1110mm 射程:500m 全枪质量:4.00kg 供弹方式:5发弹仓

三八式步枪:

口径:6.50 枪长:1280mm 射程:460m 全枪质量:3.95kg 供弹方式:5发弹仓

可见二者主要区别在两点:长度和口径。

中正式步枪为德国毛瑟步枪的国产版,其优点:枪身紧凑,弹药口径大,7.92mm枪弹在射入人体后易翻滚,对肌肉组织破坏性强,在引进时对枪长加以控制,符合东方人使用特点。

缺点:枪长较三八式短,在近距离刺刀战时缺乏长度优势,虽然通过加长刺刀来稍作弥补,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另外受限于当时的加工水平,该枪普遍构件质量差,导致故障率相对较高,同时由于材料不过关容易出现精度下降。

三八式步枪是二战期间日军主力武器,优点是:结构简单性能可靠,防尘盖可以有效保护枪膛。膛线高达四条使得子弹飞行极为稳定,提高了射击精度。另外该枪后坐力不大,相较于中正式更适合东方人的体格。

缺点:全枪过长,对于身材矮小的日军来说略显笨重。该枪过分注重射击的精确性,导致子弹稳定性好,意外后果是 这种子弹打中人体后,不会翻滚往往是贯穿伤,而且创口不大,治疗相对简单。

总的来看,使用性上中正式枪身紧凑,更适合亚洲人使用。精度上,三八式更胜一筹。杀伤力上由于三八式子弹口径小不易翻滚,导致杀伤力偏低。近距离作战中三八式更长,有利于近距离拼刺。质量,也是衡量一款武器最重要的方面,受制于国情,中正式品质不稳定,是一大劣势。

综合说起来,还是三八式略胜一筹,但战争不仅仅是一款武器能够决定的。战争的胜负取决于诸多因素,如国家工业实力,部队战斗意志等。国军战力弱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战斗意志不坚决,武器产能跟不上,以及兵员素质差等因素。


武器装备秀


简单来说这两种型号的步枪性能上差不多,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的工业水平较差,所以制造出来的步枪比较粗糙,精准度远远达不到正常水平。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中正式步枪兵没有大规模的装备国军,国军手中的中正式是存在一定瑕疵的。

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之后,国民政府便开始了下一代步枪的选择,当时就决定同德国合作,因为那时候中德两国关系不错,德国愿意为中国提供军事援助,相反的中国也乐于用矿产资源来换取德国的军事技术和装备。所以一拍即合,国民政府同德国进行了交流,最后根据当时的国情选中了1924式步枪为仿制对象。

德国派遣了军事技术人员岛中国,对中国的一些军事工业进行了升级,使得组装1924式步枪不是问题,但是产量却十分少,只得由中国慢慢的来消化,不过好在有了这些工业,否则中国的抗战将艰难的多。抗战时期唱主角的步枪就是中正式,子弹生产也是管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基础,才使得战略相持阶段的国军可以扛下来。

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中国的东北兵工厂,东北兵工厂在当时已经可以生产捷克式轻机枪,产量也十分可观,并且东北兵工厂是用的英法技术,制造出来的步枪也是性能非常不错的。所以一直有个遗憾就是当时军阀混战,没能把东北兵工厂的技术复制到中国国民政府的兵工厂,如果当时可以,我军将士何至于拿着不可靠的武器打仗。


小司马迁论史



黑郁金香966


中正式步枪仿自德国M1924步枪,精度高杀伤力大,携带方便,有效射程800米。而小鬼子的明治38年式6.5MM步枪,虽说枪身较长拼刺占优势,但其由于过长不方便携带,由于其膛线设计缺陷,该枪穿透力大,在体内滞留几率低,形成空腔小,弹头分解的破片数也明显不足,总体来比较,国军的中正式步枪德式武器总体较日军三八大盖性能好。


东语东愿


其实两种枪的仿制原型全是来自德国。而为何叫中正(又叫二十一年式,)传说那一年二十一式步枪仿制成功,正好蒋介石到兵工厂考察,就将二十一式步枪改叫中正式了。而中正式与三八式那一个更加先进,就不用多说了,原因很简单。因为三八式仿制的原型就没有二十一式步枪先进,要落后一代。只是在枪的长度上,三八式远长于二十一式。而为了弥补二十一式步枪比三八式步枪短的不利条件,有意识地把二十一式步枪上的刺刀制作的比三八式步枪上的刺刀长了不少。但总体上讲,三八式加刺刀,与二十一式加刺刀二者的长度上,三八式还占优势。可能有人会说,不会把刺刀再加的长点吗?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战争打的是工业基层。而武器装备上衡量工业基层的有两种单兵装备。一:钢盔,二:刺刀。不要小瞧了这两种东西。就拿我国来说,即便是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我们的士兵的达不到人手一顶钢盔。而对于刺刀,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几百万解放军有多少刺刀,说出来吓死你,五千把上下。我军的传说中的神器,(三棱刺)其实没有那么神奇,联合国也没有不让你用,其实淘汰她的原因就是因为结构单一,而装备的原因也是结构简单,便于大量装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