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扶贫故事精选25:房事儿是贫困户的期盼

初到穆山村,看到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房屋,宽阔的马路,漂亮的广场和绿树、鲜花,一点也不像一个贫困村,倒像是一个小康村。可是,真正进驻以后才发现住房问题竟然是我们工作队心中最大的纠结。

淅川扶贫故事精选25:房事儿是贫困户的期盼

(淅川县政法委书记朱林森到穆山贫困点调研住房问题)

穆山村的贫困户主要居住在丹江湖边的三个半岛上。前面是一望无际的丹江湖,半岛后面有一条自西向东的土岭相连。从旅游眼光看,这里的环境除了植被有些差以外,还真是一个好地方。可是,走进村庄,看到的是一排排的土坯房,低矮,杂乱。几条狗撕心裂肺地朝着我们狂叫,空气里到处弥漫着牛粪、猪粪、鸡粪的味道。破败。萧条。没有一点生机。

淅川扶贫故事精选25:房事儿是贫困户的期盼

(淅川县政法委书记朱林森在穆山贫困户家中调研住房问题)

村子里的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了,留在家里的多是老人和小孩。我们一家一家地走访,好容易见到一位老太太。她听说我们是扶贫工作队的,便拉开篱笆做成的院门,请我们进屋。老太太很热情,拿出烟招待我们,请我们坐下。其实,屋里摆满了杂物,根本就没有地方坐。第一书记李向东问:“大娘,这房子漏雨不?”老太太一听,眼眶一下子湿润了。她说:“咋不漏?一到雨季,屋子里摆满了盆盆罐罐接水。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呀。”初次入户,我们只是了解情况,不方便做更多的交流。因此,我跟向东一起看了看房屋险情,便告了别。

淅川扶贫故事精选25:房事儿是贫困户的期盼

(县政法委书记朱林森到穆山贫困点调研住房问题)

经过几次走访,我们对这个村有了一个整体了解。简单地说,这个村分为有房户和没房户。通过移民集中安置、美丽社区建设和移民避险解困项目,解决了大部分村民的住房问题;还有一部分村民,因为受丹江口水库生态保护的制约,还居住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第一次移民搬迁建造的房屋内。不过,好在这个村支书全玉建是南阳市人大代表,他头脑清醒,办事儿果断,在贫困户识别问题上还是精准的。村里除了几户家里有残疾或五保户外,贫困户大都是没房户。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要想完成脱贫任务,必须帮助贫困户解决好住房问题。

淅川扶贫故事精选25:房事儿是贫困户的期盼

(县政法委书记朱林森在穆山贫困户家中调研住房问题)

房事儿是贫困户的期盼,也是我们扶贫工作队的心事儿。脱贫攻坚责任组经过多次研究,决定通过避险解困和易地搬迁两种途径来解决贫困户的住房困难。可是,在向镇里主管领导汇报过后,我们都傻了眼。2017年避险解困项目和易地搬迁项目已经开始动工,过了申报期。但是,2018年有没有避险解困项目?这还是一个未知数。在那一段日子里,我们帮扶责任人进村入户,遇到的是老百姓的眼泪,怨气,不配合,而对上的申报工作又遇到了阻碍,我们脱贫攻坚组的几位成员沮丧到了极点。

事情在2017年9月有了转机。这一天,我与帮扶责任人正在填写表格,第一书记李向东兴冲冲地跑进来。他对我说:“朱书记来电话,说外乡镇有一个村避险解困项目指标用不完,可以转移到咱们村,能安置51户198人,让我们抓紧与县移民局对接。”我听了心里忽然开朗了许多。虽然不能一次性安置完,但是,这次解决一部分,2018年压力就小一些。我催促向东与村支书全玉建抓紧进城,力争把这个项目争取回来。

事情进展得很顺利,51户198人的避险解困项目终于落户穆山。动员会后,可以说是有人高兴有人忧愁。高兴的是那些拿到指标的老乡,忧愁的是不能建房的贫困户。我们反复解释,总算把这部分暂时不能建房的贫困户安抚下来。不过,新的矛盾又出现了。

淅川扶贫故事精选25:房事儿是贫困户的期盼

(穆山新村及大棚蔬菜产业全景图)

这天,我正在办公室值班,一位老乡气冲冲地闯了进来。他一进门就问道:“避险解困项目是不是一定要是贫困户?”我说:“不一定,贫困户可以优先,但只要符合政策,都可以申报。”他又说:“那我也要申报避险解困项目,我不要房子,你们直接给我钱好了。”我仔细一询问,原来,这位老乡在穆山新社区建有房子,并且已经享受过国家的危房改造项目。我说:“你的条件不符合申报条件。”他马上就对我吼了起来,他说:“我难道不是移民?你们凭什么不给我钱?”我说:“避险解困项目是解决那些没有住房的移民,你已经有住房了。”他一听,马上辩解道:“我那座房子当时国家只给我补了12000元,而现在一个人就补16000元,这不公平。”我给他倒了一杯茶,说道:“是有点不公平,但这不能怨我们,我们只是政策的执行者。总不能让你拿房款,让我们去住牢房。”老乡见我油盐不进,只好愤愤地走了。

淅川扶贫故事精选25:房事儿是贫困户的期盼

(县政法委书记朱林森与大家一起研究避险解困点户型)

不仅没有拿到指标的老乡心理上不平衡,一些拿到指标的贫困户心里也有纠结。有人想分户多盖一套,也有人因为差价款太多而犹犹豫豫。有一位老乡因为爱人患病花了十来万元而致贫。爱人去世后,家里人口少,差价款需要将近4万元。因此,这位老乡心里很纠结,以至于帮扶责任人找他签字也不配合。第一书记李向东知道后,一次又一次地入户座谈。向东向他解释了国家政策,让他去掉想让国家多拿钱的心理。同时,又帮他分析了家里的情况,最终,这位老乡表示举债也要把房子建起来。

关于建房的一切矛盾都被逐一化解后,旧房拆迁工作还算顺利。工程队进驻了,村台整理已经完成。时近年关,老乡们或租房,或住在临时房屋内,正在购买年货准备过年。可是,我们驻村工作队却闲不下来。因为,还有十余户贫困的房事儿还没有着落呢!

房事儿,房事儿。这个问题还挂在我们扶贫工作队的心头,将伴我们度过这个狗年的春节!(此文写于2018年2月11日穆山)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