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热剧背后的“冷”思考

《延禧攻略》热剧背后的“冷”思考

没想到,这个暑期的最大热门剧《延禧攻略》,居然是在网上独播的,由朋友圈热议引发围观,进而形成滔滔话题。据说,《延禧攻略》的观众以年轻人为主,一改之前古装电视剧以老年观众为主的现象。一大爆款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必须承认,这部剧拍得很精美,服装道具化妆都让人惊艳。有人说,随便截个图,都能当屏保——首先是皮相好看。

《延禧攻略》是于正的剧。大家都知道,于正的名声不好,和琼瑶打官司输了,做实了抄袭的骂名。《延禧攻略》是他处心积虑的翻身之作,想要证明自己。于正的剧,难免让人心里犯嘀咕:这个一贯不按规矩行事,一再突破道德底线的人,会拍一部什么样的作品?所谓文如其人,他的作品一定会带有人品的烙印。

从情节上说,这部剧好看,一环扣一环,烧脑紧凑过瘾,没有很多电视剧拖泥带水的老毛病。女主魏璎珞开启孙悟空的打怪模式,手起棒落,每集都打死一个前进路上挡道的坏人和妖怪,几乎战无不胜。

因为姐姐在宫中被害,魏璎珞为了报仇入宫,从低等的绣女起步,一路开挂,除奸惩恶,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打败一个个进阶路上的障碍,步步高升。其披荆斩棘势如破竹之势,如有神助。总之就是她能耐太大了,没有她解决不了的难题,没有她化解不了的危机。对于剧情的不合逻辑和不合常理,剧组出来贩卖一种“爽剧”的概念:只要看了爽就行——女主不用受那么多苦憋那么多气才能苦尽甘来,而是加快了观众情绪释放的节奏,要快,一集打倒一个拦路的小人,让人看得解气过瘾。

《延禧攻略》热剧背后的“冷”思考

魏璎珞身上有一股狠叨叨的劲头,不按规矩出牌,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编瞎话张嘴就来,眼都不眨。而她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了报仇,找到杀她姐姐的凶手。也就是说,因为血海深仇大于天,高举着复仇的大旗,她因此就有了道德上的免赦令,以复仇之名大行乖张出格之能事,别人都是她的台阶,什么都能为她所利用。比如她把高贵妃的狗藏起来,就是为了让傅恒觉得她爱护小动物是个善良有爱心的人,从而利用傅恒,进而达到她报复傅恒的目的。连善良都能被利用,而这个善良还是她处心积虑做出来的。

这部剧的皮相好看,情节看着过瘾,爽,故事又暗合了底层小人物一路逆袭打败一个个压在头上大人物的美好想象——受气的老鼠最终打败猫的心理,所以一下子就爆了,刷刷刷地刷屏了。

这部剧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有后宫的种种宫斗和腹黑。心机深深深几许,妃嫔们害人的手段和套路简直让人眼花缭乱。有人在网上总结了“《延禧攻略》后妃宫斗排行榜”,真让人开眼。所有宫斗的你死我活统统指向一个目标——得皇帝的宠,把别人踩在脚下,自己胜出。后宫深深,仿佛有无数的声音在呐喊:上位!上位!我要上位!你不踩死别人就一定被别人踩死,做好人的结果,一定是死。比如白月光的富察皇后,不乏心机与智谋,不乏皇帝的恩宠,甚至不乏身后的家族势力撑腰,但就是因为她太善良宽厚了,终究被人害死。比如娴妃,起初发誓要做一个光明磊落胸怀坦荡的人,一心为皇帝着想,为江山社稷考量,结果怎么样了呢?就因为她拒绝加入后宫的争斗,结果历经没钱受窘家破人亡的惨状。痛定思痛,她毅然走上了黑化之路。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几天不出,再出来时,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璎珞说:我怎么觉得娴妃不一样了呢?她的眼睛里有刀。细想,每一个后宫女人巧笑顾盼的眼睛里,不都嗖嗖地往外飞着寒光闪闪杀人于无形的小刀片呀!娴妃的变化似乎告诉人们,在这里,要么被人欺负死,要么你就得凌厉出击,杀死别人才能保全自己。在这里,他人都是地狱。后宫女人刀光剑影中争得你死我活的,就一个“宠”字。《道德经》里说:“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多么可悲的人生。

《延禧攻略》热剧背后的“冷”思考

我想,这部剧里一定有于正潜藏的厚黑学价值观——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为了我的胜出,必须把别人踩在脚下。这部剧招看的一大重要原因,是剧中的套路太深了。于正沉迷于这些套路,津津乐道于后宫女人你输我赢的一时短长,而没有从中跳脱出来,揭示出她们“宠为下”的悲剧人生。

中国的古代史,概括起来,就两个字:权谋。这也是很多古装戏津津乐道的着力点,比谁心眼多,比谁心机深,比谁套路铺垫得不露声色,就是一个字:诈。如今把这一套又放到女人扎堆的后宫里去了。女人之间的争斗,一样你死我活地残酷,一点儿不逊于男人。

这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借用历史的外壳也就罢了,还贩卖这样一套厚黑学。剧组一个“爽”字就一言以蔽之了?典型地让人沉溺于感观的享受。

俞敏洪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峰会”上说,中国的科技应用水平不低,但多数利用的是中国人的低级趣味,无论阿里巴巴、拼多多,还是腾讯。都是利用了中国人喜欢买东西,喜欢互相八卦这样的低级趣味。

有一个叫布热津斯基的美国人,提出过一个“奶头战略”的离奇理论。他说:全球化势必会造成一个重大问题——贫富悬殊。未来这个世界上,20%的人会享有80%的资源,而80%的人会被“边缘化”。届时,有可能会发生马克思在100年前提出的,所谓的你死我活的阶级冲突。对此,布热津斯基献出一计:要让20%的精英们高枕无忧,80%的人安分守己,就得采取麻醉、低成本、半满足的办法,卸除“边缘化”人口的不满,像安抚婴儿一般,给他们嘴里塞一个“奶头”。“奶头”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发泄性娱乐,比如鼓励网络游戏、鼓动口水战等;一种是满足性游戏,比如拍摄肥皂剧和偶像剧,大量报道明星丑闻、娱乐八卦,播放真人秀和综艺节目。这样一来,通过把消遣娱乐及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堆满人们的生活,最终达到目的:让大众沉溺于享乐和安逸之中,不知不觉丧失思考能力。

《延禧攻略》,似乎隐约有这样的倾向?(麦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