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爲何不再出來救國?

衛薇兒


北宋滅亡的時候,為什麼沒有出楊家將來救國呢?北宋是開始於公元960年,而被滅於公元1127年,長達167年,而楊家將在北宋的滅亡的時候早已經沒有了,自然是不可能出來救國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所知道的楊家將都是來自於《楊家將傳奇》,也就是說楊家將的很多故事都是虛構出來的,比如穆桂英。那麼歷史上的楊家將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楊家將中的楊繼業叫做楊業,開始是五代十國裡面北漢的建雄軍節度使,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徵北漢,楊業就勸北漢皇帝劉繼元投降,劉繼元聽從了,楊業被宋太宗任命為代州知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

公元980年,遼景宗率十萬軍攻打雁門,楊業率幾千騎兵繞到雁門關以北,與潘美前後夾擊遼軍,遼兵大敗,楊業被晉升為雲州觀察使,楊業威名遠播,契丹人一看到楊業的旗號就立馬逃走了。

公元986年,宋太宗決定攻打遼國,以收復燕雲十六州,宋軍分成幾路大軍攻打遼國,但是各路都攻打不順都撤回來,宋太宗命潘美與楊業殿後,楊業對潘美等人說,現在遼軍士氣十分旺盛,我們不應該跟他們交戰,而應該在石碣谷那邊設下埋伏。

但是監軍王侁說:咱們不是有好幾萬精兵嗎?為什麼如此膽怯。我們應該直出雁門關,直接跟遼軍對戰,楊業說:這樣不行的,我們肯定必敗的。王侁說:你不是叫楊無敵嗎?為什麼這樣猶豫,你難道有其他的想法?

楊業沒辦法,他只能出戰,他對潘美說:我這次出戰,肯定必輸,我希望你們在陳家谷這邊支援,等我們轉到這裡的時候,希望你們來救援我們,可是等楊業到陳家谷口的時候,潘美的部隊早就撤退了,楊業最終戰死。

與楊業一起戰死的還有他的兒子楊延玉,楊業另外還有一個兒子叫楊延昭,而他的還有另外五個兒子,只不過都不是武將,我們就不說了。

楊延昭也叫楊六郎,不過,他是楊業的長子,楊業死後,就一直擔任著宋朝北面抗遼的重任,多次在景州、保州抵抗遼軍的侵擾,最後死於公元1014年,宋真宗稱讚楊延昭“治兵護塞有父風”。

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生於公元999年,死於公元1074年,因為父親楊延昭的緣故,擔上了防禦使。宋神宗的時候,因為抗擊西夏有功,被封為步軍都虞侯。遼軍攻打代州,楊文廣獻上陣圖和攻打幽燕的計策,但沒多久就病逝了。


歷史簡單說


首先,楊家將是杜撰的!宋朝根本不可能出現楊家將這種組織性的武裝力量。宋朝最讓人詬病的地方就是武將無權!宋朝採用的是類似於清朝的職業部隊。所有軍隊兵員來自全國各地,選拔最優秀的士兵編入禁軍。這樣一是可以提升軍隊士兵的作戰素質,二是防止士兵結黨營私。從某種意義上看,這種軍制是好的。但是在宋朝這種歪嘴和尚念歪經的爛人手裡就變了味道,宋朝為了防止武將兵變,強制要求軍事將領五年一換。也就是說,楊家將的存在時間頂多五年!五年後他們就得脫離原部隊,要麼退役,要麼調到其他地方任職去了。

其次,雖然不存在楊家將,但是楊家將的後裔被併入了宋朝的其他軍隊,照樣為國效力。據記載,當年楊文廣率兵南下福建廣東,任職五年期滿就調走了。但是隨他而來的那支部隊卻被留在福建,參加屯墾。由於北宋被滅亡的太快,一個放屁的時間都撐不住,使得南方的部隊都沒機會北上抗金,這些部隊最後併入南宋王朝,併成為輔助大宋的有力武器。


優己


大家受影視劇的影響,對楊家將的瞭解應該有個誤區。

其實楊家將出現的英雄真沒有那麼多代,正史上關於楊家將的記錄也僅僅是隻有三代而已,而且這三代人中是一代不如一代。

所謂的楊家第一代,就是楊老令公楊業,他也是楊家最聲名赫赫的一個。

楊家將的威名就是在他的帶領下打出來的。

其實早年的楊業不是宋朝的將領,恰恰相反他是大宋的敵人。

那時候他在北漢任職,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曾經兩次想把北漢給攻打下來,可惜是因為楊業楊家將的存在,趙匡胤吞併北漢的措施沒有得以實施。

