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萬曆十五年這麼出名,其間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

一塵清洗田


萬曆十五年,表面平淡無奇,實則暗流湧動。

萬曆十五年,張居正逝世第五年,其勢力集團被清算完畢。

萬曆十五年,海瑞因病逝世於南京。

萬曆十五年,朱翊鈞已經沉湎酒色一年有餘,逐漸遠離朝臣。

萬曆十五年,李贄的新思想不斷形成,即將對傳統思想形成大沖擊。

萬曆十五年,名將戚繼光因張居正,已被罷免,一年後逝世。

萬曆十五年,努爾哈赤即將統一女真部落。

萬曆十五年,豐臣秀吉即將統一日本。

萬曆十五年,隨著英國原始資本的積累,蓄力挑戰西班牙的海上霸權,一年後打敗無敵艦隊。


五味社


萬曆十五年,出名恐怕還是要得益於黃仁宇先生的作品《萬曆十五年》吧,黃仁宇先生作為華裔歷史學家,截取萬曆十五年開始探討中西方變化中的一些細節。

一,張居正死了,申時行成為大明首輔,廢除一條鞭法的改革,由此失去挽救中央財政的機會,為日後的危機埋下了隱患;海瑞死了,他一生都在奉行廉吏,雖然沒有進入中央為官,但卻因為廉潔名垂青史;戚繼光作為當時最具影響力的軍事將領,也在那一年死了,又他開創的“戚家軍”的練兵模式已經逐步取代衛所制,成為國家安全的保衛力量。但是也有思想家李執在這一年降臨人間,他的思想被後世成為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還有徐霞客也是這一年出生。這些人物及他們的經歷都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二,萬曆十五年也是公元1587年,在日本的豐臣秀吉完成統一,在歐洲則是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的進行時,大航海時代的道來。

對比中外不同的變化就會知道,沒落與崛起,衰敗與強大都可以從那一年找到線索。


—品—


公元1572年明穆宗去世,被立為太子的朱翊鈞在懵懵懂懂中抱上龍椅,成為明歷史上第十三個皇帝,是為明神宗,年號萬曆。

朱翊鈞即位後的十年,是萬曆朝最為昌盛的時期,當時國泰民安,當然這主要是張居正勵精圖治的結果。張居正去世後不久,朱翊鈞對張居正改變態度,首先就將馮保逐出宮去,查沒財產。其後將矛頭對準張居正。這個從就受到張居正嚴格教育的皇帝,這也是出於樹立自己的權威,達到總攬朝綱的原因。在對張居正和馮保清算之後,朱翊鈞終於親政。因為在他即位的那段時間,中國己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城市更加繁榮,物產日益豐富,大量錢財蒐集上來。使得這個本來就貪財,縱情酒色的朱翊鈞更員放開手腳,極盡鋪張浪費之能事。朱翊鈞統治後,政治極端腐敗,揮霍無度,使得一度昌盛的萬曆朝代在萬曆十五年之走向衰敗。從1590年也就是萬曆十五年後的三年起,到死都不再臨朝了。


其實萬曆十五年也沒出現重大的事件。而是《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出名。這本書記述了萬曆十五年前後發生的由盛變衰的演變。


等事長


明朝是我國封建王朝時期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政權,明朝前期政治清明前幾任皇帝都在政治和軍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明朝自從明成祖朱棣之後就開始走向了下坡路,此後的帝王不是政績平平就是昏庸無道所以明朝後期的統治已經是非常腐敗了。

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是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他在位時間長達48年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萬曆15年。為什麼單單是萬曆15年最為出名呢?

