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乐帝那么厉害,怎么没一举灭了蒙古?

山里寒舍


哈哈,厉害啥,朱棣根本就打不过蒙古人,何谈一举灭了蒙古。

要我说,明成祖朱棣这家伙,就是能折腾,修武当山,修北京,找张三丰

但朱棣折腾自己人行,折腾蒙古人,那就叫个一言难尽。

所谓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用他身上,正合适。

他爹朱元璋那会儿,蒙古人还是很厉害的。

包括金庸先生《倚天屠龙记》里的赵敏她哥哥王保保(扩廓帖木儿)还活着。

驻兵陕甘,对明朝,可真是个老大的威胁。

明成祖朱棣一共北征六次,都不尴不尬的

到了永乐年间,北元,已经是四分五裂了。

第一次亲征,永乐八年的面子之战。

朱棣是不得不去啊,太丢人了。

先是派去的使臣被蒙古人杀了,再是派去征讨的淇国公邱福十万骑兵,全军覆没,邱福也阵亡。

永乐八年三月至七月,朱棣率五十万大军,与本雅失里和阿鲁台先后遭遇。

大胜而回,战绩是,杀了100多个人!您没看错,100多个。

难道是道衍和尚姚广孝没在身边导致的?

难道是多次保佑加显灵的真武大帝这次太忙了没管朱棣?

没错,这就是第一次亲征,人家还在多伦开了庆功会了呢。记住多伦这个地方哈。

第二次亲征,是朱棣生气了。

没错,这是永乐十二年的事,大概是因为,永乐十年,朱棣开始命人大修武当山官观,那真武大帝的塑像都是按朱棣的长相来的,所以,朱棣大概觉得自己是真武大帝的化身,你小小一个马哈木怎么能够扣押我的使臣,还敢聚集兵马,你想干啥?

这次和马哈木的三万兵马对垒。

死伤相当,朱棣俘虏了人家几十个人,唉,咋看咋不像大胜的样子啊。

第一次北伐是邱福,剩下的五次都是朱棣亲征。

前两次的亲征,上面已经介绍过了,剩下的三次亲征,分别是,

永乐二十年至永乐二十二年,每年一次。

每次都没找到人,连蒙古人的一根毛都没找见,相当于草原深度游了,纯玩团,不购物。

最后一次,朱棣班师回朝,死在多伦。

找了一辈子张三丰,大修武当山十年,号称真武大帝化身的明成祖朱棣,走完了他的一生。


好玩有用的历史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主要是明朝军事力量的衰落的原因。虽然朱棣五次北伐声势浩大,但是这当中还有丘福全军覆没作为点缀,而且朱棣北伐后几次蒙古基本都玩起了坚壁清野的战术,使得明军无法找到蒙古的主力部队而无功而返,可谓是雷声大雨点小,可以用劳民伤财来形容,所以朱棣之后明朝对蒙古的防御就从积极进攻变成消极防御。



而明军过早的衰落,其主要原因就是朱元璋一手创造的卫所制度。朱元璋曾经沾沾自喜的自夸:我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米。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卫所制度实际上是把军士变成国家农奴,军士们除了要为国家服兵役,还要承担繁重劳役,来为国家缴纳田赋。但是他们不仅份地要被侵占,还经常被各级官吏、王公大臣们当做免费的奴隶使唤,再加上喝兵血这一优良传统的加持,只能使得士兵愈发贫困。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逃亡,成为明朝严酷的户籍制度下的黑户。明军的过早衰落在明初就有所体现,朱棣靖难叛乱的时候,镇压燕逆的明朝政府军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在燕逆麾下的蒙古骑兵的冲击下,往往一触即溃,可以说本已衰落的蒙古骑兵利用燕逆的叛乱找回了场子,从而使得燕逆能够一路打到南京。在几十年后,矮子里拔大个的也先太师刷出了史诗般的土木堡大捷,并给历史留下了天子叫国门的笑料。


而明初能对蒙古进行压制,除了当时明朝军事力量衰落的不太明显之外,再就是元朝对草原的长期经济空心化政策。忽必烈在扑灭了阿里不哥之后,将元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完全南移至大都、上都,使得草原经济衰落,草原上的城市只能通过依靠商路进行抽税,或者是依靠内地的经济补贴来维持。元惠宗放弃大都跑到草原以后,失去了商路吸血以及内地扶持的草原无法养活跟随元惠宗逃亡的人口,使得北元陷入半死不活的状态,也点燃了蒙古分裂的导火索。
最后,同样衰落的明朝和蒙古谁都无法将谁要求压制,谁也无法完全吃掉对方。所以,明朝和蒙古就变成了明朝依托长城消极防御,而蒙古定期南下打秋风这一可笑的状态。


北洋海军炮手


这个有点强人所难了

朱棣确实很牛,牛的不行了

但是,有他爹朱元璋牛吗?

