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高考改革政策一出台,寒门更难出贵子

在中国,高考可谓是寒门学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每年全国有数百万考生在这一时刻走进考场,将所有的梦想和未来押附在这两天的考场中,12年学习生涯,一考试金。也许考完之后,有的人还将继续复读,继续追寻未竟的梦想,但大多数人即由此走入高校和社会,彻底告别从前寒窗苦读的学生生涯,即使是高校学习亦或是更高阶段的进修,也完全同高考前的应试相去甚远。由高考“一考定终生”,这差不多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现状,虽说高考和大学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未来,但由于高考的相对公平性,从某种程度上保证了这一上升通道的合理性。

然而高考的优势也就仅仅集中在一个“相对公平”上了,更多人开始诟病高考对于人成长的一种错误导向,比如高考前苦学的有些课程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一辈子都用不上,相当于将这么多年的精力花费在一个可能一辈子也用不上的技能上,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无异南辕北辙;其次就是因为高考这一个大的教学目标,大多数学校不会分散精力去培养孩子的其他兴趣和技能,因为高考不认可。以应试教育为唯一目标的教学方式导致的一种结果就是,很多中国学生思维刻板、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差。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的环境,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书本之外的思维能力,与社会对人的要求严重不匹配的高考无疑成了众矢之的;再次,在高考的相对公平之外,还存在着全国考卷不统一、难度不一样,少数民族及特长生额外加分,高校全国录取分数线存在差异等诸多情况。这是基于中国一整个大环境下的差异,在信息不发达的时候没有很好的办法可以解决,但在如今信息高度发达的年代,我们有必要深思高考这一制度本身的合理性。

新的高考改革政策一出台,寒门更难出贵子

其实关于高考改革的呼声,近些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全国各地均有过不同改革政策,有的落实到不同学校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主招生;而有的仅落实到中考上,从评分模式及考试种类上做文章,最后无异于竹篮打水,因为在高考的大前提下,只要全国的高中还以高中生录取率为教学目标,中考改革就是空中楼阁,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今年有一名叫孙洪涛的山东考生,他凭借折纸特长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降60分投档线破格录取,令人欣羡异常。但是60分的落差源出何处?如何界定一个考生是否有资格降分破格录取?降多少?这些都没有明确要求和明文规定。我们所能看到的、分析到的,也仅仅是:孙洪涛高超的折纸工艺展现了他的“复杂的数学和空间结构原理”,与他报考的机械专业很契合。毕竟被破格录取是一件不可预见的事情,不是谁都能有机会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有机会被自己中意的大学关注到。在没有得到高校的认可前,所有的这些兴趣和爱好,在普通人的眼里只能算是“不务正业”。

那么说起来,我们理想中的高校录取制度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想大多数人脑海中想应该是:公平、多样化、能发挥个人所长等字眼。其实细细一想,也不难理解: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课堂几乎能够涵盖学生全部的学习内容,高考作为个人能力评测,无非也就是课本知识的一个综合体现;然而以现在的资讯发达程度,如果还把课堂当做主要的学习场所,就是固步自封。新时代应该有新特色,在如今资讯如此发达的年代,学生能获取知识和拓宽眼界的场景非常多,那么课堂的作用应该慢慢向“引导”上转,而不是一味的教学,即以道德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教育,高考的评判标准也应该打破以往的“一考定终生”的模式,趋向多元化。

新的高考改革政策一出台,寒门更难出贵子

孙洪涛凭借折纸技巧被名校破格录取只能算是特例,我们期待的是一场从根本上发生变革的高考改革。

最近一则高考改革方案引起了舆论哗然,其中提到“探索开展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改革试点,高考成绩占比不低于60%”。“综合评价录取模式”,这是不是就是我们期待的打破原有高考这单一上升通道的新的希望呢?虽说现在还存争议,但在未来我们理想中的高考形成之前,我希望这一改革方案具有实时的进步意义。

自2014年开始,上海和浙江就出台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开始探索文理不分、一年多考、综合评价等新的高考考试和招生制度。而在近几年中,文理不分科在全国高考改革中几乎已成共识,这一方案对考生而言,具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也给了考生应对将来高校的一个衡量的先行决策,因为打破了传统文理科之后,很多学校的很多专业不再规定考生的文理科,而是明确要求某一门课或几门课必修等等,这就需要考生提前做好人生规划,及早了解各大高校,这也是清晰自己人生目标的一个过程。

新的高考改革政策一出台,寒门更难出贵子

而综合评价录取,就是综合学生的高考、专家面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个方面的成绩来录取考生的选拔方式。这种多方面综合成绩评定的方式,一定程度上稀释了高考那一次考核的重要性,通过其他方面的考核替代。也就是说,靠裸分上高校已经越来越难了,尤其是名校。就目前来看,很多名校诸如北大清华的招生名额基本已被三位一体、保送、艺术特长、体育特长、各种招生计划等综合素质生源占满,靠裸分上学校的人数基本都不足10%左右。

新的高考改革政策一出台,寒门更难出贵子

既然是综合素质评定,那么学生总该进行以高考这一训练模式之外的其他项目的学习,以增强自身的高考竞争力,所以这一政策的出台的时候,很多人想到的即是潜在的公平性问题,这种公平存在于两个地方:其一是综合评定中有一项是平时学校的定期考试成绩,也就是说,平时在校成绩直接与最后的高考成绩挂钩。如何确保在校的成绩具有真实性和公平性,需要制度的保障,也需要人文素质的整体提高;其二,综合素质评定里面有一项是专家面试,这一项对于家庭条件稍差一点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竞争劣势。一般说来,偏发达地区的、家庭条件稍好的学生能获得较好的教育资源和各方各面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偏偏远地区的、家境稍差的学生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人格培养和综合技能的提升上偏弱。从具体实例上来看, 2013年至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的农村生源有微弱下降的趋势,但最低也是55.83%,而通过综合评价录取的学生中,只有35.10%的学生来自农村。由此可见,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更有利于城镇学生脱颖而出。

人们常说,现如今社会“寒门出贵子”已是越来越难的事情了,因为通过高考,很多学生确实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但更多时候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家庭、人脉、性格等各种无法通过个人努力来解决的壁垒,这是决定一个人最后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说高考“一考定终生”的方式给了众多寒门学子一个平等的起跑线,让他们可以跟那些有先天优势的考生一起竞争的话,那么综合素质评定,无疑是在寒门学子的跑道上撒下了图钉。也许现在对于寒门学子来说,这样的高考改革政策是向城镇学生倾斜的表现,但这只是中国高考改革的一个过渡阶段。在未来,随着国民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当所有的学子又可以真正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时候,综合素质评定的优势才能完完全全的展现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