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汉人跟闽南语汉人都是共同祖先,为什么后来分成2个语系?

钱用草袋装89时尚


这个题目不准确。客家人与闽南人历史渊源都不同,怎么说是同宗呢?

福建省社科院有一本很重要的书。书名叫《闽学源流》。说的是以朱熹为首的闽人学潮产生和发展,以及对中华文化的重要影响。揭示闽字作为福建的简称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江南有一个吳国和一个越国。后來越国“臥胆尝薪”灭了吳国,疆土与齐国相邻。公元前334年,越国王无疆率领大军北上伐齐却突然侵楚,被楚军一举歼灭。由于无疆突然死亡,未及安排王储,导致无疆子孙纷纷争夺王位。楚国利用越国政局动荡,公元前306年派兵灭了越国。无疆的子孙纷纷逃到福建,建立很多王国.或君国。其中,无疆的大儿子.玉建立的闽越国,二儿子宰勋建立的瓯越国最为强大。

越国不是周天子封赏的诸侯国。他们自认为是“大禹后裔”,无须封侯,又处在东南沿海偏僻之地“天高皇帝远”,从不受周礼束缚。历代我行我素。闽越国成立后占据福建沿海,表面上臣服楚国,背地却永远憎恨楚国杀无疆和灭越,也干了不少骚扰破坏楚国的事。如蚕食楚豫章郡(今南昌)。总之,无疆的孑孙与楚人不共戴天。

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秦始皇随即令秦军南下平百越。前214年,闽越国等越王君主全部投降被废为君长。秦以闽越国为主设立闽中郡。越四年,陈胜吳广起义后,越王君主积极追随项羽参加反秦战争。但项羽推翻秦朝大赏天下时,唯独不封赏闽越国王无诸等越王君主。无诸等人当即叛反支持刘邦。汉朝成立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刘邦重新任命无诸为闽越国王,建都于治(今福州)。其后,还将平叛的南海国(疑今潮汕地区)地域划归无诸。导致无诸的闽越国极度膨胀,四处侵扰扩张,杀人越货,最终被汉武帝四路大军一举歼灭。

从这段史实可见,闽越人是大禹后裔,可称夏人,但不是汉人。那么,闽越人是否与客家人同宗呢?显然也不是的。据民国著名史学家吕思勉,王国维考证,中国的苗族,瑶族和畲族都源于西汉初年的“武陵蛮”(亦称五溪蛮)。三族同源,都崇拜盘瓠(古代传说中帝辛的一条狗)为祖先,都祟尚二次葬等习俗。吕思勉还说:“今曰苗族不是远古传说中的三苗。那个三苗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消失了。”见《中国民族史》。那么武陵蛮又是从哪里來的?《后汉书》载,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袭郢(屠杀城内外20多万军民),迫使大批楚人逃亡江南黔中郡(即武陵山地区)。汉初,武陵山地区人满为患,偷盜成风。长沙国王吳芮派儿子吳阳率兵征伐疏散,始谓之武陵蛮。(吴芮后调豫章郡令,其子吳阳是歼灭闽越国的总指挥。)

武陵蛮中的一支号称畬人,先來到赣南

,在赣南大地留下无数畲字地名。据《赣州府志》记:唐末,红巾军两次经州征伐岭南,四次烧杀抢掠全州,迫使畲人大量逃亡赣闽粤山区。但逃到福建的畲人受到闽南人长期而无情的歧视,常常因为一只鸡一条狗发生争夺,甚至群殴屠村。因为闽南人知道,武陵蛮之一的畲人实际上是楚人的后裔一不共戴天。及至南宋灭亡,大批宋人逃进福建山区,有的与畲人融合成客家人,闽南人歧视态度仍未改变,双方争斗械斗依然,迫使清政府于雍正九年(公元1733年)割潮州三县合惠州两县新设立嘉应州,迁徙安置客家人,才逐步减少双方磨擦。

