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某製造企業年虧損3億,即使停產白給員工發工資年消耗也不超過1.3億,爲何要維持虧損狀態生產?

L60


這個問題涉及到財經專業方面的知識。下面我就從不太專業的角度說說自己的看法,首先,對待企業的虧損要一分為二地看,有的企業尤其是一些大型製造企業,從企業自身的角度來看是虧損的,但從他對社會的貢獻來看是沒有虧損的。

因為企業的成本里面,包含職工的五險一金等諸多費用的計提,還包括上繳國家的各種稅費,另外企業的各種設備資產等固定資產的折舊費,如果把這幾項非常大的費用除開,企業可能就不會虧損了。大型企業的折舊費用也是一筆很大的開支,但它是企業更新改造和擴大再生產的資金保障。

而以上三項大的費用是對社會的一種貢獻,如果停止計提或上繳,虧損的企業可能就會盈利。所以虧損企業有時候從社會效益來講是盈利的,它對企業員工就業的貢獻,也是一種社會責任,其政治效益也是不可低估的。

即便拋開以上特殊情況來看,有的企業虧損只是因為產品暫時賣不出去造成大量的積壓,一旦市場形勢好轉,這種虧損就可能變成盈利。再或者有些企業正在進行產品的更新換代,前期投入非常之大,造成了企業的虧損,一旦新產品適銷對路大量投產,這種虧損很快也能變成盈利。

還有一種特例需專門說一下。比如中國的鐵路總公司,它不單純是一個簡單的生產企業,過去人們把鐵路叫做半軍事化單位,說的就是鐵路企業還具有國防性質。有些鐵路運輸運輸線造成的大量投資,從經濟效益的角度來講是大量虧損的,但從國家的國防軍事性質來說又是必須的。所以這種戰略性的企業虧損有時候是需要社會和國家來消化的。


山人的生活感悟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門寧:

很多人都不理解,某些企業連年虧損,為什麼不關閉呢?這個問題只要稍稍深入思考,從更高的層面考慮,就能夠想明白。

1、企業的目的是盈利,但經濟的目標是發展

企業的盈虧用貨幣衡量,迴歸到經濟活動的本源,企業創造的財富是其生產的商品,而不是生產商品帶來的貨幣回報。如果一個企業的生產的商品對社會有價值,即使這個企業虧損,可以通過轉移受益行業的盈利來補償他,有利於總體經濟發展。

舉一個例子,資本是市場的虧損大戶京東方,是一家生產液晶面板的公司,上市以後連年虧損,一度被認為是騙子公司。京東方虧損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國外面板公司的圍剿,二是為了突破圍剿持續的高研發投入。

這個企業20年虧損了過千億,是不是就沒有價值呢?當然不是,過去一臺49寸液晶電視要過萬元, 現在55寸液晶電視2000塊錢就能買到,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京東方打破了國外企業對液晶面板的壟斷,讓面板價格大跌。

一臺電視省為中國老百姓省幾千元,全國每年5000萬臺銷量,就能為全國消費者節省幾千億,你說這樣的企業存在有意義嗎?

2、經濟有周期,企業經營也有周期性

經濟是會波動的,全球經驗看,每十年所有就會有一次大的經濟動盪。週期性行業的企業在經濟繁榮時賺大錢,在經濟蕭條時虧大錢,一輪週期下來才能真正計算這個企業是盈利還是虧損的。

就以鋼廠為例,2015年螺紋價格跌倒了1000多元一噸,幾乎所有的鋼廠都爆虧幾十甚至上百億。但2016年下半年經濟開始復甦後,鋼鐵價格回升,鋼廠從虧損王變身賺錢王,隨便一個鋼廠都賺幾十億。如果在虧損最嚴重的時候就把工廠關了,雖然避免了繼續虧損,也失去了恢復正常的機會。

3、和經濟制度也有關係

某些企業是國企,並不是說關就關的。這點我研究不夠,就不展開說了。

總之,判斷一個虧損的企業要不要破產關停,應該多方面考慮。如果一個企業對社會有益,或者預期未來可以改善虧損狀況,則在虧損時繼續經營也是沒有什麼問題。

同理,如果一個公司對社會整體發展有害,即使賺錢也應該堅決淘汰(比如過去的一些高汙染行業)。


首席投資官


這問題,咱們可以用一個小故事來回答,大家應該更容易理解:

有一個地主,本來是搞農田租賃的,經營得還不錯,家有良田千畝,在老家也算千萬富翁了。某日,地主看人家開廠造手機更賺錢,於是想要改行搞製造業!