朱元璋手下将星一个接一个,不也没有灭掉蒙古吗?

朱棣开始被封为燕王,驻守北京,曾多次率军北上攻打蒙古,但是未能消灭蒙古

1399年到1402年,起兵靖难之役,攻打南京,这几年没法打蒙古

1402年,在南京称帝,导致原本是燕王属地的北京空缺了燕王,缺乏对蒙古的有效防御,虽然也数次攻打蒙古,但是由于战线太长,没有彻底消灭蒙古

并且由于朱元璋在任的时候,为了给朱允炆继位扫清障碍,杀了无数武将,朱棣没有得力干将,再一个由于朱棣是造反起家,怕其他藩王也造反,削藩的行为也使得没有藩王帮助朱棣出征,是的朱棣只有御驾亲征。

后来由于蒙古屡次方便,无人能彻底阻拦蒙古骚扰,决定迁都北京,天子戍边

1421年,再南京当了20年皇帝后,迁都北京

三年后,1424年,驾崩。

所以,永乐之前,只是藩王,并没有强大的兵力全力歼灭蒙古

在南京当皇帝20年,并没有藩王在北方戍边阻挡蒙古,导致蒙古做大,但是同时由于没有得力的大将,只好御驾亲征,但是御驾亲征不是常态,不能一举消灭蒙古

后来迁都北京,在北京只有三年,时间较短。

所以,蒙古一直没有被消灭


李伯曼


明成祖朱棣,武功文治历来为史家所肯定,但在对蒙古及北元后裔的处置上,有失权衡,为有明一代留下相伴终朝的后患。

洪武二十三年朱棣曾做统帅,督傅友德等征北元,取得胜利。做燕王时,便以明朝北方屏障自居。在靖难之役中更充分显示出其军事天才。但在即位后,由于北元内乱迭出,大汗继承混乱,谁有实力谁说了算。阿鲁台扶持本雅失里为汗,明成祖遣使宣谕被杀,令五大将出征,全军覆没。便第一次亲征,取得大胜。已向明朝奉表称臣被成祖封王的瓦刺部马哈木等,袭杀了战斗中逃脱的本雅失里。阿鲁台为主复仇,向明奉表称臣,成祖封其为和宁王。马哈木不服,要进攻阿鲁台。成祖大怒,亲征瓦刺部。自此,明成祖对北方蒙古各派势力的处置出现了战略失误。压抑瓦刺部,偏袒鞑靼阿鲁台,结果失信于瓦刺部,阿鲁台更猖狂。亲征瓦刺,杀敌三万,自损三万,取得胜利。而阿鲁台也不领情,屡次侵袭边疆。因此,迁都北京后,又三次亲征搔扰边疆的阿鲁台,但每次连阿鲁台的面都见不上,劳师无功,找个边角料收拾一下,全了脸面,班师回朝。永乐二十二年第五次亲征,远涉至达答兰纳木儿河畔,也未见阿鲁台影子,成祖远望北漠,知不可为,下令班师,回走至榆木川地方,病故,终年六十五岁。

以后的事,瓦刺曾俘获明英宗,鞑靼也没有少作乱,直到与女贞人结成联盟,代明立清。


二曲人


其实不仅是明朝,纵观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王朝,尤其是汉人建立的王朝没有一个能彻底解决北部边患的,即便是雄汉盛唐也不能,但解决不了不代表实力不济,汉朝曾北击匈奴,封狼居胥,唐朝也曾灭突厥,征高句丽,明朝北伐蒙元,“捕鱼儿海”一战擒获蒙元王公贵族无数,一举洗刷当年“靖康之难”的耻辱,这些无不显示出了中原王朝强大的实力和战斗力。但打败游牧民族也许并不难,但想要彻底征服甚至消灭他们,根除他们的文明很难,这是中原王朝的性质决定的,至于原因,就以朱棣北伐蒙古为例,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我认为究其原因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不同所决定的。中原文化以农耕为主,而蒙古则是游牧文明,所以经过几千年的角逐,演变,中原王朝占据了东亚最适合耕种的土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而游牧民族则占据了北方最富饶的草原,中原不适合放牧,草原不适合耕种,因而这就决定了,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政策大多以防备为主,而不以消灭为主。但是相反的,游牧民族南侵却很常见,一来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若遇上自然灾害,缺衣少食的他们除了南下劫掠解决困难外没有别的办法。二来他们几乎都是骑兵,机动性很好,打的过打,打不过就跑,而中原王朝大多以步兵为主,所以善于攻防战而不善野战,若主动出击,在北方平原上交战,步兵的劣势会被无限放大,很难赢得胜利,况且深入草原腹部,想找到敌方主力进行决战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即便能赢也常常会付出惨重代价,以这样惨重的代价换来一片几乎毫无价值的土地,是否值得又是一个问题。三来游牧民族发动战争的成本很低,而中原王朝北伐的成本很高,像每次北伐,一个在前方打仗的士兵往往都需要3-5个后勤保障人员。以上三点既是游牧民族南下也是中原王朝大多被动防守的原因。



