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楷書創作芻議——兼及「繼往開來」河南楷書書法研究展

當代楷書創作芻議

——兼及“繼往開來”河南楷書書法研究展

孟會祥

當代楷書創作芻議——兼及“繼往開來”河南楷書書法研究展

《真草千字文》是智永以當時的識字課《千文字》為內容

20世紀70年代末,書法復興初期,名家承北碑之餘緒,民間則祖述歐、顏、柳、趙。至80年代中後期,藝術務為創新,顏、柳黯然,唐代大楷,以褚遂良為一脈僅存;碑版勃興,《張猛龍碑》風行一時,冷僻刻石門庭若市,求新求變,謂為“入流”。世紀之交,復古之風漸萌,魏、晉、元、明小楷悄然走紅。近年趨尚多元,古典資源盡為開掘;智永、虞世南、歐陽父子、禇遂良之書再度興起,實與帖派復興相表裡;唐人寫經頻見,則前所未有也。

期間,針對楷書創作,張旭光先生有“激活唐楷”之論,並以顏體率先垂範,然步伍者唯求活求變,鮮能深入堂奧,顏體之外,亦未見激活其他。旭宇先生有“今楷”之說,意旨雖屢經申明,然而書體、字體及時代特徵意義,似尚未劃然明晰。李剛田老師多次倡導唐人墓誌,稱之千姿百態,允為無盡藏,反響似亦寂寥。當下楷書面貌雖多,終究還是有相對的時尚聚集,敢獨闢蹊徑者,畢竟不多。

當代楷書創作芻議——兼及“繼往開來”河南楷書書法研究展

因而,當代楷書創作的現狀,在書體上,略有以下呈現:北碑,多取斜畫緊結、方筆恣肆一路,取法平畫寬結一路者較少,齊碑幾無人問津。北魏及唐代精工一路墓誌,除《張黑女》等習見者外,也很少人學習。唐楷書,歐、虞、褚皆有再興之勢。學大歐者,往往務求精工,陷於描摹,略虧揮運之美。虞書看似平易,實則韻致高逸,不易彷彿。褚遂良《大字陰符經》雖偽,然與親書幾無分別,唐人筆法昭然,宜其學晉唐者趨之若鶩。顏體實為大楷書康莊大道,上可通篆隸,下可接行草,與魏晉相比,雖不無“田舍漢”之譏,然而出新實屬不易。柳體落寞久矣,趙體大字,今人亦不喜。晉唐以及元明小楷,在復古風氣下堪稱繁榮。晉唐寫經近年有興盛的跡象。《靈飛經》雖美,然而有“至今已覺不新鮮”的意思了。

當代楷書創作芻議——兼及“繼往開來”河南楷書書法研究展

在形式上,由於展覽的要求,往往尺幅大而字數多,盈尺小品,只能在書家案頭看到,展廳裡就很少見到了。

在技法上,雖然各有優長,總體上看,重字形而輕筆法,有別趣而無筋骨的現象是比較普遍的。

在意境上,以“勞動密集型”給人帶來感動者多,以“形其哀樂,達其性情”給人帶來感動者少。說難聽點,匠氣多了些,靈氣少了些。古人碑碣宗教般的古穆莊嚴,我們做不到,我們說要張揚個性,然而我們的個性中往往有委瑣氣、痞子氣。而回到個人化,楊凝式那種虛和可能做不到,即便喬大壯那種靈動,我們也做不到。文化環境變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古人是生活中有書法,我們以書法為生活,看似專業,其實幹癟得多。

