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地震预测的水平如何?

宛新骏


半个世纪以来,地震学家们对地震预测的研究可谓孜孜以求,但成效甚微,目前来看只对某种类型的地震有了初步认识,对地震孕育和活动规律的认识还非常的粗浅。

上天有路,入地无门,是对地震预测这一世界性难题的简单概括。在诸多科学难题中,“地球内部的不可见性”位居首位,也就是说,人们无法在地球内部设置台站、安装仪器,对震源直接进行观测。

中科院院士陈运泰曾说,现在的地震监测只能在地球表面和很浅的地层中,用相当稀疏、很不均匀的观测台网进行观测,利用由此获取的很不完整,有时甚至还很不精确的资料来反推地球内部的情况。地震学家在地球表面“看”地球内部连“雾里看花”都不及。

大地震的复发时间比人的寿命、比有现代仪器观测以来的时间长得多,这就限制了作为一门观测科学的地震学在对现象的观测和对经验规律的认知上的进展,也就是说,历史经验和历史数据统计对大地震的活动规律进行总结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经过长时间摸索后发现,地震的物理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这个过程是高度非线性的,难以找到规律,更难以进行模拟实验。所以,简单来说,地震预测的研究还在迷雾中艰难前行。



震长


我国目前的地震预测水平的状况,大体可以这样概括:我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知,但还远远没有完全认识;我们能够对某些类型的较少部分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测,但还不能预测绝大部分地震,尤其是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很低。

那么,地震预测难在哪里呢?概括地说,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地震类型的复杂性:地震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产物,地壳结构和构造运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地震类型的复杂性。地震类型很多,有主震余震型、震群型、孤立型等,其中少数有前震,大部分没有前震。还有其他的一些分类方法。不同地区有不同地震类型,即使同一地区,在不同时间也有不同地震类型,变化复杂。这就是像“水无常形”、“兵无常势”一样,地震预测遇到了“震无常例”这样的困难。目前地震预测只是经验性预测,按已有经验预测未来的地震,这就大大限制了地震预测能力,常常出现漏报或虚报。

二是地壳深部的不可入性

:因为地震主要发生在地下十几、二十几千米的深度上,现在人类还不能把仪器直接设置到地下深部进行探测,限制了我们对地震过程的直接监测。我们现在只能是在地球表面设置一些台站,探测研究地壳构造情况和构造活动的动力来源,并预测地震发生过程。只能作一些经验性的推测,对地震发生过程的认知程度就非常有限。在缺乏对地震规律和地震机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地震预测,无论是从理论上、方法上还是技术上都有很大的难度,犹如“隔皮猜瓜”和“隔靴搔痒”一样。

三是地震事件的小概率型:全球地震并不少,但是对于每一个具体地区来说基本上是几百年一遇 甚至是千年一遇,人类采用仪器观测地震也不过近百年的历史,我们积累的地震观测的资料还非常有限。不同地区的地震很不一样,所以目前的预测经验也是极其有限的。

以上这些情况决定了地震预测的科学水平还非常低,目前各个国家把地震预测作为一个科学难题在探索,但解决问题显然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安徽省地震局


现在又帽出地震预测问题,啥都不想说,只想骂人。能预测地震的,有二皮货猜了二十年没猜着,那就继续猜。有那么一帮人,如果开始不要那么傲慢;不支也就拉到,还说别人单打独斗;不支持,人家也不求什么,还要威胁人家;自己搞不出东西,还抹黑人家,什么玩意!


用户名54188883333


首先,我们得承认虽然世界上有很多国家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地震预测研究,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地震预报研究进展与实现地震预报科学目标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人类要想攻克地震预测这一世界难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其次,人类在先前研究地震预测时,还是太乐观了,对困难还是估计的还是不足。实际上地震预测的科学难度比原先预料的要大得多,地震预测的实际进展比原先预料的也要缓慢得多!

最后,地震预测的难题在于地球的不可入性、地震事件的小概率性和地震前兆的复杂性,这些困难的克服需要我们积极利用现有科技手段不断创新观测手段、不断提高数据处理技术、更重要的是需要总结出地震孕育发生的可靠规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