還沒等到趙匡胤對北漢發動第三次戰爭,趙匡胤就在斧聲燭影中死去了,之後就是他的弟弟趙光義宋太宗登基稱帝。

為了超越自己的哥哥,實現祖國的統一。趙光義繼續選擇北伐和北漢開戰,這一次宋軍打的很順利,因為之前兩次和北漢交戰有了經驗,他們先是切斷了來自契丹的援軍,然後圍困了北漢的國都太原城。

北漢的國主不得已投降了。

這時候的楊業還在拼死的抵抗,宋太宗趙光義知道楊業是個不可多得的大將,所以他就讓投降的北漢國主勸說楊業投降,不得已楊業投靠了大宋。

宋太宗趙光義得到了楊業很是高興,因為楊業長期據守邊界,很熟悉和契丹作戰之事。

正好趙光義又有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壯志,有了楊業對於趙光義來說是如虎添翼的一件事。

宋太宗第一次討伐契丹的時候,打了一個大敗仗,而且自己還種了箭傷,差點戰死沙場。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以後在去打契丹他就不去現場了。

有一次,他派了兩路大軍去攻打契丹,一路東路軍,一路西路軍,西路軍的將領叫潘美,楊業帶著的楊將軍就是在潘美的帶領下打契丹的。

這一戰由於東路軍的輕敵,他們打了一個打敗仗,這時候皇帝把希望寄託在西路軍上了。

楊業就擔負了這個歷史使命,他們接到的命令是把在契丹地盤上的漢人給接到中原去。

楊業想用誘敵的辦法,讓契丹人深入到埋伏圈,然後聯合潘美的大軍擊敗契丹人。

本來楊業和潘美商議的是在陳家谷埋伏士兵的,但是,當楊業把契丹人給引誘到陳家谷的時候,這裡竟然沒有一個人。

原因是潘美聽說楊業帶的軍隊吃了敗仗,他們因為害怕都提前逃跑了。

楊業帶著殘兵敗將來到陳家谷後,他再也跑不動了,於是,他選擇了在這裡和契丹人決一死戰,最後楊業就是戰死在陳家谷的。

楊家的第二代就是楊延昭,楊延昭也是楊家聲名赫赫的一代將領,可是,他所處的時代,沒有他父親楊業那時候動盪,所以,他和契丹族的開戰,也並沒有楊業那時候,那麼激烈。

楊延昭是接替了自己父親的職位,繼續為大宋防守邊界對抗契丹的。

到了宋真宗繼位之後,更是和契丹簽訂了友好協議《澶淵之盟》,也就是這個協議的簽訂,契丹和宋之間基本上沒有了戰事,在楊延昭五十七歲那一年,他也就病死在這個職位上。

楊延昭死後,接替他職位,掌管楊家將的是他的兒子楊文廣。

楊文廣曾經跟隨北宋名將狄青打過仗,但是,那時候他們打的並不是契丹。

宋的最大威脅就是來自於契丹。因為《澶淵之盟》的簽訂,宋遼之間的戰爭停戰了幾十年,到了宋和遼再起戰事的時候,楊文廣已經是七十多歲高齡的老人了,這時候他已經沒有力氣上戰場殺敵了。

自楊文廣之後,楊家將也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所以,到了北宋滅亡的時候,也就沒有所謂的楊家將來救國了。

至於穆桂英,楊宗保之類的,這些人全部都是影視杜撰出來的,不可信。


史學達人


古人云:將不過三代。當將軍的人殺戮太重,俗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枯,古人認為這會影響到子孫的福報。北宋初年的楊家將只有三代將才:楊(繼)業,楊延昭,楊文廣。(楊宗保只是小說中的人物,歷史中不存在。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為狄青的部下。佘太君其實姓折,沙陀族人,折家軍也是北宋著名的將門。)楊家將三代之後,有宋一朝,再也沒有出名的戰將。楊文廣死後約50年楊家無人,金國入侵北宋,史稱“靖康之恥”,但史書中沒有記載楊家將抗金。

