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魏碑被稱作是沒文化的山村野夫所寫?

半條命4785


魏碑,大多由不知名的書法家所寫,有時把它歸入民間書法的範疇。

民間書法,是對非正統、非著名的書家所留下的書法資料的統稱,當然這種說法未免以偏概全,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稱呼。我們不能否認民間書法裡面也有很多水平很高的作品,有很多古人所沒有見到的碑帖並不亞於當時的書法名家,這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等著我們和後人去開發、利用。而從書法學習的角度來看,對民間書風如何取捨是一個大問題。

經典碑帖是經過歷史檢驗、流傳有序的,最有權威、最能代表中國書法精髓的,所以學習經典的安全性是不言自明的;而民間書風因為其水平良莠不齊、譭譽參半,如果沒有足夠的判斷力和免疫力,學習民間書風會有很大的風險。

清末李瑞清、曾熙,二人皆為飽學之士,崇尚北碑,然因對北碑的頂禮膜拜,導致其不辨精粗,形成習氣,以致其作品名聲雖大,而書品格調不高,康有為亦是一例。而於右任書作則與其三人不同,雖是同出北碑,于右任卻學而能化,而其化之者,即一“雅”字也。

“雅”化,即是對民間書風之中粗野、荒率、狂陋、僵硬等不良習氣的矯正,一種批判的吸收,是一種有甄別的學習。我們看很多的魏碑墓誌,錯字、別字現象很多,這說明書者文化程度不高;又有些筆畫隨意增減,前後風格不統一,這也看得出其刻工的粗率。對這些碑刻,能像臨摹經典碑帖那樣學嗎?

當然,每個人的學養、需要不同,每個人的學習方法也不同。對於初學者來說,還是要從經典碑帖入手,熟練掌握一兩種字體,打下一定基礎之後再嘗試換帖,學習民間書法也未嘗不可,但一定要有所取捨。選擇格調高一些、刻工精細的碑入手為妥,對刻寫粗陋的作品要小心,看它有沒有可學之處,如其刻工雖差,而結字活潑則學其結字。要先讀懂所學對象,找出其優缺點,從而有所揚棄,這樣就不會有大的偏差。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謝謝提問,我是千千千里馬。你提的這個問題,還真有一些學問。我們看看魏碑為什麼會被稱作是“山村野夫”所寫的。




北魏時代的《鄭文公碑》十分接近唐楷。藝術氣質大度剛猛。


首先看是誰會這樣說?這是唐代以後的人說的嘛!唐代和唐代以前的人根本不會說,也沒有這樣的概念啊!

中國的書法,唐代以前是一個什麼狀態?我們可以用萬紫千紅來形容。

因為,唐代以前寫字可以任意寫自己喜歡的或者擅長的。比如,篆書一般是不寫。但是,隸書、草書、行書、魏碑這些書體是可以任意寫的。因為當時沒有統一的書寫規範,漢字的發展也處於從隸書向楷書統一過度的時期。



北魏時代的《爨寶子碑》還是隸書的範疇。但是,已經與漢隸大不相同了,卻保持了隸書的爛漫天真的大自在情趣。

王羲之時代大家主要是寫隸書,而且,隸書也是各有各的隸書風格,但是,這些隸書也在向楷書進化發展,魏碑就是從隸書由大眾集體創造出來的新說法風格。

由於魏碑是從隸書發展而來,又是從不同隸書風格中發展的,所以,魏碑的書法風格也是不必隸書的風格樣式少多少。這就難免像隸書一樣,優秀書法和一般書法並存的現象。


北魏晚期東魏時代的《敬史君碑》已經有一些王羲之的筆法。

有的人只是看到一般的魏碑,就批評所有的魏碑,這是不公平。而且,魏碑也有傑出的書法作品傳世。例如《瘞鶴銘》、《鄭文公碑》、《爨寶子碑》、《敬史君碑》等等,書法成就非常高,這是我們今天也學習的重要書法經典。

隋代有科舉,所以,書法的統一成為一種社會共識,可惜,這個朝代世界太短,唐代繼承隋代的科舉制度遺產,推行科舉制度,促進了文字規範統一。

所以,唐代和唐代以後,書法只有楷書、行書和草書。而且,行書是最大眾的書法。其他書法如篆書、隸書、魏碑基本退出日用書寫。尤其是隸書,唐代以後,學習這種書法的人極少。