因為這個時期出了兩個赫赫有名的人物,一個是內閣首輔張居正另一個就是明神宗的孝定皇后。明朝明成祖統治時期設立內閣,在當時內閣僅作為政治顧問並沒有實際的權利。但後來由於皇帝才能平庸許多國家大事都有內閣來處理,所以內閣大臣的地位逐年增高。明神宗在十歲的時候就繼承了皇位,幼童沒有能力擔起管理國家的責任,所以在明神宗登基後的十年中所有的國家大事,都是由那個首輔張居正來處理。明神宗統治時期已經處於明朝的後期統治已經漸漸不得人心。所以想要維持明朝的統治就必須要進行改革。在孝定太后的全力支持下內閣大臣張居正開始進行一系列的變法改革。

這次改革於萬曆年元年開始,一直持續到萬曆十年。在此期間的所有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成功的挽救了明朝的統治也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明朝滅亡的時間。張居正的這次改革成功改變了明朝正德,嘉靖年間政治腐敗國家落後的局面,國力得到了短暫的恢復。明朝的社會經濟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百姓得以安居樂業,生活質量提高了很多。這個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也是歷史上極為著名的萬曆15年。

張居正的這次改革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明朝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有著非常廣闊的市場。在明朝實行了開放的經濟政策後。世界上就形成了以明朝為中心的貿易體制,其他國家的貨物,商品都在明朝境內得以流通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明朝和世界經濟的發展。在這個經濟開放的時期各國的傳教士也跌踵而至,最有名的就是利瑪竇了,他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還繪製出了第一張中文的地圖《山海輿地圖》。讓中國被世界所瞭解。同時《律呂精義》一書出版,這本書是中國音樂史上的一個奇蹟,因為它結合了數學理論。這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總結到的。

內閣首輔張居正在萬曆十年病逝,在此之後,萬曆皇帝開始了它的親政時代。萬曆皇帝效仿明太祖曾經進行了三次征戰,萬曆皇帝平定了蒙古叛亂抗擊了日本的侵略以及地方土司的叛變。使大明王朝的內部和外部得以安定有利於國家長期穩定發展。

但好景不長,萬曆皇帝因為種種原因在親政四年後開始變得荒淫無道。整天沉迷於酒色之中。明朝短暫的輝煌就這樣消失了。從此之後,明朝一直都在走下坡路。直到最後被滿清政權所取代。


零零七說歷史


萬曆十五年(1587年)

明朝經歷劇變的一年。

張居正去世,海瑞去世。

申時行成為內閣首輔,廢除張居正鞭法。

朱翊鈞自萬曆十五年,常常說自己頭暈眼黑,無法工作,日漸傾頹,此前的朱翊鈞,有充沛的精力和活力,但不知為何,萬曆十五年之後,不上朝,不理政事,當然,這裡的不理政事不是全然不管,而是小事不管,大事仍管。

改革銳意進取的皇帝消失了。

張居正的時代過去了,申時行的時代來臨。

張居正時期的過失得以糾正,明朝就在申時行的撥亂反正下,繼續前行。

這也是為何後人說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何以治國的原因。

前十年張居正

後十年申時行

看完關注一下(確信)

謝謝😏😏😏😏😏


回形針行動


萬曆十五年既公元1587年這一年也沒多少大事發生,大家都對這個年號感興趣,可能是受一位作家寫的書的影響。如果非要說萬曆十五年有什麼事發生,倒也有幾件。

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死了,還有被罷官賦閒在家的一代名將戚繼光也去世了。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李贄出家為僧了。

萬曆十五年風調雨順,沒有大災大害,沒有匈奴侵犯,沒有農民起義,大明王朝在原定的軌道上正常前行。但在這一切貌似正常的表面現象下,發生的一些事情卻預兆著大明王朝走向崩潰滅亡。

張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萬曆皇帝登基後,拜張居正為首輔。當時明神宗朱翊鈞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十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

但由於獨斷專行,使萬曆皇帝很是憋悶,張居正在世時,大權在握,萬曆不敢有所動作。萬曆十年(1582年)7月9日(六月二十日)張居正卒,享年五十八歲,去世後被明神宗抄家,逼死他的兒子。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是明朝著名的清官之一。海瑞因剛正不阿的一身正氣,在朝廷中備受排擠,在斷案上不僅明察秋毫,料事如神。

