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的權勢有多大,爲什麼被年僅14歲的康熙制服了?

您好廣州


鰲拜真正的權力,並沒有大多數人想的那麼大。輔政大臣都是被康熙和孝莊的計謀幹掉的,鰲拜不過是一顆棋子罷了。

甚至說,年幼的康熙也是顆棋子,真正下棋的人,是孝莊太皇太后。

頭一位輔政大臣索尼,因年邁體衰,懶於介入廟堂爭鬥;第二位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則是個政治低能兒,最終被鰲拜及大學士班布爾善誣以不欲歸政,列二十四罪被殺。

第三位遏必隆,則不是一般被人認為的懦弱,而是聰明至極。他早料到,輔政,輔來輔去必會弄成“干政”而遭康熙和孝莊記恨,因此曾多次辭去輔政大臣之職,並被允許。遏必隆的政治頭腦高出其他人不知幾籌,風波之後仍以公爵宿衛內廷,直至病死。

遏必隆的的聰明,正反映出鰲拜的愚蠢。鰲拜是四位輔政大臣的最末一位,政治頭腦不比蘇克薩哈高明多少,雖然位列一等爵,但那都是虛銜,實際上沒有太多實權,遠沒有達到所謂的【把持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六部的實權】的地步。

蘇克薩哈之死,雖有鰲拜的原因,但真正的主導者是康熙和孝莊。康熙親政後,對任何一位輔政大臣都看不順眼,希望他們都死掉才好,除去蘇克薩哈是順水推舟罷了。甚至可以說,鰲拜參劾蘇克薩哈,都是在康熙和孝莊有意無意的引導下才做出來的。

只是鰲拜在這以後,自以為成了康熙的親信,加之資格老,居功自傲,盛氣凌人,尾巴翹了起來。

總說鰲拜“不歸政”,但實際上,鰲拜是歸政了的。而且他有什麼可歸的呢?他是個頭腦簡單的武將,除了帶兵打仗,對那些傷腦筋的文職事務並不精熟,他搶來做是要幹嗎?他生平也沒參與過這方面的事務,有什麼“歸”不“歸”的。

鰲拜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非常正常的在辦公,但由於他仍舊手握重兵,這才使得康熙和孝莊對他永遠都不能放心。他自以為是在為康熙辦事,自然有些驕傲,誤以為康熙殺了蘇克薩哈是對他的支持,這使得這位一等公小看了康熙和孝莊的歹毒。

後面的事情大多數人都清楚,鰲拜被抓。

真實的情況是,鰲拜毫無反抗,束手就擒。或者說,這一切發生得太突然,鰲拜根本沒反應過來。當康熙宣佈鰲拜罪狀後,鰲拜才明白,這一切根本是個圈套。之後,鰲拜請求覲見康熙,讓康熙看他為救康熙祖父皇太極而留下的傷疤。結果,累累傷痕和對上兩代皇帝的功績,終於使他保住了性命。

太皇太后到底還是不肯放心啊。

其實,在除《清史稿》而外的其他史料上,都說鰲拜【忠心事主,始終不渝】【梗直忠義】,曾經為了康熙的爹順治繼位的事不惜起兵。這樣的人,真的有心覬覦大權嗎?

最重要的是,說鰲拜心懷不軌,但鰲拜握有重兵,直至其被抓,卻未曾擅自調動一人。

《清史稿》上對鰲拜的評價,都是人為干預後做出的結論,可信程度可想而知。

還要說回遏必隆。他原本【屢乞罷輔政,許之。】但是,鰲拜事件後,還是以【緘默不加阻,亦不劾奏】為罪名把他削職奪爵下了獄,可見康熙和孝莊到底有多歹毒。當然了,大概是看到遏必隆真的很老實,或者說,真的很聰明,不到一年又把爵位還給他了。

還是那句話,14歲的康熙懂什麼?幕後黑手仍是孝莊。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歷朝歷代管這叫:【帝王心術】。


純鈞LHGR


鰲拜,清朝三朝元勳,年輕時,英勇善戰,戰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在各大戰役中,他戰皮島、奪松錦、得西充,為清朝統一全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皇太極死後,鰲拜聯合正黃旗的索尼等人共同對付想篡位的正白旗的多爾袞,擁立皇太極之子福臨為帝,使得多爾袞煮熟的鴨子飛了,皇帝夢破滅了。順治親政後,對鰲拜極為尊重,讓他直接參與朝政,走向權力的中心。 順治死後,鰲拜成為康熙的輔政大臣之一,由於他資格老,戰功高,常常盛氣凌人,飛揚跋扈,有時連康熙也不放在眼裡,毫無君臣之道。公報私仇處死費揚古滿門。因為土地之爭,公然違旨處死正白旗的戶部尚書、直隸總督和巡撫,他們都是輔政大臣之一的蘇克薩哈的親信。


康熙親政後,蘇克薩哈提出廢除輔政大臣,遭到了鰲拜的強烈反對,鰲拜羅織了蘇克薩哈24款罪名,要康熙對他凌遲處死,康熙沒有答應,鰲拜氣勢洶洶,直接在朝中大臣面前逼迫康熙處死蘇克薩哈,最終蘇被處以絞刑,並誅九族,康熙無力保全蘇一命,與鰲拜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 仇敵已死,鰲拜更加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對康熙的皇權構成嚴重的威脅,康熙認為是時候處理鰲拜了,經過周密的安排,終於將鰲拜生擒,本想凌遲處死,但念其三朝元老,護主有功,終審判決他終身監禁,昔日威風凜凜的“滿洲第一勇士”如今身敗名裂,老死牢中。


鰲拜當時的權勢雖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他有時就是行駛皇帝的權力,但他畢竟不是皇親,想篡位估計沒那個膽,只是依靠自己的權勢作威作福罷了,康熙監禁了鰲拜,他那麼多的手下,也沒有誰敢出來造反,這也說明了人心向背,估計鰲拜也知道那些人靠不住,所以他也就沒有反抗,束手就擒,接受康熙的懲罰。這也叫罪有應得,還叫惡有惡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