地主變廠長

地主把家產(1000萬)全部抵押給錢莊,拿到800萬貸款(年息50萬);然後修廠房買設備花了500萬;買原材料花了200萬;兜裡還剩100萬現金,剛好夠支付未來一年的員工工資。

第一年,

投產1年後才發現:原來自己不懂手機,產品不好賣,能平進平出算是不錯,一年下來還得搭上利息(50萬)、人工成本(100萬),這下現金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地主犯了愁。

第二年,

突然,錢莊打來電話:您的貸款已到期,請還本付息後辦理續貸!

地主尋思著要不要關掉工廠:

關廠吧,800萬投資只剩500萬廠房設備和倉庫裡滯銷的價值200萬的手機,如果吐血清倉,頂多能收回500萬;不對,500萬都拿不到手,還得拿出200萬用作員工的遣散費!這麼算算,關廠後,地主從資產1000萬(原本的抵押物)變成了資產300萬,所以關廠是萬萬不能的!

於是,地主找到一家資金拆借公司,以50萬的月息借來850萬,向錢莊還本付息,並在一月後辦理了續貸,又搭進去50萬的拆借利息。

地主的內心是崩潰的,沒現金了咋辦?趕緊把家裡住房也抵押了,拿到200萬現金,用以工廠繼續運轉,只盼來年市場行情能好一點,讓自個起死回生!

第三年、第四年,

在外人眼中,地主依然是那個資產千萬的土豪,開車豪車,摟著美女;只有地主本人知道,自己其實早已淪為富翁,但此時的他已經麻木了!

現實中,這樣的企業不在少數,到最後地主、錢莊、工人都是受害者!另一邊,衙門老爺沒事兒還給地主發一張獎狀:您為本縣解決就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您所熟知的企業,是否跟“地主”辦廠一樣?歡迎留言評論!

四筒爸爸:大學教師,教育心理與職業規劃磚家,一個愛思考、腦洞很大的人

四筒爸爸


老闆是世界上最為精明的人之一,人家居然可以把公司做到虧損3個億,那營業額最少二、三十億,能把公司做這麼大的都是聰明人,那為啥公司明明停產更划算還要生產擴大虧損了?

實際上停產虧損更大

表面上公司一年停產還發工資也就1.3億的成本,而生產反而虧3億,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像鋼鐵廠,前幾年鋼鐵產能過剩,很多鋼鐵出廠價低於成本價,這不是越生產越虧嘛!但是鋼鐵廠的鍋爐一旦停工,鍋爐就有報廢風險,即便沒有報廢再次啟用鍋爐的性能大大下降,這就說鋼鐵廠停產那這個企業就可能會真的死去。核電站也就同樣的道理,你人工阻止核電廠停止發電試試。

停產公司就可能完全被淘汰

很多行業都是這樣,先大家看到機會一鬨而散,隨後產能迅速放大,價格走下坡路,企業開始陷入虧損,市場開始洗牌。如果公司實力強大,競爭力強的熬一熬就剩下來了,剩者為王,後面就剩幾家了好日子也就要來了。

我們看到近幾年的網絡打車、共享單車、智能手機無一不在上演這樣的故事。

方向對了,短期虧損也值

做公司就是一場馬拉松,沒有一開公司就賺大錢的道理。京東成立二十年了,真正賺錢的也就是近幾年,前面公司大力發展自營電商、自建物流與倉儲,開拓京東金融等等,花錢都是無底洞,並且短期想盈利都不太現實,但是如果公司戰略沒有問題,方向是對的,那後期想不賺錢都難,短期的一點虧損算啥了!


