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杜绝孩子看别人脸色,讨好别人的行为?

头条育儿州妈


我们确实能发现,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会看家长脸色,亲近比较溺爱自己的家长。孩子讨好家长的行为,在每个家庭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趋利避害是人们的天性。

每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如果我有需要,我自然会选择能够满足我这个需求的人。孩子也是一样,当他想看手机的时候,他知道爸爸妈妈可能会拒绝他,而奶奶可能会同意,所以她就会趋向于寻找奶奶。

换了另外一件事,可能爸爸妈妈同意的可能性更大,那么孩子自然会讨好爸爸妈妈。

孩子一旦养成讨好他人的习惯,就会变得看他人脸色,无法做到自己独立自主,内心不够强大,做选择的时候没有力量。

所以要尽量杜绝这一点。

解决方法一:制定规则家庭一致。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那么就知道孩子之所以讨好别人,是因为他发现: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事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家庭必须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家里要制定共同的规则。

拿看手机来说,如果爸爸妈妈认为,孩子看手机的时间需要得到限制,那么就制定每天看几次,每次看多长时间这样一个标准。

制定标准的时候,孩子最好是了解这个标准的,如果他能够参与制定,那是最好的。

标准一旦制定出来,就形同规则,父母孩子都需要遵守这个规则。

如果家长总是玩手机,却要求孩子必须只能玩20分钟手机,那么显然孩子会觉得不公平,很容易在长期的实行过程中,让孩子产生反抗的心理。所以,最好家长和孩子都共同遵守。

因为家庭还涉及老人,所以家长之间一定要商量好,沟通好,不要爸爸妈妈去上班了,奶奶在家里独自带孩子的时候,偷偷的给孩子多看手机。

解决方法2:态度坚定。

规则一旦制定,就不要轻易改变,除非现实情况发现这样的规则确实不合理。

拿看手机来说,今天你严格的要求了孩子,另外一天,你可能需要工作,或者自己需要做些别的事情,希望孩子不要打扰你,就允许孩子多看一段时间。这样反复无常,并不利于孩子遵守规则。

另外不要因为孩子生病了,同情孩子,可怜孩子,给孩子更多时间去看手机。

也不要因为孩子某件事情做得特别好,而作为奖励,让孩子多看一段时间。除非你们做出另外的约定。

一旦规则确立,无论孩子如何哭闹都坚守规则,因为在最初规则制定的时候,孩子一定会挑战规则,他会无所不用其极,哭闹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在这个阶段,家长一定要坚决。

孩子遵守规则一段时间以后,可能又会试探你的底线,重新哭闹或提出要求,要多看一段时间手机,家长也需要及时制止。


作者:舒心(Annie妈妈育儿),情绪教练、正面管教讲师、高级儿童情商指导师、儿童财商讲师。欢迎关注我,并与我交流。


Annie妈妈育儿


这个问题可能出自家长的教育,如果我们对于孩子过于严厉,尤其是父母双方都过于严厉,则孩子很可能长期处于一种焦虑的状况中。从另一个角度说,很多家长,把“让让孩子服从”或“让孩子听话”当作了培养目标,这是非常麻烦的事情,尤其是3岁之后,孩子的成长中心,就从自我思考,变成了察言观色。我的建议,是让孩子培养独立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


尤其是在3-6岁协商期这个关键节点,我们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允许他自己的想法。我曾经给大家介绍过一个家庭互动形式,叫做“家庭式圆桌会议”,一家人围坐一起,无论是买米买面、买车买房、公司上市、企业兼并,都可以拿出来孩子了解一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孩子的想法是多么的可贵,对未来的影响也是深远的。(via勇赫侃育儿)


勇赫侃育儿



其实从这个问题能看出父母的担心,孩子可能不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反而去做让别人高兴的事。担心孩子心里委屈、受欺负。其实孩子这样做可能是出于以下两个出发点:

1、他可能觉得自己的想法不重要,不值得拿出来说;