南宋初年有一位大將叫楊沂中,除了大帥: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吳玠之外,再往下排第一的大將就是楊沂中了。楊沂中和劉琦、吳璘屬於一個級別的大將。

《楊家將》評書把楊沂中也納入了楊家將中,看作第七代楊家將。但根據近年的史料考察,楊沂中並不是楊繼業的後代。

楊沂中,是趙構最信任的大將,統領中央禁軍的殿前司,與金兀朮直接交鋒互有勝負。順便說一下:劉琦統領過中央禁軍的馬軍司。

但楊沂中有個很大的汙點:趙構和秦檜賜死岳飛時,斬殺岳雲、張憲的監斬官是楊沂中,負責具體流放岳飛家眷的人也是楊沂中。楊沂中跟秦檜、張俊是關係比較密切的一黨。

趙構在釋地方大帥的兵權是,只有楊沂中的殿前司由3萬增加到7萬人,在中央禁軍三衙中,人數超過另外兩支禁軍的總和。楊沂中掌控殿前司長達28年,相當於北京軍區司令連續當了28年,可以看出趙構對他的極度信任。

楊沂中對趙構非常愚忠,很會緊緊跟著南宋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舵手趙核心,溜鬚拍馬,每年給趙構送2萬瓶貢酒。當時人送外號“髯閹”,說他像一個長了大鬍子的太監一樣,善於阿諛奉承。

楊沂中的族譜:楊信——楊日新——楊仲臣——楊宗閔——楊震——楊存中(這是趙構給楊沂中賜的名)

而楊繼業的父親就是楊信,所以很多人就誤認為楊沂中即使不是楊業的後代,那也是一個祖先楊信下來的。

宋人劉一止在《苕溪集》記載了楊沂中家族的幾塊碑文:說楊沂中的祖先楊信是代州(山西)的儒生,在亂世中沒有當官,楊日新、楊仲臣也是儒生,在宋朝只做了很小的官。楊宗閔才開始棄文從武,楊宗閔與楊震均在與金國的戰鬥中犧牲。

楊繼業的父親也叫楊信。這個楊信卻是五代時麟州新秦的土豪方。後晉天福七年(942年),楊信命長子楊業(時名楊重貴)追隨麟州刺史劉崇。後周廣順元年(951年),楊信自稱麟州刺史。楊信病死後,次子楊重勳(時名楊重訓)繼任麟州刺史,依附北漢,宋朝建立後,楊重勳歸附北宋。

楊繼業並沒有一個弟弟叫楊日新,所以這兩個楊信不是一個人,地點不同,文武不同,兒子不同。


沂藍書院趙月光


在強大的武將面對昏聵的統治都顯得無力,再牛的家族折騰幾代人鬥志也不在,更何況正史並非演義,代代都是英雄只能存在想象裡。

楊家將真的存在,元代雜文樂曲中楊家將的原型就是楊業,楊業被稱作是楊無敵,元代雜文戲曲中大書特書,在當時也是一種民族寄託,當然了,與現在沒什麼關係。

楊業早年在北漢效力,君主投降時,他還在抵抗,後來也投降宋太宗。成為潘美的部下,戰功赫赫,讓契丹人聞風喪膽。

雍熙北伐中,他也取得功勞,其他兩路軍的潰敗使他們西路軍也很被動。監軍無能又有私心,把他迂迴作戰的策略看作是膽小,楊業不得不出戰,監軍怕他奪了功勞自己又進軍,當聽到楊業兵敗消息後,乾脆撤了,而主帥潘美對此唯唯諾諾,毫不作為。除了監軍權力大,宋朝武將不受信任外,他主帥的責任也是在的。

楊延朗是楊業兒子,具體排名不清楚,此子頗像乃父,檀淵之盟時,向皇帝建議有機可乘,或許有收復部分地區殲滅敵軍的可能,真宗不聽,所以他自己去了,很有成效。朝廷又起了猜忌心,終於不得志。

楊文廣是其子,長期戍邊。

之後似乎便沒了記載。三代為將實屬不易,有一句話還說“富不過三代”呢.

像這樣一家三代皆朝廷棟樑,支持邊疆的家庭還真不多。因此楊家將也多了一份神話色彩和悲劇色彩。


大眼大世界


楊家將,是中國傳統歷史故事中忠君愛國的典型代表。北宋前期的數次契丹南下作戰中,楊家將數次力挽狂瀾,甚至付出了多位家族良將的生命。那麼,當北宋面臨靖康危機之時,楊家將又身在何方呢?