當代楷書創作芻議——兼及“繼往開來”河南楷書書法研究展

回到“繼往開來”河南楷書書法研究展。

魏晉小楷:馬國峰,取法王寵;王元甫,取法大令,自然書寫,隨機生髮之意,幾為僅見;王峰濤,未見作品,自謂取法倪瓚;牛超群,取法羲之;馮崬智,取法大令;朱麗平,取道王寵,頗清麗;許廣麗,取法鍾繇,頗蘊藉寧靜;許登科,取法羲之,化古淡為峻利;李永成,取法羲之;李創,取法虞世南《破邪論》,增其整飭;李國仁,取法鍾繇,頗亦可觀;李曉輝,取道王鐸,上窺鍾王,創作融入行書意味,可謂有識;李彬,取法鍾繇,創作頗見功力;楊科,取法祝允明;吳剛,取法鍾繇,創作有巧思;張建斌,取法《破邪論》;陸光輝,取法鍾王,功力佳;周元直,取法鍾繇,創作有沉靜之感;侯典鑫,取法祝允明;婁紅衛,臨《汲黯傳》,裹鋒殺紙,駸駸逼大令,字中有筆,洵非易易也;姚文彬,取法鍾繇;董芮銘,取法鍾繇;董家豐,取法鍾繇;潘淑亞,取法文徵明。小楷源頭,自然以鍾王為不祧之祖。王獻之以下,大抵以風格推陳出新,所以小楷書十之八九臨寫鍾王,是合情合理的。然而說句不該說的話,我們的魏晉小楷,多重結字、重形,而略欠筆法,能做到自然書寫,環環相扣者,似乎還不多。帖派固以二王為宗,然而王羲之師法鍾繇,鍾繇師法劉德昇,史謂劉德昇創行書,楷書實為行書加以修整而已,則所謂筆法,當初步具備於劉、鍾,大成於二王也。吾豫小楷法,安得不通於行書,以筆法勝人耶?同志者仍當努力。

當代楷書創作芻議——兼及“繼往開來”河南楷書書法研究展

當代楷書創作芻議——兼及“繼往開來”河南楷書書法研究展

馬國峰

北碑斜畫緊結一路:丁偉,取法《李璧》;王志傑,取法《元楨》,厚重酣暢;毋立,取法《比丘道匠》;史志偉,取法《孫秋生》;馮躍利,取法《石夫人》;劉紅衛,取法《李璧》;閆振,取法《石夫人》;李世進,取法《李璧》,頗得趣;李帥文,取法《元楨》,得其法則;李歡兵,取法《元瑛》,自運則抄寫《婁氏墓誌》,宛如古刻,惜“皇后”之“後”繁體失檢;陳思傑,取法《汝南王》,有異趣;陳培立,取法《孟敬訓》;陳鵬,取法《元始和》,創作略參其意,偶與八大山人合;楊武剛,取法《李璧》,創作則求變化;周錕,取法《李謀》,臨作章法有映帶之意,創作有墨趣;孟建中,取法《汝南王》;趙泉有,取法《孟敬訓》;徐要洲,取法《李璧》;高有耕,取法《元略》;黃允斌,取法《汝南王》;曹向春,取法《石門銘》,大書深刻,酣暢恣肆;隨文豪,取法《吐谷渾》,此碑平斜互用,意味荒率;廉海峰,取法《李璧》;翟孝東,取法《李璧》。魏碑、龍門造像、元氏墓誌,堪稱浩如煙海,其中斜畫緊結者十之八九。最負盛名的《張猛龍碑》,無人臨寫,大概是因為過於普及吧,而《李璧墓誌》竟然成為大熱門,倒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斜畫緊結一路中,又十之八九為方筆,臨寫及創作時,自覺或不自覺地,會出現描頭畫尾,強調其塊面感的現象,但真正處理好刀筆關係,還需要“透過刀鋒看筆鋒”。漢代簡牘墨跡、高昌墓誌墨跡,從不同側面提供了魏晉小楷、魏碑的書寫參照,其中蘊涵著筆法的真正解釋,目前的魏碑創作,要想真正越過清人,這可能是一條途徑。斜畫緊結一路,很可能受到南朝王獻之書風的影響,町畦碑帖,實為門戶之見。北碑初以“龍門體”為名,吾豫為淵源。

