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阿根廷危機,「華盛頓共識」還管用嗎

財經劉言

政府幹預過重是包括阿根廷在內的許多新興經濟體抗外部衝擊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當前阿根廷危機正趨向縱深發展。儘管上月末,阿根廷總統馬克裡罕見地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喊話要加快援助貸款發放,且9月3日出臺包括對部分大宗商品出口商徵稅、削減一半政府部門等在內的新財政緊縮舉措,但依然未能有效止住比索的暴跌,致使比索以今年以來累計近50%的跌幅成為新興市場表現最差的貨幣之一。

新的財政計劃未能緩解市場情緒,確實與市場不看好其政策有關。比如,通過對出口商徵稅提高財政收入,緩解財政赤字,被市場解讀為竭澤而漁。

即便馬克裡也認為措施糟糕,但也確實是不得不為的權宜之計。此前,IMF要求阿根廷2018年的預算赤字佔GDP比重由去年的3.9%下降到2.7%,2019年的赤字則降為1.3%。而若單純地削減政府部門以節約開支,很難滿足IMF的要求,也難以提振市場對其信用的信心。

而對IMF而言,選擇這個時候給阿根廷雪中送炭,出於風險防範的考慮,顯然需要財政收支硬約束,否則風險暴露很難交代。而至於市場則更甚,因為阿根廷求助於IMF,恰恰是因為市場對其已失去信心,難以從市場獲得正常融資。顯然,自認糟糕但又不得不為,反映出阿根廷目前身處兩難境地。

當前的阿根廷危機讓人想起了曾經的拉美危機、東亞金融風暴,以及所謂的“華盛頓共識”,更對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產生警示。畢竟目前土耳其、巴西等國,要麼已陷入危機之中,要麼走在危機的路途上。阿根廷目前遇到的問題,在許多新興經濟體都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首先,阿根廷面臨著較為突出的“荷蘭病”問題。豐富的能源、礦產等自然資源導致阿根廷主要以要素資源提供者的角色切入經濟全球化,這導致了其經濟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相對有限,這也是巴西等新興經濟體的通病。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阿根廷、巴西等經濟體享受了中國財政刺激的外溢性,暫時緩解了自身的內部問題,而隨著美國經濟走強,寬鬆貨幣政策漸回中性和正常,阿根廷等新興經濟體偏弱的抗外部衝擊能力就隨之暴露。這可能是阿根廷乃至其他新興經濟體目前出現危機的一個原因。

其次,阿根廷等新興經濟體偏激進的社會政策和理念是其頻繁陷入危機的深層原因。上世紀初的阿根廷是一個發展程度很高的經濟體,但由於繼承了其殖民者西班牙等激進改造社會的理念,隨著其對自由市場理念的搖擺,推進主要資產的國有化、對資本的不友好以及推進大政府、小市場等政策,阿根廷隨後麻煩不斷,經濟發展陷入了間歇性停滯,創新能力下降,反覆陷入債務危機。

事實上,政府在經濟中干預過重是許多新興經濟體的共同特徵,這也是包括阿根廷在內的許多新興經濟體經濟社會韌度不夠、抗外部衝擊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總之,隨著陷入危機的阿根廷不得不求助於IMF,如何破解新興經濟體的脆弱性會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尤其是IMF曾形成的“華盛頓共識”是否還是一個解決當下深陷危機國家的必要藥方。

□劉曉忠(金融從業人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