由於

弘一法師的魏碑書法作品,很受《龍門十二品》影響。雄強博大,氣象超邁,深受康有為稱讚。

唐代以後的書法主要是王羲之的書法體系,而且把王羲之的書法也放在一個一家獨尊的地位了。而魏碑書法沒有一個“名人”當家,加之不提倡學習魏碑書法,所以被汙為“山野村夫”所為,這是一種偏見。

清代,以康有為為代表的學者提出魏碑有“十美”,第一次為魏碑的書法藝術成就“平反昭雪”。今天,魏碑已經是我們學習書法藝術的重要經典了。我們應該珍惜這一部分書法遺產。同時也應該善於甄別。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千千千里馬


問題,為什麼魏碑被稱作是沒有文化的山村野夫所寫的?

這個認識是錯誤的。

大部分經典的魏碑字帖都是當時的名家大腕所寫,只是當時不流行刻作者的姓名。所以書寫者的信息就沒有保留下來。


是由一部分魏碑是普通寫首寫的,但這不是經典的魏碑作品,就像墨跡也一樣,現在留下的經典的文人墨跡有多少?大部分墨跡還不都是普通作品。

任何時候都一樣,經典的只是少數,而大部分都是作為經典的陪襯存在,魏碑是這樣,字帖墨跡也是這樣。


但是,好在歷史上還是留下了一部分帶有書寫者姓名的魏碑的。比如《鄭文公碑》,它的作者就是著名的書法家鄭道昭。

鄭文公碑

鄭道昭(455年—516年),字僖伯,河南人,北朝魏詩人、書法家,三國時曹魏將作大匠鄭渾九世孫,自稱“中嶽先生”。鄭道昭是魏碑的鼻祖,在當時與在南方紹興的王羲之齊名,有“ 北鄭南王”之稱,也被譽為“北方書聖”。


鄭文公碑亭

這不是一個最好的反例嗎?碑和帖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他們的本質都是毛筆書寫,只是一個刻在了石頭上,一個寫在了紙上。

而刻碑的人一般都不識字,所以會有些出入,但好在那時的工匠都很認真負責,基本還是可行的。

能夠刻的起碑的人要麼是皇室貴族,要麼是官吏富商,你不認真刻,看來也不行啊。

當然,這些人肯定也不會隨便找一個人給自己寫碑記的。

你覺得呢?

同意的朋友麻煩賞個贊啦。

喜歡書法的朋友麻煩關注一下啦。

更多精彩@不二齋


不二齋


題主這個問題,首先就認定魏碑書法是水平低的,沒文化的,這是誤會,還是他所看到的魏碑(拓片字帖)不夠好?

魏碑書法在我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她是一個書體特點極為鮮明,性格雄渾博大,承前啟後的不可忽視的楷書風格。沒有她的存在,我們從清代開始的令書法面目煥然一新,創作內涵無限豐富,一反貼學的嫵媚流滑,骨力不健之弊的煌煌碑學,就不復存在了。那麼現代書法的繽紛多彩的風格現象,書法家肆意揮灑性情的創作方法,種種營養和精神力量,都來自清代以來在碑學中創建的藝術天空。換句話說,貼學的字帖少幾個作者對書法史沒有啥太大影響,沒有了碑學,現代書法的面貌則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

這樣重要的書法重鎮,是不可能是由沒有水平,沒有文化的山野村夫所寫就的。

這是趙之謙(他的分量不用多說了吧)魏碑書法。

康有為的滾筆行書裡,都是魏碑的筋骨。

弘一法師書法人所共知,他的書法的基礎就是魏碑。

魏碑是上承雄壯漢隸,下啟風華唐楷的書體。唐代書法是在魏碑書風的基礎上形成的。中國書法的核心氣質,本人認為並不來源於晉人書法,那種士大夫的自由散漫仙氣十足只是中國書法的一部分氣質。而是來源於盛唐書法的光明正大,風華絕代的健康骨力,正能量。唐代以後的中國人最認可的,可以認為無人沒有學習過的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等他們的書法裡,就是魏碑的框架和精神。沒有魏碑書法是不可想象的。沒有魏碑的基礎,多好的書法也是稍顯軟弱的,清白的。即使不太認可碑學,練帖的人,像啟功先生,為了使骨力站起來,還是自己練了柳公權的唐楷。

