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多次提到《萬曆十五年》這本書,萬曆十五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戲聊足球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在人民的名義之中多次出現,可謂是一條非常隱蔽的貫穿著全部劇情的暗線,也暗藏著這部電視劇的結局。高小鳳為了攻陷高育良,投其所好熟讀這本書,將自己定製成為一個和高育良情投意合的女人,在與高育良短暫接觸之後,喜愛明史的高育良果然被其吸引,也因此毀了自己。


高育良受過高等教育,為人清高,他曾經拒絕過趙瑞龍,卻最終被他設下的美人計給套住了。高育良這樣的聰明人一旦腐敗起來,危害還是非常大的。對他來說,財不是第一位的,他貪的還有名和權力。

而萬曆十五年對於大明朝來說,就像是高小鳳的出現一樣,看起來平淡無波,沒有發生什麼大事,但是已經撬開了一個口子,任由毀滅的潮水慢慢灌進。萬曆十五年發生了什麼事情?這一年萬曆皇帝已經登基了15年,是一位僅僅24歲的年輕出色的帝王。

這一年,他的老師張居正已經去世5年了。萬曆在幼年的時候對這位導師非常崇拜,當他坐穩了帝王的寶座,卻無法避免和老師之間的衝突。張居正的存在,讓萬曆遲遲握不到想要的全部權力;萬曆的成長讓內閣首輔張居正更是頭疼,生怕他掌權。萬曆動不了活著的張居正,在他死後,萬曆報復性得抄了張居正的家,將老師家族滿門抄斬。


這一年,清官海瑞去世了。他死的時候,身上只有30兩銀子,可能連一個體面的葬禮都不夠。他是一個固執的人,眼裡容不得一粒沙子,他以一人之力得罪了整個官場,獨自一人逆流而行。這樣的魄力,歷史上有幾個官員能有?只是後來他為了打擊高利貸將自己的路都給堵死了,不僅僅得罪了自己的恩人、同僚,還弄得民怨沸騰。最終海瑞罷官,在不得志之中孤獨死去


這一年,戚繼光去世了。當年的明朝重文輕武,即使是倭寇達到了家門前,也要遵循禮法派文官去指揮武將。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戚繼光這樣的民族英雄根本沒有用武之地。加上被捲入了張居正的事件之中,不得不提前退休。大明朝的軍隊沒有了骨幹,在朝堂之上越來越失去了話語權。這一年,大明朝的將星隕落,明朝的軍隊即將不堪一擊。


這一年,努爾哈赤29歲了,正是年輕氣盛,積蓄自己的力量,這樣的危險對於大明朝來說根本就不會看到。


萬曆十五年的這些細節,成為蛀蝕明朝的蟻巢,也暗示著高育良最終走向滅亡的命運。

個人看過黃仁宇的這本書,如果已經預先設定明朝就是一盤敗棋的話,那麼每一步都有暗示的意味,有一種先射箭後畫靶的意味,未免有些主觀。其實歷史是沒有邏輯可言也沒有假設可言的,一個事情的結果是很多個偶然的構成。



但高育良則是相反的,他明知不可尚且為止,明知道最後的結果還是會抱有僥倖心理。他以為自己懂法就能無視法律,以為熟知歷史就能違背歷史規律,以為他做的所有的一切都可以不為人知。然而貪汙的後果必然是被人民審判,被人民所厭棄,明朝逃離不了滅亡,他也是。

歡迎歡迎,祝你幸福。

以上


木劍溫不勝


《萬曆十五年》是一部別出心裁的書,雖然是學術著作,但是又用人物傳記的方法表述。

全書一共敘述了七個人物,第一個是萬曆皇帝,他在清算張居正後四年發現仍然無法得到皇帝的自由,於是從萬曆十五年開始怠政;第二個是首輔申時行,第三個是前首輔張居正,儘管兩人一個和諧保守一個專斷激進,但一個在位被彈劾下野、一個死後被清算抄家,都不能實現政治理想;第四個是名臣海瑞,第五個是名將戚繼光,他們都是在萬曆十五年去世,生前的主張也未對時局造成影響;最後一個是自相矛盾的思想家李贄,在萬曆十五年剃髮為僧。

