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兰亭奖入展作品是如何产生的——艺术作品是心灵的心电图

■张英俊

书法创作是一种十分微妙神奇的过程,创作过程中环境的好坏,工具材料的优劣,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的调配,创作欲望的强弱,都会影响创作水平的发挥。

这件兰亭奖入展作品是如何产生的——艺术作品是心灵的心电图

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入展作品 隶书先生条幅

对我来说,完成这次兰亭奖的征稿要求是一种挑战。 虽然平时我对五种书体的创作均有涉猎,经过自我把脉诊断,决定还是用自己最擅长的隶书进行创作。3幅作品用同一种字体创作,又是新的难题,作品容易雷同和单调,怎样才能增加作品形式的看点和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在反复的尝试中,选择在作品尺寸的大小、字数的多少和形式构成中找变化。经过用小样效果多次比对,定下以八尺整张中堂、八尺三条屏和八尺整张三裁对联三种形式进行创作。这三种作品形式是三种不同的构成设计,涵盖了隶书创作的基本创作模式,也能有效地规避字体大小和形式雷同的单一。

这件兰亭奖入展作品是如何产生的——艺术作品是心灵的心电图

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入展作品 隶书耸峭中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确定作品形式和作品内容后,就不断尝试不同毛笔的书写效果,试验不同纸张和墨汁匹配适度,力求文辞和形式效果的最佳搭配。历时3个多月,在反反复复的自我否定中一直找不到感觉,作品常常处在简单地复古层面,不能融入自我对社会、自然和生命的思考,在形而下徘徊,难出己意。

临截稿日期的前一周,还处在痛苦的挣扎中。一天,两位同事来工作室看我的创作成果,我向他们诉说内心的苦闷和压力。我们谈人生、谈社会、谈理想和艺术,在不知不觉中我慢慢从参加展览的压力气氛中走了出来,剥开思想上的禁锢,放下思想包袱,蘸墨挥毫,多年学习的积淀伴随情感一下子喷发而出,线条在起伏跳宕中一泻千里,转瞬完成了创作,实现了当下最真实的自我表达与艺术构想。

这件兰亭奖入展作品是如何产生的——艺术作品是心灵的心电图

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入展作品 隶书莺促鹅窥联

人贵有自知之明,更要懂得自我反思。书法艺术总是在追逐完善缺憾的过程中寻觅最佳的自我表达,释放内心最真挚的情感,若达不到由技进乎道的升华,终成下品,难入高格。我想,用最大的努力深入传统去学习经典,用最大的勇气跳出来去创作,用敬畏之心对待展览,内心便会是平静的、清醒的,更是自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