顏真卿的《麻姑仙壇記》

魏碑書法是——北方書法。北方風格可以被比喻為大江東去,南方帖學可以比喻為紅牙拍板。

楊柳岸曉風殘月是高雅的,貴族化的,但是氣質就不高強。



王羲之貴則貴矣,他在江左寫的也只能是這樣的書風。

魏碑書法主要有這麼幾種形式:造像記,碑版,摩崖石刻和墓誌銘。

造像記是給某個佛造了一個新的像,大家集資來供奉。那麼請人寫一個這件事的起始因由。這類書體沒有限制,所以風格多樣,是後世書法營養的供應倉庫。最有名的是《龍門二十品》

碑碣是樹碑立傳,貴族大人物喜歡。比類書體比較規範。像人人皆練的《鄭文公碑》

摩崖石刻是眾多的善男信女自己請人在山崖上刻寫佛經或者讚詞,此類最多,也最自由。像《石門銘》



《石門銘》,我越看越愛,書法當如是也!

墓誌是給死去的人寫的祭文刻在碑上,一般掩埋在墓穴裡,所以殘破度偏低。《張黑女墓誌》是典範。

南北朝時北朝統治者是鮮卑人,這和南方的漢族集團不同。北方百姓和士族是南渡後遺留下來的漢族,同時在北方因為戰亂,佛教盛行,人們為了信仰和供奉自己的佛,往往窮半生之力以求一獻。所以那個時候,碑崖之上,白水泉邊,刻字盛行,說漫山遍野亦不為過。在這裡,實際上書寫的水平也不都是好的,也有很多水平不好的,總的來說水準參差不齊。像龍門石窟不要說二十品,就是四十品也有,只是不太好的就隨著時間逐漸湮滅了。好的作品後世又競相捶拓,字體也慢慢殘損模糊不清。

無論墓誌還是造像,都是有錢有權的人所制,其書寫之人必然是書法甚好文化很高的了。所以魏碑種有名的,字體規範的,都出自這類裡面。

那些像摩崖石刻,本身字體極大,很難拓為字帖供以學習。像《經石裕》,大自然的磨蝕,很難直接作為字帖學習。

魏碑書法是當時書寫者在不太平整的,不同地勢和高度的地方書丹之後再請刻工刻成,有些則是由刻工直接刻成(看投資數額多少)。筆法皆是粗獷勁健,不假修飾和含蓄。後人再製成拓片,又隔了一層。所以顯得很"粗野"。題主所說"山野村夫所寫",當指此處吧。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書法中,主流的還不是二王那類"仙氣"的部分。而是他們臨寫的魏碑。日本人臨晉人書法好像入了門,其實他們入了門的是魏碑。同時魏碑的氣質也是日本人認為和他們極為契合的。所以日本人書法的骨,是魏碑,他們臨的好的,臨得下了血本的,也是魏碑。日本當代美術字裡,也都是魏碑為核心的天下。


去看看他們每年繁多的中學書法大賽就知道。



我是愛瓠園裡的《愛瓠說》,葫蘆行業,工藝美術達人,雕刻者,書法和太極的小學生。


愛瓠說


好吧,不僅僅是魏碑被這麼說,部分隸書也是被很多人稱“沒啥文化”的人所寫。

可能大家覺得“山村野夫”“沒啥文化”的人,寫出來的魏碑是這種的。

類似這種結構比較“不穩定”的。

類似這種“比較糙”的。

對於什麼史晨碑,始平公造像這類比較工整的,用筆比較規矩的。大家可能覺得“這才是大書法家寫的”

怎麼說呢?

這是一種比較二百五的想法,連常識都說不通。

首先說當時社會,大多數人是不需要寫字的,也沒什麼時間去寫字,都忙著種地呢。

練寫個信都得請村裡鄉里秀才代寫,所謂“代筆”。別人來個信,又得請秀才去讀。

古人秀才當不了官,尤其魏晉,還是九品中正制,施行“九品官人法”,大多數秀才是沒啥機會當官,或者就是髒苦累的芝麻小官。那他們怎麼過活呢?代筆寫信啟蒙教書唄。

其次再說說,立碑。

能看的魏碑大多是兩種,第一造像,第二墓誌銘。

什麼樣的功德給造像?什麼樣的身份給立墓誌銘?

平民嗎?

