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呼吁将鲁迅的文章从语文课本上剔除,大家怎么看?

私塾燕先生


将鲁迅先生的文章从语文课本中剔除,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所不容忍的。为什么这么说?

一、鲁迅的地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是中国新文化的旗手,是中国民主的重要呐喊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文坛巨匠”。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在文坛的地位,至今无人能撼动。他一直是在为民族的复兴而呐喊战斗!如果要评价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斗士,当然是文化战线的鲁迅和伟大领袖毛泽东,他们都是为中国革命战斗了一辈子。

谁敢否定鲁迅,就是否定新文化运动,就是忘记历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二、鲁迅的精神

鲁迅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不畏强暴、勇往直前的精神,坚决斗争、毫不妥协的精神。同情弱者,敢于牺牲的精神。

例如:1926年3月,“三一八惨案”发生。4月,鲁迅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

1927年4月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29日,营救进步学生无果愤然辞职,9月,拒绝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拒绝诺奖提名,彰显其民族气节!


鲁迅先生还参与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主同盟会”,和白色恐怖进行殊死斗争。

毛泽东主席非常推崇鲁迅,一是““他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微,看得远”;二是“他的斗争精神”,“他看清了政治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三是“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他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他还说:“鲁迅的骨头很硬,半殖民地的国家有像鲁迅这样硬的骨头是很可贵的。”他还推崇道:“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如果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那么鲁迅则就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三、鲁迅的成就

鲁迅一生利用手中的“匕首”,抨击当时社会的黑暗,讽刺封建制度的劣性,在杂文、小说、诗歌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给我们留下了“孔乙己”“祥林嫂”“阿Q精神”等鲜活印象,蜚声世界文坛。他还在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四、鲁迅的影响

鲁迅的影响除了是精神上的楷模外,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地位无人企及。直到今天,凡读过书的人必读过鲁迅的作品。凡读书人中的有志者,必藏有鲁迅文集或鲁迅全集。鲁迅的影响不仅仅是在中国,在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五、现在有人建议把鲁迅的文章从语文课本中剔除,这里藏着极其险恶的用心,这些人受过西方文化思想的教育,他们知道从制度根基上动摇不了中国,他们企图从文化上削弱中国。

我们现在是个开放包容的社会,什么思想、言论、观点、人物都可以存在,水至清则无鱼,水浑了,大鱼就出现了,我们让他存在,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量他们翻不起大浪。正象任志强叫嚣的要让“土地私有化”,你说他们是不是利令智昏呢?我们会容忍包括鲁迅在内的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的鲜血白流吗?

所以,一些人建议从语文课本中剔除鲁迅文章的图谋是不能得逞的。如果谁敢这样做,“我以我血荐轩辕”!我们大家都会誓死捍卫我们民族的精神和脊梁!



无语石1


从中小学课本内,妄图删减、剔除鲁迅先生文章的人,居心叵测,道德沦丧,三观严重扭曲,不是汉奸走狗,就是砖家叫兽,也不乏一些小人、伪君子。

它们做贼心虚,想极力掩盖所犯下的丑行,因为鲁迅先生嫉恶如仇,在文章与小说中,把这群败类骂得狗血淋头、体无完肤,由此,戳到了这些坏蛋的痛处,故而,它们仇恨鲁迅,又惧怕鲁迅。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对这群败类最有力的抨击与鞕笞,于是,它们这伙流氓,想尽了千方百计,不惜一切手段,也要抹去鲁迅先生的文章,拼命的遮羞,掩盖罪行。

正能量的经典文章,好比是一把尖刀,寒光夺目,让当今社会的小人流氓、伪君子、砖家叫兽们,心生畏惧,不寒而栗,对它们而言,由始至终,是块心病。每每看到鲁迅的文章,出现在教材中、报纸上、新闻软件上…它们便是面红耳赤。因为,鲁迅所抨击的正是它们这一类货色,揭露出了它们的丑行、下流勾当。

砖家叫兽,贪财好色、胡说八道、危言耸听;流氓小人,嚣张跋扈,仗势欺人,坏事做尽,无法无天;伪君子,道貌岸然,衣冠禽兽,干一些见不得人的无耻勾当…更卑劣的是一些卖国求荣、出卖同胞、侮辱祖国的汉奸与精日分子。干了坏事,不想让人知道。对于鲁迅与他的文章,这群人渣,是感到害怕的,这让它们觉得始终是个巨大的威胁,以至于惶恐不安,睡觉、吃饭也不安稳,生怕哪一天,罪行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于是,铤而走险,相互勾结,把鲁迅先生的文章剔除,殊不知,这叫: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鲁迅先生是正直、风趣的,他对待朋友谦和有礼,但对于敌人、无耻之徒,是非常严厉冷酷的。鲁迅文章,也是一贯的嫉恶如仇,充满浩然正气与批判精神,无情的揭露了某些国人的劣根性,讽刺了宵小之辈与贪官污吏,抨击了黑暗腐朽的旧社会、旧制度、旧思想。在他的杂文中,时时可见先生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对中国青少年的关心与鼓励…

或许,你会猛然地发现:原来,鲁迅先生在旧社会,所批判的社会乱象,在今天的社会,依然存在,甚至,更加病态顽固!

