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值得一讀嗎?

蘄黃四十八

《萬曆十五年》是著名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又名《1587,無關緊要的一年》,是一部以英文敘事方式將東方歷史展現給西方讀者的通俗性敘事著作。其中文讀本在國內發行後風行全國,直至今日,《萬曆十五年》仍然在國內極為暢銷。

《萬曆十五年》一書,黃仁宇先生以明代王朝中看似無關緊要的一年,即 1587 年,為切入點,勾勒出事件人物的前因後果,解剖了晚明帝國衰落之由。書中以幾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主要人物串聯構成:萬曆皇帝、首輔申時行、張居正、鄭貴妃、海瑞、戚繼光、李贄等幾個代表人物為基點,從其命運的變化來研究中國整個文官制度,以及在這種制度下個人、朝代、歷史的命運和走向。

在書中,黃仁宇往往從小處著眼,通過其中的一個人物、一個事件的仔細研究、追根溯源、相互聯繫。並把它放入整個明朝歷史,乃至推後到其他各朝的角度去看,在一個大跨度的歷史時間內去研究一個事件一個人物,避免了以短衡長,從而更高的角度和更廣泛的視野去研究,對事件有了更清晰的看法和理解,從而看出中國傳統社會晚期的結構,得出對歷史的一個正確的評價。這便是黃仁宇先生提出的“大歷史觀”,如其所說“歷史的規律有時在短的時間尚不能看清,而需要在長時間內大開眼界,才看得出來。”“將歷史的基點推後三五百年才能攝入大歷史的輪廓。”

總而言之,《萬曆十五年》是一部學術性與文學性兼具的佳作。儘管作者的“大歷史觀”在學術界還有許多爭議的地方,但是在書中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解讀歷史的視角和方法,值得一讀。


與書居

大學的時候讀了《萬曆十五年》這本書,總體來說,還是很值得一讀的。

本書以一個不甚引人注目的歷史年份(1587年)為切入點,發散開去,分述主要代表人物在道德主義極盛的明朝的悲慘歷史命運。論證中國傳統的以道德代替法律的社會結構和運行模式,因缺乏數目字管理,導致中國遲遲未能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作者認為,中國傳統社會結構,有如“潛水艇夾肉麵包”。文官集團如上層長麵包,大而無當。成千上萬的農民如下層面包,缺乏有效組織。中間夾肉,是以科舉為表現形式的體現尊卑男女長幼秩序的道德規約。這種傳統社會無法局部改造,但恰恰因為“有了這樣一個歷史的大失敗,就可以保證衝突既開,恢復故態決無可能”,“給中國留下了一個翻天覆地、徹底創造歷史的機緣”。

本書貢獻有二:

一是運用傳記體例方式構建歷史斷面,獨具一格。

二是提出“大歷史觀”,即從技術或數目字管理角度看歷史。

全書結構安排,形散神聚。全書用1587年前後看似瑣碎的歷史事件,把六個人物串聯起來,以此來闡述中心論點。全書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章是第一部分。作者開篇點題,通過介紹萬曆皇帝成長過程,論證皇帝及官僚體系已被道德主義捆縛,作為道德的衍生品及表現形式——禮儀,充斥整個國家治理體系。

第二至四章是第二部分。通過對兩個性格、能力各異的首輔的介紹,進一步闡釋明朝的道德治國。作者認為,文官的精神支柱是道德,以自我犧牲自許。但“體制上又存在那麼多罅隙,給這些人以那麼強烈的引誘”。因此,官僚行政體系不能為道德所完全統一,始終存有雙重性格,其治國弊端亦顯而易見。

第五至七章是第三部分。該部分以文官、武將和思想家三個人物為代表,進一步論證道德治國的侷限。三人的歷史結局證明,“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作者通篇認為,封建中國更替至明朝,整個社會,上至帝王,下至黎庶,人的主體性已被道德主義所吞沒,人的行為已被道德主義所束縛。這種異化,不僅遲滯中國向資本主義發展,更嚴重扭曲人性。而這種道德主義,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

由於每個人的知識結構不同,讀下來肯定也會有不同的收穫。一般有非歷史學專業的讓我推薦歷史學通識方面的書的話,我就會推薦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這種大歷史觀的視角和敘事方式,確實值得一讀。


熊二History

《萬曆十五年》是美國華僑黃仁宇所著,這本書從1997年問世以來,獲得了西方,特別是美國多所大學的採用,目前已經發行數百萬冊,本書原版是英文版,後被譯為日文版,德文版,中文版等多種語言版本。黃仁宇在這本書中用一種獨特的視角解讀了公元1587年,也就是萬曆十五年所發生的故事。從萬曆十五年做為切入點,結合萬曆登基之後所發生的大事件,揭示了一個皇朝從興盛走向衰亡的原因。

因為作者是在中國出身成長而移民美國的華僑,因此,他的這部著作中有著更加客觀和獨特的見解,他以縱向比較的觀點,即公元1587年也是歐州西班牙艦隊全數出動征戰英國的時間,而這個時期中國的朝政卻陷入一種困境。萬曆皇帝,這個在明朝歷史上爭議頗多的帝王,從這一年開始,一改以往勵精圖治,勤政有為的性格特徵,陷入一種頹廢,不顧朝政的狀態。作者用平淡的筆觸勾勒出一幅萬曆十五年朝廷和民間的場景,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深層次的,是由於統治方式的固化,階級分化的產生的。

全書採用了較多的明史資料,又由於在我國發行的是中文譯著,有些表達方式可能會對讀者產生困擾,不過總體而言還是能夠看明白的。這本書的中文版曾入選《新週刊》和《書城》“改革開放20年來對中國影響最大的20本書”。個人建議還是非常值的一讀的。


歷史茶坊

首先,很肯定的說這是一本值得好好研讀的明史研究書籍!

