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葉有哪些功效?

靈感獵人-年輕的心


艾葉,別名冰臺、蘄艾、艾蒿等,來源於菊科植物艾的乾燥葉。夏季花未開時採摘,除去雜質,曬乾。《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溼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

艾葉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乾枯後的株體泡水燻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燻蒸。

艾葉苦燥辛散,芳香溫熱,有小毒,入肝、脾、腎經,能暖氣血而溫經脈,逐寒溼而止冷痛。既能溫經止痛,善治虛寒性出血,尤宜於崩漏,胎漏下血;又善散寒調經安胎,以治下焦虛寒,寒客胞宮之月經不調、痛經、宮冷不孕、胎動不安等;還能祛痰止咳平喘,以治寒性咳喘,此外還能燥溼止癢,治溼疹瘙癢。

關於艾葉的性能,《本草從新》記載:“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溼,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說明用艾葉作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

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

艾草可作“艾餈”、“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這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門前掛艾草,一來用於避邪,二來用於趕走蚊蟲。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入丸、散或搗汁。外用:搗絨作炷或製成艾條燻灸,搗敷、煎水燻洗或炒熱溫熨。

毒性

艾葉油小鼠灌胃LD50為2.47ml/kg,腹腔注射為1.12ml/kg。艾葉所含揮發油對皮膚有輕度刺激作用,引起發熱潮紅,口服能刺激胃腸道分泌,口服幹艾葉3-5g可增進食慾,但大劑量可引起胃腸道急性炎症,產生大量噁心嘔吐,若大量吸收後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出現譫妄、驚厥及肝損害等。由於神經反射性的變化,以及血管壁本身受損,可導致子宮充血、出血,妊娠時甚至流產。


參考資料:1、《全國中草藥彙編》;2、《中藥學》。

(本答案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倫俊傑提供)

歡迎關注“逸仙藥師”,內有關於各種疾病合理用藥的文章!


逸仙藥師


艾葉又稱艾草、艾蒿,性溫、辛、苦,歸肝、脾、腎經。能溫經止血、散寒、除溼止癢。常用於治療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皮膚騷癢的病症。

艾葉具有安神、安胎、安眠的作用。艾葉製成薰香,點燃放在室內,房間裡,可驅邪、驅蟲、抑制或殺滅空氣中細菌,且能促進睡眠質量。每逢端午節,人們常採一些回來掛在門上或窗戶上。

艾葉有溫經、散寒、除溼的功效。經常用艾葉煮雞蛋吃。在月經乾淨後吃3~7天,月經來之前吃5~7天。可治療宮寒不孕、月經不調、陰虛溼熱等症狀。

艾葉可用來煮水泡腳。將幹艾葉洗淨,放入容器內,加入水,放適量的鹽燒開後,熬製十分鐘。將熬製好的艾葉水泡腳,使身體微微滲出汗液便可。它能促進血液循環、除虛火、除寒火。對治療腳氣、腳癬,由虛火、寒火過盛引起的口腔潰瘍、咽喉腫痛、感冒、發燒、各種炎症有一定療效。


夏至初夏一海岸線


又要到端午節了,說起艾草大家應該並不陌生。

艾草,屬於菊科植物。艾葉富含多種微量成分,其起治療作用的主要是揮發性艾葉油,艾葉可以製成艾條由於艾灸,也可以製成美味的糕點,是一劑功能強大的良藥。

1、安胎止崩、調經止血。艾葉是臨床醫學中常用的止血藥,對子宮具有興奮作用,能調經止血,可以用於月經不調、吐血、虛寒性出血等。可治療妊娠出現的胎動不安、下血不止等各種不適。