所以,和我們熟悉的以重大事件作為標誌論史不同,作者是用一種以小見大的方式,來揭穿明朝的滅亡乃至專制社會的終結。萬曆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雖然看似四海昇平、平平淡淡。但是從以上每個人物的經歷可以看出,他們的理想和價值都被黑暗的現實各個擊破而淹沒,以致成了大明王朝的殉葬者。也就是黃先生說的“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實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因此我們的故事只好在這裡作悲劇性的結束。萬曆丁亥年的年鑑,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

這部作品揭示了中國古代政治的弱點,即是以道德去代替法律。相對於法律,道德只是一種軟約束,實際上很難真正約束欲往。而法律又被壓制得缺乏創造性,以至於整個社會的發展受到限制。這就是《萬曆十五年》所表達的思想。至於在《人民的名義》被反覆提及,未必有什麼影射的含義,只能說這部書既專業又通俗,名氣也大,拿一本南炳文、湯綱的《明史》去讀,就顯得有點晦澀了。


林屋公子


萬曆者,明神宗朱翊鈞之年號。原本這萬曆十五年與萬曆十四、十六年或者什麼年份並無兩樣,一如我們今天從公元二零一七年進入二零一八年,只是時間的推移。為什麼這個名詞或概念為人們熟知,並被央視重磅推出的大劇巜人民的名義》多次提及呢?主要是源於美籍華人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的史學名著巜萬曆十五年》這本書。

黃仁宇,湖南長沙人,曾考入南開大學,抗戰爆發,輟學參軍,參與過遠征軍入印緬作戰,後赴美留學,師從余英時先生,獲密歇根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著有巜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歷史》等著作,是有名的歷史學家,大名鼎鼎的明史專家,以倡導大歷史觀而為學界所推崇。所謂大歷史觀,學者們將其歸納為兩種,一種是以宏觀歷史之思維,從歷史的縱橫總體聯繫上把握微觀的歷史研究對象;另一種是強調從較長的時間段來觀察歷史,注重歷史的結構性變動和長期發展趨勢。

這有點太專業、也太繞囗,同時也與黃仁宇先生以世界(西方)的眼光研究中國歷史有點偏移。我個人的看法是:以同時期世界為座標,以中國歷史為軸線,找出兩者的交匯點,即影響進而改變歷史進程的年份、人物和事件。這句話並非可有可無,也非本人賣弄,而是直接關乎著本題的答案。我午飯後翻箱倒櫥,也找不到精煉而通俗的解釋,找小丫幫忙網上搜索,對大歷史觀的解釋成百上千,全是學者博士的文論,長而且繁,更難懂,一籌莫展,站在書房望著窗外大雪出神,忽聽樓下嬉鬧聲,向下一看,一幫孩子在一尺多厚的雪中開出一道十字雙線,在冒雪遊戲,使我愚鈍的大腦有了一絲靈感,才想出這句自認還不錯的話。

言歸正傳,看看萬曆十五年大明王朝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令人失望的是,這一年並未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只是一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去世了,淸官海瑞歿了,年輕的努爾哈赤崛起於東北的白山黑水間,哲學家李摯於上一年削髮為僧了,名相元輔張居正離世已五年了。與別的年份並無二致,那黃先生為什麼要寫十五年,而不寫十年十四年或別的年份呢,因為他是從和西方的對比中來看明朝。這一年,公元一五八七年爆發了西班牙對英國的海戰,徹底改變了世界歷史的走向。這點後述。

真正有關係的恰恰是已死去五年的張居正和他生前推行的改革。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江陵人(湖北江陵),明朝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朝內閣首輔,輔佐(實則主導)萬曆皇帝開創了“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中國兩千多年,大小朝代,宰相成百近千,但被後世稱為政治家的只有商鞅、管仲、諸葛亮、王猛、王安石和張居正六位,連蕭規曹隨協助劉邦開創大漢江山、出將入相的蕭何、曹參,輔佐李世民開創大唐貞觀之治房謀杜斷的房玄齡和杜如晦、直言敢諫家喻戶曉的魏玄成也未能入選,足見其人的功績和貢獻。

