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控制我自己

我要控制我自己

文圖:劉銘初

每天,大家一本正經地坐在餐桌前,先要唱一首歌,如同教友餐前的祈禱。眼睜睜地看著她們,卻又無能為力。她們就唱兩句:我要控制我自己,找不到不吃的理由!

我要控制我自己

這故事發生在野性中國之雲南西部的路上,這幫老友基本上都來自飯桶群的核心成員,有一天,核心成員勺子在有故事群裡說:我的故事就是跟著老劉走走走,跟著老劉買買買,跟著老劉吃吃吃!這是她們一夥的本色,這幾年,知途旅行的經典路線基本被她們走完,特別讓我感動。

我要控制我自己

2017年12月,我們走到中緬邊境的傣族鄉鎮,吃飯前,照例是唱歌的曲目。一番風捲殘雲後,她們並不是洗手不幹,而是想抄家——抄店家的廚房!這次,她們並不貪婪,只要米。原來,這餐是品嚐傣族手抓飯,飯菜鋪在芭蕉葉上,每人面前放著各種菜、飯和水果。平時飯量並不大的知友,這餐一改風範:不再是拼老命吃菜,而是改成拼命吃飯!生生把自己面前的一大份飯消滅乾淨!不僅如此,她們還充分發揚了死纏爛打的習性,把店家僅存的一百斤大米全部買下來了。也不知餐館第二天的飯怎麼解決,反正這不屬於她們操心的事,她們要操心的,是如何把這些買來的米從偏遠的中緬邊境運回珠三角!這一餐飯,花了挺長時間,最終她們將這一大袋米成功地寄回家,只是她們事先沒想到,運費比米還貴!

我要控制我自己

老闆娘肯定沒料到,這夥人怎麼剛吃完手抓飯,還要把她廚房裡所有的米都搬走!如果知道這結果,也許老闆娘會關門謝客!

對於老闆娘的遭遇,我深表同情。對於瘋狂的知友,我也加深了許多瞭解。這一路,凡是她們認為的“好貨”,只要被她們發現,幾乎都“倖免於難”,事實上,已經發生了多起類似案件。這次雲南西部之旅回程時,她們說:此行去的地方是野的,吃的又是野的,回來我們都變成野人了!其實,她們就是狂野的團伙,特別是在吃的方面,猶如蝗蟲掠過,所到之處,滿目瘡痍。

我要控制我自己

這個傣族鄉鎮所處的環境,是雲南西部一帶常見的地理特徵:兩山夾一河一壩。高山與平壩的落差非常大,最大落差有二千米以上。當11月收割稻穀時,稻穀已經過了雨季的澆灌、旱季的“燒烤”(旱季時陽光非常充足),巨大的溫差(一天溫差可達二十多度),造就了米飯口感軟、有粘性的特點,難怪這幫團伙會去廚房作案!因為,她們從來就沒吃過這麼好吃的飯!

我要控制我自己

我要控制我自己

我要控制我自己

我要控制我自己

我要控制我自己

雲南西部傣族生活的地方,大部分都出產這種米。只是現在農村的勞動力很多出外闖蕩,守在寨裡的農民一年也吃不了多少,所以種得少,夠自己吃就行。米,在這裡不僅是果腹之物,本身也是美食。如果沒有這種米,就不可能有傣族手抓飯、竹筒飯、菠蘿飯、炒米粳、各種米線、餌絲等等。

我要控制我自己

傣族軟米,化身為眾多津津回味的美食中,有一種美食讓我特別難忘——粑粑。幾年前的春節,我和知友曾經親自舂飯,就像舂米一樣,只不過米換成飯,一捶又一捶後,米飯完全改變了物理結構,充分地釋放出甘甜,最後,便成了清香粑粑。當我們吃著自己製作的熱氣騰騰的粑粑時,小時候過年分到紅包撿到鞭炮的幸福感又回來了!

我要控制我自己

我要控制我自己

我要控制我自己

當我有空煮飯時,通常我會先吃幾口白飯,特別感受傣族軟米飯的軟糯、清甜,一如傣歷新年上的傣族美女綻放的笑容。吃傣族軟米時,飯量也增加一些,很正常。因為,吃完碗裡的,通常還會到鍋裡看看,如果有的話,再吃一點,吃到一粒不剩!

我要控制我自己......

附註:

知友對傣族軟米的評價

人大的:我覺得很好吃!軟、又有點彈性。只是煮的時候要比平常的米少放一些水,趁熱吃才香軟。剛開始沒掌握好水量,煮的有點爛飯。

勺子:特別回味這米飯糯軟的口感。我一向對米飯不是特別感冒,一週不吃它也不會想念,自小起吃米飯也從不超過一碗。直到在滇西遇上了手抓飯。開始是嚐鮮吃了一口,那糯軟、清新的米香已經無法自拔。那天擺在我面前的手抓飯幾乎被我掃光,那一頓可能是我記憶中吃得最多米飯的一餐。

現在每次我們家用這米做飯的那頓,都是半粒不剩。昨晚瘋子和癲子就在我家吃的,瘋子照片裡你可以看看我家電飯鍋裡半粒不剩,吃得光光亮亮!

至今,這傣族軟米飯是最令我想念的米飯!

作者

劉銘初,攝影師,專注個性旅行的知途旅行創始人,56小鋪創始人。常年考察於中國最原始的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是“走遍中國少數民族”總策劃師,目前深入瞭解二十多個少數民族文化,已記錄一百多項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搶救性記錄者和積極的民族文化傳播者。

其個人事蹟及其創辦的知途旅行公司多年來廣受主流媒體關注和報導,目前是《中國民族報》特邀專欄撰稿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