起碼也得一個“土豪劣紳”吧?起碼也得出生“官宦之家”吧?起碼也得擔得起“功德”吧?

就看看這些墓誌銘第一行xxxx將軍,xxxx候xxxx公,xxx府君。


意思很簡單,立碑起碼得有身份吧?要麼有錢,要麼有權。

古代百姓哪有多少能立碑的呢?

生活艱苦的恨不能直接卷個草蓆,草草土葬,做多立塊兒木板。

這是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現實。


那麼好,我們就來分析分析“這些有錢有勢的人,會不會把自己仙人的墓碑讓一些山村野夫書丹”

這個要好好考慮,細細考慮。

如果這都想不明白,那就真沒得辦法了。


梁宇航


這種觀點需要更正下哦,沒有出名並不意味著就是沒文化,也不等於山村野夫,有不少文人還主動去做山村野夫,例如歷代很多隱士、竹林七賢等等,甚至諸葛亮也做過。

看一種書法好壞,核心看的是藝術水準和藝術價值,至於地位、名氣、頭銜等等都是藝術外圍的東西,不能影響藝術的根本。

魏碑大多來自民間寫手,成為中國書法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說一朵璀璨的奇葩,奇逸、大氣、典雅、俊秀、粗獷等等風格應有盡有,可以想見這些民間書寫者的文化素養一定不低,至少對中國書法文化掌握得很精湛,超出了寫字,甚至超過了不少文人大書法家的作品。清代重碑風氣興起,不僅在於時代的需要,更是被魏碑魅力所吸引,歷代大家受魏碑影響的很多,有得甚至把主要取法對象放在魏碑上,如趙之謙、康有為、張裕釗、于右任等等。

現在講塑造大國氣象,書法要塑造大國氣象,對魏碑的取法肯定繞不開的,甚至要在其中深耕。


藝術的真相


魏碑之所以被稱為山野村夫所為,它的確是當時的民間匠人所刻。刻工粗糙,字體鄙陋。古代士大夫,是不屑於魏碑的。
正統書法,是以王羲之一脈為根基的帖學。在書法中佔有絕對的統治地位 。魏碑之興,是源於一個名叫康有為的人。這個人大家都知道他。就是鼓動光緒變法的那個人。事情沒弄成,把個皇帝弄得連小太監都能使性子,而他,一拍屁股,跑到了日本。就是這個傢伙,鼓吹起了魏碑。大家看看這廝的字,就知道他為什麼要把魏碑這種村野之作捧上天的動機。



看吧,這就是被梁啟超稱為康聖人的康有為鬼畫的符。這廝一生連個秀才的功名都沒有考上。卻讓梁啟超如中了魔似的屈從於他。並把個不甘受慈禧太后擺弄的光緒忽悠得團團轉。
這就是魏碑倡導者的狗腳跡。

《在淳化閣帖》,《大觀帖》,《絳帖》,《三稀堂法帖》等著名字帖中,是不會收錄匠人村野之人的魏碑書法的。而歷史上的著名書法家中,既使非著名文人學子,都恥於寫魏碑字體的。那是純粹的民間藝術,不登大雅之堂 。


子衿tjk


《論書法》

“書法”?那麼何謂書法呢?首先“書”有寫之義故有書寫之說,既用中國特有的毛筆工具書寫漢字,而這個漢字就是指隸變後的真草書;“法”則是毛筆書寫漢字既真草書的方法或法則,這個方法被元人趙孟頫稱書法為“用筆千古不易”,故所謂書法既筆法。

中國的書法是以魏晉為正脈,後人稱之為貼學。在此之前的篆、隸嚴格意義上講只是“書”,還沒有積累、建立起一套書寫的法則既筆法(篆隸的線條筆畫也不需要複雜的筆法),所以還不能稱之為“書法”;如帖學同時的碑、魏碑及晚清包、康所尊崇的碑學,嚴格意義上講既不是書也不是書法。因為它既不是用毛筆書寫的,更不是按帖學筆法完成的,是沒有筆法的所以不能稱之為書法,它是刀刻斧鑿完成的,準確的講那叫“刀法或刻法或鑿法”。