而朱棣征蒙古也是如此打得过但无法彻底消灭也是如此,还有当时虽然北元已灭,蒙古也因此重新陷入四分五裂,但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崛起,重新威胁明朝北部边境,而且分裂成几个部落也是优势,朱棣打完鞑靼,兀良哈崛起了,再去打兀良哈,瓦剌又崛起了,如此一来,远征根本无法彻底消灭蒙古诸部,这个道理也很好理解,就像当年匈奴灭亡后,鲜卑崛起,鲜卑入主中原后,柔然崛起,柔然消亡后,突厥,回鹘,契丹等先后崛起,再到后来的蒙古,这些游牧民族像中原王朝政权更替一般,先后占据蒙古大草原,永远不会让这片土地荒废,也永远不会让中原王朝安稳。再者长途征战,消耗太多国力不说,后勤保障很容易跟不上,没有了支援,孤军深入是很危险的,而蒙古诸部却不存在这个问题。于是北征便面临着长途跋涉,孤军深入,供给不足等问题,后来朱棣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他开始在蒙古诸部间玩“以夷制夷”的平衡政策,即培植新势力对抗旧势力,像兀良哈便是朱棣有意扶持来对抗鞑靼的,但随着兀良哈实力的坐大,最后也不受明政府控制,成为明朝的又一大患,这种结果也是不可避免的。再加上明朝奉行的“不和亲”政策,坚决不与蒙古人和亲,这就使得明朝与蒙古之间更不可能有太多交集和血缘上的亲近,只有仇恨,不是你死便是我亡,这就造成了在明朝强盛时可以压着蒙古,而在明朝衰落时,蒙古一定会成为边患,双方矛盾不可调和。



像明朝初期曾在蒙古设立过卫所,企图控制蒙古地区,可是到了朱棣时期,这些卫所一一被废弃,明朝防线再次回到长城一线。

所以明朝政府的特殊民族政策和中原农耕文明的特点决定了明朝政府很难或者说几乎不可能彻底消灭蒙古,更无法对蒙古旧地形成有效的控制。


咸鱼闲聊


朱棣五伐漠北,当时蒙元刚刚瓦解,塞外乱得像一锅粥,起码有十几个势力,朱棣刚摁服这个,那个又反了,摆平了那边一个这边又冒出四五个,而且每个都无法彻底铲除,结果越打越多越打越乱越打越烦,最后第五次北伐班师途中朱棣越想越郁闷,好像就因为郁闷,死了!

蒙古人本来就是游牧民族,什么是游牧,就是居无定所的意思,帐篷一拔,到哪都能安家。

朱棣的军队以火器为主,有庞大的辎重而且非常依赖后勤,也没本事追上别人。

就是俗话说的,大炮打蚊子!

也不是农耕民族大败不了游牧民族,主要是草原没油水,打完都回家,没人在意草原。

虽然,明朝和蒙古的缠打中也吃过败战,但打战打的是国力是生产力,明朝明显比蒙古强的多的多,所以长期下来,蒙古不行了!

经过明朝长期的禁运封锁和持续不断的打击,漠北蒙古实力大减,快速衰退。

到了万历年间,已经被打回原始社会,每年都靠明朝输出粮食来养活,低三下四的做了顺民。


蓉儿不姓马


要诠释问题中提到的这种历史现象,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当时蒙古高原的政治形势,以及明成祖朱棣时期明王朝对于蒙古诸部的基本政策。

自公元1388年,明将蓝玉统帅大军在捕鱼儿海战役中,几乎全歼脱古思帖木儿汗所部,导致后者在逃亡途中遭遇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儿的袭杀、篡逆后,由元朝北迁暂时建立的统治秩序被彻底打碎,此后蒙古各部展开混战,汗位接连被替换,至明成祖开始君临天下时,蒙古草原政治势力已纠集为两大部落联盟:其一为迎奉黄金家族正宗——忽必烈后裔本雅失里为大汗、而实权为阿苏特部首领阿鲁台所掌握的东部蒙古诸部联盟,他们以北元汗廷自居,被明朝称之为鞑靼;其二是以元代斡亦剌部后裔为主的西蒙古诸部联盟,明朝称之为瓦剌。他们正为争夺蒙古诸部的最高统治权而展开连绵不绝的厮杀。但同时出于经济需要,鞑靼与瓦剌诸部都觊觎于明朝北部疆域,越界掳掠事件层出不穷。

