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广东人很少看春晚节目?

葱头视频


不光是广东人很少看春晚节目,全国普遍春晚收视率下降。而且下降幅度还不小。

当今社会已不是二三十年前,文化娱乐匮乏,大家都围在电视前观看。记得当年演《渴望》这个电视剧,可以说万人空巷。路上几乎都找不到行人。

广东人普遍有夜生活,晚上电视很少看,都出去嗨去了,自然地电视收视率很低了。


行云流水1437995


我应该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哦。有很多方面原因,思想方面跟习俗,在广东冬天春节不跟北方那么冷,年轻的都出去玩了,在大城市的去看花灯,在农村的会吃年夜饭,跟长辈们聊聊,因为一年下来难得回来一趟,春节里的很多节目广东人看不懂,特别是主持人千年不变的祝全国人民吃饺子,饺子?特么的我敢保证百分之九十九的广东人过年都没吃过饺子,一般吃饺子要么是早餐要么是宵夜,这个春节节目你们觉得是做给南方人看的吗?一个主持人连南北风俗都不懂就在台上瞎说,别说广东了,就算是上海、福建、广西、浙江、江苏、大部分人过年都不吃饺子,人家吃汤圆,所以谁会看啊,所以说这个春晚你们觉得是演给南方人看吗?有一点南方的风俗元素吗?特别是个别小品还丑化广东人普通话,至于吗?难道我们不想说好普通话?很多广东人就算普通话在差遇到不会说粤语的也努力的跟你们去交流,这是对你们的尊重,但是想不到变成给你们的调侃讽刺。所以你让广东人怎么去看这种节目?看春晚?还有一些小品相声都不知道演的是什么,不太懂这些幽默,你让他们怎么看?再说广东这边的地方台跟港澳台的节目丰富多彩,多样选择,文化思想观念接近,又是粤语,看起来容易又亲切,所以我们会选择看这边的台,但春晚也很少人去看,因为太浪费时间了,过年时间很多朋友兄弟都回到家里,都会去串串门,谈一下有没有好的门路,谋划明年,或者培养一下兄弟之间的感情,春节之后很多就要各奔东西了,不像北方冬天冷,大晚上的很少出门,只能在家里看看春晚,不一样啊!


我是经常来,欢迎您们的关注。


金常来A


我个人认为广东人之所以不看春节联欢晚会是因为相当抵触普通话,好像全国不用广东话作为国语是大大的不对。把普通话说成是满语、胡语,而自认为广东话相当优美动听,不作为国语相当怨天怨地。我是上海的,虽然我讲上海话,但我始终认为在官方语言上还是普通话来的大气高尚,能够代表大多数省市,语法上也能和绝大部分方言相符合。其实广东话在全中国重视也就是刚刚改革开放的八九十年代,大家因为都是井底之蛙,看港剧相当诱人,爱屋及乌就爱上了说几句广东话了。其实广东话也只能代表两广,闽南话自成一体,比广东话还要难懂。至于吴越语在语法上和普通话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如果在电视剧或者官方新闻播出等地方用吴越语我个人认为还是不合适,也许这是习惯问题。还有就是人口大省四川,这四川话其实就是普通话,只不过音调有点不同而已,至于偏僻省份云南、贵州的语言也是类似于四川方言。总而言之一句话,中国的国语用普通话最能代表大多数!


狼牙客栈


当编辑让我谈谈对《春节联欢晚会》的回忆时,我都懵了,因为作为一个广东人,我并没有看过春晚!

先来说一下什么是春晚?

我们常说的春晚,一般是指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在每年除夕夜为了迎接新年都会开办一场综合性文艺晚会。春晚1983年正式开办,距今34届。

央视春晚。

至于广东人为什么不喜欢看春晚呢?下述观点谨代表个人意见。

首先,广东大部分属于粤语区。作为土生土长的广东人,我从小看的电视台是珠江台、翡翠台、亚洲电视台等粤语电视台,当然,像浙江卫视、湖南卫视这类省级卫视我也是看的。但是在除夕夜,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客厅看电视,当然首选粤语电视台。

粤语电视台每年除夕晚上都有迎春节目,比如2017年,TVB播放的是《TVB新春黄金庆典》,珠江台播的是《珠江春晚》。小时候,我是倾向看TVB的,后来随着TVB的没落,我就转为看珠江台的迎春节目了。其实看这类迎春节目,我也不会过多在乎节目质量,只是图个节日氛围,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打着麻将,嗑着瓜子,看着电视剧。麻将桌上的牌远比电视机上的画面更有吸引力。