2、化痰止咳、散寒除溼。艾條能有效除去體內溼寒,治療脾胃冷痛,溼冷下痢等,其所含的艾葉油,能祛痰止咳,對支氣管、哮喘等有很好的療效。

3、止痛抗菌、保肝護膽。煎制艾水對各種球菌桿菌具有抑制作用,可消除毛囊炎、溼疹等。艾葉能增加膽汁流量,治療慢性肝炎,止血鎮痛等。


月華生輝


提到艾蒿,很多人會聯想到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懸掛艾草,表面上說是為了辟邪,其實艾草還有更多的養生保健作用,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

早在《名醫別錄》中就有記載,艾葉“主灸百病”,這也是艾灸得到廣泛發展和傳承的一個重要原因。在用來艾灸時,一般用艾草的葉,且越陳越好。早在《孟子》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艾葉“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可見艾葉作為灸法的主要原材料是再好不過的了。

在古代,人們喜歡用艾葉煎湯洗浴已達到芳香爽身、養生保健的作用,尤其適宜於女性和兒童。為什麼呢?我們先來看看艾葉對女性的作用吧,從艾葉的功能來講,艾葉具有調經、暖宮和安神的作用,而這三大作用,對於女性來說,能夠緩解女性的多種不適,尤其是對寒氣較重、月經過多、脘腹冷痛、宮寒的女性來說,用艾葉浴那將是雪中送炭。艾草獨特的天然清香能夠去除體味,使沐浴後的兒童有種神清氣爽的感覺,還能祛痱爽膚,蚊蟲不易親近,所以,艾草浴對兒童也是大有裨益的。

對於艾葉浴,除了泡澡之外,泡腳也是一流的。用艾葉煎湯泡腳,可以預防感冒、失眠,還可以消除疲勞,不僅如此,還可以消除腳底真菌,去除腳臭、腳氣,令腳部皮膚細膩光滑。如果女性朋友經常用艾葉泡腳的話,不僅可以緩解不適,還可以調節內分泌,安神益氣,增強免疫力,美顏健體。

中醫認為,艾草味辛苦性溫,歸肝、脾、腎經。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作用;外用可以祛溼止癢。可用於吐血,衄血,崩漏,月經過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等症;外治皮膚瘙癢。醋艾炭具有溫經止血的作用,可用於虛寒性出血。然而,在歷代本草中記載,艾草作用多多,比如《名醫別錄》記載,艾草“灸百病。可作煎,止吐血下痢,下部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闢風寒,使人有子”;又比如《本草從新》記載,艾草具有“逐寒溼,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鬱,調經安胎”等功效,堪稱草藥中的“百草之王”。

總而言之,學會巧妙的運用艾草,真是會讓人省心不少。比如運用艾葉獨特的馨香味,做成馨香枕頭,具有安眠助睡解乏的功效;運用艾葉熬汁,然後稀釋兌水沐浴,可除身上長的小紅疙瘩以及皮膚瘙癢;用艾葉燃燒,以煙燻之,可以驅除蚊蠅、滅菌消毒,起到預防病邪的作用;用艾葉來進行灸療,能治很多疾病;用艾葉泡澡和泡腳也有很多保健功效;用艾葉製作食療方子,如“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艾蒿饃饅”、“艾蒿餈粑糕”、“艾蒿肉丸”等食譜,都可以起到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金蘭中醫學社


艾葉的藥用歷史還是比較悠久的,始載於東漢時期的《名醫別錄》,列為中品藥,書中記載道:“灸百病,亦可煎服”。此後,雖然歷代本草均有艾葉的藥用記載,但不過寥寥數筆。獨以李時珍和其父李言聞對蘄春所產的艾葉格外推崇。

李言聞曾作《蘄艾傳》,稱讚蘄艾“產于山陽,採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補”。農曆五月初五,採集艾草懸於戶上闢毒,這是由來已久的端午習俗。除此之外,艾草還具有相當的藥用價值,它既可以煎湯內服,也可以搗絨灸療,功效非小。

其實,艾是一種廣生於田野的菊科蒿屬植物,並非只有蘄春出產。李言聞之所以獨贊蘄艾,據傳是因為此間的艾灸能力透酒罈,而別處的艾灸則不能透徹。因此,對於肌骨深處的邪氣疾患,非蘄艾不能除。

