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學習就是放棄生命

放棄學習就是放棄生命

放棄學習就是放棄生命

以學生的姿態人人皆是我師,皆有可學之處。——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他的傳說在歷史長卷上從未褪色:野蠻的征服者,令文明社會聞風喪膽的嗜血狂魔。

他率蒙古大軍一路血洗歐亞大陸,所經之地寸草不留,不僅殺光搶光掃清行軍障礙,還將當地的文明痕跡損毀殆盡。西征回軍後,遊牧軍隊很快解散,這陣殘暴颶風竟也風平浪靜了,因為大蒙古國所建立的東西沒有一樣得以留存下去。


成吉思汗是世界史上最傑出的軍事天才,善於以人為師。

他的赫赫戰績是其學習能力的最好證明,蒙古國疆土所及之地,一切優秀技術、實踐及發明都被他毫無保留地學習過來。

事實上,他在位統治時以及之後動盪頗多的幾個世紀裡,唯有一項規矩不曾改變:致用主義。


蒙古國在他的領導下對入侵地區的優秀文化竊取也好,吸收也罷,一律來者不拒。


放棄學習就是放棄生命

儘管蒙古帝國存在期間沒有偉大發明或特色建築,但經過每場戰役後,其文化都在不斷更新和發展。

成吉思汗並非生來就是天才。

相反,有傳記作家評論他“具有獨一無二的紀律性和專注性,能夠持之以恆地務實學習,實驗性地不斷探索,不斷溫故求新”。他是世上最偉大的征服者,因為他能夠汲取之前其他征服者的所有優點。

成吉思汗的第一場大勝源於軍隊重組,將麾下士兵重新分配為十支隊伍。


這一行為偷學了突厥部落,不知不覺間便完成了十分制軍制的戰術創新。

很快,蒙古人在國土擴張的過程中又發現一項之前見所未見的全新技術:城牆修築。

進攻西夏地區時,成吉思汗第一次攻城作戰,探究修壕固防戰略,很快就深諳此術。


放棄學習就是放棄生命

隨後,在中國軍工匠人的幫助下,他指導手下士兵生產攻城武器,專門用來進攻防守城牆。

女真族一戰中,他領略了必勝心態在作戰中的重要意義。

每攻下一處,都與當地學者和皇族共同探討如何管理國土,方式之新穎別緻為其他帝國遠不可及。

每到一國一城,他都將佔星師、文士、醫者、思考家和諫臣彙集一堂,向任何能為軍隊發展建言獻策的人請教學習。


甚至為了這一目的,他的軍隊在行軍路上都配備了翻譯和審訊官。

這種好學精神對蒙古國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他去世之後。

儘管軍隊士兵不聞外事,一心撲在戰術精進上,卻極擅長重用各行優秀人才,凡是所知的有一技之長的工匠、商人、學者、藝人、廚子等都能受到重視,發揮其長。


蒙古王國以宗教自由聞名,最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尊重靈感和文化融合的國度。

它首次將檸檬這種作物引入中國,又把中國的麵條傳播到西方世界。波斯地毯由蒙古國帶到世界各地,德國的礦採技術、法國冶金以及伊斯蘭教的傳播都應歸功於它。

具有革命性的新型武器火炮據傳來自中國火藥、伊斯蘭教噴火器和歐洲金屬炮架,將這些元素結合到一起的正是善於學習、心態開放的蒙古國人。

初嘗勝利果實的我們,驚覺自己置身於陌生而複雜的環境中。

剛剛受提拔的士兵必須開始學習政治藝術。

同理,售貨員晉升後要學習管理,企業創始人應學習人事委派,作家要懂編輯知識,喜劇演員需精通演技。

放棄學習就是放棄生命


新任經理的廚子除了原先的分內工作之外,還要知道如何經營餐廳。

這不是一種無害的自負。氫彈發明的專家之一、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曾表示,“知識之海日益遼闊的同時,無知的海岸也在逐漸擴大”。

換句話說,每打下一次勝仗都助長了成吉思汗的英明神武,但同時也讓他陷入新的迷惘無知。

即使知識積累得越來越多,要承認自己的無知卻總要求某種特別的謙虛精神。


還記得蘇格拉底著名的無知論嗎?最偉大的智慧就藏在無知之中。

越是成就加身的人越不得已強裝自己什麼都懂。Scientia infla(知識總叫人自高自大)。

這正是我所擔心的,自以為高枕無憂,殊不知窗外世界早已風起雲湧,今非昔比。


九次格萊美和普利策音樂大獎獲得者、爵士音樂家溫頓·馬沙利斯曾經跟一個鐵了心要走音樂這條路的年輕人建議:“謙虛能讓你更好地學習,幫你應付驕傲的干擾,虔誠地接受真理,讓你不會在學習的道路上作繭自縛……怎麼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真的謙虛呢?我覺得有個很簡單的辦法可以一探:謙虛的人總是觀察和聆聽,知道怎麼提升自己。

他們從不臆斷,從不逞強說‘我知道’。”在這個階段裡,站得再高也要擺好學習的態度。

活到老,學到老。

放棄學習就是放棄生命。

只在事業開始時做個乖學生還遠遠不夠。

學習是一生的事業。從每個人、每件事上吸取經驗。

你的老師也許高你一籌,也許是你的手下敗將;也許為你所不齒,也許與你處處敵對。

生命的每個階段都是學習的最好機會,哪怕是不得已為補救而學,都不能讓自我妨礙學習之道。


通常情況下,我們自恃其才,情願蜷在舒適區內,以自知之明自我滿足(從不質疑自己,也沒想過繼續學習)。而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只有當時機太遲,才木訥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這就是不作為的代價啊!威脅無處不在。


自我像坐在石頭上的塞壬,常用美妙的歌聲勾引水手,引得航船觸礁沉沒。

一旦我們聽到腦海中反覆的聲音,相信自己已經從人生的學校成功畢業了,學習的腳步就自然停止下來。

弗蘭克·沙姆洛克告訴我們,“永遠保持學生的姿態”,因為,學海永無涯。解決方式簡單粗暴:挑一本你略懂一二的書,開始讀。

找一個身邊人人比你懂得多的環境,開始學。

主動去體驗這樣一種感覺:當心中最根深蒂固的認知被動搖、被懷疑時,一種尷尬和防禦的本能自然而生——為何不主動去體驗這種感受呢?換個想法,換個環境吧。一提到學習,業餘選手習慣抗拒,專業人士則認為這是一種享受。

他們喜歡接受挑戰,也不排斥為人之下,學習對他們來說即是一件不間斷、無止境的事。

放棄學習就是放棄生命

多數軍隊文化——以及大多數人——喜歡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控制力強加於一切事物之上。而蒙古軍隊之所以與眾不同,正是因為他們隨機應變,懂得權衡,敢於棄舊迎新。

所有偉大的企業都開始於一處,而日後的道路卻分散四方。

以凱萊頓·克里斯坦森總結出的企業顛覆理論為例,任何行業在未來的某一時刻都會被新的潮流或創新所顛覆,無論資源怎樣整合,都無力與當前的利益大潮對抗。

為什麼?為什麼這些企業不能改變或調整呢?很大原因是因為他們失去了學習的能力。他們拒絕繼續做學生。

上一秒剛剛放棄學習,下一秒鐘,再多的知識累積也因此不堪一擊。

管理學之父、商業思考家彼得·德魯克認為,只有學習的想法是不夠的。人們在不斷進步,因此必須懂得如何學習,如何有序調動已有知識。

否則一切無知都將是咎由自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