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不少大医院药物咨询门诊“遇冷”

中国每年至少有250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药源性疾病”而入院。为指导市民合理用药,目前江城所有三级医院都开设了合理用药咨询窗口,不少医院还开设了药物咨询门诊,由临床药师坐诊,为市民解决用药方面的疑难问题。然而记者近日探访发现,由于市民对临床药师知之甚少、对合理用药不太重视等原因,江城不少大医院药师门诊“遇冷”。

多种活血药混着吃,婆婆吃出脑出血

家住东西湖区的72岁张婆婆,多年前患有陈旧性脑梗,经及时治疗,语言和行动功能并未受到影响。张婆婆好静,平时喜欢养花草,生活很安逸。儿女也非常孝顺,想着母亲年级大了,怕她再次中风,想着吃点药可以预防一下,于是在药店里给她买了如脑血康、心脑康等多种药物。

于是,张婆婆每日除了医生给她开的通心络胶囊外,还吃儿女给她买的药,一天要吃好几种。谁知,几个月前,张婆婆在家突然晕倒,老伴拨打120将其送到协和医院,经检查张婆婆出现脑出血,幸亏及时就医,张婆婆没有生命危险,但语言和行动功能受到了一些影响。张婆婆住院期间,其儿子无意中在协和医院药房旁边看到药物咨询门诊,于是带着母亲常用的药前去咨询。

坐诊的副主任药师伍三兰在仔细查看检查结果、询问婆婆病史、用药史等后,表示婆婆脑出血之前,长达一两年连续每天服用三四种药物,这些药里无一例外都含有水蛭或红花、丹参等活血类药物或成分,她推断这可能是引起婆婆脑出血的主要诱因。听完药师的话,张婆婆的儿子恍然大悟,“多亏来了药物咨询门诊,以后再不敢瞎给母亲买药了。”

据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推算,中国每年至少有250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药源性疾病”而入院,其中死亡可达19.2万人。为了促进安全用药,减少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近年来,江城不少三级以上医院开设了药物咨询门诊。

那么这些药物咨询门诊情况如何呢?近日,记者探访了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等医院的药物咨询门诊,发现不少大医院药物咨询门诊“遇冷”。

8月9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楼的药物咨询门诊,一上手扶电梯,抬头就看见墙上的指示牌,告知药物咨询门诊怎么走。下了手扶电梯,记者向右手边走了不到20米便来到药物咨询门诊。和其他诊室门口有不少病人坐诊候诊不同,这里显得有些冷清。

该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郭咸希博士表示,医院药房此前一直设有药物咨询窗口,2016年正式开设药物咨询门诊,周一到周五上午有临床药师坐诊,按坐诊药师级别收取挂号费。然而,每天挂号就诊的患者并不多,多是就诊路过“顺便”进来咨询。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协和医院于2007年在全省率先开设药物咨询门诊,每周一到周五上午和下午,分别有10名临床药师坐诊,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慢阻肺、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及长期使用抗凝药或移植术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孕妇、儿童等多类人群的用药问题提供咨询。该院副主任药师伍三兰介绍,该院药物咨询门诊2007年刚开设时有时一天一个病人都没有,多年来随着医院10余名临床药师在病房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宣传、并每年开展2到4场安全用药社区行宣传活动等,如今情况比刚开始好了一些,但每天最多时仍不超过10人。

而武汉市中心医院副主任药师周庆也表示,该院药物咨询门诊自2017年底开设,周一到周五全天,有心内科、肾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肿瘤科、儿科、妇产科等相关用药的临床药师为患者服务,每名患者仅收取1.5元咨询费,但门诊量一直不大,每天接诊量仅3到4人左右。

不少患者对药师不了解造成咨询门诊遇冷

近日,记者在多家医院走访了20多名患者,其中7成以上表示没注意医院开设有药物咨询门诊,也不知这是干什么的;有2成左右患者表示听说过或看到过药物咨询门诊,知道安全用药很重要,但自己有不懂的用药困惑会咨询专科医生,而不会去咨询药师;仅有不到一成的患者表示,曾经去过或以后可能去药物咨询门诊。而在记者走访的几乎所有患者中,对药师的定义,都说成了“就是药房发药的工作人员”。