鲁迅先生,是一个具有先见之明的思想巨人,也是一位落笔千钧、文采飞扬的文学巨匠,更是光明磊落、嫉恶如仇的正人君子、革命斗士。

对于中国社会与中国人性的解剖,鲁迅先生,又仿如是一位外科医生、预言家。

敬畏鲁迅,怀念鲁迅…这是我们的文化丰碑,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鲁迅先生与鲁迅的思想文化,应该作为一种民族精神与国家象征,永久的传承下去,福泽后代子孙,有利民族未来!











湛云居士朱晓风



其一,如果不想再当麻木的"看客",就应该重温先生的精彩文章;那些"为利熙熙,为利攘攘"的躯壳还在行色匆匆,只有丢弃的灵魂在孤寂的心湖上漂泊,彼岸在何方?其二,极个别所谓的"精英们"处心积虑想将他的作品从教科书中剔除,就是要灌输他们所谓的"新新"观念,摧毁我们国人身上仅存的那点傲骨和正气!遥想人们于难明长夜时节无比彷徨的时刻,是他跋涉在荆棘丛生的逆境里作特立独行的呐喊,在重重云层下透过那殷红的曙色,于片片哀怨中挺起来钢铁的脊梁;



其三,无论如何,鲁迅的文字,思想和胆识早已汇入我们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波涛汹涌,滚滚向前,而令人不屑的污泥浊水只能使他的形象更加伟岸,思想愈发光辉!
以上个人见解,敬请指正。


刘建兵145263287


中国人不能没有鲁迅!

鲁迅的批判精神必将长存!

那些主张删除鲁迅的,不知道心里在怕什么?

但怕,删除教材里的文章就有用么?

事实上,也无法删除!

可以删除他的文章,但“批判现实”的精神能删除干净吗?

妄想!

自古以来,有记载的孔孟之始,无论朝堂,还是民间,就从没断过“批判现实”的铮铮铁骨,有思想的文人才子,从没有被任何权势、俗流吓倒,哪怕为之付出了生命。

说到根本,就是中国人的积极入世情怀,无论现实多少艰难险阻,也挡不了仁人志士的心!

若想举例来说,则太多了,虽然外在表现形式,或者因为时代,有所不同,但这种批判现实、积极入世的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

也别说揣度人性之恶过于极端,没有爱,哪来的恨?!

鲁迅先生也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

一味张扬所谓的美,所谓的善,很是荒谬——连真都不敢面对,如何谈善与美?

自欺欺人,难道就是美德?就是真理?

如今,是开放的时代。

开放的时代则更需要多听不同的声音。

何况,你想盖,也盖不住。

因为这个时代,人,已经觉醒。



屁民说


不晓得别人怎么看待鲁迅,作为一个读着鲁迅作品长大的八零后,对于题干所说的那些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可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从中读到了人性,也读到了生活,始终认为鲁迅的作品放在语文课本里并不是一件不能接受的事情。(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鲁迅的作品对于普通中国人的思想启迪,至少是读书识字的所谓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迪作用,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

读《少年闰土》,至今可以在眼前浮现出一副清晰的戴银项圈的小男孩带着鲁迅在家想玩耍的景象,这种少年的交往是独立于身份地位隔膜之外的,不掺杂社会的消极因素;也能够看到长大后双方因为身份差别最终导致的人生经历的不同和天壤之别。

这不就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吗,小时候大家光屁股玩,长大了才发现光着的屁股由于出身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我努力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故事,不就是《少年闰土》的另一个版本吗?


再有鲁迅的《祝福》,阿祥嫂的形象早已深入到了每一个读书识字的中国人的血液里,阿祥嫂的不幸遭遇,早年丧夫,中年丧子,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她的那句喃喃的“我原本以为只有冬天才会有狼🐺”,看花了多少读者的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应该是很多读者小时候就读到的一篇课文,里面鲁迅为读者朋友呈现了一个少年孩童眼中的自然世界,奇妙而又多彩,这是鲁迅的成长历程,从他的文章里可以读到一代大文豪成长成才的经历,也可以看到一个有作为的少年乃至青年,在面对家、国、天下时应有的态度。

因此,把鲁迅的作品留在语文课本,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一个民族美好的东西是不会过时的,而是会历久弥新,意味深长,并不是什么东西都会随着时间改变,在这个土地上的生存智慧,是千百年不会变的,拿掉鲁迅的文章,难道那些昙花一现的随笔更有资格入选吗?

