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蘇系戰機有尾椎,而美系戰機沒有尾椎?

馬貓狗熊


雙發戰機在啟動重量、載荷、航程、加速等性能上,都比單飛戰機有優勢。而且,

當一臺發動機出現故障時,另一臺發動機還可以保證戰機安全返航著陸。也就是說雙發戰機的安全性更好一些這也是為什麼艦載機都偏向於雙發的緣故。但雙發戰機本身的重量等都會偏大,這對進一步提高戰鬥機通用性、降低生產成本不利。

在設計方面,雙發戰機也會面臨氣動佈局和掛載導彈空間有限的難題,雖然可以通過加大發動機間距、扁平機身設計等方式來緩解上述問題,但是這又會引來新的問題:兩臺發動機噴出的高溫氣流會在尾部和發動機間產生的氣流交匯,形成低壓區,兩股氣流巨大的速度差會極大影響戰機的性能。尾椎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平衡隱身問題而誕生的。當然,也可以通過設計其他的氣動系統來避免引入尾椎。

關於蘇系戰機有尾椎,而美系戰機沒有尾椎的說法也不完全正確。因為無論蘇系還是美系,寬間距雙發戰機的設計佈局就註定需要同時設計一個尾椎。在蘇系戰機中,su-27系列都有尾椎,但是前期的系列都沒有設計尾椎。在美系戰機中,F-14、F-22等都設計了大小不等的尾椎。

蘇系戰機的尾椎設計還可以平衡戰機的機身重量分佈,比如蘇-27的尾椎不僅可以平衡其頭部的機載雷達重量,還可以在尾椎內部加裝干擾彈、減速傘、告警傳感器等設備,增加戰機的作戰能力。同時,尾椎也可以加裝減速傘,這樣就可以保證戰機可以在較短的跑道、簡陋的機場執行起降任務。但是巨大的尾椎也增加了被敵方雷達偵測到的機率。

而美系戰機的尾椎設計主要目的是防止氣流在尾部產生渦流,但美系F-22採用的尾椎體積小,減小了雷達反射面積,對隱身性能提升有幫助。


利刃軍事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起小時候打《沙龍漫蛇》遊戲時,有人告訴我要用飛機尾椎頂一個山頭,說有東西吃。直到現在,我看到中國空軍引進的蘇三十五,還幻想它們的尾椎頂山脊會不會有東西吃呢!


尾椎裡裝的是啥?椎髓啊!一個比喻,不喜您就敞開嘍噴,能怎麼地?尾椎裡面有減速傘,飛機降落時庫叉就彈了出來。


尾椎裡還有雷達告警天線,如果F16膽敢用那個火控雷達照射蘇27,那麼對不起了,駕駛艙裡面的RWR燈盤就告訴俄羅斯戰鬥機飛行員:你挨照嘍。


美軍F35都裝減速傘了,放哪了?在機身上方的減速傘艙裡。咱們的殲二十也沒有尾椎,但是你可以看到有減速傘。

又到了總結的時候了:俄羅斯蘇27系列有而美軍戰鬥機沒有尾椎,就是因為在機身氣動佈局設計上的不同。圍棋裡有個道理:千古無同局,反映到戰鬥機設計上也一樣,更何況毛熊和大老鷹的腦仁還不一樣呢!


軍林天下


首先,蘇系戰機僅僅是蘇-27系列有尾椎,而米格系列是沒有的。美系戰機也不是沒有尾椎,著名的F-14和F-22都是有尾椎的。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源於戰機不同的氣動外形與機身佈局,當然這樣的問題最終都要從設計上找原因。

雙發戰機設計時面臨一個問題,就是為了追求良好的氣動性能和較大的武器搭載空間,會刻意的增大兩個發動機的間距,這樣扁平的機身會得到額外的升力。然而矛盾的是從兩臺發動機之間流過的氣流在最後經過飛機尾部時,會和發動機噴出的高速氣流產生一個速度差,從而形成渦流,甚至會影響尾翼的超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蘇系的蘇-27系列戰機以及美國的F-14、F-22都採用了尾椎設計,唯一區別是蘇系尾椎粗大長,而美系尾椎則是細短小。

