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進入寒冬 金融科技與國際化或成「跳板」

摘要:8月31日,32家A股上市券商的半年“作業”都已交出,靠A股吃飯的週期屬性再次凸顯。合計營業收入1219億元,同比下降7.9%,淨利潤340億元,同比下降23%。

本報記者 楊泥娃報道

8月31日,32家A股上市券商的半年“作業”都已交出,靠A股吃飯的週期屬性再次凸顯。合計營業收入1219億元,同比下降7.9%,淨利潤340億元,同比下降23%。

半年報顯示,強週期屬性的券商業務全面下滑,從經紀、投行、自營、資管到兩融業務無一倖免。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淨利潤的下滑速率遠超營收下滑。主要原因是成本的調整步伐跟不上收入的快速下降。

實際上,國內券商一直以來處在受A股市場波動而影響的“被動”狀態,如何謀求轉型無疑是當前券商企業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更重要的是,隨著國內金融機構與國際市場的接軌越來越頻繁密切,早日突破海外業務這道屏障,將是券商企業的重要考量。

強者恆強的頭部效應

券商進入寒冬,成了上半年證券行業的關鍵詞。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學院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一直以來券商的盈利波動性都與A股同期基本一致。”

中小券商慘淡經營,大型券商則又是另外一番光景。

中證協數據顯示,130家券商的淨利潤為408.8億元(剔除華信證券的80億元虧損),上市券商淨利潤佔全行業比例達到83.1%。

數據顯示,截至8月28日,2018年以來75家企業的IPO項目,被39家券商瓜分,大部分集中在中金公司、中信建投、華泰證券、中信證券等幾家頭部券商手中,其中排名居首的中信建投承銷家數達到44家,股權承銷金額也最多,為1381.36億元,另外54家擁有保薦資格的投行則顆粒無收。

從截至8月28日披露的19家上市券商的半年報來看,中信建投和中金公司投行收入分別達14.21億元和10.04億元,同比保持8.92%和11.35%的正增長。中信證券也實現投行收入17.5億元,同比小幅下跌5%。很多中小券商投行收入則同比大幅下滑。從32家上市券商的細分排名來看,經紀業務利潤最高為華泰證券,賺取27.8億元,該業務利潤率為65.8%,同屬第一。

從賣方研究直接貢獻的分倉佣金來看,第一長江證券錄得2.2億元,同比增速達43.9%。

就自營業務收益率而言,山西證券因為自營規模較小,以3.08%的回報拔得頭籌,但該收益率仍低於餘額寶;而自營收益的絕對金額第一是中信證券,大賺53.3億元,收益率為2.3%。

就資管業務而言,中信證券以34.3億元收入和16.6億元利潤,奪得收入和淨利潤的雙冠,業務利潤率為48%。

多位券商中高層在接受採訪時都指出,全行業都在面臨牌照業務的同質競爭,未來淨資本多寡才是行業的制勝。

多元發展成重點

上半年,A股市場IPO家數僅為63家,較去年同期下降75%;IPO融資金額為923億,較去年同期下降26%。因此各家對於投行收入的佔比顯著低於其他業務佔比。排名第一位東興證券,投行收入佔比為22.3%。

行業整體趨勢表現為,依靠券商牌照來實現利潤的“輕資產業務”佔比下滑。

如果說以A股和股權融資為生的券商,正處於近年來最嚴寒的凜冬,那麼其投行業務,則正處於峭壁的邊緣。

董登新認為,券商企業的收入來源正在多元化的發展中,以分散掉股市所帶來的風險。

自2017年下半年以來,去槓桿和嚴監管的政策導向加強,A股市場的流動性進一步衰減,隨之而來的是,指數震盪下行。

某券商企業的高層管理者認為,應該把眼光放在A股之外,不應侷限於圍繞牌照展開的證監會審核業務。目前中國的財富管理需求日益增加,財富管理人才遠未能滿足這些需求。

“比如接近四千家上市公司的大股東財富管理、減持方案規劃、產業鏈的上下游證券化。”投行的業務空間仍然廣闊。

他預測,未來券商投行只有兩種,頭部平臺型券商和專注垂直細分領域的精品投行。

中信建投非銀團隊持有相同的判斷,具備很強投行品種創新能力才能在不斷變遷的監管市場環境中脫穎而出。

從業務模式上看,券商將從以“牌照為中心”向“客戶為中心”轉型;從競爭格局上看,券商將從“規模擴張、同質競爭”向“經營分化、特色發展”轉型。

董登新認為,固收證券是非常大的市場,券商企業有很大的空間進行挖掘;與此同時,券商企業可以開發出更符合投資者口味的資管類產品,這也將有所可為。

金融科技與國際化成支點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大部分券商半年報業績表現低迷,但金融科技對券商行業的趨勢性變革已不可逆轉。不少大中型券商在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金融科技手段,開展了不同程度的金融服務創新。不難發現,積極發展金融科技已經成為上市券商未來戰略的支點。

據國泰君安中報披露,該公司“高度重視對科技的戰略性投入”,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國泰君安的手機終端用戶,較上年末增加12%,月活躍客戶排名行業前列。

同時,各大券商開始發力FICC、全球銷售平臺等國際業務。例如,廣發證券繼續大力拓展FICC業務,主要通過間接全資持股的子公司廣發全球資本搭建境外FICC投資交易及產品平臺,業務覆蓋以固定收益為主、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跨境及海外投資服務,資產配置覆蓋亞洲、歐洲、美洲的22個國家和地區,涵蓋債券及結構化產品等多元化金融產品領域。

董登新指出,券商的國際化進程應該是未來的主要發展點。“目前國內券商的國際化程度依然較低,其實國際市場是具有廣闊前景的,隨著中國走出去的企業越來越多,交流越來越頻繁,對於境外併購的專家需求也就越來越高,因此增加國際市場的投入非常重要。與此同時,目前市場的投行業務依然以外資投行為主,在這方面我們幾乎是空白,因此券商業務不能僅停留於國內,通過世界各國市場的差異來形成收益的平滑。”

湯森路透最新發布的《2018年上半年併購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企業跨境併購達766億美元,同比增長46%。

中信證券就在其年中報中表示,中信證券海外平臺2018年的工作重點為投資和多元化,包括對團隊、系統和業務流程的持續發展和升級。中信里昂證券目前在亞洲、澳大利亞、歐洲和美國等20個地點運營,擁有近2000名專業人士,業務遍及資本市場的各個領域,包括股票,固定收益,企業融資,資產管理,另類投資和財富管理;在15個證券交易所有交易執行能力,通過全球銷售平臺的40000多個客戶聯絡點為2000多家機構客戶提供服務。

董登新坦言,接下來券商的發展重點應該是積極進行專業人才儲備,走向國際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