从上述史实可见,客家人与闽南人并不同宗。而是几千來的仇敌。


严家庆


一、「在山为客,在海为闽」

客家人和闽南人,乃至与闽南人有着亲密关系的潮汕人都是比邻而居,其界限是明显的,风俗习惯也是泾渭分明,但并不影响二者相似的汉人南迁属性。

客家和闽南所处的闽粤赣交界,自古以来是南越和闽越的边区,并不是百越人的核心位置,在汉人南迁到来之前,一直是畲族先人的聚居地,但自从秦皇开辟岭南开始,这块山区沃土迎来了汰旧换新的重大变革。


中原人的南迁,按历史演变顺序,第一次为秦定南越,第二次为西晋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第三次为陈元光开漳,第四次为黄巢起义三王入闽,第五次为北宋靖康之耻,第六次为南宋灭亡,第七次为明代全国大迁徙。

唐以前,福建人口稀少,南迁的人主要以沿海大江平原为主要聚居地,如木兰溪的南北洋平原,洛江和晋江的泉州平原,九龙江的漳州平原,以及绥安溪和漳江的漳浦、云霄等地,随着泉州和漳州两个州郡的建立,整体化、同质化的闽南文化开始形成,其时间定格在唐代。


而北宋以后,福建的闽北、闽东和闽南人口暴增,已经无法再接纳更多的北方移民,于是,新增的人口慢慢往福建山区聚集,其中以汀州人口增长最快,慢慢的,在汀州所属的县中,形成了新的汉族民系,那便是客家人。

以上,便是闽南人和客家人的本质区别,因早到福建,居住在海而形成了闽南人,后来人只好定居山区,故而成了客家人。

二、「在泉漳为闽南,在汀为客家」

福建的闽南人和客家人,其实很好区分,以民国以前的府县籍贯就可以辨别了。

凡汀州八县基本为客家人,漳泉两府则为闽南人,当然漳州靠山的县,如平和、诏安、南靖等地也有部分乡镇是客家人,他们属于后来移民,可能不完全受区划影响。


福建的府一级行政单位,早在宋代就已经定格,一千多年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而民系的养成,在福建,很大程度上最受区划影响

以龙岩县为例最能体现这种变化。

龙岩县,今龙岩市新罗区,属闽南人。早在唐代以前,龙岩县本为新罗县苦草镇,当时的新罗县在长汀,后龙岩独立设县先后命名为新罗县、龙岩县,一直隶属于汀州。

如果按此形势发展,龙岩县应该会成为客家的一员,如同临近的永定一样。然而,历史在唐代出现了拐角。

唐大历十二年(777年),以龙岩县离长汀太远又属九龙江流域而改属漳州,从此,龙岩县便发展成为闽南文化的一员,属于漳州话的一个分支。

如今,龙岩又再次与汀州合并成为龙岩市,其闽南成份慢慢在消退,而客家元素则在增长,与之命运相同的漳平则还是典型的闽南。

显然,客家与闽南,受政区影响还是很大的。



....................................

客家和闽南,形成的时间不同,其构成主体也属于不同时代的中原人,不同的时空背景造就的差异文化是两种民系的本质区别。


圭海四记


这问题根据各种史料综合的分析,个人得到的理解是:


潮汕与闽南为同宗同源关系。以闽南语的形成看基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次为西汉灭古闽越国后(遗部强迁至江淮一带)是由少量的吴越人南迁填补的(三国时期为东吴孙权的管辖区)。第二次为西晋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的中原人逃难而来的(古代的一个河南就是半个中国史,河南有四朝王城史。唐代定都洛阳,这估计跟闽南语的起源有关。因此闽南语在明代称河洛话)。第三次为唐代陈氏父子率中原八大姓南下泉州并讨伐平定潮州,由泉潮两地割地开辟漳州,并实施汉畲融合政策。当时的潮州与漳州部分地区并不是讲闽南语系的,而是有自己的方言的(语言应该类似广府与客家方言之类的,唐韩文公称为不开化的南蛮并教导,传授中原文化,是早期潮汕儒家文化的源头)。因为它主要的原始部落为畲、侗、疍等族人构成的。考古材料证实,潮汕地区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考古发现8000年前的南澳便有人类活动的足迹了)。远古时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创造了口头文学——畲歌仔。拜三山国王的风俗便是其民间神话传说,也成了潮汕地区的一种文化习俗。那么陈元光开辟漳州后,开始了闽人南迁的之路并形成了闽南话(泉与漳两地地区的方言)。第四次潮汕地区闽南语的形成要归于宋末。它是战乱与灾难形成的,古莆田人倾巢而出被赶往潮州(后福建仙游及福州地区的人填补,形成莆仙话)。因此广东古福建籍人都是由莆田(宋代称为兴安,元明时称为兴化,太平天国以兴化军称之)这个地区迁来的,属二次迁民(它与广东雷州、海南等地移民都是相同的道理。海外为第三次迁徙的关系),与当地同化形成潮汕民系(因此闽南话与潮汕话有一部分表达上不同的区别。跟今莆田地区相差甚远,已今非昔比了)。闽南潮汕地区也是中国在海外的华侨人数最多的一个民系,因此也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谓!


客家是统称,唯一不以地域名命名的民系。客家是一个具有山区部落民族与百越族民系融合的特征(唱山歌与火葬便是古越族人的一个共同特征)。它既保留了古代汉文化,又融合了古代畲族等百越族文化。形成原因比较之杂且源头也较多。第一次移民当然是秦人或楚人南下的了,这与广府人类似。一共分五至九次南迁,历朝各代的人基本上都有(大规模的迁徙活动发生在明清时期)。这当然也有跟闽南人同宗同源的人了(量少,不足动摇当地风俗与方言),也是在西汉后西晋时期南下的,不过他们早已被同化成了当地人了。客家的形成相比闽南民系较晚(平原地区被广府、潮汕、闽南所占据),总的说元代之前是无客家之称的。他们与广府人都是越人,一个统称山越,一个统称海越的。明代郑成功的遗部便赶往于此及海南等地,形成客家方言,客家的大本营主要在嘉应二州。清代逐渐壮大并南下惠州等地,与当地人发生抢地运动。史称“土客斗械”。客家人在太平国时为鼎盛时期。客家内部也分成山客与半山客之分,习俗文化上也有所不同。山客给人的印象刻板执着些,而半山客略显侵略性与外向性。客家旅居世界各地而不忘本、不忘乡音,也是我国典型迁徙民族之一,故常有东方吉卜赛人之美誉。这就是两个民系的由来了!都具有汉民族融合与同化的特征。不过以语言分之,一个是外来同化本地(像台湾被同化一样,古非闽属地,同化而来的。像潮汕人建祠堂宗庙就是一种移民文化)。一个是本地同化外来(广府、客家、越南的京族语言都有类似之处)。这便是两个民系本质上的区别(相对广府、客家,甚至江沪一带的语言,闽南潮汕也另类一些。那么便有人提出这是中古时期的古汉语,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难以考证。古代河洛人究竟怎样的又有谁知呢?古代人都是伴随战争与灾难迁来迁去的。如果是古河洛话,那么可能是古西晋到唐代时期的一朝官话)。



嚁月


客闽同为中原一代的汉人移民,最后形成不同的语言文化,我认为原因有三点:

1,迁出的原因不尽相同。

闽南先民多是官方军队集体性迁移,呈主动性和目的性。如圣王陈元光和闽王王审知都是将领率军入闽,或平乱或割据。

客家先民迁移多是因为灾害,如战争、水、旱、虫等,呈被动性且初期目的地并不明确。

2,迁出的人员构成不同。

闽南有早期的衣冠八族入闽之说,还有上面提到的陈王二将,移民人员多是有官方背景。

客家迁移主要以避乱的百姓为主,有较强随意性。


3,迁入地的地理环境不同。

闽南民系多居住东南沿海少量的平原地区。客家主要形成于闽粤赣交界山区,受两者地形影响,双方交流不多,甚至后期因为双方人口剧增,交界混杂地带因为土地生存还产生了摩擦。