楊家將的後代

楊家將的家族長楊業是後漢降將,降宋後一直為宋朝守衛雁門關一帶,可謂輕車熟路的老山西,因而在宋朝的西路攻防作戰中處於優勢地位。公元986年楊業死後,楊家將由楊延昭(小說故事中的楊六郎)所繼承,繼續為國戍邊。


根據宋《隆平集》和一些史料看,楊延昭的兒子沒有宗保而有文廣。楊文廣繼承了祖上兩代人的事業,一直活躍在北宋的軍事領域,宋英宗趙曙繼位後的治平年間(1064-1067),朝廷評議各地將領,趙曙說:“文廣,名將後,且有功。楊文廣在他的軍事生涯中,逐漸走出了山西境內,不僅西討西夏,北卻遼兵,更是南下隨狄青將軍平定了廣西境內的儂智高叛亂,軍威遠播各地。



然而,對於楊家將在正史中的記載在楊文廣之後就中斷了,可以判斷,隨著戰爭形勢的日益複雜,楊家後人的作戰範圍日益擴大,而家族卻沒有可以傳承家業的後人可以恢弘祖先事業,因而在北宋後期逐漸名聲不顯。


楊家將的歸宿

楊家將雖然沒有了當年的名望,但是毫無疑問絕對在北宋的最後時刻用盡了全力。楊家將的根底在河東太原府,沒落了的楊家將依舊屬於宋朝河東地區的精銳軍隊。在金滅宋之戰中,宣和七年的第一次南侵中,太原留守王稟率領的河東軍隊誓死抵抗金軍,將金國西路軍困死在城下,從而逼得金人撤兵而還。在金人圍城250多天後,太原城軍民幾乎全部戰死,曾經叱吒天下的楊家將也就隨著山西的淪陷而消失在歷史之中。



圖/太原保衛戰示意圖

參考文獻:1. 趙木南,邱實編著,中外名人之謎,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歷史研習社


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何不出來救國的原因,其他答主都回答過了,就是因為楊家在歷史上其實只有楊業楊延昭楊文廣三代而已,在宋國中期已經沒落,在宋國亡國之際怎麼會有表現呢?

某來補充一點,為何在楊家將的故事裡,楊家怎麼延續了那麼多代?其實,民間故事演義小說楊家將的故事原型,前期是楊業父子祖孫三代為原型,後期的楊家將故事都來源於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折家將。

真正和北宋共存亡的折家將

提起楊家將,是無人不曉,提起折家將卻沒幾個人知道,如果說楊家將裡的佘太君就是出自府州折氏,大家可能會恍然大悟,原來是佘太君的孃家啊!

是的,折家將就是佘太君的孃家,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大宋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在麟州府州豐州,割據的党項人折氏家族,世代臣服中央,為保衛西北邊境安居樂業,抵抗西夏入侵維護國家統一,有卓越功勳。

從折嗣倫、折從遠,到折德扆折維昌折繼麟再到折克行折可求,世代名將,是西夏的剋星,西夏在麟府豐崩了多少回牙,後來趁著北宋亡國佔領了府州,把折氏家族之墓毀掉,以報百年之仇。

為什麼演義小說都歌頌楊家將,而沒有歌頌折家將呢?只是因為國家不宣傳,為什麼不宣傳呢?就是因為北宋末年折可求投降了金國,因此,才被史家諱言,折家的史實就被嫁接到楊家將上。

事蹟被嫁接到楊家將的原因

北宋末年,金國崛起,滅遼侵宋,勢如破竹。宣和七年(1125),金軍宗翰圍困太原,知府張孝純固守,身為知府州事折可求接到命令,率麟府之師二萬餘救援太原。

遠道而來的疲憊之師,遭遇原地待命的金軍,折可求首戰失利,之後又和其他援軍會和後再戰太原城郊,此戰非常慘烈,陣亡的陣亡,望風而逃的望風而逃,唯有折可求堅陣不卻,頑強抵抗到底,精銳十喪七八。