這是正史對他的評價。野史上也有一些記載,供君一曬。

據說海瑞易妻納妾成癖,據明人沈得符《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三載,大臣房寰上疏:“(海瑞)居家九娶,而易其妻。”“今(海)瑞已髦,而妻方艾。”而且明確說明,海瑞易妻並非妻有可出之罪,這就顯得“此老大概好異,做事多不近人情”了。在他的一生中,納了很多小妾。做事非常不近人情,只要小妾犯下一點錯就被驅逐出門。


抗倭名將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山東蓬萊人,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後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此人對後世軍事理論上、對異族作戰戰術上影響極大。但據說他怕老婆,而且是極怕,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一下。

大概在這個時期努爾哈赤在東北崛起,建立後金。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後金開國之君,精通滿漢兩語,喜讀《三國演義》,以七大恨祭天,25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厲兵秣馬,迅速壯大。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萬曆十五年差不多相當於清朝的乾隆後期,表面的平靜改變不了滅亡的結局。


純陽命理


  萬曆朝的前十年,萬曆作為一代英主,在內閣首輔張居正的輔佐下,使大明王朝的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平定了哱拜叛亂和楊應龍叛亂,對外幫助朝鮮擊敗侵朝日軍,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史稱“萬曆中興”。

  公元1587年,萬曆(明神宗朱翊鈞)登基為皇帝15年。

  黃仁宇先生剝絲抽繭,卻得出“萬曆十五年”竟是大明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萬曆不喜長子常洛,欲立福王常洵為太子,遭太后及眾臣反對。

  做為皇帝,萬曆竟耍起了小性子:不臨朝,縱飲作樂。為爭立皇太子,演成了曠日持久的“國本之爭”。

  萬曆十五年,遼東巡撫注意到一個建州酋長逐漸開疆拓土,吞併附近部落。他察覺到養虎將要貽患,遂派兵征討。

  消息傳到北京,包括首輔申時行在內的所有朝臣,一致反對征剿遼東。

  後來這位酋長於萬曆四十四年,建立後金。

  就在這一年,勇猛、孤獨、天才的戚繼光死了。戚繼光的離去,讓大明朝失去了在軍事上繼續保持世界領先的機會。

  也是在這一年,剛直不阿、不畏強權、清廉貧苦的海瑞死了。海瑞的離去,讓大明百姓在面對龐大的國家機器時產生了迷茫。


一週侃理財


萬曆是明神宗朱翎鈞的年號,萬曆是明朝皇帝在位期間使用最長時間的年號,共計48年。

萬曆十五年放在明朝三百年國祚中,萬曆十五年是明朝少有的中興之年,所以萬曆十五年在文人的紙筆下被髮揮傳播,從而被後人所知曉。但是放在整個中國歷史上,萬曆十五年只能算是普通的一段時間,在明朝歷史上算是一個亮點。因為在萬曆期間,萬曆皇帝支持張居正實行了包括一條鞭法在內的一系列的改革,社會經濟得到發展,對外的軍事戰爭也獲得連勝,整個明朝呈現中興氣象。除此之外萬曆十五年並沒有發生什麼特別的歷史事件,而是文人筆者用萬曆十五年來代表了整個萬曆年間明朝的那些事。


我本山上人


明朝萬曆十五年(1587年)大事件:

這一年是24歲的萬曆皇帝登基的第15個年。

張居正去世的5週年。

首輔申時行上任的第4年。海瑞,戚繼光,都在這一年去世。

就是沒有發生什麼大的事情!