珠江台春晚。

第二,央视春晚舞台邀请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演员,比如去年就是刘涛、蒋欣、王子文、杨紫、乔欣、TFBOYS、胡歌、王凯等等。然而,我妈并不认识他们。今年元旦,我和我妈在看《湖南卫视的跨年演唱会》,我妈指着屏幕上的易烊千玺,问我“这个男孩是谁啊?为什么穿着雨衣唱歌?”我马上觉得我们应该换珠江台。至少珠江台的节目的演员大多是粤港本土演员,比如《外来媳妇本地郎》的演员、会魔术的“金鸡家族”老太爷、羊城笑声黄俊英等等。这些演员,我们全家都熟悉,就算叫不出名,也能认得住脸。

第三,央视春晚的节目形式多样,比如小品、歌曲、歌舞、杂技、魔术、戏曲、相声剧。但这这些文娱节目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性,比如相声,很多北方国语相声,在粤语区的人根本不懂笑点在哪,当观众不懂相声的笑点,那相声的意义何在?再比如歌曲,可能比起《难忘今宵》,粤语歌曲《财神到》、《迎春花》更朗朗上口吧。

最后,其实大多数时候,我都不会在家看电视过除夕夜。

我们家乡有个习俗,除夕夜,小孩会去“卖懒”。母亲在晚饭的时候多蒸一个鸡蛋,饭后,我就往熟鸡蛋里插一根点燃的香,拿着鸡蛋到大街上和小伙伴玩,香燃尽,我就会到奶奶家,卖给爷爷或者奶奶,获得五块或者十块,这对儿时的我来说已是不小的财富了。玩到晚上十点左右,我就回家,紧接着母亲就会要求我早点休息,哪有什么时间看春晚。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会再去“卖懒”了,但是我除夕夜都会在外和朋友玩,逛花街、放烟火……回到家,老妈不会再要求我早点休息了,我陪着老妈看一会《珠江春晚》,一同在电视机前倒数,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每日人物一位没看过央视春晚的广东人


每日人物


从来不看应该是极少数的存在,但是90%以上的广东人与春晚应该都符合下面三个标准:

1、从来不会主动追看春晚;
2、从来没有完整的看过一次;
3、就算是看了,也坚持不了五分钟。

这三大标准,身为土生土长之广东人的答主我自然也符合。近十几年来,由于TVB的没落,我们有时候迫不得已会翻去CCTV看一看春晚,但是无论是哪个场合,什么人,只要在座的:男女老幼没人可以坚持五分钟——受不了而秒转,这是大部分广东人的真实反映。

问:春晚真的有这么难看吗?
答:还真的就是因为很难看,对于广东人来说。

不喜欢春晚的理由:

1、最大理由:几乎完全没有广东元素,春晚长期忽视广东文化是事实,基于这一点我们就不想看,这没问题了吧?

比如歌曲,粤语歌曲与艺人曾经取得过的成就与地位远超我们大陆现在最红的艺人和他们的国语作品。

那请问春晚有过一次给我们粤语歌曲的一席之地吗?

没有,来了都得唱普通话歌曲——并非拒绝唱普通话版,但也有粤语歌曲有什么问题?春晚领导和观众听了粤语歌曲会不会生病???不会吧??

当年大陆流行音乐没红火起来时,全国人民除了听台湾的外,不是也一直有听粤语歌曲的吗?


为什么到了央视春晚粤语就“灭绝”——你别的方言都可以上台,为什么就粤语不可以??

没有“粤文化”的央视春晚几十年如一日,既然从来没有给广东人一点点儿的自留地,如此“见外”排斥,那我们不看春晚完全可以理直气壮。

这不是公平对待吗?

2、文化上完全不一样,下举一个典型得不能再典型的案例:

这个剧照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他是星爷经典作品《唐伯虎点秋香》对不对?在大陆也非常受欢迎对不对?

然而……

很遗憾,普通话的朋友看这部片子,有时候可能就是在“瞎看”、“瞎笑”——并非故意抬杠,请看!

看过这部片子的普通话的朋友,一定会有上面截图这位朋友同样的疑惑对不对?