同年,又接到勤王的命令,折可求、折彥質與秦鳳路种師中、熙河路姚古等奉詔勤王,十幾萬人馬齊聚都城了,大宋朝廷卻接受了金軍宗望的苛刻條件議和了。也在這一年,折可求的弟弟折可與、折可存等堅守代州崞縣,城破,折可存被俘,折可與戰死,折可存在靖康元年(1126)從俘虜營逃走,病死中山,年僅31歲。

在折可存死後幾個月,折可求再次接到命令救援太原,與金軍激戰,兵窺子夏山,一年之間,麟府兵二次救援太原,一次救援京師,損失慘重,精銳不存。而金軍已經攻陷麟州建寧寨,折可求求援,金軍已經再圍汴京,折可求是等不來援兵的,只能堅守。

靖康二年(1127)三月,徽欽二帝投降,宋亡,折可求卻仍在府州堅守,雖然矢盡力竭,依舊苦撐。

趙構繼位後只顧逃亡,並沒有想起孤懸西北的府州還在苦苦支撐,建炎三年(1129)完顏婁室以折可求之子折彥文為質逼迫投降,已經陷入金軍和西夏包圍的折可求無力再戰,遂以麟府豐三州降金,時為1129年二月。

金人以折氏威望厚重,也欣賞折可求的不屈不撓,就讓他繼續屯兵府州,1138年毒死折可求,西夏趁機謀取府州,1139年三月,府州陷落西夏。

從870-1139,折氏歷經九代270年,從此在歷史長河中消散。折可求抗擊西夏,迎戰金國,盡力奮戰,,宋國皇帝都投降了,他還在苦苦支撐二年之久,力屈才投降,已經無愧宋國。

投降總是汙點,皇帝趙構逃跑可以寬恕,臣子力屈投降不可寬恕,因此,折氏之名再無人提起,他家的事蹟也被嫁接到楊業父子祖孫三代後並不存在的楊家女將身上。

就是這樣。

請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覺得猴格寫的還行的就賞個關注!點個贊吧!

覺得猴格寫的有誤的也請不吝賜教!謝謝!


猴格大人


楊家將是文學創造出來的英雄,真正的歷史並不是那樣,楊家有歷史考證的七子,只有楊延昭,他一生都在鎮守邊關,據考證又三十五年,正史記載,楊家三代都在鎮守邊關,楊延昭之子楊文廣以後,就沒有太多的記載。

北宋滅亡時,楊家早已經衰落,後人也不在朝廷做官。根據楊家將記載,楊家在楊文廣也就是楊宗保和穆桂英的兒子之後,就遠離朝廷了,這個很正史差不多,只不過多加了一個楊宗保。

根據這些,北宋滅亡楊家根本不可能在出來保家衛國了。

不過在南宋的文學創作中,都有楊家後人的身影出現。《岳飛傳》中的楊再興,《水滸傳》中的楊志,不過他們都流落民間。


螞蟻說教


楊家將一直是個小說的成份多,這是基於人們對楊業三代父子為大宋效力邊疆的肯定和美好的傳說。特別是楊業的戰死,十分的悲壯和忠義,更是受到後世的尊重。

(楊門女將)

當然正史上,楊家將是有的,只是不像小說中擁有如此多“眾星閃爍”的人物,更不要說楊家女將。其實正史上的楊家將故事同意精彩,同樣忠義,主要由三代三個人構成。

楊業。

(楊業)

就是《楊家將》的楊老令公,原來是北漢的武將,號稱“無敵”。後投歸了宋朝後,為抵抗遼國立下汗馬功勞。最終,在王侁陷害下,楊業親兵都快死光了,又殺死數百遼軍下,被擒。然後絕食而死,真壯烈哉。

楊延昭。



楊延昭是小說裡的楊六郎,其實他是長子。只因為遼國被楊延昭打怕了,遼國人認為是他們的“剋星”,六郎星宿下凡,所以叫“楊六郎”。

楊延昭的成名之戰就是遼國攻打遂城,城小無備。楊延昭趁著大雪,用水澆城成冰,遼軍攻不上去,只好退去。

楊延昭智勇雙全,帶著騎兵多次擊敗遼軍。鎮守邊關幾十年裡,遼國人十分忌憚他,所以才有前文的“楊六郎”。

楊文廣。



正史第三代楊家將,但是也是正史有記載的最後一代了。

楊文廣也是個智勇雙全的大將之才,連范仲淹也器重他收到麾下,隨後跟著狄青攻打西夏,因有戰功而不斷升遷。宋朝築城防禦西夏時,楊文廣又用“聲東擊西”之計大破西夏軍,從此西夏軍不敢騷擾宋城。