甚至说入选语文课本也需要明码标价了,鲁迅要给后来的魑魅魍魉腾地方了?


历史三日谈


鲁迅的嫉恶如仇在他那个时代是今天绝对认可的正能量。

但我这个鲁迅先生的信徒经过多年的阅读和写作,突然悟到:“所谓文学,就是对一切的理解与同情。”

近读余华《活着》,见他在序言里也说,要“对善恶一视同仁”。

我与余华,不是鲁迅的对立面,只不过我们和鲁迅生于不同的时代,处于人类认识的不同阶段。

而已而已。

“一个也不宽恕”,“全部踏倒它”。

今天听起来是那么刺耳,爱呢?宽容呢?人道呢?

心细如发、嫉恶如仇也容易偏执极端,有时候我们亲眼目睹的,也未必是真相!

但我们不可以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而苛求报刊杂志的昨天。

像所有有弱点的人性,鲁迅也在他的洞幽烛微里掺入过一丁点私货,因为文学是情感而不是法律。

如他对知识分子的侮辱与贬低,他因世态炎凉少年时遭受太多白眼、侮辱而对中国人的“最坏的恶意”的推测。

他对中国人的描写,差了一个沈从文。沈从文看见中国人所有的善,他看见中国人所有的恶。沈从文写道,那时候的中国人,果园里的水果被人摘了吃,摘吃水果的人要给钱,主人会感到受了侮辱。

但是,鲁迅的洞察力,他的总体的正直,他的文学天才和先锋性(如《故事新编》的后现代手法),不应该被否认。

某些中国人并非不丑陋并非不应以“最坏的恶意”去推测——如公交车上坐在姑娘大腿上的老头,如抢事故车的人,如滴滴车司机的败类。



大悔忆智冰



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鲁迅的文章不会从中学课本中完全剔除!考虑到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也许会去掉一小部分但绝对不会完全剔除!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事实上是怎么回事还没有定论!鲁迅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无论是他的文章还是他为人自认为堪称世范!是后世文人学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至于时下社会上的贬损鲁迅之风我是这样认为的:



首先是一些人自身三观的扭曲造成的!面对信息飞跃、面对物欲横流!人心变得浮躁!狂躁!变得失衡!失落!变得任性!偏狭!这从读书这一点上就能表现出来!不要说事身社会的人有多少能静下心来去读书!就是身在学校的大学生又有多少是真正读书的呢?除了个别有参加各类考试的人去搬弄搬弄书本,我看真正读书的人没几个!这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情!有的人也许会说!我每天手机不离手都在阅读呀!其实你那不叫阅读充其量自娱自乐而已!无心读书,更无心去关注鲁迅和阅读鲁迅这是其一!



第二学界特别是文学艺术界的狂躁之风!为什么莫言能拿诺奖?而能与之比肩的作家在中国我认为有很多!为什么别人不能?因为莫言踏实!任何时候任何文学艺术任何学术技艺一旦沾满铜臭一旦被名利这个缰绳所左右和驱使,其自身不仅不会进步而且会出现倒退!我可以肯定地说近年来无论文学艺术所出精品的数量和质量与上世纪前中末的东西相比都是令人大跌眼镜的!其三当一些经典和传统的文化被日渐增长的被大多数人追捧和接受的非正统类的异类的东西所吸引的时候!鲁迅自然会被人们冷落在一边!当我们的后代子孙在未来只知道某些明星(各种演艺界的明星)而不知道鲁迅的时候!中国文化将会出现彻底的崩盘!


冀之笔


可以肯定的讲,把鲁迅作品全都从语文课本删除,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主要有下面三个原因:

其一,在于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坛巨大的影响力和无法动摇的崇高地位。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他把的如椽巨笔当作为刀枪和敌人战斗,被誉为“民族魂”、中国现代文学的旗帜和奠基人,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既然是毛主席点的中华文化的主将,既然是"民族魂",其作品怎么可以不重点学习?怎么可以从课本删除?更何况在文学思潮泥沙据下的今天,怎么少的了"民族魂"的引领?