之所以美蘇尾椎會出現這種差別是兩國戰機的特點決定的,區別於美系尾椎僅僅是防止尾部噴口渦流,蘇-27系列戰機由於機身雷達過重,早期蘇-27戰機的機頭雷達重達600KG,所以給蘇-27系列戰機的尾椎又增加了配重的功能,在尾椎內部部安裝干擾彈、減速傘、告警傳感器,甚至考慮過安裝雷達。同時蘇系戰機都要求在簡易的野外機場起降,在這種場地條件下,依靠剎車片顯然是不現實的,只有依靠安裝在尾椎部位的減速傘。

然而巨大的尾椎不可避免的是個明顯的雷達反射源,所以F-22雖然有尾椎,但是非常的短小,而我國的殲-20則根本沒有尾椎設計。反觀俄羅斯的蘇-57居然仍有巨大的尾椎,可見對於設計上的“原罪”,俄羅斯現在技術上也是無力改變。


楠竹一


蘇霍伊家族(su-27、su-30、su-33、su-34、su-35、su-37、su-57等)由於其獨特的翼身一體化設計、發動機吊艙間距較寬佈局。

空氣流經兩個發動機吊艙之間,會在尾部形成低壓區,形成獨特的氣體渦流不但會引起阻力增大,還影響尾翼效果(尤其是低空飛行影響更大)。

設計巨大的尾錐就是為了填充這個低壓區,並使空氣渦流附著在尾錐上,延緩空氣膜破裂,改善空氣動力性能。

為了儘量利用寶貴的戰鬥機內部空間,這麼大個尾椎自然不能浪費。裡面一般放減速傘包、雷達告警裝置和紅外干擾彈。

尾椎比較特別的就是鴨嘴獸了, SU-34鴨嘴獸有個巨大的尾椎,這個粗大的尾椎內部安裝有輔助動力裝置(APU),從這張照片裡可以看到尾椎內的APU裝置部分,那個向上彎的管子是APU裝置的排氣口。

APU裝置是一個新穎的東西,能讓蘇-34在地面自行啟動發動機,不需依靠地面電、氣源車來發動飛機。降低了戰機對機場設備的依賴。在地面時APU還可以提供電力和壓縮空氣,保證駕駛艙內的電力裝置和空調正常運轉,讓飛行員感到更舒適的同時不會在去損耗發動機的功率。

APU裝置在戰機起飛時可以使發動機功率全部用於地面加速和爬升,改善了起飛性能。而降落後,APU仍將繼續供應電力和壓縮空氣,讓主發動機提早關閉,從而節省了燃油,降低機場噪聲。

=========昏割線======

來看看美國灰機

F-15發動機艙之間(進氣口)雖然也很寬,也會產生渦流,但是機體和發動機艙中後部逐漸圓滑的靠攏與變淺,有效減少低壓區的形成,並能夠把低壓區引到機腹下方,兩個尾噴管距離近,噴出來的氣體也不容易形成渦流。

F-18也大致和F-15沒有尾椎的原因一樣。

F-22,倒是有個小尾椎

這個小尾椎主要是填充兩個矢量噴口間間隙,避免噴出的氣體相互干擾或與流經機體的空氣相互擾動形成渦流影響噴氣的方向及尾翼效果。


季戊四醇四硝酸酯


蘇27是前蘇聯為了應對美國F15新型戰機,由蘇霍伊設計局設計的遠程重型空優戰鬥機,其誕生之初就以強大的技術優勢碾壓世界新銳對手,連續刷新數十項世界記錄,其中大部分記錄至今保持。


需要說明的是,所有的雙發戰機都有尾椎,區別大小而已,並不是蘇系戰機獨有,比如與蘇27同期的輕型戰機米格29就沒有巨大的尾椎,與F15大小差不多。

蘇27系列,除了加強對地攻擊能力的蘇34(鴨嘴獸),其巨大的尾椎內裝載後視後射雷達,利用R27系列獨特的越肩攻擊能力,糊圍追敵機一臉TNT,教它做人。

蘇27自誕生以來,奠定了前蘇聯在流體力學和空氣動力學領域的絕對領先地位,美國可以噴前蘇聯電子技術不行,金屬加工不行或者發動機壽命太短,但美國及西方國家從未對蘇27所代表的人類當時所能達到的機動性極致表示一絲質疑,時至今日,還沒有任何國家的戰機或實驗機可以達到蘇27的空氣動力學技術水平,其標誌性的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技驚四座,蘇27系列憑藉著無與倫比的機動性迫使美國放棄了以F16為原型的機動性實驗項目。

