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甫的「整編74師」是個什麼樣編制?與軍有何區別?

天藍海藍542




74軍或者說74師的輝煌的創造者是俞濟時和王耀武,並不是張靈甫,只是因為蔣介石的寵愛,讓張靈甫撿了個便宜。

所以與其說是張靈甫的74師,我倒更願意說是王耀武的74軍,只是讓人無奈的是王耀武的名氣偏偏不如張靈甫。

1946年5月蔣介石下令將74軍整頓縮編為74師,從此74軍便成了整編74師,雖然說是縮編,可是實際上所謂的整編74師在人員編制上與整編前的74軍並沒有明顯差距。



在說張靈甫的整編74師之前,我們先說說王耀武的74軍。

王耀武被我軍高級將領稱為國民黨中少有的明白人,既是說他做人明白,也是說他在指揮作戰方面很有水平。蔣介石也曾誇王耀武“善於帶兵,有指揮才能”,在國民黨內部也有“三李不如一王”的說法,可見王耀武的軍事才華之高是得到公認的,是絕對的“帥才”。

1937年8月13日,日本發動了淞滬會戰。9月1日,為便於系統的指揮作戰,即在淞滬戰場以王耀武的51師與俞濟時的58師組成了74軍,由俞濟時任74軍軍長。1939年施中誠的57師被編入74軍,74軍也因此從兩個師的編制擴編為三個師,兵力在3.2萬人左右。1940年俞濟時升了官,王耀武憑藉赫赫戰功接手了74軍軍長的位置,這年57師的師長也換成了餘程萬。中國在抗戰時期有三場著名的保衛戰,石牌保衛戰、衡陽保衛戰以及常德保衛戰,餘程萬即是常德保衛戰的指揮官。

1941年3月王耀武率74軍參加上高會戰,經過上高會戰,74軍被羅卓英譽為“抗日鐵軍”,獲得“飛虎旗”,王耀武榮獲青天白日勳章,張靈甫因此役升任58師師長,餘程萬則帶著57師打出了“虎賁”的名頭。

1943年74軍57師參加常德會戰,在常德保衛戰中,57師8500餘人打到最後,只剩83人存活!

1944年1月王耀武因功升任第24集團軍總司令,轄73軍、74軍、79軍以及100軍,74軍則交給了施中誠,張靈甫於當年5月升74軍副軍長職。1945年4月,施中誠率74軍參加雪峰山戰役,重創日軍先頭部隊,74軍再次獲得“飛虎旗”。

1945年8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74軍被調到南京駐防,拱衛京畿,成為蔣的“御林軍”!



從74軍到整編74師。

74軍駐防南京沒多久後,施中誠即升為第11綏靖區副司令,此時的74軍該讓誰接手呢?

蔣介石為此問了74軍創始人俞濟時,俞毫不猶豫地說:“74軍軍長一職由副軍長張靈甫升補,名正言順,部隊也好帶。”

蔣介石聽完俞濟時的話點點頭,然後又去問了王耀武,王耀武在74軍的威望畢竟很高,確實有必要問問他的意見。王耀武帶著74軍的時候便對跛腳將軍張靈甫很欣賞,此時又想到蔣介石也很看重張靈甫,自己也樂得送張靈甫個人情,於是便也向蔣介石推薦了張靈甫。俞、王兩人皆推張靈甫,很合蔣的心意,蔣高興了,張靈甫的軍長自然是跑不了了。

1946年4月張靈甫升任74軍軍長,成為名符其實的“御林軍”統領,“天子近臣”。

1945年8月至10月,兩黨進行了“重慶談判”。隨後在馬歇爾的組織下,我黨以周總理為代表,國民黨則以張群為代表,簽訂了兩黨軍隊的整編方案。國民政府於1946年2月在南京召開了整編會議,基本確定了整編方案,5月74軍整編為74師,即整編74師,師長為張靈甫。