所以古人講的書法就是筆法,就是二王糸統…。那麼這個筆法是怎麼來的呢?這要從文字的演化來說,晚清以前的人不知道殷文(甲骨文)就不多論,自篆隸而言(史籀、大、小篆及隸)其筆畫基本上是線條狀,而自漢隸使用過程中逐漸演化至漢末(魏)為真書(正書)而取代隸書體成為主流書體。真書與隸書在筆畫上發生了質的變化,將純線條的筆畫演化為幾何化,既點橫撇捺鉤…每一筆畫都是任意三角形狀,正是這個任意三角形的幾何變化書者卻日用而不知其因,這樣的筆畫要書寫好就不能用篆隸的那種方法了,經過幾代人的書寫經驗的積累終至魏晉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寫好真書幾何化了的筆畫書法筆法,今天我們看到的蔡邕的《筆論》《九勢》,衛鑠的《筆陣圖》,王羲之的《筆勢》以及歷代的書論(除康外)都是論述用毛筆書寫真草書的方法既筆法,所以書法既筆法筆法既書法。這個筆法趙孟頫總結為千古不易,書法的高低就在於筆法,明人項穆《書法雅言》便稱之為書統既正統。

所以篆隸是書而無糸統筆法,碑字是刀刻斧鑿法,只有魏晉形成的二王真草書才是書法、才有筆法、才是正脈,才是正統,餘皆不是書法,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都不是書法,因為它們沒有筆法,如果非要講是書法那也只是引伸意義上的少義書法。說碑字不是書法正是從它根本就不用筆,不用筆又何來筆法,無筆法就不是書法。

在此之後的這個筆法有一個傳承糸統,

唐張彥遠的《法書要錄》記載:蔡邕受於神人,顯然是神秘化了。蔡邕的《九勢》,可以當之無愧地稱為筆法的綱領性文件。筆法神秘自蔡邕始傳承脈絡如下:

蔡邕傳之崔璦及女蔡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郗超、謝拙,王獻之傳之外甥羊欣,羊欣傳之王僧虔,王僧虔傳之蕭子云、阮研、孔琳之,蕭子云傳之僧智永,智永傳之虞世南,世南傳之,授於歐陽詢、褚遂良。其一,歐陽詢傳之陸柬之,柬之傳之侄彥遠,彥遠傳之外甥張旭,張旭傳之李白、徐浩、顏真卿,顏真卿傳之柳公權、懷素、鄔彤、韋玩。

這個傳承是否真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凡書真草書必有並遵循筆法方是書法,可見凡謂書者既筆法也。所以啟功先生講他一生師筆不師刀,就是碑學中沒有筆法何以師之。故學書法就是學筆法,書法審美就是審其筆法之美,書法的水平如何就在筆法的高低。

魏晉後書法正脈中斷,陳隋智永八百本《真草千字文》繼承終成就唐宋書法高峰,褚、虞、顏、歐、柳、張旭、懷素;及影響宋人而有蘇黃米蔡。

宋後書法正脈中斷,元趙孟頫繼承書統正脈傳承,“用筆千古不易”矣!

晚清至民國書法正脈中斷毀於包、康之流尊碑貶帖,實際上他們自己就沒有弄懂什麼是書法?他們貶的帖學才是書法,而他們尊的碑學並不是書法,而是初識文字匠人刀法鑿法刻法,因為碑學中沒有筆法,不僅沒有筆法因為不用墨也就沒有神彩之說,更沒有書法的人文精神灌注的“筆性”,這也是碑學從來不受歷朝歷代文人重視的原因,因為它不是書法。就是這個不是書法的碑法卻突然被包、康之流奉至上位謬誤至今。至於他們用毛筆書寫碑書也是借用帖學的或書法的筆法而完成的碑書。這叫什麼?用今天的話語叫“吃“書法(筆法)”的飯還砸書法的鍋。就算是毛筆書碑字也不是書“真書”故屬書統外之流,至多如沈伊墨先生講的屬善書而不是善筆法。為了書法正脈有沈伊墨先生及終生傳承教育踐行之功莫大焉,雖然並非絕對共識,但是其主流則認可。


黃玉泉A


魏碑固然是一個時代書法藝術的遺存,但絕沒有近當代某些人吹捧的神乎其神,魏碑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同時的南方的書法藝術也璨若星河。所以也不能以此來否定書法史上歷代書法名家墨跡和書法史地位。貼學碑學本身就是偽命題,碑體法帖不都是毛筆的書法墨跡遺存嗎?如果碑學研究的是用刀直接在石上刻寫,那自是學問,但其實不然。魏碑遺存者眾,魚龍混雜確是客觀實情,優秀者鳳毛麟角。這與每個時代書法領軍人物極其少見一樣。