當代楷書創作芻議——兼及“繼往開來”河南楷書書法研究展

丁偉

當代楷書創作芻議——兼及“繼往開來”河南楷書書法研究展

北碑平畫寬結一路:王昱,取法《鞠彥雲》,純熟;王秋人,取法北齊造像;許靜,取法《張黑女》;孫全傑,取法隋《姜敬親》,有古意;張禮豪,取法《張黑女》。名品如《爨寶子》《姚伯多》《廣武將軍》《好大王》,無人臨習。北碑平正一路,大抵可歸為“隸楷錯變”的範疇,如果找到“欲寫漢隸,又做不到純正”的狀態,則庶幾近之矣。

唐人墓誌:於惠泉,取法《李琬》;孫立,取法晉唐墓誌,上溯簡牘,頗得生獷之意,不滿足於“賦詩必此詩”也;李俊龍,取法隋志,創作精工細緻。唐人墓誌包羅萬象,似魏楷、似寫經、似鍾王者無所不備,仍未引起足夠的注意。吾豫坐擁千唐志齋,仍有待開發乎?

寫經:王穎,取法隋人寫經;李忠梅,取法寫經,短笛無腔,格調悠然。

唐楷:馬徵兵,取法歐陽詢,頗爽利;許大斌,取法褚遂良;杜思吾,取法顏體,創作多用隸意,結體松活;張利安,取法小歐,止廬無所不能,此偶示鱗爪而已;陸躍天,取法虞世南,茂密整飭;苑春光,取法蘇軾,或當以唐楷視之,創作則似明人;郭鈺,取法褚遂良;崔濤,取法虞世南;程志宏,取法小歐,練達深刻,實為難能;雍士猛,取法趙體,亦可視為唐楷。智永無人取法,隋碑無人取法,初唐楷書承上啟下,臨習者亦寥寥。唐人楷法,傳褚遂良《大字陰符經》至為清晰;上溯魏晉,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也至為清晰,兩帖實為楷書乃至行草的一個關鈕,似應引起更多的注意。

當代楷書創作芻議——兼及“繼往開來”河南楷書書法研究展

中原長於正書,楷書創作整體水平無疑較高,當然,也需要進一步深化,需要帶著學識積累、技法積累,帶著研究性、創造性去創作,從而產生更加有內涵、有個性的作品。因而猜想楷書創作的未來:

首先取法上,應是多元的。沒有不好的碑帖,就看怎麼學、怎麼用。因展覽而產生的流行碑帖,往往會導致大家往一條道上擠,是一種短視現象。

當代楷書創作芻議——兼及“繼往開來”河南楷書書法研究展

其次在技法上,應是通融的。古人說,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各種書體、字體,都有一個通法,這個通法是必須掌握的。這裡說的通融,指的就是解決通法的問題。寫一碑是一碑,看起來心無旁騖,實際上永遠學不好這個碑,所謂“真不通草,殊非翰札”,就有這個意思。技法不僅是手頭訓練的問題,也是眼光、見識的問題。真正的創作,心性與技法二而為一,不可分割。

就當代創作現狀與展覽體制而論,要求人們擺脫功利思想幾乎是不可能的,展覽作品與日常書寫的作品,總是脫節,無意於佳乃佳的作品,簡直不可奢望,“自然”二字,還需要漫長的期待。

當代楷書創作芻議——兼及“繼往開來”河南楷書書法研究展

至於創作方向,當然要尊重每個人的選擇,那種以一種藝術觀念統治書壇的想法,我從來就不贊成,自己也不做算命先生。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才不謬書法的本來意義吧。令我尷尬的是,此篇未就,又蒙河南省青年書協青目,讓我也寫一張字忝列展覽。參展的同道或許會說,你說的比唱的還好,是騾子是馬拉出來蹓蹓!噫唏,真讓人無地自容矣。

2016年12月16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