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中萧峰跳崖后,虚竹、段誉为什么没下去找他的尸体进行安葬?

用户61402406


武侠小说写的是江湖,是草莽,其中可以夹杂着家国情怀,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或者儿女情长,。但绝不能弄成大观园,一个“黛玉葬花”就写它个三五页,搞得悲悲切切,凄凄惨惨。

萧峰义薄云天,豪情万丈,是金庸作品中最具男儿英雄气概的人物,但同时注定他逃脱不了悲情的宿命,支撑萧峰活下去的理由有两个:

一、找出带头大哥,报仇雪恨。

萧峰的英雄壮举都是在自己契丹人的身份被揭露,卸去丐帮帮主一职后完成的,在这期间,他的目标只有一个,揭开自己的身世之谜,揪出“带头大哥”,报父母的血海深仇。

当一切都结束于少林寺的“扫地僧”的一番高台教化后,所有的恩怨情仇都成为浮云,萧峰的这个心愿已了,只好离去,回到他的出生地契丹。

二、红颜知己阿朱。


萧峰和阿朱可以说是天作之合,一个红粉佳人,智计百出,一个粗犷豪放,豪气干云。

如果阿朱不死,萧峰可以和她成为一对江湖上人人艳羡的侠侣。

可是,阿朱中途死掉了,也可以说莫名其妙的就死了,还是死在自己心爱的男人手中,萧峰此时已经心如死灰。

当这两个支撑萧峰活下去的理由都失去了的时候,萧峰已经成了一具威力强大的躯壳。

宋辽两军对峙之际,萧峰对于自己的出生地契丹和养育他的大宋百感交集,他挟持大辽的皇帝,自己的义兄耶律洪基退兵,而把自己致于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境地,此刻,他只有一死,才能让自己心安理得,才能使自己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持久的保持下去。

如果此时虚竹,段誉叽叽歪歪的跑到山崖下面呼天抢地,无异于画蛇添足,破坏了悲怆苍凉的气氛。



另外,三个人结义的时候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现在面对已经死去的结义大哥的尸体,两人是选择自杀呢还是苟活,会置两人处于何种尴尬的境地,岂不是自己打脸的行为?


田获三狐


萧峰在雁门关为了逼迫耶律洪基退兵,不惜威胁于他,此举成全了天下苍生,止住了战争,却违背了兄弟之义和君臣之义。

耶律洪基认定萧峰可以去大宋邀功,从此高官厚禄,指日可待。

萧峰从来没有考虑高官厚禄,耶律洪基对他的讥讽让他再也没有面目面对自己的祖国,也没有面目面对自己的义兄。最悲哀的是他一生都不能踏入自己的祖国大辽半步,这对萧峰而言:

与其苟且偷生,不如光明磊落赴死!

所以萧峰当着天下英雄的面,当着耶律洪基的面,当着大辽将士的面,以死明志,用自己的死告诉世人,萧峰绝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

壮哉,萧峰!



萧峰的死太过突兀,让所有人都赶不急去救,特别是虚竹和段誉,压根就来不及。

而此时,反应最快的却是阿紫,因为她是最在意萧峰的人,哪怕这种在意就是自私的占有,阿紫也要占有他的一切,因为她的心里只有姐夫。

随后,阿紫愤怒的把自己眼睛还给游坦之,拖着萧峰的尸体跳下悬崖。

这才是阿紫最想要的结果,她此时内心是很开心的。她一直和姐姐阿朱比,在萧峰眼里,阿紫没有一样比阿朱好,但是唯有这一点她比阿朱幸运:是她阿紫与萧峰死在一起,同穴而眠!

故而,阿紫才会拒绝任何人靠近,哪怕虚竹段誉说要给萧峰救治一下,她也不愿意,因为她太爱萧峰了。她知道萧峰的心里没有给她留下一点位置,但是她依然想要得到萧峰:

得不到他的心,得到他的人也是好的;得不到他的人,那就得到他的躯体也可以!



阿紫与萧峰之所以跳下悬崖,拒绝他们靠近,就是阿紫不愿意让任何人任何事再将他们分开,哪怕一秒钟!

