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基礎油進口有望放緩

近年來,全球基礎油市場整體呈現出供大於求和品種升級的態勢。我國由於高端基礎油缺乏,呈現出進口量和進口占比不斷攀升的現象。但這一情況將隨著我國在建Ⅱ/Ⅲ類基礎油項目的投產而改善。這是中國化工報記者從8月28日在蘇州召開的第三屆潤滑油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了解到的信息。

供應端量質提升

近年來,全球基礎油產能增長,需求平穩,總體呈現供大於求的態勢。中國石化潤滑油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基礎油應用研究所所長周幹堂表示,2017年全球基礎油產能達到了5798萬噸/年,比2010年增長17%。但這些年來,基礎油的總需求量卻無明顯變化,基本維持在3900萬噸/年的水平,整體呈現供大於求的態勢。

周幹堂指出,2010~2017年,中國、韓國及中東地區的基礎油產能增幅明顯,其他區域產能增幅有限或呈縮減趨勢。其中,中東地區、中國和韓國潤滑油產能分別增加了141%、68%和62%,增幅位居前三位。我國基礎油煉廠產能佔據亞洲市場的33%,是亞洲地區基礎油產能最大的國家。

雖然全球基礎油總體產能增長了17%,但是受產品消費升級影響,基礎油細分品類產能變化趨勢明顯分化。其中,Ⅰ類基礎油產能下降,Ⅱ/Ⅲ類基礎油供應增加。2010年至今,全球Ⅰ類基礎油產能下降20%;Ⅱ類基礎油產能增加75%;Ⅲ類基礎油產能增長137%,佔比從2010年的7%升至2017年的13%。目前,北美和歐洲是Ⅲ類基礎油的主要消費區域。

進口占比攀升

近5年來,我國基礎油總消耗量每年維持在560萬~580萬噸水平,但進口基礎油量呈遞增趨勢,進口占比也不斷攀升。

海關顯示,我國進口基礎油佔市場總份額由2007年的22%上升到2017年的40%左右。2017年,我國進口基礎油總量為281萬噸,略低於2016年。其中,進口Ⅲ類基礎油53萬噸、Ⅱ類基礎油140萬噸、Ⅰ類基礎油90萬噸。

對此,全國潤滑油企業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馬希福表示:“韓國生產基礎油600萬噸/年,出口500萬噸/年。而我國2017年生產基礎油298萬噸,卻需要進口281萬噸。相比之下,我國與韓國的差距太大。”

周幹堂指出,我國基礎油行業還呈現出兩大集團基礎油佔比逐年降低,地方煉廠發展較快的現象。

進口情況將改善

未來3年,全球成品油等級將持續升級。周幹堂表示,2018~2020年全球將通過新建或擴能建設一批Ⅱ/Ⅲ基礎油裝置,使產品結構變化為:Ⅰ類基礎油的產能份額繼續下降;Ⅱ類基礎油的份額將增加45%~50%;Ⅲ類基礎油份額則有望達到25%~30%。

“目前,我國兩大集團主要保障燃料用油的生產,而民營煉廠和煤制油項目的快速發展,也為我國Ⅱ/Ⅲ類基礎油的生產提供了有效保障。”馬希福說。

目前,我國有多個Ⅱ/Ⅲ類基礎油項目正在建設。其中,海南漢地陽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盤錦北方瀝青股份有限公司、恆力石化(大連)煉化有限公司和山東清源石化有限公司等石油制基礎油項目的Ⅱ/Ⅲ類基礎油生產能力將達到270萬噸/年;潞安集團、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陝西未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等4個煤制基礎油項目的Ⅲ類基礎油及PAO生產能力將達到100萬噸/年。

周幹堂表示,這些項目將於2018~2020年間陸續投產,可改善我國Ⅱ/Ⅲ類基礎油的進口情況。加上國內煤制油項目的興起,國內也將出現5噸/年~10噸/年級別的PAO生產商、30萬噸/年級別的Ⅲ+基礎油生產商。

馬希福表示,煤制基礎油是我國的特色,在今後PAO加速發展過程中,將對我國的基礎油行業起到很大的提升作用。(本報記者 王卓峰)

(更多內容請訂閱《中國化工報》,郵發代號1-44,或下載中國化工報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