针对这样的形势,明成祖及朝廷对于鞑靼与瓦剌的国策是明确的,即尽可能使其维持均势,阻止任何一方强盛到足以统一蒙古诸部的地步。另外,出于对蒙元黄金家族成员政治地位的忌讳,明成祖对于鞑靼一方是格外警惕。

正是出于上述国策的考虑,明成祖朱棣才先后五次亲征北伐,(若加上丘福中伏失败的那次,当是六次北伐)。首先把打击对象放在黄金家族正统的本雅失里汗鞑靼方面,其后的大多数军事行动也是针对鞑靼一方,极大地削弱了鞑靼军事贵族的实力,在此期间,为了保证瓦剌一方的置身事外,明廷册封了瓦剌诸部中的首脑人物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为顺宁王、贤义王和安乐王。而当瓦剌马哈木等趁鞑靼衰弱大举进击,拥答里巴为汗、大有兼并东蒙诸部的时候,明成祖毅然决定出兵狙击,大败瓦剌诸部于忽兰忽失温之战,与此同时,明廷又册封鞑靼权臣阿鲁台为和宁王,以帮助其收拾部众,免遭瓦剌并吞。

总之,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对蒙古的几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并辅以恰当的外交册封手段,达到了压制蒙古军事贵族企图复兴的奢望,保持了蒙古诸部的分裂和相互敌对的战略目的,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北疆诸省的安宁,可说是明王朝对外关系史上的杰作。


渔樵耕史


消灭蒙古是不太可能得,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而且蒙古人从小就是在马背上长大,还有蒙古骑兵一直非常强悍的。再说了,真要是打不过,跑还跑不过么,草原这么大跑到哪里都能活。可以从中总结一条规律就是,你可以他打的很惨,但是你却打不死他。有时候这个邻居发育的很好,还可能把你捶一顿解闷,中国很多皇帝对蒙古也挺头疼的。

强如秦皇汉武都没有做到,唐宗宋祖也是没有做到。开国皇帝朱元璋也只是把蒙古人驱逐出中原,永乐皇帝是绝无仅有的军事天才,驻守大都(当时的北京)和靖难之役就可以看出来,也没有消灭蒙古。

由于蒙古一直不老实,朱棣也挺想捶他一顿狠的,让他好好“休息休息”。开始让邱福率领十万大军出征,不久战报传来,内容很简单,全军覆没。哎呦我去,朱棣怒了,而且怒发冲冠。集结军队,御驾亲征。永乐大帝前后五次北伐,重量级人物出场就是不一样。把蒙古打的服服帖帖的,蒙古被打的跪在那里唱征服,我错了,认你做大哥还不行么!从此明朝确立了宗主国的关系,但也是削弱了蒙古还没有消灭。

后来吧自从有了机枪,飞机坦克和大炮。游牧名族变得热情好客多了,而且越来越能歌善舞了。

欢迎大家的精彩点评!


小伙子别放弃啊


历代汉王朝眼里,农业是根本,尤其是是农业中的种植业。长城和一条线大致重合,就是400毫米降水线,这条线划分了种植业和牧区畜牧业的分界。

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过度看重农业。而且汉王朝始终没有找到在草原上的盈利手段,毕竟游牧民族就是自己穷才有动力南下,而且后勤补给需要从长城内运来。明朝政府不可能依靠抢到的几只牛羊就能撑很久,

大草原不像长城以内,守着几个点【关隘】就可以牢牢把控一大跳防线,草原上基本那里都能跑,游牧民族机动性又强,打不过就跑,偶尔袭击后勤补给。所以后勤补给压力大。

朱棣时期,他再怎么强,还是受到时代的影响太大,无法找到有效占领草原的办法。最多就是出征蒙古草原,消减一些人口【威望这东西没几年就没了】,然后耗费太大退回长城,最好的结果就是留几个“军事基地”,不过最后还是回到了据长城而守的日子。


咱来了


馴服他就是了,何用灭?永乐不残忍!二千年前汉武击匈奴,也没灭他,直到近千年后还建统万城,以后才消失。从明朝的历史进程来看,永乐击蒙古的效果,不比汉武差。康熙没明朝打下的碁础,他驯服不了蒙古,更无力去"灭"准喀尔部,做得那么残忍,他的残暴超永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