至於為什麼萬曆十五年這麼出名,可能是因為一個叫黃仁宇的寫了一本叫《萬曆十五年》的書吧,這本書分析了明朝衰敗的原因,並指出萬曆十五年前後是改變明朝命運的最後機會……

然而這一年,並沒有發生什麼樣的大事件。

吳少


明朝萬曆十五年,相當於公曆的1587年初至1588年初。這時的明朝,處在中後期。

這一年,如果只是從中國古代傳統政治視野的尺度看,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不正常”,甚至似乎還算不錯——“大明”承平已久,表面上仍然是“很穩定”,“平安無事”,經濟水平總體上呈現上升之勢(尤其在江南等地),邊疆基本“安寧”,作為泱泱大國,周邊“萬國來朝”,可謂歌舞昇平。尤其是,隆慶解除海禁之後,鉅額的明朝瓷器源源不斷外銷到亞歐各地,為明王朝換來鉅額的收入。

此時,“大明”這艘鉅艦的掌舵人——萬曆帝朱翊鈞二十五歲,正值盛年。他漫長的四十八年在位期,此時還剛剛走過了十六年,恰好是三分之一。

萬曆十五年,這個貌似普普通通的年份,因黃仁宇先生《萬曆十五年》一書在我國大陸持續多年的熱銷與很高的閱讀率,成為許許多多讀史之人的“熱門歷史之年”。



既然萬曆十五年貌似普通,那麼,黃仁宇先生特意選擇這一年進行大書特書,是不是作者的刻意炒作呢?

其實不然。黃仁宇《萬曆十五年》選取這一年作為年代座標,展開他的“史海馳騁”,可謂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萬曆十五年,普通中蘊含著極不普通,平凡裡蘊含著極不平凡。

(一)萬曆十五年前後,也就是十六世紀後期,西方已經發生了從相對沉悶混亂的中世紀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鉅變,而且,這一鉅變還在向著更深更廣的領域全方位推進中。

隨著新興資本主義因素從萌芽到長大、各國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與海外大殖民、宗教改革、各大國政治改革,千年漫漫中世紀終於在大約公元1500年前後結束了。

在西方大地上,曾經的小國林立、封建割據、神權至上、封閉貧窮的局面,這時,代之以全新的面貌:

——資本主義因素在適宜發育的土壤上一步步成長壯大著,推動著西方經濟、科技乃至於整個社會面貌穩步前行;

——強勢的”民族國家”一個個崛起,尤其是西班牙、葡萄牙、尼德蘭(荷蘭)、英國、法國等國;

——朝氣蓬勃的人文主義與世俗主義社會在西方形成,宗教不得不逐漸實現與時俱進,全社會的文化教育迅速發展;

——西方各大國先後開始了全球範圍的所謂“探險”、擴張與侵略,表現出高度外向的咄咄逼人的氣勢。

具體到大致相當於萬曆十五年之時,西方發生一件重要之事:公元1588年,英國在大海戰中擊敗了不可一世的西班牙無敵艦隊。從此,英國這個國家的國運蒸蒸日上,為上述的西方大轉折增添了一個最重量級的角色,加快了西方近代化的進程。

《萬曆十五年》之所以截取了萬曆十五年這個特定年份,就是敏銳看到,幾乎發生在此時的“英國擊敗西班牙艦隊”事件,其背後的”西方鉅變”大背景之深刻,其後續影響之大。

(二)令人遺憾的是,十六世紀後期,在同一時期的中國,呈現出與西方截然不同的面貌,社會根本進步之路可謂舉步維艱:

在大明帝國,體制已經大大遜色於此時西方:專制頑疾不改,甚至變本加厲。君主一方面專制,一方面卻走向怠政(厭倦政治事務,埋頭於個人享樂)。皇帝如此,整個政壇上也就”文恬武嬉”,總體上不思進取。

這時,社會矛盾也越來越嚴重。土地兼併加劇。明朝後期貪得無厭的皇帝甚至親自參與大量吞併土地,建立龐大的“皇莊”。皇室成員們在兼併土地上也幾乎個個如狼似虎。貧富高度分化,赤貧者、流民越來越多。國家財政越來越緊張。