北朝碑文沒有山村野夫所書寫的嗎?當然也不是不識字的農漁樵夫,未出仕的秀才讀書人自然有兩把刷子的。二三百年曆史,北朝所有碑刻墓誌造像石不能說多如牛毛,也不能說寥若晨星。眾多北碑都出自大書法家,士族子弟,這不可能。但未出仕在野讀書人所寫也未必不是精品。問題是,近當代人推崇的北碑都是精品嗎?有沒有把魏碑中的次品挖掘出來供奉?愚以為大有人在,十數億人濫竽充數者不在少數,而精於書法藝術的寥若晨星,符合歷代實際狀況。當代推崇北碑者,在書法實踐中,恨不得把所有碑拓痕跡寫在紙上,把磨損碎痕如鋸齒狀痕跡也描蹭到紙上,以為得到真諦。

北魏鄭道昭是屈指可數的名家,萊州《鄭文公碑》等雲峰山石刻是魏碑中的精品,但為後世所識是乾隆年間的事,不知道趙孟頫看過沒有。《張黑女》碑、《元萇墓誌》、《元倪墓誌》確實為碑體的精品。當下追崇碑體的書者,能寫出這樣的書法是難能可貴的。有人認為《元倪墓誌》吸收了南朝的用筆藝術,也說明南北朝存在藝術交流。今人所推崇的碑體碑學好像不是《張黑女》、《元萇墓誌》,鄭道昭雲峰山等碑刻的書法藝術風格,而是《張猛龍碑》、《爨寶子》、被康有為推崇的所謂的北碑三絕《廣武將軍碑》,《姚伯多造像》、《豆盧恩碑》等碑體。《張猛龍碑》因在孔廟而有名,清全祖望認為書法不佳。不佳的評論不是從風格論,實是從書法功力品評的。《爨寶子》在雲南,墓誌主人歸服東晉,不知道爨氏跨地域怎麼拜北方名家為師的。當代也有以此為魏碑楷模。其碑刻藝術性早已有批評,此處尊為佳品實屬可笑。也有把《瘞鶴銘》尊為魏碑,但《瘞鶴銘》是南朝作品,也就是江南,或者是趙孟頫《閣貼跋》所謂的江左碑刻,傳陶弘景所書。

此處留言一些作者對中國歷史和書法史未必有深刻了解。唐朝兩都雖居北方,唐楷則未必上承魏碑,或至多融合南北朝書法藝術大成。初唐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是唐楷大家開創者,卻學書南朝。魏碑還不是曹魏時期的作品,主要是相對南朝北魏時期,北碑。不是所有的碑刻都能歸為魏碑或者所謂的碑體。書法史傳承從張芝,鍾繇,衛瓘至東晉衛鑠衛夫人,衛夫人傳二王,到南朝智永,智永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才有唐楷。趙孟頫對書法史傳承在《閣貼跋》有過論述,唯獨繞過南北朝對立的北朝。“而北朝尚用武,其遺風流俗,接於耳目,故江左人士以書名者,傳記相望。”言下不言自明。。南朝繼承了南渡士人的文化傳承,文化璀璨,書法藝術得到追捧,當時二王作品便洛陽紙貴。唐朝建國後,唐太宗重金廣為收求天下墨跡,主要是王羲之等南朝作品,聽過唐朝前代的北朝有什麼作品嗎?與此相反,當代的“山野村夫”很多得道魏晉南朝和趙孟頫書法傳承,倒是操控書法言論的附庸風雅的所謂錢權成功人士,不潛心用功,追崇功力淺薄的碑刻以為祖師,尋找理論依據,為張芝鍾繇二王歐顏柳趙蘇黃米蔡王鐸鐵保眾大家所笑。康有為周遊列國騙吃騙喝小老婆環繞,哪有時間“臨池弄墨”。


和順達c


魏碑將書法尖圓正側的正側運用到極致、中國書法真正的大師應該四種筆法俱全。清朝康為了變法、強調了魏碑雄強與蒼茫的英雄主義、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否定其他書家。個人認為王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顏用個人心智去註釋天機。顏的字是真正的碑帖交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