原來的軍“縮編”為師,原來的師“縮編”為旅,但是在人員編制上並沒有多麼明顯的變化,實際上只是國民黨在“掛羊頭賣狗肉”,想以此迷惑我黨我軍罷了。整編74師在人員編制上仍然是3萬餘人,並且全副美械裝備,它的戰鬥力變弱了嗎?完全沒有,甚至因為全部換裝美械裝備,戰鬥力反而隱隱超過原來的74軍。

蔣志清變成了蔣中正,他也仍然是蔣介石。

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蔣介石在明面上宣佈整編,將74軍變成整編74師,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可以起到我黨我軍的作用,讓我黨誤以為他確實有作和談的準備,並放鬆警惕。




王牌軍整編74師的覆沒。

74軍或者說74師,毋庸置疑是國民黨軍中王牌的王牌,是蔣最寶貝的王牌軍。

74師在張靈甫手裡最出彩的時候應該是在淮陰對戰陳毅的時候,甚至在粟裕趕來相助後,仍然穩佔上風,致使陳、粟兩人不得不選擇暫退以避鋒芒。但是,張靈甫很快也被陳毅他們引進了套裡,張靈甫與74師被我軍圍困在孟良崮,黃百韜想去救去不了,李天霞不想救,即使李天霞想救也許也會像黃百韜那樣被攔在外圍。

最後,74師全軍覆沒,張靈甫也死在了山洞裡。

曾經戰無不勝的74軍成為過去。

孟良崮戰役後,蔣介石又重建了74師,以邱維達為師長。1948年9月,74師又改回74軍,但是終究已經不是原來的74軍了,更不會有真正的74軍的軍魂。

最終,重建的74軍在陳官莊被我軍殲滅,軍長邱維達也被我軍所俘虜。

勝利屬於人民。


吾與吾國


其實整編七十四師就是一個軍的編制,就是名稱換了。戰後,蔣介石對自己的軍隊進行大調整將“軍”改為“整編師”,補充新式裝備和兵力,七十四軍改為整編七十四師。不過七十四師中的抗日期間英勇作戰的鐵血戰士比例卻小了,他們一部分老了,一部分戰死 ,一部分留下來。張靈甫勝任整編七十四師師長,為國民黨五大戰力之一,號稱“全美裝備”。


74師的前身74軍,在抗日戰場上有著出色的表現。抗戰前期的正面戰場上,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但是有一支軍隊卻在高安一枝獨秀,就是74軍。

1938年—1943年,可以說是74軍最輝煌的時期,兩任軍長俞濟時,王耀武,師長李天霞,施中誠,副師長張靈甫,廖齡奇。他們幾乎都是黃埔軍校中的高材生,戰場上的天之驕子。高安戰役張靈甫腿部受傷不下火線,南昌會戰國民黨眾軍潰敗唯有74軍打出了血性和勝利。上高會戰,74軍更是打出了正面戰場上的一次全面勝利,被何應欽稱為“最精彩的一戰”。



解放戰爭時期,張靈甫整編七十四師給解放軍造成了不小的困難。最終在孟良崮戰役中,解放軍在陳毅元帥和粟裕將軍的帶領下全殲了國民黨王牌“整編七十四師”。



紅雨說歷史


先簡單概述。整編74師下屬三個旅,旅下屬三個團。之前叫74軍,下屬三個師,師下屬三個團。也就是說,整編74師是軍級單位。

下面詳細敘述。

問到整編74師是個什麼樣的編制,需要弄清楚中國近現代軍隊編制的變化。

從世界範圍來看,近代以後的軍隊編制,大致是按軍-師-旅-團-營-連-排-班這個格局。有的則把旅去掉,師直接下轄團。

中國在清末引入新軍時,也仿照西方的編制,那時候師叫做鎮,旅叫做協,團叫做標。比如袁世凱的北洋六鎮,就是六個師。

民國後,各地軍閥基本沿用軍-師-旅-團這種編制。

但是孫中山組建黃埔軍校,及後面的北伐時,北伐軍中的國民黨部隊則仿照蘇聯,建立軍-師-團編制。後來,國民黨新建的部隊基本都是按這個來的。例如著名的德械師,就是按一師三團來。