張居正自小聰慧過人,有神童之稱。明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考中進士,隆慶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萬曆登基後,張代高拱為首輔,時萬曆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

需要說明的是,張進入中央政府高層時,正是痴迷道家和靑詞,一心修道煉丹的神經病嘉靖皇帝在位,他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追求長生不老上,只信任他認為無黨無派、對自己忠心不二的首輔嚴嵩。嚴嵩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大政客兼大貪官,後世人們形容大奸巨惡常用“高俅嚴嵩之類”,比喻小鬼獄卒則用“董超薛霸之流”,其影響可見一斑。

有意思的是、這期間,張居正先是與次輔徐階、高拱聯手離間扳倒了嚴嵩,自已成為三宰輔之一,然後又聯合次輔高拱逼退首輔徐階,最後再利用李太后的信任和司禮太監馮保的支持整垮現任首輔高拱,自已由次輔而躍居首輔,大權獨攬。看到這裡、讀者會笑,我也忍俊不禁,看來這“神童”的名號絕非過譽和虛傳,不但學問一流,政治手腕也超群。不過張雖然在權力爭鬥中使用了不太光彩的手段,但這就是政治,我們不能站在今人的角度求全責備,明朝三百年間,所有高級官員都必須有宦官的支持,無論其動機是為了個人榮華富貴,還是為實現政治抱負,仰或二者兼具;但張居正絕對是抱負遠大於個人榮華的。極個別官員與宦官對抗,不是死於詔獄,就是死於流放。

在任首輔十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經濟上實行了“一條鞭法”,使庫銀積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將領,平定了北部及西南邊患;吏治上實行了“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員,使政體為之肅然。使黨爭不斷、財政吃緊,吏治腐敗、內憂外患的大明王朝一度出現了生機勃勃的“中興”氣象。

同時張還兼幼年皇帝的家庭教師,李太后一心想把兒子培養成一代英主,對其管束極嚴厲,與李太后關係密切,且風傳有私情的張居正自然對其教育的方式也很嚴格苛刻,完全象望子成龍的老父對兒子。引起了貪玩小皇帝內心的極度不滿和抵制,因其年小、暫時無法親政而隠忍。張居正推行新政,觸及許多人的利益,加之平日行事專斷拔扈,樹敵過多,張居正一死,立刻遭到朱翊鈞的報復和政敵的揭發圍攻,朝庭宣佈張的罪狀,下令抄沒其家產,更髮指者掘墳曝屍。其老家的地方官員在諂媚奉承張宰相之家十餘年後,為了表示對新當權派的忠貞和對“罪犯”的深惡痛決,還未接到正式命令,一聽風聲,便派兵把張家老宅團團圍住,戶門加鎖,禁止出入,等朝庭的查抄大臣到達時已有十餘人活活餓死。這就是改革者及家人的下場。至於查抄的銀兩,有說過百萬的、有說幾十萬的,當今學者,電視新秀酈波教授則認為只有區區幾萬兩,相較於同期其它官員,是絕對的清官。到底如何,我無從判斷,也無需細究,因為這是細枝末節,無關本題。

張居正的失敗是註定的、當時的社會背景及朝庭掌權的絕大多數都反對,無論閹黨餘孽,還是被後世文人吹上天的東林黨繼承者的清流。張一死,張提拔的官員紛紛被免被貶,反對派秉政,生前推行的新政相繼廢除,十年成果化為烏有。一切恢復原樣,黃河氾濫無人治,戚繼光被逐後於萬曆十五年去世,邊防軍腐敗如故,守舊的士大夫,宦官,鄉紳一個個額手稱慶。

至萬曆十五年,十年新政積累的庫銀消耗一空,只好加大橫徵暴斂,致民生凋蔽,盜匪四起,邊患重重,更可怕的是努爾哈赤不知不覺崛起於東北。這一切上至皇帝,下至大臣,未引起一人重視。皇帝耽於享樂,大臣陷於黨爭,一個個醉生夢死。帝國的車輪一步步向懸崖接近,直至崇禎帝自縊煤山。這倒也罷了。

