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兵變時趙匡胤真的是被迫的嗎?

第五愛


五代時有一句名言“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

五代幾十年換了5個朝代,最短的後漢只存在了4年,最長的朝代也就10幾年,而且幾乎沒有一個能正常傳承的!

首先是後梁,後梁太祖以開封為大本營南征北戰擁有中原,然後代唐建晉。後梁太祖朱溫晚年也效仿唐玄宗把兒媳婦弄到了身邊,結果因為傳位問題,他兒子朱友珪把他殺了,結果朱友珪很快又被大臣推翻,擁立朱溫另一個兒子朱友文繼偉,可惜朱友文不是當皇帝的料,沒幾年被河東李存勖推翻!

李存勖推翻後梁,恢復“大唐”(後唐),定都洛陽!李存勖當年也是外揍契丹,內伐河北,也曾英雄一時,然而當上皇帝后就放縱了,終於被自己的義兄李嗣源殺死,李嗣源還算個明君,然而晚年又爆發了內亂,太子造反被平,不得已傳位給李從厚,然而李從厚從來沒有想過會當皇帝,也沒那個實力,結果很快就被自己的義兄李從珂推翻殺掉!

李從珂殺了李從厚,但也與李從厚的姐夫石敬瑭產生了矛盾,很快李從珂攻伐河東石敬瑭,石敬瑭為了自己不惜認契丹皇帝為父並許諾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換來了契丹援助滅了李從珂,然後被他爹契丹皇帝冊封為皇帝,建立後晉。不就石敬瑭死去傳位給侄子石重貴,不過這侄子有骨氣,開始反抗契丹,然而骨氣不是力氣,不就契丹大軍南下滅了石重貴,滅了後晉!

契丹皇帝在開封龍椅上坐了沒幾天,坐不下去了就收拾收拾回契丹,結果走到河北病死了。中原無主,河東劉致遠趁勢入住汴梁,建立後漢,就是最短明只有4年的後漢。劉致遠當了3年皇帝就掛了,他的兒子繼位為皇帝。這位小皇帝一上來就“削藩”,搞得人心惶惶,結果就引來了郭威的叛變!

郭威出兵在外,小皇帝猜忌他,把他全家都殺了,這郭威能忍?立馬帶兵殺回開封,小皇帝也不示弱,帶著禁軍就衝了上去,結果小皇帝兵敗被手下殺了,郭威假意迎立後漢宗室為帝,可是這位皇帝還沒到開封,郭威就藉口契丹來犯,帶兵出了開封,走到濮陽時,手下譁變扯了黃旗披在郭威身上,擁立郭威,這才是歷史上第一次“黃袍加身”!接著就是郭威開創後周,成為後周太祖。郭威家小都被殺了,所以就把皇位傳給了養子(內侄)柴榮,柴榮死後傳位給其子柴宗訓!

然後就是趙匡胤照本宣科模仿郭威建立了宋朝!

以上就是唐宋之間的五代,以當時的情形就很好理解了!


雲星午夜


說到北宋的建立,不得不提到的事件就是“陳橋兵變”,作為漢族統治最為昌盛的幾個歷史時期之一,宋朝最大的建樹,就是在文治武功方面都頗有發展,尤其是文人治國的方略,讓很多文學以及科技等領域,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但是相對應的,文人冗餘讓很多官場之事變得更為複雜,最終才造成了宋朝積貧積弱的狀況,很多武將至死得不到提拔,而軍隊缺乏真正的統帥和指揮,當文人掛帥的時候多半難以束縛軍隊,導致戰鬥力低下,究其根源,就不得不推敲到當初宋太祖陳橋兵變之事。

趙匡胤原為後周柴氏大將,文韜武略頗有作為,同時治軍有方頗受部將愛戴,自隋朝動亂五代十國後,後周柴氏本佔據天下大半,奈何香火不及,在柴榮一代已缺乏後人繼位。

但柴榮也中年早逝,只能立七歲幼子為帝,無強勢帝王自然難以服眾,宰相範質成為當朝主心骨,恰恰這一時刻契丹來襲,為抵禦外敵,便授予大將趙匡胤最高兵權退敵衛國。不料趙匡胤出兵兩天,在陳橋被部下譁變,黃袍加身立為新王,同時敵軍自行退敗,趙匡胤返京加冕。

這其中頗有疑團,為什麼趙匡胤出兵前,能夠獲得兵馬大統帥這一職位,但凡宰相稍有計謀,都會有更高一級的監軍督導,而不會放任大將一人帶兵以避禍患。

同時,兵變後趙匡胤真的是被迫黃袍加身麼?還有,為何趙匡胤舉兵之後敵人就自行退卻了呢?很多謎團在史料中並未予以解答,但是通過蛛絲馬跡的記載,我們還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還原當時事件的。

後周七年,根據當時契丹遼朝記載,並未有直接出兵記錄,更多的是在國境內抵禦外敵,五代十國之際兵荒馬亂,各國各朝自顧不暇,又哪有餘力和後周消耗呢?所以這一出兵記錄本身就具有不可靠的問題,所以在後世記載逐漸模糊。

同時趙匡胤返京之後,文武百官的做法也是頗為怪異,先是宰相帶眾官自責遣兵調將過於倉促,難道這就能成為大將黃袍加身的理由嗎?

隨後在短短的兩天內,政權交接的禪讓儀式就完成了,這不得不讓人猜疑這次政治事件其實是早有預謀的,即便趙匡胤真的不知情,那麼也是隨時勢而動,成為了歷史的造就者。

因此宋太祖的陳橋兵變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在史料記載的必然要求下,封建王朝的史官記錄根本做不到公正對待,記錄本朝事宜總是被政治權勢以及身家性命所脅迫,最終寫下的都是關於本朝帝王的溢美之辭。

幸好趙匡胤並非昏庸之輩,上位後勵精圖治,同時自身也頗有文治武功,打下了一片江山沃土,為大宋基業奠定了基礎,但是對於自己如何上位,其實他自身內心也很清楚。

宋太祖並非朱元璋那般不念舊情之人,因而在繼位後,杯酒釋兵權的做法,也是軟性的去了各路大將的兵權,並且改換治軍方式,最終才形成了文人治軍的歷史問題。

雖然對後世影響多為負面,但就北宋當時的狀況來說,為了避免再有人黃袍加身,這也的確是帝王應行之事,動盪時局之下行非常之事,趙匡胤也的確做到了帝王的行事準則。

因而能夠成為宋朝開國之祖,為後世所流傳,而並非因兵變奪主之位遭人唾罵。

推薦一個非常好用的新媒體投票工具!共享投票,一個完全免費的投票創建平臺,在共享投票平臺您可以根據您的需要,創建跨平臺投票(PC端+手機端),或者是僅微信參與的投票。共享投票平臺的投票類型多種多樣,包括面向組織機構的公益投票、面向公司群體的大眾投票、面向內部人員開放的“指定用戶”投票、面向特定人群的“邀請碼”投票,還有具有獨特風格的“口令投票”。

共享投票


什麼叫被迫?部下拿刀出來說,“你不造反我就砍了你”,這叫脅迫,

部下串聯,一起跟他說,“我們反了吧,你做皇帝,我們跟著你做開國功臣”,這是勸進,

你說,哪種情況有可能?

他不是第一個黃袍加身的,在他之前的郭威,也是黃袍加身做的後周開國皇帝。

趙匡胤做的事,跟郭威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當初郭威造反,不費吹灰之力奪取都城開封,然後並沒有急著篡位,而是先維穩,然後說契丹南下,自己領兵出征,半路上被將士擁立,“黃袍加身”,隨後就稱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