在抗戰時期,由於國民黨中央軍和地方軍閥並存,所以,軍-師-團和軍-師-旅-團兩種編制都存在。從理論上說,軍-師-旅-團這種編制多了旅一個層級,那麼其軍和師應該下轄更多的團,兵力也更多。但實際上未必,這還要看每個團的兵力,以及每一級下屬幾個團。例如川軍鄧錫侯的22集團軍,下屬兩軍、四師、八旅、十六團,總計四萬人,每個師只有四個團,兵力八千人左右。相反,德械師一個師下轄三個團,加上大量直屬部隊,每師1萬4千人,比川軍一個師多了快一倍。

經過八年抗戰,蔣介石不斷對雜牌部隊進行吞併、改編,到抗戰結束時,多數國軍部隊已經按照軍-師-團三級規劃。

後來雙十協定談判,全國軍隊進行整編,於是把軍改成整編師,把師改成整編旅,由原先的軍-師-團三級變成整編師-整編旅-團三級。這種整編從層級來說,只是換了個名號,本質還是不變的。但過去一個師一般轄3個團,而一個整編旅則是2個團。相當於團的數量減少了三分之一,不過兵力未必減少,因為充實到其他團和直屬部隊中去了,實際上是使得戰鬥可以更加靈活。74軍也是在此時變成了整編74師,下屬由三師9團改成三旅6團。

由於這種整編只在部分軍隊中得到執行,剩下部分軍隊還是保持舊有的軍-師-團三級,因此在解放戰爭中,國軍整體來說,兩種編制並存,軍就是整編師,師就是整編旅。比如國民黨五大主力中,有三個軍,兩個整編師,其實都是同級單位。

1946年5月初次改編時,整編74師3旅6團,師長張靈甫,下轄整編51旅(陳傳鈞)、57旅(陳噓雲)、58旅(盧醒)。全師裝備75毫米山炮24門,37毫米戰防炮34門,八二迫擊炮29門,美式八一迫擊炮22門,美式六零迫擊炮251門,火箭筒46具,二八式槍榴彈94具,美式槍榴筒546具,英式五五戰防槍45支,勃朗寧重機槍143挺,七九重機槍34挺,勃朗寧輕機槍992挺,美式衝鋒槍2963支,美式步槍14472支,七九式步槍1682支,共有機動車23輛,馬3559匹。

隨著內戰激烈進行,1947年4月整編74師擴編恢復為3旅9團制,即每個旅從2團擴編為3團。不過新擴建的3個團未能參加孟良崮戰役。因禍得福的是,它們後來成為重建74軍的框架。


巴山夜雨涮鍋


整編第74師,是由原來的第74軍演變而來。

抗戰勝利後,中華大地飽受戰火的侵襲,此時人們都希冀和平。蔣介石迫於壓力,只能同意和平建國。雖然,這只是蔣介石的權宜之計,但演戲就要演全套,蔣介石自幼熟讀《演員的自我修養》,演技自是不俗。蔣介石演了兩出戏:

第一,將主要的情報機構軍統一分為四,核心組織改組成為保密局;

第二,將軍隊進行縮編,集團軍縮編成整編軍,軍縮編成整編師,師縮編成整編旅。

這個實際上是一種掩人耳目,換湯不換藥的做法。保密局和軍統相比,相差無幾;整編師與軍相比,實無兩樣。

整編第74師,師長為張靈甫,中將軍銜,名為師長,實為軍長。整編第74師,是南京國民政府將第74軍的老弱病殘進行裁撤之後形成,實際兵力在3萬人左右,裝備全美式武器。雖然名為縮編,實際上卻是一次精英化過程,戰鬥力不降反增!因此整編第74師有“天下第一師”的稱號,又因其駐守在南京,所以又被稱為“御林軍”。



