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漸漸成爲武漢市民的「頤和園」,不少「候鳥」暑遷恩施悠享清涼

恩施渐渐成为武汉市民的“颐和园”,不少“候鸟”暑迁恩施悠享清凉

對大多數武漢人來說,恩施曾經是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那裡山高林密、道阻且長,是省域的邊界,也是很少涉足的遠方。如今,隨著動車和高速公路的通達,恩施已漸漸成為武漢市民的“頤和園”。恩施州旅遊委統計數據顯示,近兩年的夏季,前往巴東野三關、建始花坪、利川蘇馬蕩等地避暑消夏的武漢人,已經超過20萬。

即便是在動車和高速公路發達的今天,從武漢抵達恩施任意一處避暑目的地,也需要5個小時以上的車程。而候鳥大軍的主力,多是那些年過六旬已經退休的老人。是一種什麼樣的動力,驅使著他們不辭勞頓,趨之若鶩呢?近日,楚天都市報記者探訪上述三處避暑聚集地,採訪遊客、民宿老闆、購房置業者和當地政府部門,試圖揭示越來越盛行的“武漢-恩施避暑候鳥”現象。

一群老文青結伴

共享田園和詩書

從武漢坐動車,三個半小時就抵達巴東站,事先聯繫好民宿老闆來接站的話,40多分鐘就可抵達野三關。

聽很多人讚歎過巴東之美,果不其然,一入野三關,暑氣銳減、清風拂面,一股沁人心脾的涼爽之氣令人舒體通泰。事先得知,一群武漢老人聚集在野三關石橋坪村民宿避暑,記者慕名前去拜訪。

劉老師今年75歲,是一名退休編輯。去年暑期,他在外甥的帶引下,找到石橋坪農家樂避暑,在那裡結識了幾位武鋼的退休老人。今年7月,他們又相約到石橋坪重聚。

劉老師說,他在省內找過不少避暑的地方,有的地方海拔太高,霧氣有點重;有的地方太喧鬧,不適合靜養。野三關海拔1100多米,白天不用開空調,晚上蓋床薄被子,氣候特別適宜。劉老師好靜,隨身帶著大部頭的書,閒日坐在房間裡靜讀,時有清風穿堂來擾,悠哉樂哉。

有時睏倦不想昏睡,信步在山間小路上散步,村民會招呼讓座遞煙端茶,鄉風淳樸使人心境澄明。

毗鄰而居的有機關退休幹部、大學退休教授,大家茶餘飯後,擺棋兩局,山中甲子在無聲中流轉。

60歲的老鄒今年剛加入避暑大軍,他是老年人中的潮流派。村口的廣場上,總有他跳舞的身影。有時,老鄒還會鼓動著大家,一起去鎮上的KTV高歌幾曲。

劉老師說,大家都留戀這裡,是因為這裡既滿足了人們田園牧歌的嚮往,又將志趣、層次相近的人聚攏在一起,提供了一個精神的沙龍。

百歲老太酷愛窩在民宿打麻將

9月4日,記者來到建始縣花坪鎮小西湖村幸福農莊。還沒進門,就聽到二樓傳來麻將聲,一位老太太每打一張牌,都會用洪亮的嗓音報出來。聽說有記者來訪,打麻將的幾個人都下到一樓來。

大家介紹說,嗓音洪亮的老太太叫陳香芝,今年101歲,她在幸福農莊已經過了6個暑期。陪她打麻將的是大女兒吳克珍、大女婿張立華,也是年逾八旬的老人。

陳香芝老人談興很濃,她說自己是蔡甸人,就是好打麻將。她對小西湖村讚不絕口:涼快、菜好吃、鄉親淳樸,她在這裡過得非常舒心。可惜的是,老人有點耳背,記者沒法直接向她提問。

吳克珍老人告訴記者,因為父親早逝,母親早年吃過不少苦,但生性豁達,所以能保持高壽且健康。吳克珍和老伴退休前都在國企工作,退休待遇很不錯。兩個兒子也很孝順,對外婆和父母的晚年生活非常重視。他們在神農架、恩施選來選去,挑中了花坪作為幾位老人的避暑地。

