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吞像名师王霄带你解读摄影作品

今天为大家解读一位大师——威廉.克莱因(William Klein)。他1928年出生于纽约。他从小个性鲜明,大学没有毕业就选择参军,刚满20岁便前往巴黎学习绘画。1952年克莱因与摄影相遇,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出版了《纽约》、《莫斯科》、《东京》、《罗马》、《巴黎》等著名影集,并于1963年被世界摄影博览会的国际评委推选为摄影史上30名最重要的摄影家。我们今天向大家介绍的著名单幅摄影作品

《枪》就出自他的代表作《Life is Good & Good forYou in New York》(简称《纽约》)。

「涨知识」吞像名师王霄带你解读摄影作品

威廉·克莱因的作品

该照片拍摄于五十年代的纽约街头。两个孩子狰狞和恐慌的表情,一把超近距离对准镜头的“枪”,构成了画面的主要内容。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时,自己就像是右侧的男孩儿,被这一瞬间的暴力气氛所惊呆,那黑洞洞的枪口直指内心。

而这两个孩子表现出的暴力与恐惧、侵犯与胆怯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一样构建了我们每一个人。在BBC纪录片《摄影演义》中,威廉.克莱因自己回忆道:“这是在街上偶然拍到的,两个孩子玩警察抓小偷。我对拿枪的说:‘嘿,表情凶一点儿!’……当时我觉得那是我的自身写照。我是这个小孩儿,也是那个小孩儿。我很胆小怕事,同时我又是强硬会打架的小孩儿。”摄影师的自述,即印证了我的判断,又使我们发现这张照片与其说是被抓拍到的,不如说是被创作出来的。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摄影师对被摄对象的干预也就不会有这张照片。从这个角度说,它更接近与艺术。

「涨知识」吞像名师王霄带你解读摄影作品

布列松的作品

《枪》的精彩之处除了触及我们的心灵,还能触及社会,给观众带来许多思考。从照片中我们可以感到暴力已经不只是成年人的问题,它如瘟疫一般蔓延到了孩子身上。而这背后的社会问题引人深思。更悲观的想,暴力本身是否就是人天性呢?而“枪”这个符号的出现,也将矛盾对准了至今美国政府也没能解决的“枪支管控”问题。而这一切影射出的问题也使这张作品的纪实性充分彰显。

在风格上,威廉.克莱因与罗伯特.弗兰克被称为“反决定性瞬间”的两位摄影师,他们打破了由布勒松提倡的“决定性瞬间”。克莱因自己曾说道:“我很尊重布勒松,但我不会按照布勒松的方式去拍照。”从这张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照片已不再优雅,粗糙的颗粒、较高的反差、前景由于距离过近造成的模糊,都构成了另一种风格。而这种风格所带来的冲击力、现场感和破坏性也深深的感染着每一名观众。而日本摄影师森山大道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克莱因的影响。

「涨知识」吞像名师王霄带你解读摄影作品

罗伯特·弗兰克的作品

在器材选择上克莱因抛弃了50mm镜头,在街头大胆使用21mm和500mm镜头进行创作,从而在某个层面上抛弃了所谓的摄影“客观性”。尤其是超广角镜头的应用,使他不断的接近被摄者,甚至到了侵犯的程度。而这份侵犯也必然会导致摄影师对于被摄对象的影响,创造出与传统街头摄影截然不同的影像。

「涨知识」吞像名师王霄带你解读摄影作品

森山大道的作品

通过解读,希望给热爱摄影的朋友四点启示:

1、若想拍出优秀的作品,相机要常备手边

2、在非新闻照片的拍摄中,适当的干预被摄对象可能会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

3、对传统摄影大师的学习和了解是为了用来超越他们

4、一幅照片对颗粒、影调、反差等技术层面控制的优秀,并不能代表它就是优秀的摄影作品。换句话说,技术不等于艺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