整編第74師的前世今生

整編第74師的前身第74軍,這是一支在抗日戰爭戰功赫赫的隊伍,也是抗日戰爭中戰績最為輝煌的隊伍,參與了抗日戰爭中多數戰役,貫穿了整個抗日過程,後來被稱為國民政府的五大主力之一。

五大主力中,有這麼一句話:新1軍是裝備出來的,第74軍是打出來,第5軍是練出來的,第18軍是寵出來的,新6軍是孿生出來的。可見第74軍絕非浪得虛名,而是有真本事,素有有抗日鐵軍的威名。

這一切,與一個人有關,那就是王耀武。王耀武,抗日戰爭中最為出色的將領之一,率領第74軍從東打到西,戰績輝煌。


萬家嶺大捷中,74軍硬撼日軍,配合友軍擊斃日軍4000餘人;上高會戰中,74軍擊斃日軍少將一名,殲滅日軍1.5餘人;常德保衛戰中,74軍第57師8000人在師長餘萬程帶領下,堅守常德16天,面對日本人的毒氣彈,血戰到底,最終只剩180人突圍。

抗戰時期的赫赫戰功,讓第74軍名動華夏,作為繼任者的整編第74師,也繼承了這份名聲。但是,解放軍不是日本侵略者,整編第74師也不再是那支戰無不勝的鐵軍。孟良崮戰役,讓整編第74師全軍覆滅,師長張靈甫也於戰鬥中死去。

孟良崮戰役,整編第74師被全殲,不是張靈甫實力不行(張靈甫出自74軍,跟著王耀武立下了不少功勞,也是抗日名將),只是我軍更勝一籌。而且國民黨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此時此刻還不忘爭權奪利,李天霞手握大軍就在附近,卻因與張靈甫有仇,見死不救。而且張靈甫似乎過於自信了,孤軍深入,結果被包了餃子。


整編第74師也好,張靈甫也罷,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們都是好樣的。只是可惜,後來選錯了邊,跟錯了人,最終全軍覆沒!


小鎮月明


所謂整編74師,前身是74軍,除了改名,基本都沒變,所以才叫整編師。

整編74師的前身是74軍,想搞清楚整編74師,必須追溯74軍的歷史沿革

抗戰全面爆發前,蔣介石的中央軍是以師為戰略單位進行調度指揮的,但淞滬會戰開始後,老蔣發現一次會戰投入幾十個師,指揮起來效率太低,於是下令把一些師整合為軍。

1937年9月,51師(師長王耀武)和58師(師長俞濟時)組成74軍,俞濟時為首任軍長,後58師由馮聖法接任。

1939年初,57師(師長施中誠)編入74軍,至此形成下轄3個師的編制。

1939年6月,王耀武升任74軍軍長,為第二任軍長。

1943年春,施中誠調任74軍軍長,為第三任軍長。

1946年4月,國軍進行改編。整編師由軍改建,下轄2-3個整編旅;整編旅又由師改建,但進行了縮編,原轄3個團改為2個實編團和1個補充團,只有個別整編旅仍轄3個實編團。

在此基礎上,第74軍番號改為整編第74師,下轄3旅9團縮為3旅6團,全師3萬餘人,張靈甫任師長,實際上是74軍第四任軍長,軍銜是中將。

整編74師編制不少,但人員有缺額,新兵比較多,戰鬥力不如以往

整編74師的前身74軍,是國民黨軍隊五大王牌主力之一,幾乎參加了抗戰期間的所有大型會戰,立下卓越功勳,整編為74師後,編制基本上沒少,但74軍在抗戰中損耗較大,整編為74師後補充了4000多名士兵,這些士兵素質比起老兵遜色不少,整體戰鬥力不如原74軍。

