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由偶然和错误构成

生活就是由偶然和错误构成

你只是一个普通人,人生没有任何波澜的活到46岁,也没多少钱,上下班还要骑电瓶车,有一天你在下班的路上,你的家人还在家等你吃饭,你却跟一辆轿车发生了刮擦,然后发生了口角,对方突然从车上拿出一把刀就像你砍来……

以上的场景,绝大部分中国人都能引起共鸣,因为这就是95%的人的人生,每个人都能从这个故事中看到自己。

人类之所以是人类,统治地球,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人类会想象,具有虚构没有发生的事物的能力,所以我们的祖先能协作,能交流,能说“我们”、“他们”、“敌人”、“朋友”等概念性的内容,通过这些概念性内容再进行协作。因为会想象,所以我们对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也能感同身受。

为什么大家对江苏昆山的宝马男砍人不成被反杀一事会如此的群情激愤,因为所有关注这个新闻的人,都会想象自己也有一天可能走在路上,跟别人因为极小的矛盾,就被提刀相向,不同的是,自己并没有那个运气或者勇气,跟对方进行博弈,并且还能幸存。所以对做了这件事情的人,都抱有极大的同情和代入感。

不管基于法律的讨论到底如何,这不妨碍我们免于这样事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恐惧,特别是如果法律不倾向于保障受欺负者的权益时,观众就会把这种恐惧和愤怒转嫁到对现行法律的不满上。

从各种网上的数据来看,绝大部分的“正当防卫”,到了检察院和法院上的时候,都不太被支持,现行法律为什么不太支持正当防卫,我不是法律专家,没办法从法律的角度给出解释,我从其他角度琢磨了一些可能。

我觉得原因可能有几个,第一个是取证困难,过去受限于技术的原因或者没有目击者,很多的案件没有办法取证,到了现场,就变成幸存者偏差,活着的这个人说自己是正当防卫,但是谁都没看到,没有证据。

包括当年争议极大的南京彭宇案,争论了那么多年,到底真相是什么,因为没有目击者和证据,所以到如今,都存在着完全不同的两个版本的争议,这种争论个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割裂。

第二个原因我觉得可能更重要,也更接近,那就是社会综合成本考量。虽然有昆山宝马案这样的正当防卫的案子,但是更多的案件就是普通的打架斗殴,这样的案子消耗了大量的司法和公安系统的资源,社会和政府的总资源是有限的,资源如何分配,是政府要总体考量的,与其在如何分辨是否正当防卫的事情上消耗大量的资源,不如一刀切,所有的打架斗殴都不支持。

是的,如果你现在跟人因为口角发生了斗殴,不管你们谁对谁错,警察来了,大概率的结果就是你们动手的两个人都被拘留,原因很简单,法律层面公正的分辨对错的成本太高,高到社会总体无法承受,所以最好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就是,用一刀切的办法,把这个成本转嫁给打架斗殴者,如果你因为别人的错,要跟人吵架,或者动手,成本是不管对错都被拘留15天的话,那么绝大多数的人考虑到这个高昂的成本,可能就忍了。

杠精请退散,我说的是“事情为什么会这样”,不是“事情这样是对的”,虽然换一个角度,我其实也认同这样的合理性。动辄拿着“制度”“人权”“平等”这些大词挂在嘴边的人,都是无脑复读机无疑。如果你身边有基层的警察朋友,了解他们每天的工作状态,你也会一定程度理解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取证的容易程度已经跟以前大不一样了,很多的案件跟以前相比,已经有了清晰的视频音频等客观证据,我相信,这个局面会逐渐改变的。难说很多年以后回头看,昆山宝马案就是一个司法的转折。

很多人可能又会担心因为以后科技的发展摄像头的无所不在,自己的隐私权又被侵犯,我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也不用太担心,首先你不能享受一件事物的好处时,同时又不想承受其副作用,其次这个副作用的边界在哪里,如何权衡和限制,相信也会有新的讨论和界定。人是能解决问题的动物,为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担忧大可不必。

最近跟很多兄弟交流昆山宝马案的时候,他们都会问我如果是我遇到了怎么办,说实话,我不知道。事到临头是跟白衣哥哥具有对抗的勇气和反杀的能力还是完全怂了,没办法假设。非要假设的话,哪怕我能对抗成功,哪怕事后我被判无罪或者缓刑,代价可能也是我不愿意去承受的。

是热血沸腾还是忍辱偷生,不同的人生阶段选择完全不同,在我攻击性最强的年纪,天天觉得自己的生活平淡,遇到这样的事情可能不但不会认怂,反而还会窃喜。但是现在,可能真的是内分泌变了,攻击性正在逐渐从我的身上消失。

至于昆山宝马案的白衣哥哥,因为巨大的舆论洪流,轻判是肯定的,甚至缓刑的可能性也很大。即便如此,人生恐怕也要经历一场巨大的风波。期望他跟家人能平安度过。

伍迪艾伦说过,我们善于制造和解决小问题,因为我们害怕面对真正的大问题。我现在希望我一辈子都别面对类似的大问题,我希望我和我的家人一生都没有什么戏剧化,我愿意平淡甚至乏味的安享生活,我做不到折腾生活,祈求生活也别折腾我。

生活就是由偶然和错误构成。

一切只能靠运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