關健是廢棄張居正的改革,失掉了歷史給予中華民族自我革新的最後一絲機遇,中斷了晚明商業社會的興起和資本主義的萌芽,錯過了由農耕社會進入工業社會與世界同步的機會。開始了三百年的淸王朝僵化封閉統治,最終使中國大大落後於西方,遭受近代百年屈辱。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萬曆十五年西方發生了什麼。這一年,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伐英國,反被英國海軍打的全軍覆沒。這得益於英國內政的改良和變革。戰勝西班牙,奠定英國海上覇權,發展資本主義,接看工業革命、民主憲政、文藝復興等等,使之一躍而成為世界老大、經濟中心,開始了殖民世界的步伐,最終成為日不落帝國,領導世界數百年。

一個國家的體制僵化、發展停滯,缺乏活力,必須改革。成功則興旺發達,不徹底則江河日下,不改革或失敗則墜入深淵。

風起於青萍之末.......

這正是黃仁宇先生寫《萬曆十五年》的動機和初衷,也是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多次提及的原因之所在。

因手寫,不熟練、難操作,有些該打引號的名詞未打,也有許多手誤,無時間重看,望諸位讀者諒解。我不知這一文可得幾毛錢,反正我是為寫這,抽了十支菸,價值二十幾元的。


武丁仗劍決雲霓


2017年5月在央視一套熱播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主要是一部以反腐倡廉為題材電視局,跟當下國家的反腐風暴相互輝映,多少滿足了普通小老百姓的好奇心,讓大家直呼過癮,曾一度被小夥伴們熱追。


劇中曾多次提到《萬曆十五年》,這是由華裔美籍歷史學家黃仁宇編著的,描寫的是明朝萬曆十五年的衰退史。那麼在明朝萬曆十五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呢?下面,就隨有書君共同去了解明朝的這段歷史。

黃仁宇在第一章就說到,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只是這一年裡明朝廷上發生了若干歷史學家容易忽視的事件,而這些事件看來雖似末段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它們之間的關係因果,恰恰是歷史的重點。

一、內憂外患,四面楚歌


一是山東省的三千農民由於饑荒叢聚為盜,各地白蓮教信徒大有增加;


二是楊應龍在西南叛變,拜在寧夏造反,日本的關白豐臣秀吉侵佔朝鮮,東北的努爾哈赤在白山黑水間發難;


三是黃河幾處決堤,1588年潘季馴被任“總督喝道兼理軍務”,負責治理黃河;


四是建儲問題引起紛爭。萬曆要求立愛妃鄭氏所生的常洵為太子,而大臣們認為應該立長子常洛為太子,雙方為此事展開長期的鬥爭。


二、楷模辭世,失去依靠


一是1587年11月13日,南京都察院右都督御史海瑞,在任所與世長辭。眾所周知,海瑞是一名耿直過頭的文官,性情古怪卻極度清廉,退隱荒涼瘴癘之區的海瑞只有孤獨終老。


二是1587年12月12日,一代名將戚繼光在貧病交迫中死去。


三是哲學家李贄,在1587年以前已經按照儒家的倫理完成了對家庭應盡的一切義務,於1588年剃髮為僧。


明朝培養出來的官僚體系中的精神楷模都沒了。失去了賢臣良將的明朝已經變得搖搖欲墜、岌岌可危。


三、皇帝無權,執法不嚴。

明朝中後期的真正統治者並非皇帝,而是把持朝政,掌握大權的文官以及最具特色的宦官。文官則是凌駕於皇帝頭上的真正主宰者。

明朝的文官有制度保障,也有鞏固思想,因此,文官在朝廷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而整個文官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這樣便造成了一個通過道德來實現統治目的的國家,缺乏了真正意義上的法律,或者法律是選擇性地來執行了。