虚竹段誉也明白阿紫的意思,她不愿意让任何人去打扰他们,让他们永远在一起就是最好。

如果虚竹段誉再去找他们的尸体,也就是对他们的打扰,死者为大的道理他们都懂,他们也得遵从阿紫的意愿。

三十年前,雁门关一战,萧峰本来已经掉下悬崖又被萧远山扔了上来,多活了三十年,可能萧峰命中注定跨不过雁门关,他注定要在雁门关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悬崖下面就是他最好的埋骨之地!



*忠肝义胆岳老三聊武侠第87期*


忠肝义胆岳老三


1、萧峰不是跳崖,而是自杀。

估计你是看电视剧,剧情显示萧峰跳崖了。但是在金庸的《天龙八部》书里,萧峰却是自杀身亡之后,被阿紫抱着掉下悬崖的。

第五十章:萧峰一伙突围出来,来到大宋城门外,结果守军不给开。于是萧峰要求单独跟耶律洪基谈谈,接着虚竹和段誉就逼近挟制了耶律洪基,逼迫他立誓有生之年不侵犯大宋。于是:

耶律洪基回过头来,只见手下将士最近的也在百步之外,无论如何不能救自己脱险,权衡轻重,世上更无比性命更贵重的事物,当即从箭壶中抽出一枝雕翎狼牙箭,双手一弯,拍的一声,折为两段,投在地下,说道:“答允你了。”

萧峰躬身道:“多谢陛下。”

耶律洪基转过头来,举步欲行,却见虚竹和段誉四目炯炯的望着自己,并无让路之意,回头再向萧峰瞧去,见他也默不作声,登时会意,知他三人是怕自己食言,当即拔出宝刀,高举过顶,大声说道:“大辽三军听令。”

辽军中鼓声擂起,一通鼓罢,立时止歇。

耶律洪基说道:“大军北归,南征之举作罢。”他顿了一顿,又道:“于我一生之中,不许我大辽国一兵一卒,侵犯大宋边界。”说罢,宝刀一落,辽军中又擂起鼓来。

萧峰躬身道:“恭送陛下回阵。”

虚竹和段誉往两旁一站,绕到萧峰身后。

耶律洪基又惊又喜,又是羞惭,虽急欲身离险地,却不愿在萧峰和辽军之前示弱,当下强自镇静,缓步走回阵去。

辽军中数十名亲兵飞骑驰出,抢来迎接。耶律洪基初时脚步尚缓,但禁不住越走越快,只觉双腿无力,几欲跌倒,双手发颤,额头汗水更是涔涔而下。待得侍卫驰到身前,滚鞍下马而将坐骑牵到他身前,耶律洪基已是全身发软,左脚踏入脚镫,却翻不上鞍去。两名侍卫扶住他后腰,用力一托,耶律洪基这才上马。

众辽兵见皇帝无恙归来,大声欢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时雁门关上的宋军、关下的群豪听到辽帝下令退兵,并说终他一生不许辽军一兵一卒犯界,也是欢声雷动。众人均知契丹人虽然凶残好杀,但向来极是守信,与大宋之间有何交往,极少背约食言,何况辽帝在两军阵前亲口颁令,倘若日后反悔,大辽举国上下都要瞧他不起,他这皇帝之位都怕坐不安稳。

耶律洪基脸色阴郁,心想我这次为萧峰这厮所胁,许下如此重大诺言,方得脱身以归,实是丢尽了颜面,大损大辽国威。可是从辽军将士欢呼万岁之声中听来,众军拥戴之情却又似乎出自至诚。他眼光从众士卒脸上缓缓掠过,只见一个个容光焕发,欣悦之情见于颜色。

众士卒想到即刻便可班师,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既无万里征战之苦,又无葬身异域之险,自是大喜过望。契丹人虽然骁勇善战,但兵凶战危,谁都难保一定不死,今日得能免去这场战祸,除了少数在征战中升官发财的悍将之外,尽皆欢喜。

耶律洪基心中一凛:“原来我这些士卒也不想去攻打南朝,我若挥军南征,也却未必便能一战而克。”转念又想:“那些女真蛮子大是可恶,留在契丹背后,实是心腹大患。我派兵去将这些蛮子扫荡了再说。”当即举起宝刀,高声说道:“北院大王传令下去,后队变前队,班师南京!”