所以,巨大的尾椎只是蘇27系列的標誌,而不是蘇系戰機的標誌。至於中國軍迷對其尾椎感到奇怪也情理當中,因為中國的蘇27系列的尾椎就是配重,出口中國時已經拆除了尾椎雷達,中國也沒有R27和AA10,AA11類似的導彈,所以尾椎雷達也就成了浮雲。


隔壁老王A0A


蘇系戰機有尾椎美系戰機沒有尾椎這個說法其實是誤解。

無論美蘇戰鬥機,只要採用寬間距雙發佈局的戰鬥機必定需要一個尾椎。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戰鬥機就是蘇-27“側衛”和F-14“雄貓”了。兩者都採用了寬間距發動機和升力體中央機身佈局,也就是兩臺發動機間距很開,發動機艙之間的中央機身扁平化,可產生相當大的額外升力。

在這種佈局上,隨著中央機身向尾部逐漸收細,其末端必然形成一個尾椎造型。

F-14早期型上,這個尾椎的表現形式是一個扁平化的“海狸尾”,末端佈置有放油口和飛行信號燈,海狸尾兩側是空心的整流面板,不具備實際的功能結構,所以在後期被拆除並進行了修形,成為式樣獨特兩段式扁平尾椎設計,並在下表面增加了干擾彈發射裝置。

蘇-27上,尾椎呈圓錐形並向後突出於尾噴管之外,形成獨特的尾刺結構。長長的尾刺並不是出於尾部整流的目的,因為相同氣動佈局的米格-29就採用了很低調的“海狸尾”尾椎設計,蘇-33艦載型也大幅縮短了尾刺。這根尾刺完全是為了佈置干擾彈發射器和減速傘艙而生的。

在繼承了蘇-27衣缽的蘇-57戰鬥機上,尾椎又重回經典的“海狸尾”設計,因為扁平的海狸尾顯然比尾刺更符合隱身需要。同樣是寬間距發動機佈局的YF-23戰鬥機也有尾椎,只是這個尾椎已經與尾部鋸齒結構融為一體。

簡而言之,尾椎就是中央機身的自然延伸,能對寬間距發動機佈局戰鬥機的尾部氣流進行整流,能用於內置干擾彈、告警傳感器、減速傘,甚至是後視雷達和APU負重動力裝置。至於尾椎是長是短,是圓是扁,是大是小,就全看戰鬥機設計師在總體設計時的取捨了。


鷹眼戰情室


每日點兵為您回答:

蘇系戰鬥機後面的尾椎並不是什麼特別的,或者有什麼巨大功能的新奇設計。美系戰機沒有這麼大尾椎的原因只有一個:不需要。

無論蘇27還是米格29,都採用了中央流體設計院的“中央升力體”設計,而同期美國搞的F15、F16,都是相對傳統的氣動佈局。因此,這種中央升力體設計必須要採用大尾椎,以改變機體氣流流場的設計,理所當然的不會出現在美系戰機身上。但這並不意味著歐美的戰機不需要尾椎。

途中的是英國的掠奪者戰鬥轟炸機,是蘇27和米格29之前產物,使用現在基本出現在運輸機上的T型尾翼設計。他也因為氣動佈局的需要,設計了很大的尾椎,而且這個尾椎是可以摺疊的。所以,無論是誰,硬要說這種設計代表了多麼先進的設計水平,千萬不要相信,都是騙人的。

