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父母,先做「成人」

要做父母,先做“成人”

真心爸媽最近在悟空問答遇到了一對特別有趣的問題,都是關於要不要生二胎的。

一個問題是:40歲了想生二胎,公婆不同意怎麼辦?

另一個問題:47歲的婆婆懷孕了,想生二孩,兒媳不同意,你支持誰?

生二胎,用不用公婆同意?

40歲了想生二胎的媽媽對問題的具體描述是:“已經有一個13歲的女兒,很喜歡小孩,但是老公和公婆不同意。”

說實話,看到這樣的提問,作為年過40、結婚多年的兩孩爸媽,真心爸媽還真是有點吃驚。吃驚在兩點:

第一,都40歲了,想生二胎,還需要顧慮公婆是否同意,或者徵得公婆的同意嗎?

第二,都40歲了,女兒已經13歲,說明結婚多年,生二胎這樣的事情,還能在丈夫不同意的前提下考慮嗎?

在真心爸媽看來,生孩子是小家庭的事,和公婆沒有直接關係,公婆怎麼想完全不重要,但丈夫是否贊同,絕對重要。

生孩子、養孩子,都是夫妻兩個人的事,需要夫妻二人溝通好。在夫妻沒達成一致時,可能發生兩種情況,一是丈夫不同意,妻子一意孤行,非要再生二寶,二是妻子不同意,丈夫一意孤行,非逼著妻子再生。兩種情況,都會為夫妻關係埋下巨大的隱患,因為生二胎,是家庭大事,從一個孩子的父母,變成兩個孩子的父母,精力、體力、經濟上的負擔也都會加重,一旦有一方態度有所保留,日後遇到困難,就很可能互相埋怨。

但這位提問的媽媽,顯然把自己小家庭的事當成了需要“家長”做主的事,把40歲的自己,當成了一個孩子,而且弄錯了家庭決策中順位關係。

要做父母,先做“成人”

婆婆要生二胎,要不要你同意

47歲的婆婆想生二胎的問題,具體情況是這樣的:

南陽女子最近被一事困擾,婆婆今年47歲,突然要生二孩,聽到這個消息她跟丈夫都懵了。她已經懷孕了,如果婆婆也懷孕,以後生的兩個孩子年齡相差不大。而且高齡產婦不僅會給自己帶來危險,也會增加胎兒畸形的風險。女子不贊成婆婆生二孩,這事你咋看?支持這個婆婆要二孩嗎?

作為現在的兒媳,未來的婆婆,真心媽媽看到這樣的問題,第一反應是:這位兒媳管得也太寬了吧?婆婆要生孩子,關你什麼事呢?

47歲的婆婆,既沒有老到不能生育,也沒有等著兒子兒媳贍養,又有生育意願,要不要生,完全是自己的事,兒子和媳婦都沒有權利干涉。

當然,這位煩惱的兒媳,可能擔心婆婆有了自己的小寶寶,沒有辦法幫助照顧孫輩,擔心兩個孩子年齡相近,相處尷尬,擔心未來公婆年紀大了,需要哥嫂接手年幼弟妹的養育,甚至擔心未來能分到的遺產可能因此減半。

但是,細究起來,這些原因,哪一個能讓兒子兒媳你理直氣壯地把“你不可以生”說出口呢?

婆婆帶大了兒子,原本就沒有義務幫兒子媳婦看孩子;姑姑叔叔比侄子年紀小,在多子女時代曾經常見,不會帶來任何相處尷尬;婆婆想在47歲的年齡生二胎,說明自己的身體狀況非常好,而且不擔心自己養育孩子的能力;至於遺產分配,恕我直言,他們是公婆的財產,沒有分給兒女之前,和兒女沒有半毛錢關係。

要做父母,先做“成人”

兩種糾結,同一個問題

回答完兩個問題,真心爸媽禁不住笑了,兩個問題對照起來看,這不活脫脫地就是中國家庭兩代人之間互相捆綁糾纏的眾生相嗎?