军中皮鼓号角响起,传下御旨,但听得欢呼之声,从近处越传越远。

耶律洪基回过头来,只见萧峰仍是一动不动的站在当地。耶律洪基冷笑一声,朗声道:“萧大王,你为大宋立下如此大功,高官厚禄,指日可待。”

萧峰大声道:“陛下,萧峰是契丹人,今日威迫陛下,成为契丹的大罪人,此后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拾起地下的两截断箭,内功运处,双臂一回,噗的一声,插入了自己的心口。

耶律洪基“啊”的一声惊叫,纵马上前几步,但随即又勒马停步。 虚竹和段誉只吓得魂飞魄散,双双抢近,齐叫:“大哥,大哥!”却见两截断箭插正了心脏,萧峰双目紧闭,已然气绝。

阿紫

接着阿紫就跳出来了,把游坦之送给她的眼珠子也抠出来丢给他,然后拖着亲爱的姐夫往无尽悬崖走去,最后掉下悬崖。当然没了眼睛的游坦之也跟着一起跳了下去。

游坦之和阿紫

2、书中最后并没有提有没有安葬萧峰的情节。


3、萧峰母亲早就葬身悬崖之下,而萧峰也早在阿朱还在世的时候就知道了,而且他得知自己的父亲仍在人世也是很后面的事情。如果这个悬崖底下能平安下去,按照他重情重义的性格,和书中对父母的感情,能不去寻找、祭拜吗?又或者重新安葬母亲吗?

如果他已经下去过了,虚竹当了灵鹫宫的宫主,段誉已经统领大理国,他俩能不知道,不帮他重新安葬母亲吗?


4、萧峰的父亲当年抱着妻子和儿子一起跳下去,中途发现儿子还没死才把他抛上来。而自己仅仅是因为在半路上被悬崖上一棵斜斜生长的树给挂住了才没死。虽然他当年把中原武林中派去狙击的数十名武林高手大半都当场打死,可见以他的武功应该是很厉害的,但是以这样的高手跳下悬崖都只是侥幸活命。可见这悬崖危险之致。

同样的,萧远山是从悬崖半山活命的,如果能下去,他跳下去的时候,命都不要了,岂能不去把妻子搬回来,重新安葬呢?

萧远山

5、宋朝时候中原主要是土葬,但是北部游牧民族的葬礼应该主要是火葬。这也很简单,尤其对于萧峰那样已经掉下去几乎没可能找到的情况,丢火把下去和不丢火把下去差别都不大,已经到了完全没人可以打扰的状态,跟天葬、海葬也没差了。


既然如此,也就不必特意讲究形式了。


龙镇


三十年前,慕容博为了挑起宋辽纷争,所以有带头大哥在雁门关埋伏萧远山,其时萧远山武功高强,却放过了玄慈汪剑通等人,而且将还在襁褓的萧峰自崖底抛上来。当时的阻截,没有引来辽国兵锋。时隔三十年后,段誉虚竹以不得侵宋为条件逼迫,逼迫耶律洪基有生之年不得对宋用兵。而这次萧峰是辽人的身份,要求耶律洪基折箭立誓,而后自杀身亡。前后都算是武林中人为了阻止大辽南侵而做出种种努力,之前是对付萧远山,萧远山的选择是自杀,但是未遂,最后潜伏少林,偷学武功。这次是萧峰面临同样选择,萧峰的选择同样是自杀。通过其间对比,萧峰在萧远山无意卷起宋辽纷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舍身成仁。形象更加高大。

