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康正药业:对于“企业上市、跨界学习、学习领域”的话题讨论

关于上市,这里有一个奇葩理由

一家公司为什么要上市呢?有很多种答案,知名度更大、融资更多等等。

昨天我又听说了一个很奇葩的理由:这是为了让管理层创业者更方便地控制公司。

为啥?上市之后不是公司变成了公众公司吗?信息披露更多,监管更严了啊。怎么会更方便控制了呢?

原因很简单:没上市的时候,公司的股东、投资人谁都可以来问公司的情况,于情于理,管理层都得说实话。这时候,小股东对管理层也是重要的制约力量。

但是一旦上市,公司公众化了。股东的特权没有了,想知道公司信息,只有去看公开披露的材料。

公司管理层原来要对付的,是一个私下向你打听情况的、不得不认真对待的股东,而现在要对付的是固定格式的披露表格。

那你想,哪个更容易隐藏真实信息呢?在哪种情况下,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力更强呢?

河北康正药业:对于“企业上市、跨界学习、学习领域”的话题讨论

为什么要跨界学习?

每一种学问对应的,不止是一个行业,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为啥这么说?

你想,知识门类和生物物种一样,也是逐渐分化、演化出来的。那为什么会有一门学科突然独立了呢?

通常是因为这门学科,有了自己思考世界的独特方式。

比如,医学,它的使命当然是治病。但是你发现没有,一个医生的思维方式还有一些非常独特的地方。

比如,他是在信息不完备的前提下,就要做出性命攸关决策的人,除了战场上的将军,只有医生每天面对这样的处境。

还有,医生要运用的工具也是所有职业中最丰富的,至少得记住几千种药啊。所以,怎么驾驭复杂工具,也是医生的独门绝活。

你看,跨界学习的目的是啥?不是让你成为一个多面手,而是让你能从其他领域,学到自己行当里没有的方法。

怎么挑选学习领域?

最近大家又在聊高考填报志愿的问题。每年都有朋友问我,该不该学新闻专业,因为我就是新闻专业毕业的。

我说,新闻这个行业还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是,我学这个专业,有三个收获。

第一,年纪轻轻,什么社会地位也没有,就有机会从全社会的视角来思考问题。这个角度,用不好成了妄人,用好了非常珍贵。

第二,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对一切陌生领域充满好奇心。新闻业的人自己经常说“新闻无学”,所以,我们才更愿意乱七八糟地学其他行业的知识啊。

第三,我们学新闻的人,一开始就知道是靠读者、观众、用户养活我们的,所以天然会注重表达的技巧、信息交付的效果。

你看,每一个学问对应的,可不只是一个行业,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在这个时代,你在挑选学什么的时候,也许后者才更加重要。

为什么有些工作,农民比大学生干得更好?

昨天我在微博上看见有人说了一件事,感觉是五味杂陈啊。

中国农科院的老师做科研,需要聘请科研助理,干提取DNA之类的工作。

本来这种工作“高大上”,都是要聘用大学生来干的。

但是科研单位能给的报酬很低,刚刚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拿着这笔钱,在北京付了房租,就剩不下多少了。

所以,农科院只好聘用郊区的农民。这些农民因为拆迁或者是租房,其实家里很富裕。每个月在农科院拿三千块,其实不是为了工资,他们更在乎的是,跟知识分子打交道和做科研的感觉。

所以,反而他们干的更认真。而且提取DNA这种工作,熟练工干的质量比研究生还高。

不知道你听到这件事啥感觉。是为大学生惋惜?为科研的未来担忧?还是突然看到社会分工正在发生重组:兴趣带来的驱动力,正在变得比受过的教育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