好,这就是我说的“瞎看”。

这段话里有四五个谐音,不懂粤语就说不清:
①“冚家铲泥齐种树——“齐种树”在粤语里谐“齐中暑”音。
②汝家池塘多鲛鱼——“多鲛鱼”在粤语里谐“多鸠余”音,粤语“鸠”代指男性生殖器这句粤语俗语用普通话转译的话,就是“多JB余”的意思(尽管普通话没这样的句式,但粤语里有)。而同时又因为“池塘”在粤语里谐“祠堂”,因此,这句对子是周星驰回应对方骂他华安死全家又反骂了他的意思。
③鱼肥果熟嫲捻饭——“嫲捻饭”谐粤语“麻撚烦”,用普通转译是“麻JB烦”之意,「撚」是粤语里男性生殖器的音词(客家话也是)。
④你老母兮亲下厨”——这个更加不雅,不喜者请自动回避,“兮”的粤语读音谐粤语里的女性生殖器读音,因此,此句对子之意不言自明。 一言蔽之,这个桥段里周星驰的对手“对穿肠”(注,实际粤语原音是“怼穿肠”,不是「对」)首先诅咒华安全家死光光,于是,星爷饰演的华安便用“以粗易粗”的方式反击,双方用平仄格律(注,粤语里这4句完全合律押韵)格式的诗句上演了一场读书人的巅峰对决,精彩!
你看,以上这些是没得翻译的,只有学过粤语的人才能真正理解。
那么,看了上面的例子,答主我的意思是不是想说我们不喜欢看春晚,跟语言不同有很大关系?

所以才偏爱看TVB或广东电视台的春晚?
语言的选择当然是很大的一部分原因。
但是,文化不同才是最大原因,就以上述引用的《唐伯虎点秋香》之脏话为例,普通话朋友可能在看过答主的翻译后会觉得“哎妈呀~原来星爷这么粗俗低俗的”。。。。
对不对?是不是有点类似的想法?
其实不然,这就是广东文化的与众不同之处:
含粤语、潮汕话、客家话在内的广东三大方言里的“粗口”文化不是低俗、恶俗的格调,在广东人的平常生活中,粗话脏话是“生动”、“有趣”、“贴近真实”的代名词,用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比喻:广东人使用粗话时没有“邪恶”的想法——也所以我们不会觉得星爷低俗。
正是因为这样,在广东有个冷笑话,就是广东人要是想打架(真打那种),那是不能用脏话滴~直接打就是,如果继续用脏话骂骂咧咧,对方会觉得你不是真的生气😂😂😂。
这一点和普通话的使用习惯刚好相反,你说我们广东人还有什么地方能和北方味、尤其是东北味和北京味太浓的央视春晚有共鸣了?

北京人和东北人从来不会觉得自己说的普通话有口音,但事实上除了新闻联播外,央视的大多数主持人经常会肆无忌惮的满嘴北京腔——大量的儿化音首先就对南方人、尤其是广东人形成狂轰滥炸的听觉效应。

东北口音则不必多说了,基于赵本山的原因,东北腔与东北文化年年都是央视春晚的主要元素——这点貌似很多普通话观众也反感,那我们广东人不喜欢也不算另类了吧?

后续:继续对比广东文化与央视为首的北方文化之极大不同,下用电视剧手法与风格来对比——和春晚一样,我们广东人不但不爱看春晚,连普通话电视剧(浙、江、湖卫视的偶像剧除外)都不怎么看。

答案还是那句:文化差异太大!!

1、TVB里的有钱人多数时候都不是好人,嚣张跋扈,刁蛮任性,甚至心狠手辣的多——跟现在的内地剧刚好相反!

当然,偶尔也会有好人的有钱人,但是,不管如何,其主角(代表正义的一方)总是不会脱离市井小民的角色。
在TVB的剧情里,主角们从来没有天生光环,都是独立自主,不卑不亢又重情重义的小人物。而且有时候还显得精打细算略带市侩斤斤计较。对比内地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主角们,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却更贴近事实!更加让普通人信服!
“星爷精神”就是最无可代替的代表:



而我们内地现在的的电视剧,完美无瑕的全是有钱人。

小人物要么猥琐,要么智障一样。

用贫富直接决定了角色的智商和人格,这是一种偏见与傲慢到无以复加的价值观!
2、TVB里的男主、配角间的兄弟之情,是真正的三观一致、肝胆相照的友情,不需要经常花天酒地或是浮夸的表演。

都是兄弟间很自然而然的互相为对方打抱不平,有血有肉,正宗男儿本色。


3、TVB里的家庭亲情,也是很真实的,长辈与晚辈间有爱,但也有恨,常带年轻的叛逆与长者的失望剧情疯。不过,TVB从来没有毒舌家庭主妇,也没有猥琐下流的怪大叔。事实上,“uncle”可能是TVB的“模板”里最经典的角色,凡是TVB里的大叔,总是长相平平,但是都喜好行侠仗义,很懂得关心晚辈,并且总是愿意充当和事佬,维护家族团结…… 超级暖男系!靠谱大哥系!