而且,蘄春所產的艾葉與別處還略有區別。李時珍描述道:“其葉四布,狀如蒿,面青背白,有茸而柔厚,分為五尖,椏上覆有小尖。”而別處艾葉卻只有三尖。

由於蘄春所產的艾葉,葉形多尖、效力也更為穿透。故李時珍雲:“自成化以來,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

從中藥的角度來說,蘄艾的藥用範圍和功效主治都不算突出,也算不得“天下重之”。但在李時珍的推崇下 ,《本草綱目》“艾”條目下的內容卻是十分充實的,僅附方就有幾十條,這在全書中都是罕見的。這些附方包括了內服、外用、灸療、食療等各個方面,每個方面的應用我都摘錄了幾條,分列如下:

首先說說艾葉的內服方。艾葉內服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治療虛寒性的吐血下痢、胎漏下血、少腹冷痛。

產後洩血不止:幹艾葉半兩,炙熟老生薑半兩,濃煎湯,一服止,妙。____《孟詵食療本草》

霍亂洞下不止:以艾一把,水三升,煮一升頓服。____《外臺秘藥》

諸痢久下:艾葉、陳皮等分,煎湯服之。亦可為末,酒煮爛飯和丸,每鹽湯下二三十丸。____《聖濟總錄》

脾胃冷痛:白艾末,沸湯服二錢。____《衛生易簡方》

灸療是艾葉最具特色的應用。李時珍雲:“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傷人肌脈。故孟子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揀取淨葉,揚去塵屑,入石臼內木杵搗熟,羅去渣滓,取白者再搗,至柔爛如綿為度。用時焙燥,則灸火得力。”

中風口噤:熟艾灸承漿一穴,頰車二穴,各五壯。____《千金方》

發背初起未成,及諸熱腫。以溼紙搨上,先幹處是頭,著艾灸之,不論壯數,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乃止。其毒即散,不散亦免內攻,神方也。____《李絳兵部手集》

艾葉的外用法多以煙燻為主,治療溼著肌表的皮膚病,有祛溼止癢的功效。

臁瘡口冷不合:熟艾燒煙燻之。____《經驗方》

疥瘡燻發:熟蘄艾一兩、木鱉子三錢、雄黃二錢、硫磺一錢、為末,揉入艾中,分作四條。每以一條安陰陽瓦中,置被裡烘燻,後服通聖散。____《醫方摘要》

婦人面瘡:或名粉花瘡,以定粉五錢,菜籽油調泥碗內,用艾一、二團,燒煙燻之,侯煙盡,覆地上一夜,取出調搽。永無瘢痕,亦易生肉。____《談野翁試驗方》

還有艾葉的食療法。唐代孟詵所著的《食療本草》記載道:“春月採嫩艾做菜食,或和麵作餛鈍如彈子,吞三五枚,以飯壓之,治一切鬼惡氣,長服止冷痢。又以嫩艾作幹餅子,用生薑煎服,止瀉痢及產後瀉血,甚妙。”

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時,遍閱歷代本草書籍,廣搜其中單方。再加上他對蘄艾的個人偏好,才有了這麼多關於艾葉的單方。如果因此而把艾葉的功效誇大是不可取的,事實上那些流傳至今的中醫名方當中鮮有艾葉的應用,獨有灸療館倒是異常的多。

此外,宋代的《圖經本草》及當代的《中國藥典》均記載艾葉有小毒。畢竟艾葉屬於辛溫之品,過用、久用必然助熱生火,尤其是陰虛內熱體質的人應當慎用。

當然,李時珍對艾葉有小毒的說法同樣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夫藥以治病,中病則止。若服艾不輟,助以辛熱,藥性久偏,致使火燥,是誰之咎歟,於艾何尤?”

誠然,咎不在於艾,而在於施艾之人。

/完/


至美中醫、至樸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