解放戰爭爆發後,74師作為國軍頭等主力,一開始在華東站場出盡風頭,大片攻城略地,也付出不少傷亡代價。孟良崮戰役前,全師累計傷亡超過了1萬人,佔編制人數1/3。

儘管蔣介石有求必應,答應給74師補充8400名新兵,但這些新兵有一部分只是口頭支票,實際補入74師一線的僅有2500人;另外新增加的3個團剛剛組建,還在安徽後方集訓,沒來得及趕上參加孟良崮戰役,因此整編74師實際參戰的兵力沒變,仍為3旅6團。

人員有缺額,新兵比較多,戰鬥力下滑,大名鼎鼎的整編74師即便全副美式裝備,在孟良崮負隅頑抗,依舊難逃覆滅之命運。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整編74師的前身是在抗日戰爭中參加了幾乎全部國內大型會戰、立下赫赫戰功的第74軍。

抗戰勝利後,根據國共和平談判達成整編全國軍隊的協議,國民革命軍序列開始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其中軍一級稱謂大部分改稱整編師,但是換湯不換藥,為了應對即將開始的大規模內戰,整編師雖然是師一級建制,實際上無論是編制人數還是武器裝備,都不在軍之下,特別是換裝全美械的整編師,其戰鬥力遠遠超過其前身軍一級規模。

以整編74師為例,號稱國軍“五大主力”之一,也是一支完全按照美軍陸軍師的標準配置的全美械部隊。全師下轄51、57、58旅(前身是74軍相同番號的師),每旅下轄3—4個團,總兵力3萬人以上。共裝備美式春田步槍4800餘支,衝鋒槍、卡賓槍2400支,輕重機槍1100餘挺,火焰噴射器54具,火箭筒36門,迫擊炮120門,75毫米山野炮54門,105毫米榴彈炮12門,機動車包括坦克在內300輛,騾馬1000匹。無線電通訊系統配屬到連一級,全師所有幹部都配備美式勃朗寧手槍。

光輝的戰績換來優先裝備美械的特權,使整編74師這支曾經的抗日勁旅當之無愧的明列“五大主力”的之首。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74師的前身是在抗日戰爭中立下輝煌戰績的74軍,74軍之所以能馳騁在抗日的戰場上,立下不世的抗日功勞,主要得益於兩個人。

這兩個人分別是俞濟時和王耀武,俞濟時領兵打仗並沒有太過於出色的地方、也沒有太過於強悍的戰績,但是他卻有一個特點是別的國民黨將領無法比擬的,那就是他蔣介石心腹的身份,這個身份使他受到了無數的照顧,也使74軍獲得了發展的資本。


俞濟時是74軍的第一任軍長,在此之前他只是第58師的師長,在和王耀武的第51師聯合之後就成立了最開始的74軍。

開始的時候,74軍只有兩支師,後來在擴編之下才擁有了第三支強力的師,王耀武在74軍剛開始成立的時候雖然只擔任著俞濟時的副手,但實際上74軍一開始的硬仗以及名聲都是王耀武親手打下來的。

俞濟時在無形中給74軍帶來了不少的好處,而王耀武則給74軍帶來了無盡的榮耀,在王耀武成為第74軍軍長後,更是通過無數場的硬仗奠定了74軍抗日鐵軍的名號,令不少日本部隊對其膽寒。

換湯不換藥的御林軍74師

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後,74軍由軍改編為了師,而張靈甫則接任了74師師長的位置。