夏雨、秦沛、许绍雄、刘兆铭、蒋志光、罗乐林、岳华、胡枫、曾江……这些老戏骨,他们从来没有演过主角,但是每当他们在戏里一出场,就有一种强大的气场,让人感受到满满的温情、安全感、公道……
你看,当年那么富有的TVB有将主角光环与市场只留给才子佳人或王侯将相吗?
我刘醒哥应该都认识了吧?
他可不是八线艺人,他1999年拍的《茶是故乡浓》(片中饰演土老帽片儿)曾获得过大奖。
说到虚假捏造的“完美人设”在TVB里可是没有滴~
我黎耀祥哥演的刘醒,在剧中是个顽固又没什么见识的家伙,而且还挺小气的,臭脾气……

但是人家一身正气呀是不是???

为什么我们内地没颜值,不完美无暇就不能做演员做主角似的有木有????
而TVB却总是有一批像祥叔、林家栋这样没颜值的实力派能够和小鲜肉平起平坐。

广东的影视作品里的亲情的表达,是非常真实而且不矫揉造作的,比如去年的新作《反黑》——PS:剧情确实还是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已无力吐槽),又是没完没了的心理变态的古惑仔,又是老好人的中级警官和屌丝警员………
但是,其闪光点依然存在:剧中的一个女警员(配角,不过也是老面孔,不记得名字了),是主角陈小春带的队员。她在街中做亲民互动,忽然发现因堕落去做舞女而离家出走,并且与父母断绝关系的亲妹妹,她追了上去,追得很辛苦,抓到她妹妹后,我以为要刮她大耳光……但没想到,镜头一转……她带她妹妹去吃牛肉面,这个不争气的妹妹欠了高利贷巨款,她这个姐姐得知后毅然决然说帮还就还,眉头都不皱一下。








然后她又给这个丢尽家族声誉的妹妹加餐(本质不坏),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姐姐的亲情力满满!“一家人”的镜头感跃然而上!










结论:不是我们广东人太“独”,对不起,而是事实就是这样,我们没法和北方文化产生太多共鸣,因为,这些都是与生俱来。


無風即風


个人在广东深圳待过。。感觉广东本地人对外省好像很无知。没有任何贬义。缺乏对其他地方的认同。当然语言也是一方面,没有哪个省的电视,广播节目用那么多的方言。。到处都是客家话和粤语。国家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公共媒体不应用方言!


员1


至于广东人为什么很少看春晚节目,其实作为广东人,我认为有三点。

其一是地区原因,广东属于亚热带地区,最冷的天也不过是春天,当我们过春节的时候,我们这里还是春天,只有寒冷的地区,冻得出不去,只有在家看春晚了,我们这里就不用了,既然是春天,当然就不能在家了,出去吹吹牛皮也好呀,何必在家无聊呢。

其二是名气原因:我们这里每当过节的时候,少数名族都会举办宴会,还有名族舞蹈,都是现场版的春晚呀,看得见,莫的着的,而且当天还有很多小吃和小玩意卖,而且也特别的便宜。

其三是高原原因:我们这里有山区,城市里面的信号比较好,我们这里都是大山,哪里有电视呀,就算有,也连不上网,更不用说是看春晚了。城市里面好一些。

以上建议都是由本人自身体验



说白了!广东人就没有习惯看春晚的!广东的节日都在三月份四月份五月份。单独就是没有春节,广东的游神节日非常的隆重。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节目上演,比春晚还热闹。每个镇村的节日都不是在一天。游神也就是所谓的春节了。呵呵,客家人是有春节的。



用户78663419390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以前确实很少广东人看《春节联欢晚会》,但是现在看的人也多了,小哥觉得,这和南北文化差异有关系!

小哥在10年来广东,在广东湛江市!

广东海鲜甲全国,湛江海鲜甲广东!

这就是湛江!

