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鏡鑒:兩大國在東北亞激烈對抗 最慘的卻是第三國

1938年7-8月間,日本和蘇聯在中國土地上打仗。此仗,是日蘇第一次正面武裝衝突,結果,日本表面敗給了蘇聯,卻探出了蘇軍底細;蘇聯佔據了張鼓峰要地。日蘇各得其所,而躺著中槍的中國,成了最大輸家。這就是張鼓峰事件。

歷史鏡鑑:兩大國在東北亞激烈對抗 最慘的卻是第三國

位於中國吉林省琿春市鏡信鎮防川村的張鼓峰事件紀念地

1.張鼓峰地理特殊,成了日蘇爭搶的戰略要地

張鼓峰又名刀山,位於中國吉林省琿春市鏡信鎮防川村北1.5公里的中俄國境線上,海拔155.1米,其東面是長池(蘇聯稱哈桑湖,為此張鼓峰事件蘇聯稱作哈桑湖事件),張鼓峰因此有“俯視三疆”之稱。

張鼓峰又因圖們江從山側流過,中朝鐵路(朝起羅津中至黑龍江琿春)從山下經過,所以,其又能夠控制中、蘇、朝三國邊界的戰略要地。當時想吞併中國的小日本,和給中朝施壓的蘇聯,都想將張鼓峰收入囊中。

歷史鏡鑑:兩大國在東北亞激烈對抗 最慘的卻是第三國

張鼓峰地理位置草繪圖

2.沙俄與清政府的條約顯示,張鼓峰一帶歷來是中國領土

張鼓峰歷來是中國領土。1885年,沙俄與清政府簽署《瑗琿條約》,中文文本顯示張鼓峰是中國領土;再是1886年清朝與沙俄簽署的《琿春界約》,邊境線是在張鼓峰東側山麓。另,1911年由俄國參謀部繪製的1:8.4萬地圖上,邊境線也是從南到北,位於張鼓峰東側的長池以東地區。

當時的偽滿洲國,也一直認為張鼓峰和沙草峰是自己的領土,並將其劃入琿春縣管轄。只不過,只有少數邊境警察不定期象徵性地巡視。直到1935年後,偽滿洲國才從駐吉林等地的部隊,抽調組建了“國境警備部隊”,負責守備36號國境界碑、沙草峰到張鼓峰一帶。而對張鼓峰地區,只是每天派出巡邏隊巡視,沒有派部隊常駐。蘇聯則一直在張鼓峰一帶修築工事。

在日軍看來,張鼓峰從法理上屬於偽滿洲國,從地利可俯瞰中蘇朝國境,地形上比較狹窄,無法展開大兵團作戰,即便開打也不會演變成大規模戰爭,所以,日軍決心在張鼓峰動手,摸摸蘇聯的底細。

歷史鏡鑑:兩大國在東北亞激烈對抗 最慘的卻是第三國

張鼓峰事件日蘇戰鬥相冊摘錄

3. 張鼓峰事件導火索:因日軍越界偵察情報,松島被蘇軍擊斃

然而,當時日本陸軍大臣板垣徵四朗呈報計劃時,天皇卻認為從大局看,目前不應同蘇聯交戰。可恨的是,日陸軍軍國主義分子不死心,想方設法發動戰爭。而真正成為張鼓峰事件導火索的,是松島被蘇軍擊斃。

1938年7月15日,日軍松島伍長和伊藤軍曹等人,喬裝朝鮮族農民,威逼利誘讓防川邊民帶路,到張鼓峰附近偵察蘇軍佈防情況,後被蘇軍發現,雙方槍戰,松島被打死。16日,日本向蘇聯遞交照會,以松島之死為由,要蘇軍撤出張鼓峰,蘇聯則聲明是日軍侵犯“蘇聯領土”。20日,日駐蘇大使再次強烈要求蘇聯撤出張鼓峰,否則由此產生後果一切由蘇聯負責。蘇方依然強硬回應,“蘇聯不是嚇大的。”至此,雙方劍拔弩張,一觸即發。

歷史鏡鑑:兩大國在東北亞激烈對抗 最慘的卻是第三國

張鼓峰事件相冊摘錄

4.蘇聯慘勝:傷亡是日軍的2.8倍,指揮戰役的蘇軍元帥被解職處決

7月31日夜,日軍開始炮擊張鼓峰,隨後投入2個步兵大隊進攻,於次日凌晨攻佔張鼓峰和沙草峰。8月2日,蘇軍反擊,派出飛機轟炸,後又增援2個步兵師和1個機械化旅,另外太平洋艦隊也進入戰備狀態。如此一來,蘇軍在張鼓峰地區集中了1.5萬餘兵力,285輛坦克,237門火炮,以及250架飛機,而日軍只有7千人,70架飛機,和蘇軍相差懸殊。

戰果:蘇軍陣亡792人,負傷3297人,日軍傷亡才1440人,蘇傷亡是日軍的2.8倍。張鼓峰事件,蘇軍。後來,斯大林對損失不滿,對指揮這次作戰的遠東軍區司令員柳赫爾元帥解職,召回莫斯科後,不久被處決。

歷史鏡鑑:兩大國在東北亞激烈對抗 最慘的卻是第三國

張鼓峰事件中,被日軍擊毀的蘇軍裝甲車和坦克

5.結果:蘇聯控制張鼓峰整個地區;日本摸清了蘇軍底細,而中國成了最大輸家

日蘇拉鋸爭奪一週後,日軍補給線被完全切斷,陷入了困境。8月10日夜,蘇日經談判後,在莫斯科簽訂了《張鼓峰停戰協議》,雙方於8月11日12時停止一切軍事行動;維持11日12時的控制線。而蘇聯本來也沒有發動大規模作戰意圖,而日軍考慮到,還沒做好和蘇軍大規模作戰的準備,原本也只是試探蘇軍底細而已,所以,日軍因為停戰協議也不至於蒙受戰敗恥辱,勉強保住了顏面,這樣的結局自然雙方可以接受。

實質上,張鼓峰事件後,蘇聯控制了整個張鼓峰地區,甚至控制區推到中國的圖們江邊,僅給中國居民留出一條通往防川的狹窄“通道”。後來,這條通道1957年被圖們江水沖斷,當地百姓只能長期借走蘇聯境內出入防川。這樣一來,不但中國防川成了孤懸在蘇聯境內的飛地,而且吉林也失去了最為寶貴的圖們江入海口。

歷史鏡鑑:兩大國在東北亞激烈對抗 最慘的卻是第三國

張鼓峰事件停戰後,在中國土地休整的日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