因为萧远山放过玄慈汪剑通,所以才有后来玄慈派玄苦教乔峰,汪剑通收乔峰为徒,而成蜚声武林,成为北乔峰,南慕容,成就了一番大名。更因为萧峰英雄豪气,才有丐帮通传武林,和少林等武林中人不远千里来相救。就像段誉所说希望天下君主都能皈依我佛,才能熄了纷争,但是这可能吗?想想梁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心礼佛的梁武帝萧衍最后的结局和都城被侯景所围后城中百姓的惨状,十不剩一。而萧峰因宋之教化,身体力行,以投桃报李,以恩报恩那才真是走出了一条民族融合的道路。可以说金庸先生对民族于和平的思考,正是通过萧峰才有实现的一丝可能。但是因为萧峰辽人身份被揭穿后,丐帮逐之,聚贤庄围殴之,才会有最后的萧峰自杀的惨剧发生,可见和平之难能可贵。

从上次雁门关伏击,到这次萧峰自刎,中间短短三十年,却成为一个回旋。萧峰上次在此重生,此次在此自尽,简笔勾勒了一个人的一生。人生一世,做过对宋辽有益的事,对兄弟对朋友,都不亏大义,此生已足够。

萧峰看事情有理性,也有冲动,重情义,但也不为情义所困。一生慷慨豪迈,立足于自己的处境能毫不屈服,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迎难直上,但是最后呢却追查出大恶人是自己生父,自己的养父母却为生父所杀,自己的师父死于生父之手,自己只能背负这一生罪恶,少室山对天下英雄说到父债子还。而在雁门关,大辽可看做是萧峰生父,大宋是萧峰养父,襁褓之时,就由大宋养大,被耶律洪基囚禁后,又是大宋群豪联合段誉虚竹所救,此时能怎么办?萧峰困于自己的立场,但是也无法再次背负当日萧远山在群雄面前自揭杀害乔三槐夫妇玄苦后只能一力担之责,所以这次就将这身臭皮囊连带自己的生命尽数还给大辽,既是冲突自此无可回避,也是对萧远山杀萧峰养父母师父的无力控诉。为啥你还要追着段誉虚竹去找人尸体顺带还黑人萧峰听到萧远山就是大恶人后只能一力担之呢?萧峰尸体要安于何处才算是他心愿,所以作者停笔不写了啊。


闲逛逛这也被用了


在萧峰有意让虛竹代授降龙十八掌,已经表明死意。在萧峰眼里大辽是父母之邦,大宋对自己有养肓之德。也不愿意两国开造成天下大乱,当时情况大宋未必弱于大辽。

这可是慕容父子想要的局面,可惜父子两人目光过短。所以萧峰也怕会有像慕容父子的野心家出现,尽量逼退大辽。萧峰对得起两国百姓,但对不起耶律宏基提拨之恩。只能选择自尽,以报耶律宏基之恩。

段誉已经是大理国的皇帝。段誉一但有什么意外,就会影响大理国国运。再加上从大理来大辽需要时间,必然会耽误一些政务。从时间上来讲,段誉必须回大理。像找寻、安葬萧峰遗体只能交给下面人来办。

虚竹所以因为萧峰最后的嘱托有关,因为要回去处理一些事。还有要去专研降龙十八掌,必竞降龙十八掌是萧峰时间很短时间传授。正因为时间很紧传授,要用时间去学会降龙十八掌。完成萧峰的嘱托,以后好传授降龙十八掌给以后丐帮帮主。

所以无论是段誉还是虚竹不可能为了安葬萧峰小事而忘大事。天龙这书基本已完结,相比我更喜欢尚未完结的倚天屠龙记。因为倚天屠龙记有多伏笔、迷题尚未写完


独行者118409906


这什么他们三兄弟结拜的时候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萧峰倒是死了,段誉和虚竹为什么没跟去?


花花世界谁许我真情


知道金庸为什么只写了十四部武侠就封笔了吗???就是因为:剩下的时间都拿来为你们解疑答惑了!


阿狸牙多


桃子觉得有以下可能:

1.虚竹、段誉后来去找了,只是金庸没写。

2.山崖太高,掉下去尸骨无存,没有必要找。

3.不想破坏萧峰在读者心中的英雄形象,让萧峰为了天下苍生自尽的高大形象成为绝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