成年子女依然把自己當成孩子,一邊事事依賴父母做主,一邊又向父母無理取鬧,同時雙方又完全無視各自是兩個家庭的事實,深度介入彼此的生活,你干涉我,我干涉你,撕扯糾纏,沒完沒了。

真心爸媽認為,兩種糾結,反應出的其實是同一個問題:已婚成年子女尚未成人——年齡上成年,但心理上,還完全沒有成為真正的成人。

一個真正的已婚成人需要明白:

  • 自己的家庭和父母的家庭,是獨立的兩個家庭;

  • 兩個家庭需要建立必要的界限,彼此獨立,各自做自己的決定,互不干涉;

  • 兩個家庭各自有自己的權利,父母和子女都不可以剝奪或者讓渡各自的權利;

  • 當然,兩個家庭中的成年人,同時也有各自的責任,這個責任,不可以推給父母或者子女承擔。

這才是比較現代的家庭觀念。但顯然,這樣的意識,無論是在父母的一代,還是子女的一代,都還沒有成為普遍的認知。

很多人會認為,父母的家庭和子女的家庭,構成了一個“大家庭”,由此把各種事務攪成一團:

  • 大家庭的事,和每個人都相關,每個人都有發言權,比如,公婆可以就子女要不要二胎表態,已婚子女也可以就父母要不要二胎表態;

  • 大家庭的成員,必須為彼此承擔責任,比如年輕父母認為,生孩子是為大家庭“傳宗接代”,爺爺奶奶有看孫子孫女的任務,哪怕不看,也要給予財力上的支持;

  • 大家庭的父母,會認為自己有指導兒女如何生活的權利,而大家庭的孩子,或者繼續依賴父母的指導,或者完全相反,認為自己可以就父母該如何生活發表重要意見。

這種缺乏“界限感”的認知,正是很多中國家庭矛盾的源頭,大家彼此糾纏、彼此干涉、深度進入彼此的生活,讓親子關係、婆媳關係,都變得複雜無比,充滿煩惱、糾結和衝突。更重要的是,如果年輕父母沒有把自己變成真正的“成人”,也很難勝任父母的角色。

要做父母,先做“成人”

要做父母,先做“成人”

真心爸媽寫過數百篇文章,與讀者朋友討論各種各樣的育兒問題,越是深入討論,越是發現,育兒的核心問題,看起來是孩子的成長,本質上卻是父母的成長。從別人的子女,成為別人的父母,是一個人重要的成長階段,我們在育兒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其實根源都在於沒有完成這種成長。

界限感——

和自己的父母沒有建立起界限感,也就很難和自己的孩子建立起必要的界限感,很容易一邊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所有物,認為“只要父母愛孩子,怎麼要求都不過分”,對孩子為所欲為,一邊毫無界限地讓孩子介入父母的生活,比如夫妻吵架時讓孩子“站隊”、讓十幾歲的孩子認為自己能阻止父母生二胎。

責任意識——

沒有意識到自己作為年輕父母,有獨立養育孩子的責任,認為自己的父母理所當然地有幫助帶孫輩的義務,也就同樣無法幫助自己的孩子建立清晰的責任意識,比如明白作業是自己的,需要自己獨立完成,學習是自己的事,不是爸爸媽媽的事。

控制和被控制——

沒有擺脫自己父母的控制,也就很容易又把同樣的控制施加給自己孩子,打著“我都是為你好”的旗號,一手安排孩子的一切,讓孩子從吃喝拉撒到上學擇業,完全沒有自己做主的自由。

成長意識——

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成長,也就同樣無法理解孩子的成長,很容易把孩子自主意識的發展、孩子所有違背父母意志的言行,都稱為“叛逆”,並且想方設法地解決所謂“叛逆”的問題。

成人意識——

沒有明確意識到自己是個“成人”,就很容易在和孩子對峙時,把自己也變成孩子,比如遇到孩子“犯錯誤”、“不聽話”,不是理性地探索如何與孩子達成有效的合作,而是馬上像個孩子一樣失控、發火,和孩子較勁、強迫孩子服從。

我們很容易把自己在育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歸結為孩子的問題,其實稍作反思,你會發現,他們都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父母的問題——是父母的心智不夠成熟,才會有上面說過的那些煩惱糾結。


當然,父母的成長,並不是一個輕鬆的過程,有時意味著要擺脫自己父母的控制,有時意味著要放棄對自己父母的依賴,有時意味著對自己成長經歷和心理的痛苦剖析。

但真心爸媽自己的體會是,當你走過這段路程,會發現,曾經的煩惱糾結,回頭去看時,都不值一提,一種“我能勝任父母角色”的自信,會油然而生。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

我們是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十二歲,一個十五歲半。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真心爸媽的育兒直播課程已經推出,請至千聊客戶端搜索“真心爸媽”。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