每年6月底,兒子便驅車數小時,將父母、外婆送到幸福農莊,過到9月初,再開車來將老人們接回。

吳克珍說,母親早年帶著她生活在鄉下,她們對農村有著無法割捨的感情。現在年紀大了,老家的鄉下已經面目全非,倒是恩施的山村,讓她們覺得十分親近。在這裡散步、與村民拉家常,時間很好打發。而老太太的愛好非常簡單,只要有人陪著打麻將,於她就是歲月靜好了。

花甲閨蜜同買避暑房異鄉做街坊

“我們都是老同學或老鄰居,從武漢到利川,一起買避暑的房子又成街坊了。”5日上午,74歲的武漢太婆王瑞初笑著對記者說。

恩施渐渐成为武汉市民的“颐和园”,不少“候鸟”暑迁恩施悠享清凉

在利川蘇馬蕩的伊頓莊園小區,王太婆和她的老閨蜜周葵、李麗舟、倪筱玲各買了一套小戶型避暑房,今年7月初她們相約來這裡避暑度假,已經住了2個多月,打算國慶節前後再回去。5號這天大家約著小聚,在王太婆家聊天看電影,歡聲笑語不斷。李麗舟老人是武漢輕工大學退休老師,2016年花10多萬元買了一套47平方米的小房子,她說現在看來是買對了,每年夏天來住幾個月,比在武漢悶熱潮溼的蒸籠天舒適許多。

“這裡氣候涼爽空氣清新,確實是個怡人的好地方。”68歲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退休教授範小方老先生說,他曾是王太婆女兒的老師,認識後成了朋友,聽說她在蘇馬蕩買房了,也跟著買在同一個小區,今年第一次來度假避暑,對這裡的青山綠水十分喜歡。最令他認可的,是這裡淳樸的民風,老百姓把這些外地來的“候鳥”都當成朋友一樣,走在路上會熱情打招呼,平時需要幫忙就開口,“連菜場裡的蔬菜也都很新鮮,沒有缺斤少兩的現象。”

說起在異鄉的生活,幾位老人們一點不孤單。她們早上散步、打太極、練瑜伽,上午到市場買菜回來做飯,下午和晚上有開放的老年大學、圖書室、籃球場、乒乓球室,還有夜市。小區裡環境優美綠樹蔥蘢,不遠處還有花海景區可以遊覽,有時候幾人相約還會來場短途一日遊,看看恩施各地的山和水,領略一下豐富多彩的土家民族文化。

有的民宿小村 遊客已多過村民

借住恩施民宿避暑消夏,算上吃飯,平均每人每天的消費約在100元以內,也就是說花上3000元,城裡人在山裡就坐擁一個臨時行宮。

記者在建始花坪採訪時,該鎮負責旅遊的專幹李碧蓮介紹,全鎮城鄉人口總共5.2萬人,而在暑期旅遊高峰,全鎮民宿接待的避暑遊客接近5萬人次。在有的民宿集中村,避暑遊客甚至一度超過本地村民。

除了生態環境和交通便利因素,恩施人的淳樸好客,也是吸引避暑客雲集的重要原因。

多年來在花坪避暑的遊客徐先生說,這裡有個場景最令他留戀:不管你借住在哪家民宿,散步時遇見其他的村民,都會被熱情款待,就像自己是全村客人。

而遊客也將這種善意回報給了村民,有位避暑遊客,夏天到花坪來消夏,過了夏天,就帶著民宿家的主婦,到武漢做些家政工作。還有的遊客,每年帶著禮物來拜訪他們的山村東家。

避暑的遊客在異鄉也結交了新的朋友圈,遊客又與村民成了朋友。如果真將避暑的遊客們比作“候鳥”的話,那“候鳥”與“候鳥”之間、“候鳥”與村民之間的友誼,也是避暑中的一大收穫。而人們避暑與候鳥遷徙最大的相同之處,都是為了更合適的氣候、更豐富的食物。

當所有這些條件越來越穩定,那遷徙就會變成一種習慣和流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