這就使大批的人掛羊頭賣狗肉,為國家的滅亡埋下了一個不定時的炸彈。比如內閣首輔,他在朝堂之上要求明朝官員要節儉守禮,禁止鋪張浪費,還為此處死了好些官員。


但在自己執行時就放鬆了,不按照法律規定辦事了,有一次張居正回家探親時,隊伍的場面可以說是超過了皇帝的待遇,更別提各州各縣爭著前來送禮的地方官了。當法律遇到了權力,就成了一張廢紙。


四、不理朝政,國家大亂

萬曆十四年後,明神宗萬曆就開始連續不上朝了。自萬曆十六年後,常朝也經常看不到萬曆的身影。萬曆十七年元旦後,他以日食為由免去了元旦朝賀,此後每年元旦萬曆皇帝再也不視朝。神宗整日深居深宮中不問政事,就任由著宦官和文官自己折騰去。


皇帝不上朝,整個朝野處於失管狀態,導致國家一片混亂。


明神宗信任的遼東總兵李成梁後期腐化墮落。大肆謊報軍情,騙取軍功封賞,軍事打擊目標上偏袒努爾哈赤勢力,致使明末邊患嚴重,並最終導致清朝入主中國。

所以,萬曆十五年,是明朝走向衰落的開始。

而發生於1619年即萬曆四十七年的遼東戰役,是關係明朝生死存亡的轉折點,而明軍的失利,其根源就在於其不規範的官僚制度。

明朝萬曆十五年的歷史,實則是一部失敗的歷史,因為此書中出現的幾個對後世有影響的人物,有的身敗,有的名裂,有的則身敗名裂。在一個腐朽體制下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勞,難以挽救一個走向窮途末路的國家。



《人民的名義》的故事雖然發生在現在社會,但卻彷彿似《萬曆十五年》的情景再現,當身為副省長的高育良目無法律,任意運用自己手中的權利時,他就開始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但與明朝不同的是,我們國家已經意識到這一現象的嚴重後果,並且下定決心,不管查到什麼人,不管是哪個級別的幹部,一查到底,絕不姑息,同時,以人民的名義將他們繩之以法。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大部分人知曉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是因2017年反腐大劇《人民的民義》,劇中深愛明史的高育良多次提及這本經典,這位省委副書記、省政法委書記的腐敗落馬,也是在明史愛好上被打開的突破口。


《萬曆十五年》主要講的是明朝中後期,文官集團掌控國家政權,奉行以儒家倫理道德思想來治國的理念,以倫理道德約束、控制社會各階層,鞏固文官集團處在金字塔頂端的既得利益和最高統治地位。以道德理念治國,缺乏監督、審核、經濟、科技等手段,難以解決司法訴訟、土地兼併、自耕農破產等社會實際問題,也為文官集團好、壞兩個方面的利益保障(政治話語權、治國安邦、貪汙腐化)預留了空間。文官集團整體以“對別人馬克思主義、對自己自由主義”、“嘴上喊著主義、心裡裝著生意”的面目展現在世人面前。

萬曆十五年,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戚繼光、海瑞、李贄等人分別以自身的狀態,來映射整個大明帝國的現狀。萬曆前十年大明帝國的實際掌舵人張居正,試圖用自己拉起來的一支幹部隊伍,對整個官僚隊伍進行監管考核,提高行政效率;申時行不認同張居正式的強硬手段,轉而採用“和稀泥”的調和辦法,平衡文官集團內部各派系,達到基本的行政運轉;海瑞是儒家思想培養出來的“道德楷模”,文官集團需要他做門面,卻排擠他求真務實的幹事態度,只以虛職對待;李贄在思想上超脫了封建社會現實,但畢竟自由、平等的想法還只是萌芽狀態的個例,太過超前於時代而備受打壓。

為維護本集團利益,文官勢力竭盡全力擴展權力干涉邊界:對上,反對萬曆皇帝想立二兒子為太子的願望,將皇權“神聖化”成宗教般的泥菩薩,由他們出來掌控世俗世界,氣得萬曆只能以罷工不上朝來反抗;對中,文官們不僅抵制張居正式的官僚隊伍技術化改革,還堅持以文馭武,刻意保持武將的非知識化,削弱武將集團攝政能力的同時也損失了帝國軍隊的戰鬥力,戚繼光也無法在體制上對軍隊進行改革,但他仍然在有限的範圍內提高了軍隊戰鬥力;對下,文官集團成為了土地和社會財富兼併的主流,政治上有話語權、經濟上有專享權、文化上有輿論權。

