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这一小麦品种,成专用面粉生产企业“宠儿” 亩产高达688.7公斤

河南商报见习记者 吴海舒

连续两年刷新河南省优质强筋小麦单产纪录,目前成为全国优质强筋小麦第一大种植品种;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年度订单生产面积超过200万亩,是全国单品种订单生产量最大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郑麦366"作为河南专用面粉生产企业的"宠儿",是"育种人"珍贵的研究成果,也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的经典成果。

【"郑麦366":面粉企业的宠儿】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培育出的优质小麦品种"郑麦366",自2005年推广以来,已然走过13载。如今,"郑麦366"不仅备受面粉企业的青睐,成为全国单品种订单生产量最大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还"荣袍加身",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河南省"十一五"优秀重大科技专项奖等等。

河南这一小麦品种,成专用面粉生产企业“宠儿” 亩产高达688.7公斤

作为优质小麦品种,"郑麦366"从出生起,就拥有了与众不同的高起点。说起来,这还得益于农科院超前的眼界和目标。1985年,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就制定了优质小麦的培育目标。小麦研究所的研究员吴政卿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吃的要求也会更高,除了吃得饱,还得吃得好。于是,既丰产又优质的小麦品种的育种便提上日程。

吴政卿向河南商报记者介绍,"郑麦366"品种的面粉主要用来制作面包、高档拉面、烩面,饺子粉等,同时这也是它的宝贵之处——集烘焙特性和蒸煮特性于一身,用这样的小麦烘焙出来的面包外观商品性好,煮出来的面条也更润滑、劲道,汤汁澄清不浑浊,相比以往只能制作单一产品的小麦品种而言,竞争力大大增强。

除了企业的宠爱,还得让农民愿意种。"郑麦366"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等种植,大面积生产平均亩产在50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688.7公斤,稳产性突出,矮杆抗倒伏、抗病性较好。"郑麦366"因此成了企业青睐、农民认可的优质小麦品种。

 【"郑麦366"诞生记】

这样的小麦品种如何培育出来的呢?吴政卿说:"我们85年定下的培育目标一直没变过,那就是丰产和优质必须兼顾。"目标清晰了,接下来的路子也就清晰了。

据吴政卿介绍,以前育种鉴定方法主要靠肉眼分辨,再测试一下蛋白质就行了,偏重于理化指标。他们则会在育种前期,利用生物技术,借助先进仪器设备,做一些沉降值测试,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筛选,不再止步于理化指标。而且还会通过后期的烘焙实验、蒸煮实验,确定该品种的食用用途。经过层层筛选和反复实验,最终选出一个"理想型"。

"说到底,种小麦最终结果还是吃,怎么吃、用到哪,是我们考虑的问题。"吴政卿说。

在过去,一些不合格企业为了面粉制作出的面条更劲道、更白,在面粉里添加增筋粉、增白剂等,随着企业生产标准越来越严格,为了达到同等的效果,只能选择优质麦,企业们慢慢清醒,"郑麦366"也逐渐成为面粉企业的首选。吴政卿对商报记者说,河南省生产专用粉的面粉企业最喜欢的两个品种,郑麦366和新麦26,这两个品种占河南省优质麦订单量的80%以上。去年,河南省统计优质小麦订单生产面积,"郑麦366"将近200万亩。

【"麦无完麦":科研创新要精益求精】

正所谓人无完人,麦也无完麦,再好的小麦品种也有自身的缺陷。虽然"郑麦366"依旧是目前河南小麦品种主导者,但是它的倒春寒抗性不好,丰产性还不够理想。基于此,吴政卿的团队又研发了"郑麦369"、"郑麦158"、"郑麦119"三个主要品种,其中"郑麦158"在优质性上表现最突出,有望在将来替代"郑麦366"。

吴政卿介绍到,"郑麦369"今年进行国审,同时订单量能够达到150万亩,

它的广适性好,丰产性好,可以在全省甚至全国大面积生产。虽然优质上不如"366",但是能够降低面粉企业成本,生产出更多的优质麦,农民也钟意,现在已经生产出4000万斤种子产量。

河南这一小麦品种,成专用面粉生产企业“宠儿” 亩产高达688.7公斤

吴政卿指着墙上装满小麦的瓶瓶罐罐,对商报记者说,小麦品种都有更新换代的时候,科研是持续的过程,只能精益求精,不能止步不前。这些现在看起来不显眼的小瓶子,却是将来能够解决大问题的希望。

【农科院"育种人":蜻蜓点水是大忌】

从毕业那年,吴政卿开启了他的优质小麦"育种"生涯,32年的经验对于从事科研的人来说,是一笔丰厚的资本。"我86年毕业之后就从事育种工作,三十多年了,你说经验重要吗?也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坚持。"吴政卿笑着说。

吴政卿带领的团队将近30人,育种团队、推广团队、基础研究团队、品质加工团队,四支队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朝着培育出更好的优质小麦这一共同目标奋进。

"培养一个育种人至少需要十年。我们需要在土地中不断地长久地历练,不断修正,耐心等待结果。"吴政卿语气变得严肃起来,"蜻蜓点水式的研究不可能出结果,即使有,那也是概率极低的事儿。搞科研,我们设备技术完善,也有人才资金支持,剩下的就是"人",得能吃苦,能奉献,才能出成果。"

以往的优质小麦育种,都是先出成果,然后再分析能够做什么;现在倒过来了,先看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品种,就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向。吴政卿说,近几年基本是采用企业订单生产的方式,响应国家提倡供给侧改革的号召,市场需要的东西多生产,积极跟中小型面粉企业合作,对他们进行技术研发上的支持,扶持他们的发展,同时也能有力地支撑河南优质小麦产业的发展。(河南商报编辑 华丽娟 戴晨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