2、他可能觉得让其他人开心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喜欢自己。


对于第一种情况,父母可能需要在生活中创造更多的机会,用平等的态度询问孩子想法和感受,比如可以说“这件事你怎么看?”“你觉得怎么样更好呢?”,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要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对于第二种情况,父母可能需要在生活中更多的用语言来表达爱,告诉孩子自己是多么的爱他,并不是因为他做得好、成绩好、长得好看等等,而是单纯的因为他是他。这种无条件的爱能够给孩子无限的力量,敢于做真实的自己。


而总是用乖去评价孩子,很容易让孩子养成讨好大人的习惯。因为他渐渐会把自己评价为“乖孩子”,在孩子小的时候,尤其是6岁以前,他对自己评价是以外界评价为基础的。


当孩子成为了“乖孩子”,他就会越来与越听话,越来越习惯顺从,既不敢“不乖”,也不能“不乖”,因为“不乖”很可能意味着自己不再是个好孩子了,意味着会失去父母、家人、老师的爱与赞扬。


明智的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就是从内心视孩子为独立的个体。不能因为孩子身上有了你的遗传基因就可以对他随心所欲。其实,孩子只是在年幼时才需要和你在一起,你不过是在尽一份社会责任而已。只有内心不把孩子狭隘地当成附属品,你才会尊重和宽容他,你的爱才是大爱!


当心中拥有这样的一份爱时,你就会给孩子生长的自由,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自由!



超级育儿师兰海


看别人脸色讨好别人的孩子会委屈自己,做事畏畏缩缩,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活得委屈,都想要孩子自由的做自己。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严重的孩子,确实需要家长重视和科学引导。

什么原因造成讨好的行为模式

喜欢看别人脸色、讨好别人的孩子,是先天和教育环境共同造成的。

比如外向的孩子更可能成为领导者,而天生性格内向的孩子更倾向于成为跟从者。每个人都需要归属感,为了要获得同伴的认同,获得小团体中的地位,跟从者会通过讨好领导者来实现。

家庭教育环境也是造成讨好行为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父母本身是讨好型的人,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模仿和内化父母的言行举止,行事风格,成为同一类人

。题中描述的奶奶和孩子的对话,孩子就吸收了奶奶的行事特点;

另一方面,过于强势的家长,也可能"逼"孩子成为这样的人。过于强势的家长不懂理解和尊重孩子,很多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要求(很多是无意识发,表面看似为孩子好)。家长在各方面都更强大,孩子为了生存,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和重视,会发展出察言观色的能力,会通过屈从、讨好来获得。

讨好型行为模式的负面影响

讨好的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或委屈自己,其目的原本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

但对方往往都是会被惯坏的,你越不敢表达,讨好对方,对方就越容易把你对他的好当成是理所应当,忽视你的感受和需要

另一方面,讨好型人习惯在社交中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做什么事情都是畏畏缩缩的。

长期这样讨好人的需求一直不被看见,会活得很累,失去自信和自我。

怎么改善

1.父母要多关注、理解、尊重孩子的需要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父母的爱,有力量去做自己,而不是将能量用于费尽心思讨好和取悦父母,慢慢的其行为模式也会变得敢于表达自己(而不是因为怕父母拒绝或批评总不敢表达自己)。

2.多鼓励孩子表达,创造机会锻炼其主见性。

比如在家中让孩子角色扮演,创造条件让孩子组织游戏或组织活动等;每天花半小时和孩子聊一聊一天中最开心和最不开心的事情,说出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要。经过训练,孩子就会习惯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主见并敢于表达。

3.刻意帮助孩子发现长处,发展一些优势技能,建立自信

比如每天写下一些孩子的优点;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刻意练习发展成长处。比如我的侄女总是不自信,她爸爸发现她喜欢跳舞,专门培训她舞蹈,后来孩子参加了一些大型演出,慢慢被人刮目相看,在学校有很多活动机会,现在已经非常自信,也不再通过讨好别人来获得认可。