但是,處於社會權力壟斷地位的文官集團,內部也開始了分化瓦解,以道德標榜自居的東林黨,和其餘文官勢力依附的“閹黨”,開始成為帝國內部權力角逐的主角。在愈演愈烈的黨爭痼疾下,大明帝國不可避免地滑向了覆滅的深淵。


竹山清溪澗


不得不說,在《人民的名義》裡,《萬曆十五年》還是超有存在感的。

說到《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是1976年58歲的華裔美籍歷史學家黃仁宇用英文完成的《1587,無關緊要的一年》,中文書名為《萬曆十五年》。

眾所周知,發生於1619年即萬曆四十七年的遼東戰役,是關係明朝生死存亡的轉折點,而明軍的失利,其根子仍在其官僚制度。

過去關於明史的敘述,幾乎都有“稅重民窮”的說法,但是黃仁宇認為,“民窮”的根本原因不在國家的賦稅過重,而在法律的腐敗和政府的低能。中國兩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的情況,到明代到達了極點,而他寫作《萬曆十五年》的目的,也重在說明這一看法。

萬曆十五年到底發生了什麼?黃仁宇在第一章就說到,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只是這一年裡明朝廷上發生了若干歷史學家容易忽視的事件,而這些事件看來雖似末段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它們之間的關係因果,恰恰是歷史的重點。

萬曆十五年,萬曆皇帝還只有二十四歲,但登上天子的寶座已經十五年。這一年陽曆七月,正當元輔的張居正去世五週年,申時行官居首輔已四年。建儲的問題在廷臣中引起了眾多的紛擾,發生了一連串使皇帝大為不快的問題。在萬曆統治早期,他求治心切,但後來他只能以縱情聲色和冷漠無情來反抗,最後走上了罷工的道路……

而1587年的內外形勢也並不平靜:楊應龍在西南叛變,哱拜在寧夏造反,日本的關白豐臣秀吉侵佔朝鮮,東北的努爾哈赤在白山黑水間發難。

萬曆十五年還有幾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辭世,都對歷史的大湖留下了漣漪。

十一月十三日,南京都察院右都督御史海瑞——一名極度嚴正的文官——在任所與世長辭。

十二月十二日,一代名將戚繼光在貧病交迫中死去。戚繼光作為一名天才將軍,曾使數量巨大但實際不堪一擊的軍隊恢復了元氣,獨立編撰了軍事操典,創制了新的戰鬥隊形和戰鬥技術,在抗擊沿海倭寇和北方蒙古人方便都取得了成功。但是隨著他的保護人首輔張居正的去世及其身後的失寵,戚繼光被降職,最終受到責難並被解職,在貧困交加中淒涼辭世。

將星西隕,明朝失去了重整軍備的最好良機,軍備的張弛立即影響了一國國運的興衰,三十年後,明朝官兵和努爾哈赤的部隊交鋒,缺乏戚南塘將軍苦心孤詣的戰術和強調的組織紀律,結果寡不敵眾。之後八旗軍作為一股新生力量取代明朝,也只是遲早的問題了。

萬曆十五年,還是李贄剃度為僧的前一年,之後心學派與理學派之爭愈演愈烈。他作為一名想衝破當時社會制度卻無法找到出路的哲學家,對神聖的儒家經典發表了大量驚世駭俗之論,因其中包含有平等思想的跡象而受到後人的喜愛,但他最後也落得個悲劇的下場。

雖然對中國以道德代替法律,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裡已經批評得很透徹——道德非萬能,不能代替技術,尤其不可以代替法律。他認為,明朝的特徵在於“依靠意識形態作為統治手段;意識形態充斥了帝國的各個方面,無論從強度還是廣度來說,都是空前未有的。但是他也常常提醒讀者:歷史學家檢討過去的錯誤,以作將來的警戒,但檢察中國的官僚制度,不是否認中國全部文化。

將這些和《人名的名義》結合起來看,相信你會有所收穫~~~


藝能八卦局


《公民的名義》火了,沒有小鮮肉的電視劇,僅靠老戲骨演技能爆紅的電視劇,應該說為數不多。

當然本人是前史愛好者,在電視劇中高育良、侯亮平師生提到的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很感興趣,那麼萬曆十五年究竟發生過哪些前史事情呢?