74師因為在戰後戍守南京的原因,所以被人們稱之為了御林軍,雖然說是由軍改編了師,但是實際上的74師人數上並沒有減少,軍隊人員與74軍時期一樣,都是原班人馬。

甚至在裝備上,還全面替換成了美式裝備,這支抗日鐵軍在裝備全面升級的情況下,戰鬥力陡然間提升了很多,成為了國民黨五大王牌戰鬥力之一。


實際上不止74軍降低編制改編成了師,當時國民黨很多部隊都經歷了編制降低而戰鬥人員以及裝備不變反而提升的情況。

國民黨也不有少的集團軍也被蔣介石改編成了軍,之所以這樣做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蔣介石想通過此舉達到自己混淆視聽的想法,他想通過這種方式來向世人宣告自己期望和平的態度,但實際上他卻在無形中將自己的軍隊實力提升了很多,他開始了積極的備戰,以準備應付接下來的內戰。

孟良崮戰役的大概

74師的主要戰鬥力有兩萬多人,在孟良崮戰役的時候,張靈甫帶領著這兩萬多人想通過將自己當成誘餌,在孟良崮引誘我軍20多萬的大軍圍困他,然後通過部署在孟良崮周圍的40多萬國民黨軍隊團而圍之,將這20多萬的解放軍一舉殲滅。

這就是當時張靈甫的想法,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他自己給自己立下的目標太過於遠大,以至於他的隊友們都沒有能跟得上他激進的步伐。

雖然當時也有幾支軍隊想過來解救張靈甫,但是都被我軍用非常巧妙的戰術拖延下來了,最重要的還是當時率領著一支強大軍隊的李天霞對74師危急的情況視而不見,導致了74師被歷史的大潮沖垮,最終被歷史所淘汰掉了,而張靈甫也在此戰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如何正確的對張靈甫本人進行評價

我看到很多人對張靈甫的評價非常極端化,有人說他是戰勳赫赫的抗日名將,同時也有人說他只是一個被吹捧上來的國民黨將領,實際上一無是處。

但實際上我看來,這兩種說法都有點偏頗,並不能十足的評價張靈甫這個人。

首先張靈甫是一個抗日英雄,但卻不是抗日名將,這兩者是有區別的,英雄是不論功績的大小,只要在抗日的戰場上做出了值得人們敬重的事情,那他就可以被稱之為抗日英雄,而抗日名將指的卻是在抗日戰爭中戰勳卓著、立下了不世功勞的領兵大將。

張靈甫在抗日戰爭一開始的時候雖然只是個團長,但在後來他憑藉著自己的戰功,慢慢的被提拔為旅長、師長以及副軍長,抗日戰爭中的張靈甫還說不上是獨當一面的大將,所以自然擔任不上抗日名將這樣的稱號,真正意義上的抗日名將應該指的是他的上司王耀武以及薛嶽將軍這樣影響力極大、立下了巨大的功勞、手握著重兵的大將。

所以我們稱呼張靈甫的時候,抗日英雄這個稱號才是比較合適的。

抗日戰場上英勇萬分的張靈甫

張靈甫在抗日戰場中的表現非常英勇,很值得我們的欽佩,他每次引兵打仗都必定身先士卒,而不是在後面指揮戰鬥,可以說他每次上陣都是將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所以這也造就了張靈甫的數次重創。

他在幾次衝擊日軍陣地的時候身體都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他的腿在前期的戰爭中就曾經被機槍掃射過,受到了不小的傷。


在後來的一場大戰中,他先鋒部隊對日本人展開衝擊的時候,之前受過傷害的那條腿再次被日本人的炮彈炸中,受到了重擊,張靈甫的英勇感動了蔣介石。

所以蔣介石專門派了一艘飛機送張靈甫到香港治療,原本張靈甫的腿只要花上一段時間就可以治好的,但是張靈甫在醫院裡面呆過一段時間之後,因為聽聞前線的戰事緊急,顧不上治療,又回到了戰場中指揮起了戰鬥,正是因為張靈甫的英勇導致了他的腿留下了終身的殘疾,他後半生走路一瘸一瘸的,因此獲得了一個瘸子將軍的外號。