這時已經是明代中後期,中國科技多項已經開始落後於西方,為後來的我國近代大崩盤埋下伏筆。可惜,帝國的絕大多數主流人物對此懵懂不知,仍然沉醉在天朝上國的自信中。

這時,中國的綜合經濟實力仍然遠遠在西方之上,在江南等地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尤其是蘇州等地的紡織業等領域。可是,貪婪短視的官府沒能夠顧惜、珍視這些新的良好變化,而是肆意盤剝,扼殺資本主義萌芽,致使資本主義因素舉步維艱。

具體到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初—1588年初)及其前後,這個時間點,正好是黃仁宇觀察明朝此時“百病纏身”、觀察此時明朝與西方差距的一個極佳的視角。

1.五年前(萬曆十年,即1582年),改革家張居正去世。

張居正不忍心坐視大明的沉淪,在生命最後十年毅然推動了轟轟烈烈、雷厲風行的改革變法,一度令明朝煥然一新,恢復了不少生機。

可是,張居正去世後,屍骨未寒,進入成年的萬曆帝獨裁本性大暴露,竟悍然廢除了大多數變法內容,對已故的張居正進行大肆“清算”。

從此,人亡政息,明朝官場不再有人敢於、樂於站出來進行大張旗鼓改革,重新陷入沉寂因循,一步步走向苟且墮怠的深淵,“世間再無張居正”。

2.萬曆十五年,處在首輔位置上的是老於世故的 申時行。申時行就是一個得過且過、碌碌無為之輩。他與此前的積極進取的張居正形成鮮明對比,堪稱明代後期官場上層墮怠的一個典型縮影。

3.萬曆十五年,萬曆帝(明神宗)朱翊鈞25歲。這個年輕皇帝,處在如此青春年華,卻已經完全喪失了少年時代曾經的銳氣,喪失了身為一國之君應有的責任感,變得厭倦政事,暮氣沉沉。

不久之後,明朝開始進入了“聖上幾十年不上朝”、“皇帝與朝臣們長期不見面”的怪局,皇帝絕大多數時候隱居深宮,僅僅有時通過親信代傳其旨意。

4.萬曆十五年,海瑞去世。海瑞這個以敢言直諫著稱的“錚臣”、國士,晚年受到冷落,在寂寞中鬱鬱而終。他的悽慘命運,也是明朝專制政治下許多儒家浩然正氣之士的一個鮮明寫照,反映出儒家正直士大夫們改良理想在明代的悲涼前景。

5.同樣是萬曆十五年,名將戚繼光去世。戚繼光中年時在“抗倭”、“抗蒙”兩個戰線都立下奇功,可謂國之干城。可是,後半生的他並沒有受到重用,在“功高易震主”的傳統政治生態下,為了避嫌,他晚年銳氣基本稀釋,不再是那個叱吒風雲的大將戚繼光了。“戚繼光們”的淪落,預示著明朝晚期邊疆的不祥之兆。

6.萬曆十五年前後,思想家李贄正在湖廣麻城芝佛院著書立說。李贄是明代少有的思想“異端”,倡導思想自由,呼喚人性。這位思想巨匠後來的結局是:因“思想罪”,年過古稀之時被逮捕下獄,在獄中以剃刀自殺身亡。李贄的悲慘結局,從一個側面揭示了明朝後期思想家之艱難。

以萬曆十五年為節點,透過中西方的橫向對比,通過同一時代君主、重臣、錚臣、武將、思想家等典型人物心路歷程、變化歸宿的舉例剖析,《萬曆十五年》帶給讀者們的歷史全景體驗之強烈、思想震撼力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古代長期領先於全世界的泱泱中國,為什麼會在近代一敗塗地?敗落的原因,除了“直接當事人”清朝所特有的弊端之外,還有沒有更深層次的、中國長期的傳統政治經濟文化的原因?我想,《萬曆十五年》這部篇幅不大的書,以小見大,高屋建瓴,在這個疑問的解答中,或多或少會給讀者們以思維的重要啟發。

————

【附】有的網民看到《萬曆十五年》裡特別以一章論述張居正,就以為張居正逝世於萬曆十五年(1587年)。並非如此。張居正去世是萬曆十年(1582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