对此,多名药师表示,不少患者对药师职能不了解,相比药师更相信医师,是药物咨询门诊“遇”的一大重要原因,因此,门诊常看到不少患者开了药去问专科医生用法的情况。“药师和医师的专业视角和关注点各有侧重。医生精通诊断和治疗疾病,而药师更偏重用药方案的合理性与药物疗效的最大化。过去药师定位不太清晰,导致其作用没怎么发挥出来。如今药师也分为调剂药师、制剂药师、配置中心药师、临床药师等。尤其是临床药师,已经从药房走到了临床,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开展药物咨询、进行处方点评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郭咸希博士强调,医师一般更注重其所在专科疾病的专科用药,药师更注重患者的全程管理,例如评估患者药物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并在品种剂型选择、服药时间、服药疗程、用药经济性等方面给予用药建议;对合并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的患者进行用药指导,避免不适宜的药物相互作用;特别是对于一些老年的慢性病患者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最好先咨询临床药师,他举例说明,若一个患者同时在多个专科就医,消化科医生开了药品铝碳酸镁,呼吸科医师开了药品莫西沙星,如患者将这两种药物同时服用,莫西沙星的生物利用度会降低60%。

对此,伍三兰也表示赞同。她在接诊过程中也遇到不少类似事情,比如有爹爹之前因肾脏疾病先到一家医院肾内科看病,医生给他开了药物氨氯地平,后来他又因心脏问题到协和医院心内科看病,因患者未完全告知医生目前其他疾病状况,医生又对症为其开了硝苯地平。爹爹觉得这两个药名有点像,取完药后发现药房旁边有药物咨询门诊,顺便咨询这两种药该怎么吃。伍三兰查看发现这些都属于同一类药物,但可以用于不同疾病治疗,赶紧告诉爹爹只需吃一种,如同时服用会造成低血压,危及健康。

伍三兰还提醒,每种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都不同,很多药品在使用时有些特别的注意事项,如不能正确使用可能达不到良好疗效,如慢阻肺患者在刚开始使用吸入药物装置时,常因掌握不好方法而导致吸入量不够或未吸到药物。但因医生日常门诊病人多,常不可能做到事无巨细的告知甚至示范,因此专业药师指导非常重要。

网上网下推广药物咨询服务患者

如何让药物咨询门诊热起来?采访中,不少药师都强调,一是要加强公众合理安全用药知识的宣教,提高公众合理安全用药的意识;二是加强药物咨询门诊功能的宣传,切实解决患者用药方面问题。

目前,不少医院做积极探索。比如,武汉市第一医院早在几年前就推出了合理用药宣教平台,定期发布热点用药信息等,使老百姓能学以致用;利用信息化手段组建专科临床药师咨询服务微信群,迅速有效解决患者用药疑问;举行健康讲堂,将安全用药知识送到社区等。

周庆则表示,该院在医院公众号的在线问医版块里加入药物咨询服务,患者可在线进行图文咨询,药师会及时答疑;同时,该院还利用医院的诊间课堂,向在门诊候诊的患者们积极宣传安全用药的知识,并推广该院药物咨询门诊;并且还通过开设合理用药微信公众号“仁济好药师”、建立安全用药咨询群、深入社区等方式,进行线下和线上的合理用药宣传及相关药物治疗管理服务。

伍三兰透露,协和医院除在线上线下进行用药科普宣传外,还尝试开设医师、药师联合门诊,如今每周二、周三上午,该院心脏移植、肾脏移植医师药师联合坐诊,为移植后患者提供服药跟踪服务、答疑解惑,让更多患者了解临床药师的重要性。不久后该院还将开设呼吸科医师药师联合门诊。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除了为患者建立系统的个人药物治疗档案之外,也积极协同临床专科开展合理用药的宣教活动,有针对性地为备孕、孕期及哺乳期妇女、老年及儿童、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开具包括用药建议、饮食调节、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等多项内容的“个性化健康处方”。

郭咸希等临床药师建议,患者看完病拿完药后,有任何用药方面不清楚的,都可到药物咨询门诊咨询药师。并且,市民用药前需注意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而为保证药师更好服务患者,药师们建议,患者去药物咨询门诊咨询时应做好必要准备:最好能携带之前就诊或住院时候的记录、检验及检查结果,以便药师有针对性进行用药指导。此外一些患者在服用治疗药物同时,还服用中成药、中药和保健品,因此除了告知药师用药史外,还需要告知日常饮食、保健品以及中成药等的服用情况;并且,药师有时还会对患者的认知程度进行评估,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用药宣教及重点强化。

楚天都市报记者 郑晶晶 通讯员 李蓓 胡弘 刘坤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