4.教会孩子一些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

内向孩子天生更善于察言观色,反应速度更慢,相对于外向者对情绪更敏感,这些天生的特点让孩子会在交往中处于弱势。这就需要家长教会孩子不卑不亢的,互相尊重的人际交往技能,给予刻意的场景练习,比如学会拒绝、不被尊重的时候要表达出来,等等,孩子这方面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


欢迎关注"嘉妈Jane说":中国人民大学管理硕士,北师大心理硕士,美国正面管教家长讲师,80后二孩妈妈,专注家庭教育。


有料家庭教育


这个问题的确需要加以重视,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孩子就会严重丢失自己。要知道,有时候,孩子的表现看起来非常“乖”和“懂事”,实则,这种懂事是与他的年龄不符的。这种懂事就是在讨好,孩子在尽量满足别人的意愿,而压抑自己的期望。

再说,孩子玩手机这种行为本来就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更是应该有节制的,换句话说,如果孩子一直都听话,那是不是可以一直玩手机呢?

所以,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也和大人的教育方式有关。可能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当孩子有一些要求时,不管合理不合理,我们都要求他听话,时间长了,孩子的听话就会养成一种习惯。

一个听话的孩子,他的生命能量无法正常成长,很多方面都受到了限制。就会认为只有自己听话了,一切都会顺遂。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很容易变得懦弱、没有主见、不会拒绝别人,更活不出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

他们从小缺乏了自我价值感,“讨好”是他们唯一知道和掌握的获取自我价值感的渠道。

所以,有时候我们不需要孩子那么听话懂事,要让他知道并不是只有听话了,别人才会喜欢和接纳你,你就是你,你最需要的是喜欢接纳自己。

只有把爱和自由还给孩子,这样的孩子才能一点点恢复天性。慢慢学会勇敢地表达自己。让他明白他的需求是会被尊重的,他可以别那么乖,大可尽情欢笑、快乐奔跑、自由地爱。


壹父母


首先在这种情况中我们要判断孩子是属于情商高还是属于讨好型的孩子。

情商高是指孩子从内心里完全认同这个世界的美好,懂得用善良淳朴的语言去赞美别人,让别人感到心情愉悦,也会乐于助人,他们的赞美并没有任何的功利之心。

讨好型的孩子,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者获取一定的利益而故意说出来让对方开心的话。他们所说的美好之词这次是存在功利性的。



您可以观察您的孩子,在他没有想要获得任何东西或者任何利益的时候,他是不是说出来的话也是让人开心的,他也喜欢赞美别人。如果是这样,说明你的孩子是一个高情商的孩子,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孩子,他是从心底认识认为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是一个十分阳光的孩子。

但是如果他只是在每次有特定目的时候才对别人说出讨好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就属于讨好型孩子。

讨好型性格形成的原因是受先天和父母行为方式影响的。父母有可能是这样的人,孩子会在不知不觉当中模仿父母,久而久之也形成了讨好型性格。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孩子慑于父母的威严产生了恐惧,胆小和懦弱,性格唯唯诺诺,他觉得只有讨好的语言,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内心缺乏安全感。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以后不敢表达自己的主见,或者说没有主见,办事唯唯诺诺,没有担当没有责任感,凡事喜欢做老好人。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讨好型性格呢?

先,父母要刻意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不给孩子讨好别人的机会。也就是在孩子提出他有什么需要的时候你就满足他。 时间久了,原来讨好型思维和行为模式就会弱化,学会直接提出自己的需求,讲真话,而不需要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去讨好别人。

其次,父母要更加的关心爱护他的孩子,增加他的安全感。

在做选择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做主,如果他的选择不出来任何的原则,我们都要尊重他的选择去行事。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希望我每字每句的认真回复会对您有帮助。

我是J妈,硕士,翻译+教育行业十多年的经验,现专心在头条码字,每天更文,专注于育儿经验和宝妈自我提升以及时间管理,分享我的所学所思,所有文章,一字一标点,全部是我一个一个敲打出来。



