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王文治行書《自書詩稿》

王文治(1730-1802),清代書法家。字禹卿,號夢樓,丹徒(今江蘇鎮江)人,乾隆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讀、雲南知府,工詩文書畫,能得董其昌神髓,與梁同書齊名。嘗隨周煌幸使日本,彼邦爭傳其跡,當時書家劉墉專講碗力,王文治則專取風神,時有“濃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稱,著有《夢樓集》、《論書絕句三十首》等,傳世書跡較多。

王文治一生以書法稱名於世,早年習書從前輩笪重光人手,受其影響頗深。他的楷書師從褚遂良,行草書則學自《蘭亭序帖》和《聖教序》。但錢泳卻認為他是學趙孟頫和董其昌的用筆,中年以後改習張即之。從王文治傳世書法來看,其飄逸婉柔的點畫和嫵媚勻淨的結體,的確透露出與笪重光、董其昌二人書法的傳承關係,而線條的扁薄,更是浸染於笪氏書法的結果。除笪、董二人的影響外,還有一個因素不可忽視:王文治中年以後潛心禪理,對於有關佛經的書法尤其用心關注。他曾收得張即之的寫經墨跡,臨摹學習,因此其書風與張即之、笪重光一樣有用筆扁薄的特點。

王文治作書,喜用長鋒羊毫和青黑色的淡墨,這與他的天然秀逸的書風有表裡相成之妙,故清代梁紹壬在《兩般秋雨庵隨筆》中說:“國朝劉石庵相國(指劉墉)專講魄力,正夢樓太守(指王文治)則專取風神,故世有‘濃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錢泳亦將他與劉墉、梁同書作比,認為王文治中年得張即之書跡臨摹,遂入輕佻一路,如同秋娘傅粉,骨格清纖,姿態自佳,而欠莊重。此論雖取貶義,但對王文治的書風特色的譬喻,還是比較精當的。這種“秋娘博粉”般的格調,亦可作為真偽鑑別的依據。從傳世真跡來分析,王書運筆柔潤,墨韻輕淡,行間布白,疏朗空靈,氣格風神極其婉美,近於董其昌的書風而更加嫵媚,倜儻風流的境界是作偽者難以仿效的,莫怪當時竟有“天下三梁(指梁同書、梁衍、梁國治),不及江南一王”的說法。

清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王文治行書《自書詩稿》

清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王文治行書《自書詩稿》

清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王文治行書《自書詩稿》

清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王文治行書《自書詩稿》

清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王文治行書《自書詩稿》

清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王文治行書《自書詩稿》

清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王文治行書《自書詩稿》

清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王文治行書《自書詩稿》

清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王文治行書《自書詩稿》

清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王文治行書《自書詩稿》

清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王文治行書《自書詩稿》

清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王文治行書《自書詩稿》

清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王文治行書《自書詩稿》

清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王文治行書《自書詩稿》

清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王文治行書《自書詩稿》

清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王文治行書《自書詩稿》

清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王文治行書《自書詩稿》

清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王文治行書《自書詩稿》

清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王文治行書《自書詩稿》

清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王文治行書《自書詩稿》

清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王文治行書《自書詩稿》

清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王文治行書《自書詩稿》

清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王文治行書《自書詩稿》

清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王文治行書《自書詩稿》

清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王文治行書《自書詩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