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抗战,陈绍宽领导的海军为何一炮未发?揭秘背后三大疑团

淞沪抗战,陈绍宽领导的海军为何一炮未发?揭秘背后三大疑团

图:日本精心设计的“日僧”事件前夜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抗战爆发,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和军长蔡廷锴的指挥下,奋起反击,血性击杀,然而面对近在咫尺的日寇,海军却未开一枪一炮,且以“与日军维持友谊”为名避匿无踪,成为世界战争史上之奇观。

淞沪抗战,陈绍宽领导的海军为何一炮未发?揭秘背后三大疑团

图:日军疯狂轰炸上海市区,闸北区火光冲天,哀嚎遍野

淞沪抗战,陈绍宽领导的海军为何一炮未发?揭秘背后三大疑团

图:日军疯狂进攻

5月23日,高友唐、邵鸿、周利生、王平政4人联名,提交了一份《弹劾海军案》,引发了一场问责海军的风潮。

弹劾案如下:

查自暴日在东三省发难以后,迄于淞沪失宁,

所有吾国海军,不独未开一炮,且避匿无踪,更未于海防江防布置水雷,以致日舰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环球万国,无此怪事!外报评论,讥吾国海军为“收藏家”,闻者羞之。……乃以友唐等所闻,当沪事发生之始,该部长陈绍宽密令各舰队,略谓:准日海军来函,此次行动,并非交战,如海军不攻日舰,日舰亦不攻击中方军舰,以维持友谊等情,凡我舰队,应守镇静态度,……海军各员兵稍有血气者,无不悲愤。十九路军曾向海军部借大炮、铁板,均被陈绍宽拒绝。日军运输舰搁浅于白龙港三日之久,我海军如当时前往轰击,必可捕获多数军火,陈绍宽接得报告,置之不理……

淞沪抗战,陈绍宽领导的海军为何一炮未发?揭秘背后三大疑团

图:当时的海军编队

此案提交后,迅速引发了舆论风暴,南京、上海、北平、天津各大城市报纸争先披露,言辞犀利,激愤之情跃然纸上,国人无不咬牙切齿,谴责声讨,纷纷要求对海军从严查处。然而,海军部长陈绍宽训斥所说之事为“构词诬陷,全系捏造”,随后正式由海军部次长李世甲代表海军,发表了《申辩书》,完全否定了弹劾案的真实性。

李世甲在《申辩书》中说:“藉报章为攻击工具,原亦高之惯技,此次报端传播,恐亦不免有受人指使之嫌,倘再投鼠忌器,自守缄默,彼将不计政府威信,监察尊严,愈演愈烈,外间不察世甲退让之苦心,转以为有所畏蕙,不敢剖辩。兹特就该弹劫案捏造各节,逐项加以辩驳,以明真相。”

随后,李世甲分别从“十九路军商借炮械,事难私授,逸论其无”;“野村同车参观战壕,系道听途说之谰言气“在日订造‘宁海’军舰浮冒滥支,均非事实”;“种烟分肥,不辩自明,海军剿匪,事实俱在”等方面,对高友唐等《弹劾海军案》加以批驳。

淞沪抗战,陈绍宽领导的海军为何一炮未发?揭秘背后三大疑团

图:十九路官兵奋勇抗击日寇

尽管海军一再辩驳,社会各界仍有很多人对《弹劾海军案》中所举各项深信不疑,孰是孰非,我们来冷静的分析一下。

疑点一:海军是否未放一枪一炮?

1932年6月1日,陈绍宽在海军部成立三周年纪念会上发表开会词时明确承认:“在国难期间,本部发号施令,所采应付的方针,一面是当局之意旨,一面是不但为本军打算,尤其是为了国家打算,为了民众打算,为了地方打算。”6月18日,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进一步指出:“海军非畏暴日,实因未奉命令,不能妄动”。7日,他在反驳高友唐弹劾海军时又强调:“中日未经实行正式宣战,海军非奉政府命令,安敢擅自行动。”

这充分说明海军在当局旨意面前没有越雷池一步。通过翻阅海军部在1932年1月至3月的重要工作,结果发现,海军部从1月至3月共发布重要工作50项,其中没有一项与抗战有关,相反却有13项是“剿赤”的内容,这进一步说明当时海军的工作重点在“安内”,而不在“攘外”。所以在淞沪抗战中没有开一枪一炮是符合事实的。

淞沪抗战,陈绍宽领导的海军为何一炮未发?揭秘背后三大疑团

图:陈绍宽(1889—1969),中国航母设想提出者,江阴海战指挥员

淞沪抗战,陈绍宽领导的海军为何一炮未发?揭秘背后三大疑团

图:难民涌入租界

疑点二:海军为什么不开炮?

据《中国抗日战争史》载:“当时日本有海军舰队4个,大型舰艇20艘,共77.1万吨,中方仅有舰艇66艘,共5.9万吨。日本陆海军有航空兵中队91个,飞机2625架,中方只有空军中队31个,飞机600架(其中作战飞机305架)。”力量对比悬殊一目了然,且日本海军拥有4艘航空母舰,强大的航空兵团对中方海军构成了极大威胁,直接作战就如鸡蛋碰石头,不堪一击。

淞沪抗战,陈绍宽领导的海军为何一炮未发?揭秘背后三大疑团

图:海军舰船

海军的情况与陆军大不相同。海军如果没有充足的粮、煤、油及弹药的有力保障,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就谈不上有较强的战斗力,这就决定了海军对当局的依赖性较之陆军要大得多,不可能单独地进行作战。就淞沪抗战而言,海军舰艇的速率和淞沪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海军的作战方式,只能是海上决战或坚守港口,不可能与日寇进行海上对抗。

在得不到当局物质支持的情况下,中日海军的实力就决定了海上决战或坚守港口的结果必然是我海军第一舰队的全军覆没。这个可能就是不开一枪一炮的主要原因了。所以海军由于作战能力低下,常被国人嘲讽为“江军”。

淞沪抗战,陈绍宽领导的海军为何一炮未发?揭秘背后三大疑团

图:蒋视察部队

疑点三:《海军弹劾案》藏着什么阴谋?

1932年4月,当局在洛阳召开了国难会议,以图解决危机。会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丁默村等人,提出了《彻底改造海军并整饬海防以抗暴日》的提案。案中指出:“海军各舰早成废物”,而海军将舰艇“视作钢饭碗,甚至贩土运盐投机自肥”,“除鸣礼炮外,另无其他效用”。有鉴于此提出了“八项改造方案”。无论是丁默村的“八项改造方案”,还是高友唐的“弹劾陈绍宽案”,都渗透着对海军的忌恨。

答案或许还有复杂的派系斗争,海军由于历史原因,上层军官多为闽系出身。“闽系”控制海军历史上也曾为此展开过激烈的派系斗争。1920年就曾发生过山东人温树德、广东人陈策等联络非闽籍官兵,用武力夺取“海圻”等舰,驱逐闽籍官兵1100余人的事件。然而,“闽系”人员又占据了海军内部的重要位置,但“闽系”的反对派也从没有消失过。“闽系”海军将领陈绍宽等人和老蒋都明白,这支海军始终没有成为蒋介石的嫡系。所以海军一直停滞不前,矛盾重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