總之,公司老闆都是聰明人,自己會權衡利弊,為啥說做老闆有風險了?因為很多時候他敢做出常人不敢做的事情。


一牛財經


這個問題從財務角度考慮可能會是另外一種感覺。

比如你投資100塊建了一個廠,這個廠的100塊投資按10年折舊。則每年折舊成本10塊(這是固定成本)。然後一年的工資和費用為10塊(這是變動成本),每年銷售25塊,則稅前利潤為5塊。

基於這個例子:

1.現在市場不好,每年只能銷售15塊,則每年虧5塊。

你不會關門對吧,如果一旦關門,雖然你可以把所有人辭退,使得人力成本和費用為0,但是投資折舊的10塊還在,故關門會使得你虧損10塊。

2.如果市場進一步下滑,你只有收入9塊,你採取措施,變動成本下降到5塊,你還是不會關門對不。關門虧損10塊,繼續則只虧損6塊。

當然你可以關門然後把廠子賣了,我們這邊假定你的廠子開得偏,地皮不值錢,市況不好,也沒人買你的設備。

3.市場繼續下滑,你收入只有2塊了,你的變動成本繼續壓縮到2塊,這時到達一個平衡點,關了虧損10塊,不關還是虧損10。這時候你才會開始考慮關門。

以上一個簡單的例子。供大家一個財務角度的思考方式。



寵孩子的大叔


得罪了誰,我就不知道了。我只不過是那個敢於說皇帝沒有穿衣服的小孩子。

企業假如生產虧損3億,停產發工資只需要1.3億,換成任何人到了那個地步,還是會東拼西湊的支撐下去,理由如下:

第一:損益表與現金流往往並不同步。

比方,假如一個企業投資100億,按照現在的通行做法,固定資產折舊一年大概百分之十,那麼一年下來光在財務報表上顯示的開支項,固定資產折舊就是10億,去掉虧損3億,還可以回收7億。


假如停產的話,那就是沒有任何收入,還必須從口袋裡面掏1.3億元出來發工資。

換一個正常的人來做企業老闆,他會選擇繼續生產還是停業呢?

第二,虧損賬面往往並不準確。

比方:假如某企業在其他地方有總公司,產品設計與銷售都歸於總公司,生產歸於分公司。那麼,有著某些手段與情懷的企業主是一定會讓企業虧損的。


方法也簡單,第一個是專利授權,可以向企業收取高昂的授權費用。第二個是完全剝奪企業的銷售利潤。只要做到這兩點,就可以完成利潤無聲無息轉移,而把虧損與破壞的環境留在當地。

第三個,虧損就是自家幹出來的。

比方,某些關鍵的零部件,通過知識產權保護或許“工程確認”的辦法,花大價錢向指定的供應商購買。於是該“供應商”獲取了大量的利潤,而企業變成了常年虧損。而虧損是“有限責任”的,到時候企業實在玩不下去了,破產丟了就行。


第四個,身家性命都在企業裡面,哪裡敢停?

停產就意味著企業或許沒有了未來,於是打擊了全體人員的信心。如何面對蜂擁而至的離職賠償,是虧損企業不可承受的。一年下來,把人留在企業幹活,失去的只不過是1.3倍的工資開支,但是假如是解散員工,這個賠償就海了去了,30個億也搞不定。

所以某些企業就硬挺著就是不倒閉。

第五,企業或許正常尋找新的突破,花一點錢在“養人”,避免大批量的技術骨幹流失。

當然,這種企業絕對是能夠幹一番大事業的,其老闆也是極有魄力與遠見的人。

老龔說勢,不違心說假話。


老龔說勢


你說的大部分是國企,以我常打交道的鋼鐵廠為例,某鋼鐵廠一年虧了3.5億,它實際並不是真的虧這麼多,他們算賬是還算設備折舊的,一年百分之15,就是說一百億的設備,如果一年賺不起15億,那就算虧,其次貪腐問題,某鋼廠在高速上的貨車在高速超載被攔住,有300噸,電話打到廠裡後,廠裡無任何出廠記錄,這只是暴露的小部分,想想沒暴露的,如果不算折舊和貪腐,那是肯定有錢賺的,4500的成本,一定賣4700以上,不會賣4300,加了各種因素後虧這麼多,如果停,那折舊依舊要算,這樣就虧更多,某些人的利益就沒了,所以也不可能讓它停