楊文廣後來把目光轉到老對手遼國,獻上陣圖和收幽燕之策,可惜還沒實行,楊文廣就去世了。


(楊家將)



所以,楊家將歷三代,保衛北宋,這已經很難得了。到了北宋滅亡時期,即使楊家將有後人為官,可能已經不在中樞了,所以不見史策。無論是正史或小說,並不妨礙“楊家將”的忠義和智勇,依然是激勵後世的經典故事和傳說。


大飛熊ヽ騎士


天空一聲炸響,有書君閃亮登場!大家好,我們又見面了。今天我們要講的歷史小段是關於北宋楊家將的故事。


在整個宋王朝時期就算不太關注歷史的人都熟悉的名將就是岳飛和楊家將啦。岳飛是南宋時期的知名人物,岳母刺字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後來聽說好像不是真事兒。但是不管怎麼說,還是成功教育了一代人。


楊家將就是北宋時期的武將家族了,在很多藝術作品當中為人們所熟知,他們最大的使命是保衛宋國領土完整。

但是北宋在滅亡之際,楊家將為什麼沒有站出來保衛大宋?他們都去了哪裡?



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如果當今社會里最不受人待見的工作讓各位看官去做,您會去嗎?反正有書君是不會去的。


北宋時期就是這樣,重文輕武。人們都希望國泰民安,誰願意流血犧牲上陣打仗呢?所以大家一心都想好好學習,考取功名,早日升官發財。


文官的收益是非常豐富的,而武將則不同。名門楊家將在北宋時期已經到了家族沒落之時,後代大多淪為平民或者棄武從文,就是有堅持從軍的也多為下等軍官,放到現在多說就是個片區派出所的大隊長。就像水滸傳裡的楊志,作為楊令公後代,始終不得志,在隊伍裡還遭受排擠,最後被逼上梁山做了土匪。



岳飛的時代,軍中有一降將名曰:楊再興,據說也是楊令公後代,最後戰死沙場,他的官職應該比楊志強點兒有限。總之,楊家將後代都混的挺慘,沒有人能在進入軍政高層了。


因為重文輕武的原因,到後來誰有兵權誰倒黴,哪還有敢出頭的?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你只要在戰場上有點兒能耐,君主就要懷疑你是不是想謀反啦。等到君主把忠臣武將的傳承精神磨沒了之後,就算國家要滅亡,武將們不看你笑話就算給好大面子了,誰還會站出來保護你?


據說區區六萬兵馬的金人長途跋涉南下侵犯北宋都城,北宋這邊都城裡的人口就差不多百萬有餘,還有十萬兵馬在城中。本應該是大宋秒殺遠來金人,可惜此時大宋無將可用,一心求和,別說楊家將了,就是李家將、馬家將、胡家將,甚至天神李靖下凡也無濟於事啊。


大宋失去武力抗衡的能力,就只能祈求金人只是來都城撈點兒好處,旅個遊、觀個光,領幾張VIP優惠卡速速回了吧。結果人家打到首都了,等君王反應過來大事不好已經晚了。這個時候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是拼死反抗混個英雄氣節;要麼就是乖乖繳械投降。至於未來是生是死,還得看人家的臉色。


另外有必要和大家多說一下楊家將的情況。真實歷史上的楊家將肯定不會像說書的人口中說的那麼強大,盛產女將馳騁疆場,甚至連老太君都能上陣殺敵,開什麼玩笑!


楊家將三位代表人物:楊廣、楊業、楊延昭(以上排序純為順口)。祖孫三人中官職最高的楊業,統帥軍馬不過兩萬,不僅軍銜不高,而且大多數時間受制於文官。楊業就是文官不顧實際情況逼著他帶軍出擊,結果中了埋伏。公元986年在陳家谷孤身奮戰,寡不敵眾,墜馬被降。敵軍贊其氣節想感化他叛變,結果他絕食三日,以身殉國(此時此刻,我突然想起了敬愛的楊靖宇將軍)。



綜上可見,在當時那種歷史背景下,個人能力再強是發揮不了作用的。北宋的重文輕武思想讓其走上必然的滅亡之路!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