《萬曆十五年》是學術研究書籍,寫作比較嚴謹,內容翔實,文筆流暢,不同於其他記實型歷史書籍,作者通過羅列史實說明了自己的歷史觀點,很新穎。

作者選取六個代表人物,帝國的主人萬曆皇帝、政府要員首輔張居正及繼任者申時行、模範而不隨時代潮流的官員海瑞、軍方代表戚繼光、文化屆代表李贄,全面剖析了帝國的政治制度、官僚體制、道德觀念、經濟、軍事組織方式、社會生態,從而得出了明亡始於萬曆的歷史觀。

文章開篇就講了一個午朝烏龍事件,說明了政府組織鬆散、運行低效,又從帝國皇帝的成長、家事等,進一步說明統治國家的根本是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和道德標準力量,皇帝只是一個形式上的法人。

政府的決策核心內閣運行並不是依靠完善的制度,而是靠著傳統和個人能力,所以才有活著的祖宗張居正和善於調和的申時行。

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海瑞,他無往而不勝的利器,就是做到了道德上的聖人君子,進一步說明這個國家道德力量的強大,它甚至可以取代了法律。

戚繼光的成功不在於制度的遴選,而在於個人的能力和權利核心人物張居正的支持,落後的經濟和軍事組織形式早已經更不上時代的要求,所以註定他是一個孤獨的將領。

李贄代表著這個社會自下而上的聯繫紐帶——國家需要和群眾理想。

認真看完,肯定會獲益匪淺,基本上可以瞭解明朝自下而上的組織形式,從宏觀上知道為什麼大明會亡於萬曆,另外建議配合著錢穆的《歷代政治得失》及吳晗《明史》看。第一次回答提問,又在手機上打字很不方便,希望對你有幫助,喜歡可以加關注,交流學習。


歷史小跟班



《萬曆十五年》是一本寫歷史的書(但不是史書)。寫歷史,首先要有歷史觀。歷史都是後人寫前人的,不同的政治立場、世界觀、研究角度、理性認知等等,會影響作者的“觀點“。這個大家都明白,比如秦末的陳勝吳廣“起事”、太平天國事件等等,所站角度不同,結論肯定不同。我認為,《萬曆十五年》中,黃仁宇用幾個人、幾件事,意在闡述一種觀點~~與中國主流史學界迥然不同的歷史觀,尤其是對李贄王陽明思想的探究,很另類!如果說,《明朝那些事兒》是用故事講歷史,讓歷史有趣味,那《萬曆十五年》則用心念講歷史,讓歷史更辯證,有律可循!


圓夢人A

此書還是挺值得看的。

萬曆皇帝是明神宗朱翊鈞,“萬曆”是他的年號!如同“雍正”“康熙”“乾隆”一樣,是皇帝在位期間用來記年的!他九歲登基當皇帝!萬曆十五年是指公元1587年,萬曆皇帝年滿24歲,居皇位已達十五年之久。這一年實際上平平淡淡,沒發生什麼大事,即使當年氣候反常,當時的都城北京夏季乾旱,殃及山東一帶,五六月有時疫,南方又因降雨過多而遭洪,秋後山西地震,但這些小災小患相比我國的國土之大來說根本不算啥!但是這年輔助萬曆的名臣勇將都相繼飛昇了!首輔張居正已去世五年,最著名的清官海瑞孤獨終老,抗倭英雄戚繼光也走到了盡頭,失去良臣勇將的大明朝開始走向沒落。


一江秋水洗寒煙

這本書對歷史的剖析可謂是鞭辟入裡,明帝國內部的矛盾也是講解的通俗易懂,是建立正確史觀的良好科普讀物。我記得當時我山東省圖書館挨著凍打著哆嗦,花了一天一口氣讀完,好幾天都覺得飄。很值得一讀。

倒是對其歷史態度要辯證的看,黃先生的書對古人苛責太甚,對中國歷史批評過多,看不到其優秀的一面,常常用現代人的眼光評論農業社會,不夠客觀。可以和明史十講等專業歷史書參照著讀。

搬運自我自己之前的回答。


讀史知理

萬曆十五年是一本很明理的書 讀了萬曆十五年感覺對政治歷史都通了,尤其對政治和社會。讀完後可以切身感受到人們生態的秩序,對歷史對環境對統治都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值得看看的。我還是建議讀一讀。如果您不明白政治可以讀他,不瞭解明朝的那些事可以讀他,讀完都會懂的。你讀了嗎?


白古今

可讀性還是比較強的。


楓橋不夜泊

本書的最後一頁,說的很清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