而且因為這種設計非常不利於隱身,所以在最新一代的戰機上,除了非要硬說自己能隱身的俄製蘇57之外,其他任何一款隱身戰機都沒使用這種設計。其實蘇57繼續保留有巨大的尾椎,並不完全是因為他們這些年在飛機氣動設計方面沒什麼發展,不得不繼續沿用落後的“中央升力體”佈局。而這一佈局不光需要保留尾椎,更因其只能使用直通式進氣道而使發動機葉片,這種雷達最容易發現的目標,直接暴露出來,隱身效能極其低下。除此之外,因為使用中央升力體設計的飛機,兩臺發動機中間的需要形成一個低氣壓的增升氣流流場,而導致這個位置無法佈置彈倉(氣壓導致無法打開彈倉艙門或導彈無法被彈射到安全距離之外)。

所以,這種設計雖然當年還算不錯,但現在真的已經落後了,起碼不是未來隱身戰機所需要的。至於某人人非得替俄羅斯吹,說蘇34在尾椎佈置輔助啟動單元APU,是多麼高深的設計……這個也順手澄清一下。只要是需要在前線作戰的戰鬥機,在機身上都內置了用於啟動發動機的輔助動力單元,下圖就是美軍F22在測試這一裝置。


每日點兵


圖注:蘇-27的尾椎特寫

蘇系戰機有尾椎,指的是雙發戰機這個範疇,但嚴格來說也不絕對,比如米格-29也是雙發戰機,但就沒有尾椎。蘇系戰機有尾椎,特指蘇-27及其衍生系列,包括蘇-27、蘇-30、蘇-33、蘇-34、蘇-35等。

對於蘇-27系列戰機來說,空氣流經機體,會在尾部形成低壓區,而設計尾錐是為了填充這個低壓區,並使空氣渦流附著在尾錐上,延緩破裂,改善空氣動力性能。

圖注:蘇-34尾部伸出的尾椎,成為其特別明顯的識別特徵

有人會說,美國F-14、F-15、F-18系列也都是雙發戰鬥機,為何卻沒有設計尾椎?這是因為美系戰鬥機的優勢于飛行控制系統對舵面的精確控制,通過這個手段來達到蘇-27系列採用尾椎實現的效果,同時,美國上述雙發戰機還配合採用了放寬靜穩定度的氣動佈局,重心靠後,盤旋力矩較大,跨音速段的瞬盤能力比第二代機高很多,同時有效荷載也增加大約60%,極大提高了戰鬥機的作戰效率。比如,和美系的F-15對比,蘇-27的機身尺寸要比F-15大,但有效荷載卻低,蘇-27的最大武器荷載只有4噸,F-15是8噸,燃油量蘇-27比F-15要多一半。

蘇-27系列戰機既然設計了尾椎,要知道,戰鬥機內部空間寸土寸金,這麼大的地方自然不能浪費,所以裡面一般都設計用來放一些設備,比如放減速傘包、雷達告警裝置和紅外干擾彈等。其中,蘇-34和蘇-35尾錐裡據說還用來裝備後向雷達,具備向後半球發射導彈的能力。


兵工科技


例如我們之前做過的我國殲-16戰機的時候,就說過尾錐的作用,用於安裝雷達等電子探測設備的尾錐設計在兩個尾噴管中間,其實老美的戰機也有尾錐,只不過設計的形式跟樣子不太一樣!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46f80001ef38e528d22d\

武器大講堂


蘇系戰鬥機特別是蘇27以後的蘇系戰鬥機的兩部發動機中間均隔有一個柱狀體,那個就是尾椎。

那這個是尾椎是幹嘛的呢?以蘇27為例,蘇27的機動性十分優異,但是機翼過於薄,為了增加外掛點,需要在機腹增加兩個外掛,這樣就將兩部發動機隔開,而兩部發動機的尾噴口隔的太遠,就會造成發動機間的氣流與噴射氣流速度差異太大,會造成尾部氣流紊亂,會干擾尾翼平衡,所以在這兩發動機間增加一根尾椎,來抑制氣流紊亂。

此外尾椎內還可以放置減速傘,這是中俄空軍慣用的做法。

而美系戰機也有尾椎啊比如F-14,F-22




不過大部分美系戰機沒有尾椎,因為美系戰機的發動機動力強悍,無需在氣動外形上刻意追求,特別是與武器掛載相矛盾時。美系雙發發動機佈局都較為緊湊,這樣可以增加機腹的武器掛載點。

此外美系的戰機降落一般不使用減速傘,通常使用輪胎剎車、反推力裝置,還有阻攔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