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曾经的“东方好望角”

南澳,曾经的“东方好望角”

南 澳 岛

明朝时期,地处闽粤交界处的南澳岛,良港众多,又基本属于“两不管”之地,虽然朝廷海禁政策严厉,它却俨然成为海盗云集、贸易昌盛的化外之地。

南澳,曾经的“东方好望角”

明朝初年,为防范盘踞海岛的方国珍、张士诚残部与海盗倭寇侵扰,明太祖朱元璋颁布律令,一方面加强海防,一方面取消海外贸易,要求“片板不准下海,点货不准贡蕃”。而此时,欧洲地理大发现蓬勃兴起,席卷全世界的海上贸易浪潮正越过印度洋,向东汹涌而来。

由于海上贸易利润丰厚,闽粤沿海民众一直趋之若鹜。广东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研究员李庆新说,即使是朝廷允许的朝贡贸易,贡使也能从中赚到巨额差价,如100斤胡椒在苏门答腊值银1两,运到明朝便给价20两;日本刀在本国价值800至1000文,朝廷则给价5000文。“更不用说朝贡贸易之外的民间走私贸易,获利更丰”。

南澳,曾经的“东方好望角”

据记载,当时潮州富家大贾往往公然修造大船,遍历诸部,扬帆而去,数月后满载而归,金宝溢于衢路,周边百姓往往见之目夺心骇,都以为“富拟王公,可一苇杭之而得”,于是不顾官令,纷纷驾船出海行商。

地处闽粤交界的南澳岛,良港众多,又基本属于“两不管”之地,虽然朝廷海禁政策严厉,它却俨然成为海盗云集、贸易昌盛的化外之地。

不难想象,当年一艘艘满载货物的商船,清晨雾气未散,就早早从广阔的珠三角腹地出发,一路扬帆顺韩江而下,直达汕头樟林、柘林、南澳、莱芜一带,候风出海。天气晴好时,南澳附近海面舟楫穿梭繁忙——毕竟这里是它们向更远海域起航前必经的重要补给地。

南澳,曾经的“东方好望角”

明洪武24年(1391年),朝廷因居民顽梗,尽发各澳居民到海门千户所充军;两年后,针对少量重回南澳耕种的居民,大将汤和再次将其全迁回内地,以墟其地。然而,偷渡到南澳岛的人依旧络绎不绝,到永乐年间,朝廷不得不三迁其岛,并多次派兵海上,荡寇扫倭。

尽管如此,南澳岛一带无论寒暑,私蕃船只从未断绝。

其实,当时走私贸易者,除少数当地居民,大多是势力强大的海上走私武装集团,南澳更被官方形容为“盗贼渊薮”。海盗集团往往拥众过千,猖狂流窜于闽粤浙一带。明朝中期,以歙县人汪直为首的集团,其麾下甚至还有日本等外国人,明嘉靖32年(1553年)骚扰沿海时,连舰数百,蔽海而来,以致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

而15世纪后期,随地理大发现远道而来的萄葡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也相继来到东南沿海,叩关求市。可官府仅允许开放福建漳州、广东广州等两三个港口进行朝贡,远不能满足激增的外贸需求。于是外蕃人或独立、或纠合中国海盗,在闽粤沿海一带大肆走私抢掠,直至明亡清兴。这一时期,南澳岛还曾被荷兰人取名为

“好望角”

南澳,曾经的“东方好望角”

由于南澳地理位置独特,每逢官府揖盗,粤方追捕则入闽,闽方追捕则入粤,“追之则势不可穷,纵之则势将复返”。明万历三年(1575年),福建巡抚刘尧诲会同两广总督殷正茂,一起上疏皇帝请设南澳总兵,是年,皇帝诏受南澳镇。

南澳,曾经的“东方好望角”

自此,南澳岛从一个贸易自由港,变成了一个专门扼守东南门户的海防重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