关注我的朋友,会在五月免费得到我录制的美国家庭万用亲子英文视频课程,同时组建学习打卡团,让我们共同前行。

J妈学堂


孩子能够察言观色,其实是对的,但是察言观色之后的行为是讨好,就不对了。

察言观色

通过别人的表情,体察到别人的情绪变化,这是一种很好的能力,说明孩子心思很细腻。我们正反两个方面来举例吧:妈妈生病不舒服,家里又来了客人,只能强作高兴招待客人。孩子看出妈妈的病态,也能够体会出妈妈的不适。于是主动要求来陪客人,给客人表演节目,让妈妈多些时间休息,少说点话。这样的孩子难道不是很好吗?换做是大人,在公司里面能够体察出同事的疾苦,与这样的人一同工作,会感觉很舒服。


而不能察言观色的孩子,妈妈明明很不舒服了,家里又来了客人不得不接待。孩子还闹着要妈妈,想要妈妈陪她做游戏。妈妈此刻的心理是何感想?

那些能够体察别人疾苦的孩子,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能力吗?“察言观色”其实是褒义词的。

讨好行为

为什么说讨好别人就不好了呢?讨好是谄媚、是屈尊,孩子从小学会用这样的方式,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那么对他今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有很大的阻碍的。而家长也会有意无意的用这样的方式要求孩子,则让孩子习惯了讨好的形式。


尤其是家里的老人,在面对孩子没有办法的时候,往往就会拿出这个办法:“你现在听话,只要你不再淘气,我就给你手机看,要不然就不给。”孩子因为非常想要手机玩,这样一来,他的不再淘气不是因为意识到行为上的错误而停止,而是因为可以玩到心想的手机。

大人要让孩子停止他的不正当的行为,利用孩子的心理,抓住他想要但是又不是他必须得到的东西,对孩子进行要挟,“只要做到什么了,就可以得到什么东西。”这样教育下的孩子,没有真正意识到行为的正确与否,更没有意识到自己要的东西是否是应该得到的,而是只要通过接受大人的要求,顺从他们的要求,就可以得到。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为了得到某种利益,而去讨好的方式。

这样看来,要想杜绝孩子养成讨好别人的行为习惯,还是要从大人的教育方式入手,正确的养育方式,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我是“舒真2018”,因为养育了孩子而学习心理学的妈妈,有很多的育儿问题想与大家分享。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探讨,与更多的妈妈一起,致力于宝宝的健康和幸福。

泡泡育乐园


善于察言观色、喜欢讨好别人的宝宝不一定是被迫装模作样哦,天生合作型的孩子,自身就具备随和、相对易于相处的个性,比如我们家大宝兜兜,在婴儿时期他们就显得易于满足、墨守成规,而且适应性非常强,送幼儿园不纠缠妈妈,甚至一天都没有哭过,就小绵羊似的被院长奶奶拉着手走进了教室。这听起来似乎我们是在说一个完美的孩子,不过合作型的孩子也有他们独特的需求,合作型的孩子更倾向于成为一个跟随者,而不是领导者,因而帮助他培养积极的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这将让他们鼓起勇气去承担一切,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学会拒绝。

在竞争的社会形势下,我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强者,具备竞争意识,可是合作型的孩子性格使然,说话温柔安静、讨厌打斗,他心甘情愿成为那种维护和平秩序的人,他没有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的渴望,乐于退后,让同伴成为大众的焦点、小团队的首领。他们善于倾听,能很好地发挥群体中的配合、粘合作用,但是他又非常容易被别人控制,不容易尝试新的事物以及冒险活动,很喜欢墨守成规。

宝宝的性格虽然是天生的,但是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帮他改变行为表象呢?

1、对于合作型的孩子,我们应该尽力的制造机会,让他成为一个团体的领导者,这意味着在家庭中需要给孩子安排一个特殊的角色,给孩子更多的决策权。打牌的时候,你可以说:“你来发牌,你决定从谁开始。”再给他机会让他制订此次比赛的规则,输的人要不要进贡?赢的人该不该回礼?四个相同的牌能不能当炸弹?