縱觀明朝前史,萬曆十五年風調雨順,沒有大災大害,沒有匈奴侵犯,沒有農民起義,全部都那麼平平又夸姣。

年滿24歲的萬曆皇帝,居皇位15年之久,輔佐萬曆皇帝首輔張居正五年前現已去世了。

這一年清官海瑞在孑立中死去,作為抗倭名將戚繼光也敵不過時光的摧殘,走到了人生的止境。



張居正與萬曆皇帝相親相殺

年幼的萬曆皇帝從小拜張居正為老師,也很崇拜他。

然而在封建王朝,君是君,臣便是臣,小時分因為景仰老師的才調,賞識老師的正義,但長大後卻因為權力而相互仇視,兩頭也就會不可避免發生敵對。

兩頭的敵對且是不可分裂的,作為萬曆皇帝,他不想當老師的傀儡,作為首輔張君正,他不想萬曆早早掌權,兩人之間充滿了爭鬥。

直至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重掌大權,消除了自己對老師的懼怕,而且將多種大罪放在老師身上。

從前開創過萬曆盛世的張居正,卻沒想到自己的學生萬曆,那麼兇狠將自己滿門查看。



完美主義者海瑞的孑立路

提起海瑞,無人不說他是一位大清官,但他確實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清官,官至二品,死的時分僅有白銀三十兩,連葬喪費都不可。

海瑞可以說是完美主義者,他的苛刻達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在他選用南直隸巡撫時,全部本地官員紛亂離任或央求他調,晉紳之家紛亂將硃色大門刷成黑色,標明認慫。

如果說這件事,只是是社會風氣罷了。

那麼海瑞衝擊假貸,向救命恩人徐階的家人開刀,便是徹底將自己路堵死了。

明朝當時沒有專門高利貸,因此民間孕育出了高利貸,社會風氣如此,海瑞看不過去,第一個開刀便是救命恩人徐階的家人,老百姓天然拍掌叫好,但放高利貸的人太多了,為了處理這個疑問,海瑞每月安排兩天專門處理這麼的案子,效果卻惹得怨聲載道,加上滿朝官員的彈劾下,只能被逼辭官。



抗倭名將戚繼光人道雙面

在許多人眼裡,明朝是以武立國的王朝,戎行天然很健壯,但現實恰恰相反,當時明朝野戰軍戰鬥力很弱。

明朝戎行的盔甲都是棉襖加小鐵片做成,而武器都是各地府縣作為賦稅供應過來的,因此質量上不過關,這麼的戎行怎麼能打得過倭寇呢?

因此戚繼光需求操練新的戎行,他招的兵都是清貧身世,比照能吃苦,加上軍紀嚴正,因此可以驅除倭寇。

這是戚繼光人生的光芒一面,因驅除倭寇變成抗倭英雄,但一起私底下卻並不清涼,與張居正之間有禮尚往來,且禮物還較為名貴,自己也娶妻妾三人,一起也極為迷信。

萬曆十五年,全部都極好,只是發生在張居正、海瑞、戚繼光等人身上的故事,讓我們更微觀看到前史轉機與改動,一起也理解明朝式微的要素。


獨坐靜飲淡看世態炎涼


萬曆十五年是公元1587年,中外發生了很多大事。


1,大明第一首輔張居正去世5年,張居正變法成果基本被廢止。

2,萬曆皇帝開始不上朝了,文官和皇帝徹底對立起來。

3,海瑞這一年死了,明朝士大夫精神也死了。

4,一代戰神戚繼光病死在家,沒有名將的明朝軍隊,還能支持幾年?