所以說我們將張靈甫稱之為抗日英雄是完全沒有錯的,戰爭中的英勇表現使他完全能承受得起這個榮耀稱號,不管張靈甫後來做了什麼,我覺得至少在抗日戰爭時期他都是一個值得我們敬重的英雄,他個人上的英勇值得我們敬重,如王耀武這樣統籌全局的抗日名將同樣值得我們的敬重,所以這是沒有什麼好爭論的。


孤客生


有詩云:孟良崮上虎賁垮、千里馳援有天霞、非我見死不相救、奈何共軍有高達。在孟良崮上,張靈甫的整編74師被全殲,張靈甫被擊斃,而手握重兵的李天霞一直到74師被全殲也沒有出現。那麼整編74師是什麼來頭?它和其他國軍又有什麼區別呢?(孟良崮之戰示意圖,可見83師距離74師有多近)

整編74師的前身是74軍。74軍在抗戰時立下汗馬功勞,幾乎在國軍抗戰的各大戰役中都出現過它的身影。74軍組建於1937年8月,首任軍長是俞濟時,而這個俞濟時可以說是很厲害了,厲害之處就在於他是蔣介石的親信,因此74軍在組建時就獲得了不少的資源,隨後74軍參加了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蘭封會戰、徐州會戰,以及被人稱為三大捷之一的萬家嶺戰役。在1939年,王耀武成為了74軍的第二任軍長,在王耀武的帶領下參與了上高會戰、第二次長沙保衛戰等。在1944年施中誠成為了74軍的最後一位軍長。74軍可以說是嫡系中的嫡系了,有著美械裝備,在日本投降以後,74軍被調入南京,負責南京的防務,簡直是蔣介石的“御林軍”。

那麼74軍是怎麼變成整編74師的呢?這要從抗戰後國共雙方簽訂的一系列協議說起了。抗戰勝利後,為了避免內戰,在各個民主黨派及民主人士的要求下,國共雙方簽署了《關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的協議》。而後根據馬歇爾的提議以及國共雙方的磋商,提出了《整軍方案》,方案上要求國民黨要把252個師的人馬整編為60個師,74軍也無法避免。

74軍原來下轄3個師,分別是51師、57師、58師,在張靈甫任師長進行整編後,51師、57師、58師改師為旅,各裁撤一個團,變成三旅六團的規模,此外其下轄的還有輜重兵團、工兵團以及榴炮營、特務營、通信營、搜索營還有一個戰車連。人數從抗戰時候的四萬五千人下降到了兩萬人。就這樣74軍由軍變師,成為了整編師的編制。

在孟良崮戰役中,有“虎賁”之稱的74師被我軍全殲,此後雖然重建,但依舊沒有逃過被全殲的命運,整編74師就這樣消失在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利刃巨透社


提到國民黨的整編74師,真是如雷貫耳。國民黨的王牌部隊,五大主力之首。全副美式裝備,裝備精良,戰士素質高。真正的虎狼之師,是解放軍心腹大患。

其實解放戰爭中的整編74師,已經沒有抗戰中的74軍強了。抗戰中的74軍,營級以上軍官多為黃埔軍校畢業生。74軍出現戰鬥減員,國民政府都會優先考慮補充兵源,有戰鬥經驗的老兵會先補充進74軍。老兵新兵的比例一般保持在9比1。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對軍隊進行整編,由三師九團變為三旅六團。戰士也由4.5萬人減少到3萬人。

到了解放戰爭,74師作為國軍主力參與了兩淮、宿遷等戰役,共損失戰士1萬人左右。國民黨為74師補充了8600新兵,但一直沒有全部到位。74師的新老戰士比例變為4比6,戰鬥素質比抗戰時期大幅下降。

