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強震,如何「絕地求生」?

飯哆


關於地震哪些事兒

智能抗震建築結構,地震或颶風時,建築物主動下滑(隔震)上控(減震)整體平動(避震)。防止建築物被動切割、搖擺晃動與整體傾覆。

智能抗震技術與傳統抗震技術最大的區別:由被動抗震轉變為主動避震。建築材料等同而建造技術不同。

地震的可怕之處在於防不勝防,人工智能在房屋建造中的應用不可忽視!

傳統抗震與智能抗震完全不同。傳統抗震技術其實是單純的被動的直接的硬性的結構對抗技術;智能抗震技術其實是複雜的主動的間接的柔性的結構避讓技術。

近日,地球出了點毛病兒,大小地震連續不斷。地震信息刷屏了整個網絡。地震專家因無法準確預測預報地震,受到了廣大網友們的無情指責。抗震專家因與自然規律相搏,利用被動對抗技術,使建築物震後一片狼藉,受到了廣大網友們的廣泛質疑。我國著名防震專家、智能抗震技術發明人、德新防震技術公司總經理張德新根據順其自然規律,研製開發主動避震技術,使建築物震後毫髮無損,受到了廣大網友們的點贊與支持!

關於地震、地震災害及防震減災的科學分析:

地震,其實是地球運動能量的釋放過程。

地震災害,其實是地球表面建築物的工程災害。

防震減災,其實是應對地震災害的技術活兒。

地震颶風災害的破壞程度,其實是建設科技與自然力量抗衡的結果事實。

堅持走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之路。轉變防震減災思路,增進減震(工程)防災決心。我堅信,建設科技力量雖然無法征服大自然的力量,但可以順應自然,實現建築工程的科學避震,確保建築安全與人類安全。地震是地球運動釋放能量的一種自然現象,地震本身對人類生命沒有直接威脅。對人類生命構成直接威脅的是建築物的倒塌。

智能抗震建築,德新防震建造。減隔震一體化建造方案,防抗救相結合建築理念。

幾張圖,讓你快速瞭解智能抗震技術

智能抗震技術=滑移隔震技術+耗能減震技術+柔性抗震技術

小震處於柔性抗震狀態;中震處於耗能減震狀態;大震處於滑移隔震狀態;特大震處於智能抗震狀態。



智能抗震創始人張德新


地震是一種破壞性比較大的自然災害。關鍵是它不可預測性。相對於颱風、海嘯、能提前幾天預測,可提前撤離。而地震具有突發性,預測時間只有十幾鈔,連通知都來不及 。所以瞭解防震自救知識可最大限度的提高生命存活率。



據統計地球上每年都要發生5百萬次地震,每天大概要發上萬次,但大多數都是小地震。由地殼表層土質具有彈性,人只會輕微的感覺到或感覺不到。大的地震每年只有十幾至二十次。
如果遇到強震千萬不要慌。要快速向空曠的地方跑。要是平房趕緊從屋裡跑出來。


如果是樓房儘量的躲在三角形的角落裡。不要聽別人誤導而先去拉電閘,關煤氣。往往這時你就失去了跳生的機會,因為給你的時間只有十幾秒。
如果你在學校或辦公室,就立即鑽到桌子底下,如果在寢室就鑽至床底下。任何時候都要雙手抱頭或用枕頭被子之類的蓋住頭。



如果不幸被埋,不要著急,短時間內可能還會有餘震,地震平息後趕緊爬來。如果埋得很深不能出來,不要慌也不要拼命的叫。要保存體力,等待救援,用衣特遮住鼻子和嘴以檔灰塵。找找看有沒有食品和水。如果這時你旁邊有位小姐,千萬不要衝動,要保存體力,說不定救援隊十天後才能找到你。要是把力氣用完了,神仙也救不了你。

我知道這時你肯定還拿著手機,如果覺得很無聊,很寂寞,很無助。就打開手機,看看今日頭條的防震自救。或者在悟空問答裡寫寫文章。我馬上派人來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