以上这些原因最终导致了客闽逐渐形成不同民系和语言,并继承和发展了汉文化,也都同属于中华优良文化的一部分。

(个人愚见,不足之处敬请指正批评。)


闽路行


这个问题是比较有意义的,因为闽南人、包括今天在语言上和风俗上都与闽南人非常接近的潮汕人,和客家人其实都是拥有共同的祖先的:

1、闽客杂处——闽南地区;潮客杂处——潮汕地区,包括梅州部分地区(丰顺汤坑与留隍镇)这些都是事实,而且是历史的沿革。

2、无论是潮汕人还是客家人,都是同出福建地区,正所谓真正的“客都”不是今天的广东梅州,而是福建的汀州、宁化、石壁才对。

而且,从历史上的迁徙路线来说,今日主要聚居在广东的客家人,绝大多数其源流都和福建有关,这一点潮汕人也一样(莆田)。

在分子人类学家那里,福建人、客家人、潮汕人,都被坐实大多数就是汉人,绝无花假:

复旦大学分子人类学专家严实教授的图表。

由于去年开始原华夏基因三个子类型O1O2O3经过调整:O3为O2,O1则与原O2合并,因此,经过换算后,可以得知客家人的华夏基因为86.2%、汉人独有的O3则是59.5%;闽语区的人华夏基因为77.2%(潮汕人同在此列),汉人独有基因47.4%。

注:把O3,即今天的O2作为汉人独有基因,主要是出自复旦大学李辉与严实两位专家认定距今约3900-4300年前,位于今天山东半岛与河南少部分地区的“龙山文化”的先民确认为汉人最直接的祖先之理论,因为目前能够查到最多古人类基因且为O3类型的,只有这个地区。

虽然双方有一定差距,但是华夏基因77+%、汉人基因47.4%的福建人之占比,与整体南方汉人基因占比“标准”(大约是75%与55%吧)相差并不远,总而言之,各自的民族独有基因都占据了总体的主体。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大家都是同为汉人,而且还是同出源流的,为何今天大家说的话会完全不同?

答案其实也是在上面的图表中:

前面说过,由于分子人类学更新过他们的基因定义,原定为我国古代东南地区的「百越族」主体基因O1——包括侗傣语系与南岛语系,如台湾高山族、阿美族等;原定为O2型的两支,一支是古苗族和古瑶族,这两个基因的各自占比不同,我们大概可以得出为何闽南人与客家人源出一流却语言不同的结论:

闽语人O1=19.3%;

客家人O2=16.5%。

这两个数字都是双方O3外的最大基因:

O1对应百越——正好对应大多数福建人《族谱》所记载的第一次大迁徙:


也就是五胡乱华期间“八姓入闽”——历史上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进入福建之始。秦汉之时,越族是我国东南的第一大族:




汉代武帝前,今日的浙江东南部、福建全境与与广东广西全境,还存在“越族三国”(其实还有一个“南海越国”,但文帝时被灭):




虽然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0年)灭掉了闽越国后,史书记载武帝将闽越人悉数强徙自江淮一带,但是,考古学上的发掘却证实,直到晋代五胡乱华前,福建仍然有不少越人活动的痕迹,这个发现使我们相信,“八姓入闽”后的中原汉人与当地仍然留存的闽越土著不可避免的发生过民族融合,因此,这是今天的福建人O1较高的主要原因。

而语言学家则指出闽南话也确实留有越语的一些元素,不过已故的古汉语大师郑张尚芳指出,温州话保留的古越语元素要比福建话要多一些,但即便如此,说闽南话与古闽越语有关系,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O2对应苗瑶、也包含畲族——也就是说,也正好符号客家人一直往山区迁移并聚居的路线,虽然目前关于苗瑶畲的起源并无绝对定论(苗族相对清晰一些),但是可以肯定他们自百越族兴起后,就算得上是中原汉人没有大规模南渡前的东南之少数民族,考据具体考古发现,也支持了这一结论,苗瑶畲都是山区民族。