2、如果家里有其他的兄弟姐妹,精力充沛的孩子很容易成为领导者,这时候,妈妈需要不时的让合作型宝宝做一下决定,使他有机会变得自信。

3、合作型的孩子更擅长于听,而不是说。因此记得要多向他提问题,让他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与他分享他的思想和情感。

4、合作型的孩子,因为不喜欢冒险,会对于新生事物和突如其来的变化心生畏惧、退却,那么,我们就应该在每一次变化之前为即将发生的事情做一下普及,给他做一个示范,让他提前做好准备,有一个心理的铺设。


水亦田


现在有很多孩子都如题主所提问的那样,在我们家长带孩子的过程中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小宝要乖啊,你只有乖乖的听话才能怎样怎样”,这种教育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把孩子教育成讨好型人格,家长发现孩子有这方面人格时,别再注重强调孩子是否要懂事,在家长利用利益的引诱下才听话,而是要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要求他,帮助孩子找到自我。

我女儿也喜欢玩手机、看电视,但是我会给她规定时间,每次只能看10分钟或者1集,如果孩子执意要继续看,我就会告诉她看太长时间眼睛会变小慢慢没了就看不见了,会和她商量等她长大了就可以看时间长点,然后她都会乖乖得只看一会儿,实在不听的话我会强制关掉,同时会做出惩罚让她明天一天都不能看。

以前在老家婆婆也带过一年,就是什么都是她奶奶说了算,完全没有规矩全凭婆婆高兴,想做什么都是看婆婆的眼色,弄得我女儿只会献媚讨好她,我回去看到我女儿这样心里真不是滋味,现在待在我身边一年了,又变成活泼开朗自信的宝宝了。

所以家长带孩子真的要细心耐心,在给孩子制定规则的同时自己也要遵守规则,同时不仅要关注孩子吃喝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情绪,有次我女儿突然对我说“我不喜欢妈妈了”,听她这么说我很难过,但我还是平静的问她“你为什么不喜欢妈妈了呀?”然后她就说我刚做了让她不开心的事情,然后我就说那你都不喜欢妈妈了,让爸爸给讲故事吧,晚上也不要和妈妈一起睡了,不然你跟不喜欢的人在一起你也不会开心的,然后我女儿就懂了,说要妈妈讲故事,要和妈妈睡,和妈妈在一起没有不开心,还是喜欢妈妈的。

【我是生肖侠,你身边的儿童玩具创意专家,想要了解更多创意新玩法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我哦】


生肖侠


你好,但从你小孩子的的这个表现(孩子为了玩手机,总是说:“奶奶我乖乖的听你的话”,奶奶也总是说:“你乖乖的听话,奶奶就把手机给你玩”。),我其实觉得你家小孩子很聪明,因为他能够将事物的关联很好的联系在一起,目的性很明确,而不是简单来说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但是这样的行为模式也会给小孩子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你或许已经从你的担忧当中发现了一些,你可能会担心自己的孩子变得见风使舵,墙头草两边倒,当面对利益诱惑的时候,不能够坚持自己的主见,当父母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真正是想要什么的时候,我相信这是一件让每个父母都感觉到害怕的事情。而这种教育方式很有可能造成他的讨好型人格,他们从小缺乏了自我价值感,“讨好”是他们唯一知道和掌握的获取自我价值感的渠道。

小孩子或许很听奶奶的话,但是当奶奶不再拥有手机的时候呢?小孩子是否依然会听话?父母的权威性在小孩子面前其实也已经被这种教育方式给消耗殆尽了,因为在这段教养方式里面,所有的都是利益驱驶的,显得太目的性太成人化,而小孩子本应存在的天真,真诚却找不到了。

我们有的时候在教育小孩子的时候不要过于强调懂事,而是要告诉他为什么需要这样做,这样做不是为了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话,而是选择这样去做本身就有他的目的,最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别把小孩子当小孩子,要当小大人来看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