愛上生活25


我來回答一下,

若是一個普通的企業,無借貸,甚至有資產在那裡,虧損3億。這都不是事,做生意就是靠博,今年虧明年掙,或者熬過現在的寒冬期。所以只要能維持,肯定不會關門的,而且只要這個企業在運轉,對社會效益是巨大的。解決用人問題,交稅。讓整個社會的經濟動起來了。

現在很多情況是企業有銀行的鉅額借貸,像王健林好像他的萬達7成資產都是靠借銀行的。每年的利息嚇死人。舉個例子,公司價值100億其中很多項目靠貸款,借了80億。一年營業額17億,每年還利息8億,亂七八糟的開銷12億。最後年終虧損3億。一關門,開銷加利息一年一共20億你得出。那就不是一點點工資1.3億的問題了,所以大公司最多能做的只有減產,而不是停產。我不是學財務的,個人實力表述不太清楚,還請見諒。總得來說就是你保持生產一年只虧一點3億而已,完全不生產你會虧特別特別多,甚至面臨破產。當然大家看到很多小工廠會停工,那是因為整個工廠是老闆私有財產,沒有鉅額借貸,停工的開銷看的見,比如就場地租賃費,工人工資而已。他以前的原料也是先付錢才拉回工廠的,現在他可以不採購原料了,工廠也不用電了。開銷很有限,所以可以實行。


南方人怕冷


舉個例子,雞蛋大家都吃吧,常買應該會發現有段時間十元一斤七八兩吧,過一段又一成了三斤四斤甚至五斤吧,一隻雞的生長週期一年半,前四個月為它的成長週期,這期間是純投入,四個月下來一隻雞的成本約三十幾元,到產蛋期如果蛋價掉到三斤到四斤,一斤雞蛋成本約3元到3.2元,它一斤才賣2.5元,也就是他一斤虧0.7元,按百分之九十的高產算,一萬隻雞產大約72O斤,也就是說他一天虧500元,如果三五個月行情不能上漲,光虧損五個月就要七八萬,這時你再止損的話前期投資,加上人員工資,水電,場地損耗,機器折舊就慘了,何況還有利息,欠飼料款等,只能硬著頭皮繼續虧,等行情好轉,往後行情稍好的話少虧點,不好的話就徹底虧了,製造業也類似,一些企業如電廠鋁廠他滅不起一次爐,點次爐可能需幾百萬,甚至幾幹萬,再一個工人一解散,從招沒那麼容易,你企業停了不知何時開工,工人不可能老等吧,或許己在其它企業就業了,畢竟一家老小要吃飯,所以一般老闆只要能貸款折借都不會停產,直到破產,現在明白了嗎?所以說別看老闆平時風光,他承受的壓力比工人大的多的多,有時候該理解就理解吧!


1-3-1701


首先,你得明白這個虧損的含義,不是你認為的沒了3億元,而是財務報表中的收支出現了負數而已。

這裡面有幾種情況。

1.公司有很大一筆投資支出。這個支出可能轉換為固定資產,但大大超過了當年的營業收入,也就形成了虧損。京東就是例子,前些年花很多錢用於物流建設,一直虧損,今年開始就盈利了。

2.固定資產的折舊。折舊損失也記入支出一欄,但只要沒有徹底報廢處理,很多設備還是可以一直用下去的。

3.為了逃稅或者其他目的,對財務報表做的特殊處理。比方有些外資企業,其在香港進行結算,故意壓低出廠單價,讓國內工廠保持虧損或者持平的狀態。

當然,經營不善也會造成虧損。

但這與白養員工可不同,那是實實在在掏出1.3億元給員工,而這個虧損只是賬面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