小哥本人在湛江待了三年,和很多当地人生活的久了,也熟悉了本地人的生活习性,湛江市吃海鲜,那必须是活蹦乱跳的,死的东西绝对不吃!并且湛江海鲜确实非常的鲜美,小哥也在广州吃海鲜,但是广州海鲜和湛江海鲜比,确实差上一筹!

湛江很多本地人,是不怎么听的懂普通话的

这个大家也不要不信,小哥作为一个北方人,在外多年,普通话流利,然而,和湛江爷爷婆婆辈的聊天,经常是鸡同鸭讲,不知其所以然,有些叔叔辈的也是,说普通话比较绕口!

但是现在慢慢的好了,可能和普通话的普及有关!和国家建设发展有关!

广东话很复杂!很多人以为广东话就是粤语,就是我们在电视剧上面看到听到的粤语,其实不然,严格的来说,粤语叫做白话,也就是广东普通话,而广东话,则有湛江话,雷州话,潮汕话(汕头,汕尾话都不同),揭阳话,梅州话,佛山话等等,毫不夸张的说,雷州人给老家打电话,说方言,汕头人听不懂!就是这么复杂!

广东人的日常影视节目是什么呢?

有广东台,也就是粤语节目,再就是香港的翡翠台,TVB了,再就是平常听一听粤剧!

小哥经常看到有的老人家,听着粤剧,听着听着就哭了!不知道是想起了远去的老伴,还是回忆起了过往,让小哥也悲叹一番!

大家看到这部剧,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哈哈哈,只要在广东待过,就知道五行,波色,野兽家禽,飞禽走兽代表什么了吧!什么白小姐,何仙姑,吕洞宾,东方心经一类的,小哥不必详细叙述!

而这部《外来媳妇本地郎》,对于波色的预测,可谓是成功率百分之九十以上!

闲来无事,看看码报,分析分析,探讨探讨!

所以很明显!广东人不怎么看春节联欢晚会,犹如很多北方人不喜欢看粤语节目一样,语言不通,哪怕郭德纲说的再搞笑,哪怕春晚主持人妙语连珠,哪怕冯巩牛群潘长江赵本山再多幽默!然鹅,广东人表示不明所以(大部分人,以前)!

现在,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广东人看普通话节目也是慢慢多了起来,再者,现在交通方便,旅游业发达,广东人也和其他省的人互相融合,互相学习,相信再不久的未来,广东人也能在除夕夜,和家人一起在电视机面前,对着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哈哈畅怀大笑了!



这张照片是小哥在湛江海滨公园用手机拍摄的!天很蓝,人很好,美食特别鲜!

最后,祝愿全国朋友,工作顺利,生活愉快,万事如意!


深圳小哥带你看深圳


每年春晚已成为国人过年的经典节目,也成为了一个传统习惯,尽管那么多人看春晚,但广东的收视率却出奇的低,为什么广东人就很少看春晚节目呢?

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老人爱看广东本土台的节目,因为广东老人很多不太会懂普通话,无论听还是说都感到吃力,所以他们一般都只看香港台或者广东台,这些台讲粤语适合他们的口味。这就意味着少了一部分广东人看春晚。



2.年轻人有太多的选择,他们喜欢的东西太多,他们认为春晚的节目太老土,年年都是那些老面孔,缺乏新意、创意,所以很多人会在春节选择看其他各种节目,这又少了一些广东人看春晚。

3.广东和外省风俗习惯的差异,传统的广东人,年三十晚一般都是全家大小逛花街,也有一部分人留家看电视,一般收看香港台的迎新年节目,央视春晚基本不看,这又减少了看春晚的人数。



4.一部分广东人具有排外思想,在他们看来广东之外都是北方。就象北京人认为自己是中央,其他人都是地方人一样,这些广东人甚至以是否会讲粤语、粤语口音是否正宗来作为依据,对北方人的普通话特别是央视春晚都是普通话带有一种抵触情绪,所以干脆不看央视春晚,这又少了一部分广东人看春晚。

5.逢年过节,广东人喜欢吹水,打麻将,打扑克,街头巷尾到处可见,春节来了,平时不在一起的人都回来相聚了,哪还有什么兴趣看电视,这些人通宵达旦的搞自己的娱乐节目,乐此不疲,这又失去一部分人看春晚。



6.还少不少广东人喜欢参与自己组成的乐队,舞狮队,他们都乐于忙自己的节目,所以也少看春晚。

从上可以看出,广东看春晚的人的确不多,但各乡各俗,不必苛求,青菜萝卜各有所爱,管他看什么节目,只要春节过得开心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