其二,在于鲁迅先生的作品闪耀着深邃的思想光芒,充满了高瞻远瞩的洞察力。

鲁迅一生都在关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题。

他的«狂人日记»吹响了反封建的号角,发人深思!«阿Q正传»写出了国人藏在骨子里的劣根性,振聋发聩!«呐喊»喊出了国人渴望振兴的最强音,催人奋进!«拿来主义»为文化的继承与借鉴指明了方向,与毛主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指导方针何其一致!两位伟人不谋而合。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可以说,鲁迅先生用他的作品引领一个时代前行!历史怎能忘记他?人民又怎能忘记他?更何况,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今天仍然有着警醒教育作用。

其三,在于鲁迅先生作品具有的巨大的艺术表现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鲁迅一生都在用的杂文和丑恶现象和错愕思想做斗争。当然,这也耗费他太多的借力和时间,以至于没能给世人留下什么鸿篇巨制。但这些杂文并不像有些人说的仅只是"骂人的文章"",而是形象性很强,堪称中国文学史是最瑰丽的篇章,艺术技巧高超。他杂文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文笔时清新隽永,或时锋芒毕露,时泼辣犀利,时意味深长,可谓多姿多彩,赏心悦目,痛快淋漓。

 他的斯文诗歌集《野草》更是一部艺术精品,灵活运用象征方法而创造的各种艺术形象,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抨击丑恶现象。

他的小说用悲剧的手法揭示深刻的社会意义,耐人寻味。虽然描写的都是一些小人物,但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塑造了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各个堪称经典。

鉴于篇幅所限,不在展开。不过可以肯定鲁迅先生的作品不会从课本消失。

斯人已去,灵魂永在!正所谓:"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江天20


首先,在下孤陋寡闻,听说过一些人呼吁减少鲁迅文章的数量,没听说过谁要求彻底剔除。

我想,即使有人这么说,恐怕也是气话,大多数人不会赞同。只要不违反法律、道德和尝试,每个人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没必要指责。

其次,为什么有人呼吁减少鲁迅文章?

因为鲁迅曾是语文课本中选入文章最多的作家,甚至比maoze dong还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僵化的教学方法,即逐字逐句解读,处处揣摩作者原意。

比如《药》的结尾,为什么乌鸦会飞,再比如《阿Q正传》为什么加入一个小D,这些皆有标准答案,此即还原式解读,除了在文本上嫁接上一大堆没有用的知识外,既不能提高学生欣赏能力,也不能强化他们的写作能力,实在是一种有害的教学法。

如果阅读过中学生作文,就会发现相当时期,中国学生中“二鲁迅”的现象非常普遍,越是比较聪明、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越喜欢装深刻,这严重限制了他们的才华。

过去学生说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不是鲁迅的文章不好,而是一到鲁迅文章课,就要有一大堆死记硬背的东西,功课负担陡升。

再好的文章,这么解读、这么学习,都会产生负效果。不否认,学好的人觉得有提升,但不要忘了,更多普通学生为此付出的代价,如果20%学生作文水平提高了,80%却下降了,那就有必要去检讨一下。

语文教学中,对鲁迅文章解读的积弊短期难解除,也许适当减少鲁迅文章,让课本变得更丰富、更多元,也是一种选择。但必须声明,我并不认为这就是正确的。

其三,文学应该多样,再好的东西,也不要垄断

中学、大学时喜欢鲁迅文章是应该的,毕竟在课本中很难找到像他这么深刻的写作者。但大学毕业后依然喜欢鲁迅,这就要检讨自己的阅读视野是不是太窄了,课外书看的是不是太少了。

鲁迅初期的思想来自尼采,如果阅读尼采的作品,就会发现其思想比鲁迅要深刻、宽广和准确,鲁迅从中继承的只是一部分,尼采对于现代性批评的东西,因与当时中国社会的真问题相距甚远,是鲁迅基本没涉猎的,而这部分恰恰是尼采思想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读过尼采,再去读叔本华,以及尼采思想的源头康德,就会发现康德简直是一位划时代的伟人,他严密的逻辑、对问题的敏锐把握,都令人叹为观止。沿着这个脉络读下去,我们注定还会喜欢上萨特、加缪(不是他们特别好,而是他们比较好懂)等,我们才能意识到,在人类思想史的宝藏面前,我们是多么渺小。

总之,世界上好东西很多,可我们的课本只讲鲁迅,但鲁迅很多思想并不是原创的,也是受别人启发而形成的,由于他不太懂哲学,所以他的思想存在矛盾,可以借鉴,但不能视为规范,不能用来指导实践。

鲁迅是一个真诚的思想者,文章写的也很好,但世界太大了,希望课本上能展现出更多元、更丰富的人类精神成果,从这个角度说,鲁迅文章收入太多,确实有些比例失当。

我们学习前人的东西,应持扬弃态度,在否定中继承,当然,想否定鲁迅是很难的,哪怕是比较小的一个侧面,也不容易做到。但即使如此,也不能无条件接受,不要以为鲁迅所说的可以解决当代问题。

鲁迅思想中最伟大的部分是祛魅,承认理性,可当下读者很多是从道德角度去理解鲁迅,这实在可悲。


老虎他爹


这是美粉们一向来的图谋,妄想从思想上、文化上阉割中华民族,而且极端恶毒的企图从孩子的教育入手,形成断代现象。所以作为一个稍有民族情感的中国人,俱应群起而攻之,断不可让这情况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