再看74師的裝備,與抗戰時期相比,步兵營的8挺機槍標配已經變成5挺,後勤部門只有正副班長配備手槍。再經過與解放軍的幾次戰鬥消耗,74師的火力裝備也已經下滑嚴重。

美式裝備雖然優秀,有一個最大的缺陷,維護不易。1946年,美國有一段時間對國民黨實行武器禁運,導致武器裝備無法補充,只有用淘汰過的武器代替。

這樣看74師,戰士戰鬥力和武器裝備精良程度,都已經比抗戰時期74軍大幅下降。所以,整編74師其實也沒有那麼強。



反觀粟裕的華野,集中9個縱隊包74師餃子,每個縱隊差不多就有3萬人。武器裝備也是解放軍最好的。張靈甫的豬隊友湯恩伯與李天霞又靠不住,被全殲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滄海歷史春秋


“整編74師”,全稱“國民革命軍整編第七十四師”。實際上這個番號僅僅存在了兩年多一點的時間(1946.6——1948.9),其餘時間被稱為“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

1937年8月,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成立,由五十八師師長俞濟時升任第七十四軍首任軍長。下轄五十一師(師長王耀武)、五十八師(師長馮聖法)。我們先來看下這兩個師吧。

五十八師:

1935年俞濟時在宜昌整編創立,次年全國陸軍開始現代化整編,五十八師被列為調整師。所謂調整師,就是以教導總隊為樣板,在原有基礎上調整充實,以應急需,所花經費不多。經整編過後,五十八師總計兵力10923人,編為2個旅4個團,另配屬炮兵營、輜重營、工兵營各一個。全師共配重機槍54挺、輕機槍274挺、擲彈筒243個,迫擊炮、平射炮30門,野炮、山炮、榴彈炮16門。如此精良的裝備,在當時全國202個步兵師中算得上頂級了。

五十一師:

五十一師前身乃國民革命軍補一旅,在江西圍剿結束前錢大鈞在保定設立編練處,成立6個補充團,編為2個補充旅。王耀武為補一旅旅長到江西參加對紅軍的作戰。1934年9月,在黃山譚家橋與紅十軍團作戰,紅十軍團幾乎全軍覆沒,副總指揮兼紅十九師師長尋淮洲犧牲,總指揮方誌敏受傷被俘。隨後,補一旅升為五十一師,師長王耀武,列為正規野戰軍。

第七十四軍在抗戰時又換了兩個軍長。抗戰前第一任軍長即俞濟時,1939年6月王耀武接任第二任軍長,1943年春,第三任軍長由施中誠接替。第七十四軍在抗戰中在多場大型會戰中重挫日軍,有“抗日鐵軍”之城,美國顧問團曾稱“中國國軍只有七十四軍能打”。

1946年4月20日,張靈甫任第四任軍長,第七十四軍也隨即整編為“陸軍整編第七十四師”,一年後被粟裕全殲於孟良崮。之後以在戰前剛剛被劃撥給整編七十四師還尚未參戰的3個新兵團和榴彈炮營為基礎,重建整編七十四師,邱維達任師長,下轄整編第五十一旅、整編第五十八旅。1948年9月又將番號改為第七十四軍,淮海戰役中在陳官莊被解放軍全殲。

所以說,整編第七十四師只是第七十四軍在歷史上經歷的一個階段,也可以說是最強盛的一個階段。張靈甫雖任師長,但與其他部隊的軍長同級,軍銜中將。這個整編後的美械王牌師,下轄3旅6團共有300輛車、1000匹羅馬。全師滿編3萬餘人,各連級單位配備無線電報話機。全師配備12門105毫米榴彈炮、96門81毫米迫擊炮、54門75毫米山炮、108門60毫米迫擊炮、36門37毫米戰防炮、54具火焰噴射器、36具火箭筒、108挺重機槍、2400支美製9毫米M1湯姆遜衝鋒槍和加拿大斯泰林卡賓槍、1080挺7.62毫米1918A2輕機槍、4800支7.62毫米M1903A1春田步槍、軍官配備9毫米勃朗寧M1911A1手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