客家人进入这些地区后,同样与这些民族发生融合,因此,其语言也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而产生了不同的新的语言。

然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

无论是闽南话还是客家话,以及温州话,都可以肯定它们是汉语方言,而不是古少数民族方言,因为更优秀及更强大的文化,总是战胜更落后于更弱小的文化,晋代福建人为第一次衣冠南渡的一份子,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科技与农耕技术,还有优越的民族文化,熏陶改变了福建地区的闽越人。而宋末开始大规模南下的客家人先祖,从福建西移进入江西,随后没多久又南下进入广东,形成了“老客”与“新客”,有次过程大概可得知,为何原本操着“中古福建话”的客家人先祖,会最终衍生出客家话。

答案是:因为民族融合。


無風即風


什么民系先来后到,?什么先来占平原,后来占山区?都是伪命题,扯卵蛋!

1、秦军50万大军,分五路征百越。一路从南昌向东入浙江、福建。一路从赣州越大廋岭入韶关东拐龙川,公元前214年设龙川县,赵佗任县令。一路从长沙越骑田岭入连州抵番禺(楚兵为主)。一路从永州越萌渚岭(今贺州、江华,后称萧贺古道)入贺州抵郁林。一路由永州西越越城岭入桂林兴安。后两路受到百越首领译吁宋等土著兵勇顽强抵抗,秦军死伤严重,历四年方平息。这两路没有进入广东,是桂林、象郡两郡的驻兵。巜淮南子》有记。

唐未乱,有一姓南下珠玑短暂休整后,由于当时南雄盆地已被先到者占领,故前行择地。四个儿子一个留珠玑说涯话,一个到翁源说涯话,一个到河源说涯话,一个到顺德说白话!有族谱记载!

你们那些砖家把上面的问题解释清楚!

那些对本民系贴金烫银,对别的民系抹黑涂鸦的家伙好好读读历史,不要搞民系族群撕裂!


深山耕夫310


这边说到的客家人与闽南人确实从追溯源头是同一祖先没有错,古老而灿烂文明的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或者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客家人也是经过几次的大迁徙才从中原大地来到闽西,赣南,粤东长期地居住下来,其实客家先民原来使用中原语言,东晋,南朝以降经历社会变动而在不同地区停留,长期地与母语隔离,另外又要与南方的民族(包括很多少数民族)要进行语言上的交流,在此过程中逐步脱离了母语,在持续了几百年的历史变迁进而发展成了另外一种方言也就是客家话,进而客家人的无任走到哪里客家话就带到哪里,成为和其它民系有着一个区别的重要标志。



闽南人也称为河洛人,主要也是中原河洛人南迁移民的后裔,他们跟客家人一样来自中原大地,在闽南人聚集地与客家人混居的地方,闽南人以河洛人自称跟客家人以作区别,早期闽南人为了把自己的语言同客家人区分开来,称自己的母语为河洛语。其实先如今的闽南语和闽南的概念也是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才逐步形成的。


因此在不断的变化中形成了客家话和闽南话的不同,也是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也叫河洛文化)的区别所在,不管如何相信只要团结努力不管什么语,什么民系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麻烦关注我 了解更多资讯 谈谈你们的看法


佳辰农业


客家人是“父系中原、母系山畲”,闽南人是“父系中原、母系闽越”。也就是说,两个族系姥姥家不同,而“垫底的”语言则取决于母亲,所以逐渐分道扬镳!


气吞万里如猴


哈哈,有一天上海迁来一些外国人你们会不会说上海都是外国人后代而忽略了人数众多的原住民,闽南广东有独立语言体系与习俗就很好的说明了他们是原住民而不是移民,移民只是少部分改变不了原住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