5,哲學家李贄削髮為僧,明朝的思想文化創新停滯了。

6,29歲的努爾哈赤在東北興起,孕育著新的王朝。

7,豐臣秀吉征討九州勝利,孕育著對朝鮮的入侵。

8,西班牙無敵艦隊遠征英吉利,第二年覆沒,西方世界的重新洗牌,並未被東方帝國所察覺。

風起於秋萍之末!平靜的1587,也許並未發生什麼重要的大變故,以上8件小事,正是引起一場龍捲風的蝴蝶翅膀!

黃仁宇的大歷史觀,見微知著,讓你換一個角度看歷史,不服不行!


歷史知事


《萬曆十五年》是美籍華人學者黃仁宇寫的一本書,原版是英文,英文原名叫做: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中文直接翻譯就是:1587一個並非重要的年度。言外之意是這一年並沒有什麼重要歷史事件發生。我在英國留學時重點關注了這本書,以及西方學術界以這本書為代表的經濟史專業的發展。



本來黃仁宇這本書是來自他的博士論文,研究的是明朝的稅收和財政制度,這本書也標誌他的大歷史觀逐漸形成,也就是並非侷限於某幾個歷史事件的研究,而是看長期的制度和影響,他寫的《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中國大歷史》也是貫徹了這種歷史觀念。

那麼萬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87年這一年有什麼研究價值呢?萬曆在這一年發生了一些變化,他在之前是一個勤奮想有作為的君主,可是這之後突然間很長時間不上朝也不參與政治,是什麼使得他發生了這麼大變化呢?作者認為是道統、禮教等形式上的束縛影響了他,也就是他作為皇帝做了很多表面的禮儀上的工作,這些使得他非常煩悶。

黃仁宇得出的最重要研究結論就是明朝為代表的封建政府太注重道德倫理而忽略了技術和能力。這在全書中都有體現。他高度讚揚了張居正在萬曆十年之前的稅收改革和考成法改革,認為這個具備現代資本主義技術要素和法制要素,但是很可惜張居正死後繼任的首輔張四維就開始對張居正清算,萬曆也開始對張先生下手,使得張居正改革的技術曙光被壓滅,中國喪失了一次走向資本主義的機會;張四維之後的首輔申時行也就是一個官僚,重新強調道德而忽視了技術。



全書在寫海瑞的時候用了一個修飾詞叫做活著的祖宗。因為海瑞處處以傳統道德和祖宗成法自居,也沒有什麼技術能力,但是被社會和輿論所尊重。

於是面對西方的工業革命、海外殖民、資本主義崛起,中國就這樣迷失在對道德的尊崇中,喪失了追趕和競爭的機會,對後世的影響非常深刻。


胡觀世事


王小波曾經評價說這本書是“不新的《萬曆十五年》”,確實,萬曆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可以說發生了很多決定性的事情,但是也可以說這一年平淡無奇,甚至沒有任何可談之處,但它恰恰是中國封建王朝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

明朝萬曆年間的重臣,張居正、戚繼光、申時行、海瑞……無一不以悲劇收場。甚至萬曆自己,在這種文官集團體制之下,也只能無為而治。由此可以看到一種強大體制慣性所帶來的悲哀。他們每個人都各有特點,亮光閃閃,也試圖做出改革,但最終失敗,大部分人還落得個革職、入獄、自殺的下場。一群文官為了整個集團的平衡,國家的武備、科技的革新、商業的發展都陷於停滯。文官集團的統治讓他們對這個國家來說,無疑是一場不幸的開始,文官與宦官集團的奪權更是使大明王朝殘破不堪。


自嘉靖1566年統治結束後,隆慶、萬曆二帝可以說一次改革的新潮,但是,王朝的弊端已經暴露的不是所謂的改革就可以解決,在世界潮流大變化的背景下,中國依舊在保持自己天朝上國的幻想,希望靠著昔日的榮光來為自己謀取世界中心的地位,但是,最終只能是泡影。

《萬曆十五年》中通過對明朝幾個關鍵性人物的描述,看到了這個沒落王朝的悲劇命運,歷史,最終讓這些帝王將相所泯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